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書話四束

《叢書》──變格的期刊
許定銘


一九四O、五O年代,在香港要出版期刊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政府法例規定:出版期刊要有兩位太平紳士簽名擔保,或交保證金一至兩萬元才可註冊,合法出版。這個銀碼在當年是可以買一層樓的數目,沒有資助的文化人怎能負擔?於是,一些熱心辦文化期刊的人只能走兩條路:一是在期刊裡注明「在申辦註冊中」;二是以《叢刊》形式,每期定一個書名,當單行本出版。不過,無論採用何法,文學期刊都注定命途坎坷,難以成長!

最近買到幾冊書名:《在摸索中》、《失學以後》、《我們的節日》、《輝輝的新年》,即屬於此類「變格的期刊」的《學習叢書》。翻查資料知道此《學習叢書》約出近二十冊,第一輯叫《讀書的季節》,出版於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由香港文叢社出版,發行人陳丹忱,社址在灣仔乍非道二三O號四樓。

我手上的幾冊《學習叢書》都是三十二開本,約四十頁,全部都由畫家陸無涯裝幀並插圖,像大家見到的這冊《我們的節日》,封面即有「胡明樹等著 陸無涯繪插」字樣。這期有一個《兒童節特輯》,有胡明樹、余所亞、柳木下和卞秋華的專文外,還有〈一九四九年兒童節日兒童文化工作者宣言〉,由曾昭森、黃慶雲、蘆荻、袁水拍、陳君葆……等三十五人簽署,極具歷史價值。

讀阿濃少作
許定銘


這套《學習叢書》每本的書名頁後都有〈學習叢書編輯要旨〉,說明《叢書》出版的宗旨,在培養青年閱讀興趣與寫作能力,內容主要為國文閱讀、寫作進修、文學藝術、生活修養和各科知識等五類。

很多人都覺得這種供青少年人自學的雜誌,內容極普通,沒有甚麼文學價值,即使被歷史巨輪淘汰也不足惜,但我卻看到它們有兩點極應注意的地方:

請看本叢書的作者群:陶行知、陳殘雲、胡明樹、宋軍、鄭子瑜、谷柳、盧荻、黎夢曙、加因、侶倫、柳木下、林煥平……都是現代的名家,他們在本刊所撰文章,因內容與青少年有關,很可能因性質不同而未收入專著單行本中,在研究者來說,會不會是一些漏網的材料呢?

另一點是冒起作家的少作:在《失學以後》(一九四八)中,我讀到朱溥生的〈悼余松烈先生〉。朱溥生是阿濃的本名,他紀念初一國文老師余先生的這篇短文,對引導他踏上文學之路的師長充滿敬意,寫來情切而沉痛,相當不錯。阿濃十四歲時發表的本文,應該未收入其單行本中。我總覺得:要全面探討一位作家,其少作最能反映成長路線,是很重要的脈絡。

達德學院的期刊
許定銘

不知你是否知道屯門有一所何福堂會所的馬禮遜樓?

此建築物在二零零四年已被列為法定古蹟,它原本為抗日名將蔡廷鍇將軍的別墅「芳園」,但它最受矚目的歷史,是在一九四O年代曾為一所全日制文科大學達德學院的主樓。達德學院是一九四六至四九年間,由中共廣東區委和愛國人士在港合辦的。由當時從美國邀請著名教育家陳其瑗主持,教授有鍾敬文、黃藥眠、夏衍、千家駒、鄧初民……等人,路過香港的作家郭沫若、茅盾、曹禺、葉聖陶、臧克家均曾到此講學,曾培育了超過八百名優秀學子。當年的學生曾編過期刊《達德青年》和《海燕》。

《達德青年》是本二十五開,僅四十二頁的刋物,如今大家所見的第四期,出版於一九四八年的「五四」,主要內容可分為:學習與工作、生活與報導和文藝園地等部分,陳懷的〈五四,你笑吧!〉、〈達德——一朶美麗的紅花〉和大風的〈討論‧自修交响曲〉是新詩,碧濤的〈別離〉是小說,其餘多為散文、雜寫及生活照片,老師的作品比較重要的是陳其瑗的〈新民主教育制度〉和樓棲的〈談人民文學〉。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期有一個〈學生人數統計表〉,記錄了當年有學生男的二O五、女的六十,合共二六五人,年齡分佈由十七至三十三歲,廣東人佔大多數,有一六一人。

