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儒林清話》剪貼本的故事

《儒林清話》剪貼本的故事
黃俊東

大約是六十年代初,我開始在南北行的志昌行工作,偶然讀到當時的《新生晚報》副刊上有一個專欄:《儒林清話》,執筆者署名「丁世五」。那時候當然不知道是誰的筆名,我只喜歡他談現代作家、學人的逸事,從文章中得知所談的人物均為他大學時代所親眼見過,有的還是他在北大的師友。他把所見所聞或有交情的人物軼事,娓娓道來,十分親切有趣,難得的是他亦有其獨特的見解,所以每個被他談過的着名人物,十分吸引我的興味,欣賞不已,每天一篇,我讀後都加以剪存,後來停稿之後,我自己貼成一本剪報集,並親自裝幀成冊。由於當時我正在蒐集三十年代以來的作家資料,所以特別珍惜這個剪貼本。我在南北行過了二三年,對於學做生意的事毫無興趣,不幸還染了肺病,治療和休養了好幾年,避居道風山上,那是我讀閑書最多的時期,直到一九六五年秋,才下山進入《明報》工作,一直做到一九九四年二月退休。

七十年代中,由於專代理西書生意的朋友余志剛,突然有意出版一些中文書,他邀請友人戴天主其事,看來計劃甚多,但規模不算大,故戴天僅找了翁靈文和我共三人,以余先生的又一村辦事處作為編輯部的大本營,由於我們三人各有工作,因此出版的事只能安排在星期六及星期日工作。我們出版的計劃頗大,既有嚴肅的文化和文學的論着,也有較通俗性的文學作品,並且用了幾個不同名字的出版社,分別出版各種不同性質的文集,其中叫「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出版新書最多,好書亦不少,例如董橋的第一本文集《雙城雜記》、張愛玲的散文集《張看》、《余光中自選散文集》,還有胡菊人、林燕妮、簡而清、三蘇等等,總數有十多種。但我想說的卻是早年我親手貼成專冊的一本《儒林清話》,我深知是一本值得出版的好書,我又知道翁靈文的兄弟都與丁世五認識的,所以我把剪貼本影印了一份,請翁靈文詢問作者是否願意給我們出版成專集。

原來丁世五沒有剪存自己已發表作品的習慣,他喜見有人為他剪貼成冊又想印行單行本,自然一口答允下來,於是他再補充了一篇長文〈不廢江河萬古流──記念胡適之先生〉(他是胡氏喜歡的學生之一)以補篇幅之不足。又特別撰了一篇〈採稆文存自序〉,書名改為《新文學家回想錄》,《儒林清話》則作為副題。作者也改署「今聖嘆」,這是他較早所用而又較受人注意的一個筆名。不過當時翁先生沒有告知他這本剪貼本的由來,只說是從《明報》資料室影印來的,其實《明報》資料室只存有《明報》自己的合訂本,那會保存《新生晚報》的合訂本。今聖嘆在自序中說他從來未剪存已發表的舊稿。他北大的師友如夏志清、柳存仁、徐訏等先後都曾叫他集舊稿出專集,他皆敬謝不敏。他雖然自謙云文匠之技,粗製之作,若「集而成書,出之辱也」,這未免言重矣。其實他沒有存舊稿的習慣,要出書實在拿不出舊文稿而已。所以當我把這本剪貼本請翁先生呈上時,並告知可以立即排印出書,條件是答應由我們印行,並賜一序放在書前。作者因不用費神去找舊稿,自然立刻答應了「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要求。這就是為何作者多年來寫了「何止千萬言」,而晚年僅留下這一本頗受讀書界歡迎和好評的《儒林清話》。書名改為《新文學家回想錄》可能是為了生意眼由翁靈文提出的,戴天和我自然不會反對,所以通過採用了。這部書內容豐富,人物寫得有個性而生動,果然出版後反應甚佳,今亦不易得到矣,在我來說真是十分高興。我一向喜歡新文學家的探索,才有這本資料性的作家集作為參考用的剪貼本。老實說,作者用另外一個筆名「一言堂」在《明報》的專欄裏亦發表了不少好文章,但因為不是專攻新文學的範疇,故我並沒有剪存,否則也會呈給他而為他出版的。這樣看來,我對新文學研究亦算做了一件好事。我的《儒林清話》剪貼本就是一個證明,這是令我感到高興和欣慰的一件往事。不過有時想起今聖嘆先生,不禁百感交集。今聖嘆,一名丁世五,一言堂,當然都是筆名,他原名程綏楚,字靖宇,以字行,湖南衡陽人,生於一九一六年,卒於一九九七年;他先後在北大及西南聯大讀書,頗為胡適所器重。自大陸變色後即移居香港,初時重操舊業當老師。後來至一九五一年秋,何明華會督及英美加等教會聯合創辦了「崇基學院」,程靖宇即在學院中教授歷史兼任圖書館館長,不久又開始寫作,在各大報章中發表作品,他自言「但求採稆得外快,不求聞達於士林。」(見〈採稆文存自序〉)及後數十年來一直靠寫作為生,他曾娶一位日本女子為妻,晚年生活淡薄,死後其書物流於書攤中,見者為之嘆息。

