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舒巷城《霧香港》、《我的抒情詩》

舒巷城,原名王深泉,另有筆名秦西寧、邱江海、舒文朗等。1921年9月生於香港,在西環河、筲箕灣一帶長大。1999年4月逝世。抗戰時期開始寫作,後一度離港,1948年回港。五十年代起以業餘時間從事文藝寫作,筆耕不輟,曾應美國愛荷華大學邀請赴美參加「國際寫作計劃」。舒氏一直被視作香港「鄉土作家」,其作品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特色,表達他對香港都市的生活感受和城市發展的關注,尤其大都會城市裡的人文價值。《霧香港》和《我的抒情詩》分別為舒氏出版的小說集和詩集。

《霧香港》初版於1956年,由香港中南出版社出版,收錄〈霧香港〉及〈林明雙之謎〉兩篇小說。香港文學研究者陳智德博士認為《霧香港》對香港「自我矮化、順從主流、城市中心主義等問題的批評」,對現今時代而言,仍是有效的批評。而且,其作品也表達了對香港本土價值和身份認同的思考,具有「穿透時代的意義」。

《我的抒情詩》是舒巷城第一本結集出版的詩集,於1965年由伴侶雜誌社出版,列入「伴侶叢書」之一。書中收錄舒巷城三十首中文詩作,每首詩作都配以英文譯作,並以中英對照的方式排列出版。《我的抒情詩》名符其實是舒氏抒發個人感情的詩歌作品。葉輝認為這部詩集的詩歌作品,具備清新的意境,淡淡的詩情,從詩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年青的生命。

(《香港文學通訊第》二00九年十月第七十五期

舒巷城當可傳世

舒巷城當可傳世
張五常

舒巷城是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五日謝世的,距今剛好十年了。一九九七他心臟病發,我請鄭俊豪診治他。鄭醫生是性情中人,不收診金,連醫院的所有費用也代付了。我要秘書小姐催促鄭醫生寄帳單來,催了幾個月,催了多次,才可憑單結帳。想舒巷城,總是想到人間的溫暖事。過後醫生對我說,按照他知的概率,舒巷城大約可多活兩年。不幸言中。

啓蒙導師

一九八五舒巷城開始替我修改中語文章。那是在《賣桔者言》之後,《中國的前途》之前。聘請他是由我和家母捐到香港大學的錢出薪酬,按校方的規格方程式。舒兄一九九七病發後,多在家休息,我因而懶得寫中語文章。後來再執筆是為追悼舒兄而作,全是自己的文字了。朋友見水平依舊,問何解。我說經過舒巷城十多年,再蠢也學得為文之道。其實舒兄修改不多,重要的是他喜歡提點一下。例如他教「毋庸諱言」通常是指壞事,「實不相瞞」通常是指好事。又例如他教在年份之前通常不用「在」字或「於」字。這些學問,注於我這個四十八歲才開始學寫中文的人,無疑大開眼界。

舒兄病發前三年,我強迫他接受我的稿酬,按期放進他的戶口,再授權給我管理。一九九八某天,舒兄找我,吞吞吐吐地說着些什麼。我意識到他是關心着太太的養老生計,不知稿酬戶口要怎樣處理才對。我說:「你擔心什麼?我是不會那麼容易地死去的。」話題立刻轉開了,離別時我感到他是愉快的。

舒兄謝世後不久,他太太到港大找我,說希望能動用稿酬戶口的錢來出版舒巷城的作品。我說不能,因為那些是她的養老錢,但答應想辦法。其實我擔心的是文藝創作在香港不容易賣出去。自己出錢印製容易,但有誰樂意發行,有哪家書店樂意陳列呢?沒有誰懷疑舒巷城的作品是香港文化的一個重鎮,但文藝創作的命運眾所周知。舒兄本人曾經對我說,在報章上發表一首新詩,稿酬換不到一碗魚蛋粉。

我想,最好可能是開一間出版社,讓舒兄的太太在那裡工作,我把自己的作品及稿酬協助,發行商要一起發行舒兄及我的書,有盈餘就給我一些顧問薪酬吧。投資主要是購買兩部電腦,聘請三幾個人,小規模的。大家很快就這樣決定了。出版社要有個名字,我見牆上掛着一幅周慧珺的書法,寫稼軒的《青玉案》。那是舒巷城深愛的詞,第一句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於是說,出版社就起名為「花千樹」吧。

