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蕉風的創刊人

蕉風的創刊人
李錦宗

《蕉風》不但在馬來西亞,同時在世界華文文壇,可以說是最長命的文學刊物之一。雖然它曾經由於友聯出版社結束業務而暫時停刊了大約5年,不過由於南方學院接手而得以繼續生存下去,持續在馬華文學上扮演它的角色。

姚拓曾經是《蕉風》的主編之一,有時改任編委。他是這份刊物服務最久的編委,也是長期作者,因此跟《蕉風》的關係殊為密切,難怪有人常寫文章,不約而同地想當然耳地把他當作《蕉風》的創刊人,好像不想可知,非他莫屬。其實,他並不是「蕉風之父」,而是「蕉風的搖籃手」。

姚拓在〈馬華文學上的長青樹──蕉風〉(收入他的自傳式散文集《雪泥鴻爪》)開宗明義地指出︰「《蕉風》月刊是1955年11月在新加坡所創辦,創辦人是申青先生。」

1993年,他為配合「《蕉風》38年展「而寫的〈閑筆說蕉風〉已經清清楚楚地表明他不是《蕉風》的創刊人,可是,依然還有很多人懵然不知,一直把他當作這份刊物的創辦人。他指出︰「1955年《蕉風》在新加坡創刊時,我還在香港的《中國學生周報》做主編,沒有親身參與創刊的工作。不過,《蕉風》的始創者申青兄,原是《中國學生周報》的社長,而第一任的《蕉風》主編方天先生,原是《中國學生周報》的編輯。……」

姚拓不但証實了《蕉風》創刊人為申青,同時簡述了該刊創刊的經過︰「54年,申青兄即只身來到新加坡開闢書店業務,順便看一看《中國學生周報》星馬版能否在新加坡出版發行。他到新後,即認識了李汝琳、陳振亞、馬摩西諸兄,大家志同道合,不但一致贊成《學生周報》星馬版應在新加坡當地出版,並希望盡可能在新加坡也出版一份純文藝性質的刊物。雖然當初都知道這份文藝刊物肯定賠錢,但本着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原則,決定出版《蕉風》月刊,作家以新加坡與馬來亞為主,讀者對象也是新馬兩地。《蕉風》二字取自成語中的『椰風蕉雨』……」

申青不但是《蕉風》的創辦人,同時是這份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委員,直到《蕉風》遷移到吉隆坡為止。

他也是該刊的作者之一。從1957年4月10日起,他為《蕉風》撰寫專欄《蕉窗閑話》。他偶爾發表屈指可數的短篇小說,例如〈無字天碑〉和〈兵役〉。

申青原名余德寬,祖籍河北滄州,1922年出生,七七事變之後搬遷到天津。讀完高中後,參加抗日地下工作,到過西安和重慶。過後進入輔仁大學社會係深造。1949年,共產黨執政時,在大學差半年才畢業,但是他選擇前往香港另謀出路。

1952年7月25日,香港《中國學生周報》創刊,他出任社長兼督印人。11月7日,他開始在《新苗》版撰寫專欄《扯麻集》,約於1953年6月15日出版成書,書名跟專欄名稱相同。他這些雜文寫來相當幽默風趣,文字潑辣犀利。這是他到目前為止唯一已經出版的著作。

1954年12月17日,《中國學生周報》星馬版在新加坡創刊,他擔任社長,《學壇》欄由他執筆。1956年,該報吉隆坡辦事處已設在安邦路馬華公會新建大廈。5月16日,該報召開通訊員茶話會,他從新加坡前來出席。當時,薛洛等人都在場。1958年3月14日,他開始在《學生周報》撰寫專欄《窗前集》。

1955年11月10日,《蕉風》創刊,由他當上社長。

約於1957年,他發起組織新聯劇團,排演《秋海棠》、《清宮怨》等劇,在新加坡劇壇曾經扮演一個令人注目的角色。

他跟新加坡已故作家李汝琳的交情不淺。他曾經為後者的著作《艱險的行程》寫了一篇短評〈賺人眼淚的文章〉,於1984年被選入李元昆等人編的《李汝琳的生活和著作》。

他後來從商,經常奔波於新加坡和天津之間。好像姚拓一樣,他今年84歲,相信早已退休,安度晚年。

(1993年10月27日刊於《星洲日報•星云》,2006年7月11日修訂。)

(來源: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