今年三月間,偶讀《大公園》的《文史叢談》專欄,見有馮進先生寫的〈文壇逸話〉,談的正是今聖嘆的這本小書《新文學家回想錄》,馮進先生對它頗為好感,可以說推崇備至,最後云:「從頭至尾,作者將自己的親歷親聞,所思所想如實道來,難得的是一個『真』字。」由於此文,我知道文化界不會忘記今聖嘆這個人物,更不會忘記他唯一的這本有名的小書,遂寫下這篇出版由來,並紀念吾友翁靈文先生。

蘋果日報二O一二年五月十三日)

附錄:

文壇逸話
馮進

在學校圖書館發現一本書頁發黃的小書,《儒林清話》,作者署名今聖歎。打開一看,是三十多篇長短不一的散文,敘述了中國現代文人學者的趣事,雖名「清話」,實則「逸聞」。本書的史實考證也許未必靠譜─比如說老舍是愛新覺羅氏的皇室貴冑,和國民政府有亡國之仇,就未免有「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之嫌─但文筆流暢,情感灑落,讀起來別有風味。

後來一查,才知道今聖歎是湖南衡陽人程綏楚(一九一六至一九九七,字靖宇)的筆名。此公出身名門,祖父程商霖曾官兩淮鹽運使、湖北江漢關監督,父程嘉堯是着名律師。自己又曾旁聽於北大,畢業於西南聯大史學系,受教於陳衡哲、陳寅恪,也頗得胡適器重。他於一九五O年移居香港,曾應金庸之邀,在《明報副刊》開設專欄,我現在看的這本《新文學家回憶錄─儒林清話》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於一九七七年出版,影響流傳很廣。

作者書中說到的劉文典、吳宓、徐志摩、趙元任、傅斯年、胡適、郁達夫、陳衡哲、周作人、曹禺、冰心、聞一多等人都是作者青年時代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甚至直接打過交道的,讀來格外有真切感和說服力。作者既親炙於民國知名人士,又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和道德標準,所以篇章中時有「驚人」之論、率真之談,不論歷史真偽如何,也可說是一種特色。

譬如,他發議論說現代文人學者中的懼內者,第一要數李四光,第二、三可能就要輪到趙元任。又回憶西南聯大時期劉文典對於現代新文學作家的評點:「他們不似你們幸運。你們今天在這裏讀書,政府請了我來教你們。他們可憐,他們幼年失學。」另外對於廢名和熊十力因為爭論佛教義理,從相罵而相打,由文鬥變武鬥的經過也寫得妙趣橫生。不過,程氏的文字謔而不虐,雖有打趣搞笑的片斷,終究還是更注重道德文章。他讚美趙元任出神入化的耳朵,外語說得可以在巴黎、慕尼黑被當地勞動階級視為本地人。他也欽佩劉文典的硬骨頭,敢於踩着彌衡「擊鼓罵曹」的步法當面痛罵蔣介石。至於廢名和熊老之爭,後續是第二天熊十力造訪廢名,笑嘻嘻地承認自己前一日的觀點有錯。

