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好望角》

1963年3月在香港創刊的《好望角》,是由李英豪、崑南、文樓等人合辦的文藝半月刊,合共出版十三期,由崑南和李英豪輪流擔任雜誌執行編輯,麥泉記書報發行社發行。據李英豪回憶,當時從台灣回來的金炳興後來也加入成為雜誌的中堅份子,直至雜誌因經濟不支停刊之前幾期,仍一直堅持與他參與編校、寫稿、約稿、跑印刷廠等事宜。

《好望角》的出版緣於李英豪當時認為「香港須要有一本像五十年代馬朗主編的《文藝新潮》,和六十年代初期崑南、無邪、維廉主編的《新思潮》《詩朵》等類嚴肅刊物,介紹現代最新的思潮,推展一個新的現代文學運動」,他又認為他們絕非要西化,只是希望多吸收世界文藝思潮,彼此可以進行交流。本着這個宗旨,《好望角》推介過西方存在主義文學與哲學,刊載多篇存在主義小說。此外,《好望角》亦引介了大量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藝術作品和理論,使現代主義創作包括現代詩和現代畫的實驗,得以在香港廣泛展開和進行探索。

《好望角》刊登的作品類型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評論等。詩歌方面,分別刊登了季紅的詩論,商禽、洛夫、張默、葉珊、鄭愁予、辛鬱等台灣詩人的現代詩,香港方面有葉維廉、王無邪、戴天、金炳興、蔡炎培、馬覺和尚木等。譯詩方面,包括英國、法國、美國等著名詩選,大部分來自李英豪手筆,只是用不同筆名。評論方面包括文藝評論、影評、畫論等。小說方面,第一期《好望角》已刊登了台灣陳映真的短篇小說〈噢,蘇珊娜〉。李英豪表示「在香港文壇,《好望角》可以說是最先對陳映真的小說推崇備至,介紹出來」。《好望角》最初是以《中國學生周報》的報紙形式出版,第十一期開始改為袖珍本的雜誌樣式;然而,《好望角》每期的銷售數量,不到一千份,最終因經費問題出版至第十三期便告停刊。

《香港文學通訊》二0一一年五月第9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