才華不凡

那是一九九九的秋天,舒兄謝世幾個月。不到十年,舒巷城的書出版了二十本。不管銷量如何,每出一本,發行商必為之奔跑,每逢書展必大事陳列,曾經有七本入選什麼獎的。讀者不買無所謂,我們就是堅持,死不悔改。守得雲開見月明,香港的年輕人終於注意到舒巷城的作品,大學舉行研討,中央圖書館陳列過兩次,而最重要的是所有圖書館都收藏。是的,今天看,舒巷城的作品將會傳世。

人的一生不容易遇到一件可以做到的有意義的事。捐錢容易,幫助朋友也容易,但意義這回事,是要講機緣際遇的。我遇到,於是站起來。客觀地看,我的功勞只是小部分。大部分是因為舒巷城的朋友多,舒巷城的朋友好,舒巷城的朋友懂文藝,舒巷城的朋友仰慕舒巷城。舒巷城的太太小心地保存着舒巷城的作品及文稿,一紙不棄。於是,只要太太出聲要出書,舒巷城的朋友都站起來幫忙了。這是香港的一個小故事,國內的朋友不容易相信吧。

我是一九四九年認識舒巷城的,當時十三歲。舒兄原名王深泉,他的弟弟王柏泉是我在灣仔書院的同學,大家住在西灣河,很熟。他們的家是今天不復存在的太寧街二十七號地下,在海旁,住着幾伙人家。當時是有名的地址,因為能人怪傑雲集,一般貧困,但對我後來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太寧街的往事我寫過幾次了。

認識深泉時他二十八歲,是太寧街公認的才子。戰前他在香港的英文書院中學畢業,太寧街友儕間沒有誰達到那個水平。他能文、能詩、能詞、能聯、能畫、能曲,又能唱。沉默寡言,但說起話來卻滔滔不絕。太寧街的人多稱他為泉哥,我則跟他母親稱他為深泉,有時叫他的 Swannie 英文名字。年齡相差十五歲,深泉和我的爭論是太寧街的典故。爭論什麼呢?爭論文學!

你說奇不奇。當時深泉是文學的師級人物,古、今、中、外皆有掌握。我呢?什麼也不懂。我有的是過耳不忘之能,什麼詩、詞、古文、白話文,即使不懂,聽一兩遍就背得出。深泉明知我胡鬧,但我既然背得出,他沒有我的辦法,不能不應酬。四十多年後替我修改文章時,一天他有所感慨,說能把中國的詩詞或古文引用得那樣隨意自然,他沒有見到過。

文學精品

有一次,也是半個多世紀前,我們的爭論吵到足球那邊去。他懂足球,少小時有練習,認為可以勝我。吵了一輪,大家決定在太古的足球場來一次生死戰。一對一,好事的觀眾不少。雖然球技不如他,我成竹在胸,因為知道氣力比他好。開賽後,每次我搶到球就帶着滿場走,累得他筋疲力盡,結果是我大勝三比零。

我認識深泉時,他的筆名是秦西寧,是秦淮河、西灣河、太寧街的合併。那時是戰後,香港平凡,西灣河平凡,太寧街平凡,窮朋友也平凡。不平凡的是深泉的才華。受到他的感染,後來我自己也變得有點不平凡了。

深泉寫的是老香港及西灣河的人與事。既不寫恩仇,也不寫怨恨。他寫的是窮人家之間的愛與關懷,初讀有點平淡,但讀後的感受是入木三分。依稀記得,認識他時他剛發表了《玻璃窗下》,跟着是《鯉魚門的霧》。今天大家知道,這些是香港文學的短篇小說的精品了。我在美國求學時收到他寄來《太陽下山了》,是長篇,寫西灣河。我要向讀者推薦這本書,因為認為是舒巷城的代表作。

《太陽下山了》完稿後,深泉為該書的人物與感情寫下一副長聯,在信中寄到美國給我。今天我還記得全聯,應該一字不差吧。這裡謹錄如下,好叫讀者知道我高舉舒巷城的才華沒有誇張:

「愁霞疊疊,水逝茫茫,鯉魚門外水流黃昏去。愁到此間,思那夜,小林江碼頭釣銀光,談夢談詩何寫意。夢易完成,有月未圓今夜夢。

苦霧重重,春歸寂寂,獅子山前春帶暗日來。苦臨斯境,念當時,張七皮沙地敲鐵罐,講情講古獨傳神。情難已際,無聲還缺舊時情。」

(按:鯉魚門與獅子山是當年太寧街海旁可見的兩個名景。書中小林江是主角小孩,張七皮是在海旁沙地上的講古佬。)

(信報二00九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