此書最大的價值的倒不在關於文人風流韻事的記載。雖然作者記述的徐志摩和陸小曼、林徽音的「愛情糾葛」多處被引用,其實道聽途說,流於膚淺;他對於郁達夫和王映霞的「毀家」官司也僅從郁氏的視角發言,未免狹隘片面。我欣賞的是作者描摹出了他眼中這些名家的獨特個性,對於在文學史中較少涉及的女作家和女學者,我們更可以獲得一些寶貴的資料。例如愛梳劉海、信仰基督、為人「清淡」、「客氣而不親切」的冰心,他雖寥寥數語,卻也寫得栩栩如生。而爽快直接、溫暖可親的陳衡哲,因為作者有北大的淵源,又曾經登堂入室,所以就寫得更為詳盡了。他說到「任太太很不容易伺候」:陳衡哲精明能幹,平日為人和氣,可是有人違反了她的高要求也會大發脾氣;對於自己的學術極為重視,工作時不許任何人進書房去打擾她;敢於當面開銷國民黨教育部長陳立夫,要求他增加大學生的伙食費。可是對於作者,陳衡哲又宛如慈母,多方照拂,極為鼓勵。

從頭至尾,作者將自己的親歷親聞,所思所想如實道來,難得的是一個「真」字。所以,對於其中的謬誤、誇張之處,我們也自可求同存異,姑妄聽之。

大公網二O一二年三月九日)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從三毫到四毫

從三毫到四毫
許定銘


我手邊有本呂嘉謨《環球小說叢》的三毫子小說《不了緣》,出版於一九六O年十二月十九日,書內有一廣告頁,說由一九六一年起,每十日會推出一種三十二開本的《環球文庫》流行小說,每冊四角。這意味着「三毫子小說」的年代結束,代替它的,是後來的「四毫子小說」。《不了緣》是《環球小說叢》的第一七九號,最後的一冊是二十九日出版,羅蘭的《兄妹奇緣》。至此,出版歷時三年多的「環球」三亳子小說劃上句號。

「環球」是流行小說的龍頭大哥,它轉變方向,其他的出版社立即跟風,我特別留意到的,是一九六O年代中期崛起的「明明出版社」。他們所出的《星期文庫》,作者陣容鼎盛,執筆的多是當時的年輕作家:西西、亦舒、梓人、馬婁(盧因)、杜紅(蔡炎培)、雨季(蔡浩泉)等,均有不少作品在此,難得的是這套《文庫》無論封面及內文插圖,均由畫家蔡浩泉執筆,因為他正是這套叢書的編者。 這種三十二開本,五十頁的四毫子小說,像三毫子小說一樣,也能刊四萬字,稿酬則漲至三、四百元一本,是「窮作家」主要的生活來源。事隔半世紀,有緣的愛書人,或許還可以在舊書店中偶然碰到四亳子小說,十六開本的三毫子小說,恐怕要到拍賣場去叫到臉紅耳赤了!

大公網二O一一年四月廿三日)

杜寧和花燭夜

杜寧和花燭夜
許定銘

羅斌在他的回憶錄《一筆橫跨五十年》(溫哥華Enterprise Inc. 2006)中,想起一九五O年代替他寫書「打天下」的作家時,提到了魏力、楊天成、龍驤、馮嘉、依達……,還特別提到如今已被人遺忘了的杜寧。他說:名作家杜寧的小說《玉女私情》,後來更被「邵氏電影公司」買了版權,由尤敏擔任女主角。(頁二十二)這與事實略有出入,實情是:杜寧在三毫子小說《環球小說叢》中有一本《女兒心》,為製片家宋淇(林以亮)看中,為「電懋影業公司」買得版權,改編為《玉女私情》,於一九五九年拍成電影,由尤敏和張揚主演。此片為尤敏從邵氏轉到電懋的第一部作品,還以此奪得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

杜寧的三毫子小說還有《灰寡婦》、《情賊》、《生離死別》、《蓬門怨》、《玉女痴情》和如今大家見到的《洞房花燭夜》,此書也是丁岡插圖,出版於一九五九年。故事說林中侃和李婉芬一對璧人前往澳門度假遇劫,中侃為保愛人貞操受槍傷而失去性能力。但他故意隱瞞,終於在「洞房花燭夜」被揭發……最終是中侃忍痛把愛人讓給情敵。小說寫林中侃以私心強佔李婉芬到讓愛隱退,過程中心理轉變的苦痛描寫深刻,杜寧之成名是有理的。

