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中國詩壇》叢刊

1948年3月至5月在香港出版的《中國詩壇》,是一份純詩歌刊物,由中國詩壇社出版。鄭樹森教授曾談到四十年代南來的文化人時,指出:「他們也有辦雜誌,除正式雜誌外,刊物還有以叢刊方式,每輯有個別名稱的較不定期雜誌,如:《中國詩壇》、《野草文叢》、《學習叢書》等。」《中國詩壇》在香港共出版了三輯,包括《最前哨》、《黑奴船》和《生產四季花》,由黃寧嬰主編。詩刊內容包括詩歌創作、評論和譯介。郭沫若、黃藥眠、周鋼鳴、陳殘雲、蘆荻、何達、華嘉、秋雲、杜埃、沙鷗等著名中國作家也曾在這份詩刊上發表作品。鄭樹森教授認為「時事化、政治化和傾向化」是四十年代香港詩歌的特色。關夢南認為「文學為政治服務的指向」,基本上是四十年代左翼詩歌,「尤其是《中國詩壇》的作品,充滿口號、吶喊,主題先行的內因。」

根據黃寧嬰口述、黃籬記錄整理的文章──〈《中國詩壇》雜憶〉,《中國詩壇》的前身是三十年代在廣州出版的《廣州詩壇》,七七事變爆發後,改名為《中國詩壇》,由抗日戰爭至國共內戰期間曾試過幾度停刊,後來復刊,最後一次是1948年由在港的黃寧嬰、陳殘雲、葉春等負責出版,復刊了三輯《中國詩壇》叢刊,完成它的文學使命。


《中國詩壇》封面

(香港文學通訊二O一O年十月第八十七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