大公網二O一一年四月廿二日)

司空明和《曲江霧》

司空明和《曲江霧》
許定銘

原名周鼎的司空明,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著名的流行小說作家。他抗戰勝利後,從曲江回到香港,入《星島日報》工作,從港聞版編輯做到總編輯,多年來默默編報以外,業餘則埋首創作,在《星島日報》及《明燈》等報刊寫連載小說。劉以鬯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畧》寫到司空明時,臚列了他的主要作品,從《喜上眉梢》到《梅香劫》共二十六種(頁二三七)。這些作品不知是否只在報刊上連載,還是都出版過單行本?司空明的單行本甚罕見,我至今連一種都未見過!

司空明也寫過三毫子小說,共計:《烏衣劫》、《脂粉叢中》、《情魔》、《後母心》、《金蛇》、《無依的海鷗》、《曲江霧》和《命案中人》等八種。《曲江霧》出版於一九五八年十月,是叢書的第九十六種,由漫畫家丁岡(即區晴)雙色插圖,故事寫他抗戰期間在曲江某實業公司工作時,與老闆情婦的一段情緣。除了愛情故事,還有戰時曲江的民生,被轟炸的景象,江上的旅館式小艇……是極具文學特色的流行小說。

有人談司空明時,說他戰時曾改名周為,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在內地遍踏各地演出話劇……據我所知,另一報界前輩,《大公報》的陳凡,戰時也叫周為,在桂林編過詩刊《詩》,出過散文集《海沙》(桂林今日文藝社,一九四二),切勿混淆!

大公網二O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三毫子小說

三毫子小說
許定銘

「三毫子小說」指的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售價僅「三角」的流行小說,這種小書是十六開本,連封面及封底僅二十頁,內文可刊四萬字的中篇,還有若干幅插圖,甚至以雙色印刷吸引讀者。封底一般作廣告頁,封面則請名家繪畫構圖細緻、色彩鮮艷,與內容相關的插畫,擺放在報攤紅黑報頭的日報叢中相當醒目,內容多為奇情及驚險小說,讀者人數甚多,據說每種書的銷量以萬計算,此所以出版社能付每書二至三百元稿費,在政府初級文員亦僅月薪二百七的一九五O年代,算是相當可觀的報酬。

「三毫子小說」的叢書不少:《小說報》、《好小說》、《ABC小說叢》、《海濱小說叢》……而以流行小說出版業龍頭大哥「環球出版社」的《環球小說叢》獨領風騷,我有一份此出版社三毫子小說的書目,羅列書名百多種,流行小說名家:楊天成、鄭慧、龍驤、杜寧、上官寶倫、史得(三蘇)、羅蘭、依達……等均在此寫過不少。而令我畧感詫異的,是我一向認為是嚴肅文學作家的:上官牧、司空明、黃思騁、路易士、王樹(書法家王植波)等,都是《環球小說叢》的作家。

此外,我還在此書目及其他出版社的三毫子小說上,發現了一些大家熟悉,或者可以聯想的作家名字:南宮秋、貝娜婷、張續良、俊人、夏易、歐陽天、李維陵、易文、喬又陵……

大公網二O一一年四月九日)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唐人



五十年代初,周榆瑞以筆名宋喬在香港新晚報發表《侍衛官雜記》。作者假托為蔣介石的侍衛官,寫這位總統先生的逸聞瑣事。作者當過駐南京的記者,耳聞目睹的故事不少,但畢竟有所局限。老總羅孚以為最好再寫一篇,塑造一個「真正的蔣介石」。那時嚴慶澍在新晚報任編輯,他曾在蔣的發跡地上海呆過,上過抗日前線河南,深入過內戰膠着地蘇北,也到過台灣搞生意,閱歷不凡。羅孚找上他,他手上恰好有友人送給他的五頁「八行箋」,這真是蔣介石的侍衛官寫的,他便憑這些材料作為小說的骨架,再根據蔣的家譜、浙江地方志及其他傳記資料,寫起《金陵春夢》來,結果寫了一百多萬字,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十分受歡迎。起初他把書稿送到排字房,校對問他用甚麼筆名,他想起了宋喬,說:「唐宋元明清嘛,就叫『唐人』好了。」從此以此筆名行世。

(摘自《我的父親羅孚》,頁91-93,天地圖書二0一一年七月)

周榆瑞《徬徨與抉擇》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版。

周榆瑞《紅朝人物誌》

世界日報社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初版



周榆瑞《無花的上海》

文星書店一九六七年四月出版



宋喬的《秦淮述舊》

宋喬的《秦淮述舊》
許定銘

以回憶錄《彷徨與抉擇》及小說《侍衛官雜記》享譽香港文壇的名記者宋喬(周榆瑞:一九一五至一九八O)有本叫《秦淮述舊》的散文集,此書有副題叫「江南舊事」;未見此書之前,以為所述該是六朝金粉,文人風花雪月的秦淮河畔韻事,豈料得書一看,完全不是那回事。

《秦淮述舊》(香港文宗出版社,一九五一)初版印二千冊,三十二開本,薄薄的僅一百頁,由七十六篇千字短文組成,引幾篇標題看看:《蔣介石二三事》、《宋美齡的奇裝異服》、《于右任:國民黨的裝飾品》、《孫科瑣事》、《徐傅霖糊塗得可愛》、《朱家驊一幅低能相》、《閻錫山叫妓陪記者》……讀者諸君即可知道是本怎樣的書。

這種嬉笑怒罵,以揭秘談內幕的民國野史式文章,無論事隔多久,都很受讀者歡迎。尤其是一九五O年代初期,香港人多是從內地南來人士,對前朝或當代的秘聞趨之若鶩,故「江南舊事」的文章在當年《新晚報》上連載時,是很受歡迎的專欄。錢佩在序中說這些文章是飯後茶,隨便寫來卻「自然流暢,如談家常;不著意也不裝飾,說了就算,說完就止」,可助消化。據資料顯示,「江南舊事」還有二集叫《金陵散記》的,一九五二年出版,可惜未見!

大公網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夏易的「信箱」

夏易的「信箱」
許定銘

一九五O及六O年代香港的職業作家,大多要寫些通俗的大眾文學作品,才可以維持生活。像周白蘋的「中國殺人王」,鄭慧的言情小說,龍驤的偵探驚險故事,三蘇的文白夾雜怪論,劉以鬯娛樂他人的作品,詩人何達的談修養雜書都是。

女作家夏易都寫過不少這樣的「搵食書」。她在劉以鬯編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裏的一篇自傳中,說她一九五O年代曾寫過好幾本「愛情小說」和「雜書約十餘本」,卻未提及書名。這些「愛情小說」指的是她在海濱圖書公司出的「三毫子小說」;至於「雜書約十餘本」,應該就是如今大家見到的「信箱」。

所謂「信箱」,即是報刊上為讀者解決疑難的專欄。一般讀者在生活上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戀愛疑惑、家庭糾紛、學業及事業上的挫敗等,多會寫信向報刊的主持人傾訴,並懇請指示正確的途徑。這種「信箱」很容易討好讀者,孟君、潘柳黛、白韻琴,過去都憑「信箱」爭取了不少讀者。這本《少男少女的煩惱》(香港海濱圖書公司,一九六四),副題為「淺藍色信箱」第一集,共收三十篇,多是愛戀及生活上的問題,把讀者來信及主持人的覆信一同刊載,讓讀者細味、學習與警惕。

其實「淺藍色信箱」還應該有第二集,書未見,但從《少男少女的煩惱》後的廣告頁中得知,第二集名《愛情與婚姻》。

大公網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香港小姐日記》

《香港小姐日記》
許定銘


原名陳絢文的香港女作家夏易(一九二二~一九九九),於一九四二年從香港逃到昆明,入西南聯大讀社會系,一九四六年畢業於北平清華後,回港從事教育工作。一九五四年在教書之餘開始創作,於《新晚報》以長篇連載小說《香港小姐日記》躍登文壇。這本二十多萬字的長篇,一九五五年由香港學生書店分上下冊出版,大受歡迎,是當年的暢銷書,而夏易亦因處女作一炮而紅自此創作不絕,成為本港重要的作家之一。

《香港小姐日記》以情竇初開的少女「阿瓊」為主角,她漂亮、活潑,是個人見人愛的高中生,被戲稱為「香港小姐」。雖云「日記」,卻沒有標明日期、天氣等一般格調,一至兩千字定個標題以配合每天見報。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寫法,以抒情及獨白為主,寫「阿瓊」周旋於表哥與劉源之間的情愛。夏易寫《香港小姐日記》時,是三十剛出頭的少婦,在社會上打滾了幾年,對各階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卻又仍有少女對情愛的憧憬,順手寫來不單感情豐富,還透過小說寫出當年中產階級的生活實況及青少年男女的心態,自然大受歡迎!

由於《香港小姐日記》的成功,夏易對於以「日記」寫長篇有偏愛,一九七O年代,她以筆名「章如意」寫了「青春三部曲」的《少女日記》、《青春日記》和《朝霞日記》。

大公網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方紀谷即思果

方紀谷即思果
許定銘

方紀谷即散文家思果(一九一八至二OO四),他一生出過二十多種散文集,早年在香港出版的有《私念》(香港亞洲出版社,一九五六)、《藝術家的肖像》(香港亞洲出版社,一九五九)和如今大家見到署名方紀谷的《河漢集》(香港高原出版社,一九六二),其他的多在台灣出版,還以《林居筆話》(台北大地出版社,一九七九)奪第十四屆中山文藝散文獎。

《河漢集》以性質分成五輯,收散文二十一篇,事實上所收的不外有關學術的和生活的兩類。有關學術的文章,談《聊齋》、《顏氏家訓》到《關於費次玖羅》、《四福音書的文學》和《英國近代散文》,顯示了作者學貫中西,對文學及翻譯的修養甚深;生活上的抒情,像《別離》、《難得的假期》、《牛皮紙的包裹》等,則反映出他是個深情的「住家男人」、好爸爸。

一九五九年我讀小六,鄰居有位家中藏書滿架,在出版社工作,也是姓許的伯伯,知道我喜歡看書,借給我一本叫《海的禮物》的散文集,寫的是作者到一個無人居住的海島,在海邊思考人生的智慧結晶,印象雖然深刻,卻想不起是誰的作品。今天翻查思果的資料,卻意外地發現那本《海的禮物》(香港友聯出版社,一九五九),是林白夫人(Anne Morrow Lindbergh,一九O六—二OO一)的傑作,原來正是思果翻譯的!

大公網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夏易的流行小說

夏易的流行小說
許定銘

香港土生土長的女作家夏易(一九二二至一九九九),是一九五四年開始創作的,以長篇小說《香港小姐日記》(香港學生書店,一九五五)躍登文壇,成為本港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劉以鬯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一九九六)裡,有夏易的一篇自傳,把她的寫作生涯分為三個時期,一開始即說:(一)五十年代:這六年間(銘按:即一九五四至五九年),已出版的小說約十本(全部是愛情故事),加上其他雜書約十餘本。(頁四八七)

她沒有寫出這十本愛情故事的書名,五十多年前的書本應很難見,可幸卻讓我找到了這本《小曼的悲劇》。這本三毫子小說是香港海濱圖書公司出版的《海濱小說叢》之六十八號,由章逸燄插圖,沒有出版日期,只能估計是一九五O年代末期的出版物。一九五八年,夏易是「海濱」雜誌《家》的編輯,是《海濱小說叢》的自己人,其他九種愛情故事,看來也包括在叢書內。

《小曼的悲劇》寫小曼受愛情騙子英天鳴騙色後,最終患精神病,要在瘋人院裡渡過餘生的悲劇。雖然略覺稚嫩,如果你要求不高,還是可以一讀的。很多作家在成名後常會隱瞞甚至不承認少作,我覺得這是不必的,沒有當年的磨練,怎會有日後的成功?

大公網二O一一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