命途多舛的詩刊
許定銘

 

《中國詩壇》是份命途多舛的詩刊,雖然屢受壓逼,多次在不利的形勢下壓死在字房裡,但它像生命力極强的野草般,在不同的地域及環境裡多次復刊,斷斷續續的出了十三年。

《中國詩壇》於一九三七年八月,抗戰初起即創辦於廣州,廣州淪陷前,由黃寧嬰、胡桅舟等人遷至香港,在一九四O年初復刊,豈料僅出三期,即因無法註冊而停刊。其後遷往桂林復刊,又因皖南事變而停出。戰後一九四六年回到廣州復刊,才出了幾期便受到當局查禁。後於一九四八年再遷香港,以叢刊形式,出了《最前哨》、《黑奴船》和《生產四季花》三期。

出版於一九四九年五月的《生產四季花》,是《中國詩壇》的終刊號,三十二開本,四十八頁,由中國詩壇社出版,封面畫由新波所繪,是本詩文並重的詩刊。詩創作有黃藥眠的〈迎接渡江的旗子〉、周鋼鳴的〈將革命進行到底〉、臧克家的〈賀心清出獄二章〉、黃寧嬰的〈他們又在殺人了〉、何達的〈就是這一雙手〉……等二十多首,最特別的是陳殘雲的〈喺我地鄉下〉,以廣州話入詩,反映出當時流行方言入詩的風氣。〈生產四季花〉是苗得雨的作品,寫解放後農村的生產新氣象。詩論比較重要的有樓棲的〈論人民詩歌的「詩腔」〉、鄒荻帆的〈新現實主義的詩〉和袁水拍譯湯姆生(G. Thomson)的〈論史詩〉。

《人間文叢》中的黃茅
許定銘


「人間書屋」是新波、華嘉和陳實一九四O年代後期,在香港成立的出版社,他們出過人間文叢、人間詩叢、人間譯叢和青年學習叢書等四種叢書共三十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人間文叢,佔半數之多,有夏衍、黃藥眠、聶紺弩、華嘉、林林、周鋼鳴 ……等人的小說、雜文和評論,此中有黄茅的《清明小簡》和《讀畫隨筆》特別值得一提。

黃茅即是黄蒙田(1916~1997),他是廣東台山人,抗戰勝利後即長期居港,繪畫、寫評論、小說,編文藝雜誌……,出過近四十種書,是本地著名的文化人。黃蒙田一九三六年畢業於廣州市立美術專門學校,最初的幾本書《漫畫藝術講話》、《繪畫書簡》和《給繪畫青年》都是和繪畫有關的,如今大家見到的這本《清明小簡》(香港人間書屋,一九四八),則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

《清明小簡》收散文二十餘篇,依性質可分人物的和景物的兩類。〈秋之夜〉、〈生命的火焰〉、〈受難者的安慰〉、〈清明小簡〉、〈沒淚的悼念〉……等九篇,用抒情及傾訴的筆調,寫戈庚、梵高、羅丹等及抗戰中藝術家們的創作歷程及苦難。不過,我更愛他寫景的那十幾篇:〈望江樓上〉、〈魂歸〉、〈縴夫的葬儀〉……,這些都不是美麗的風景,是抗戰的苦難景象!

黃茅的《讀畫隨筆》
許定銘

 

黃茅即是黄蒙田(1916~1997)。他一生寫了三十九本書,處女集是一九四一年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漫畫藝術講話》,最後一本是連後記也來不及寫就撒手西去,要由羅琅代筆的《黃蒙田序跋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一九九八)。此中有署名黃茅的《清明小簡》和《讀畫隨筆》,是由他與新波、華嘉和陳實四人,於一九四O年代後期在香港成立的「人間書屋」出版的。《清明小簡》(香港人間書屋,一九四八)是寫人和景的散文集,我已談過,今日且談談《讀畫隨筆》。

《讀畫隨筆》(香港人間書屋,一九四九)收談畫事的隨筆二十篇,前面的十篇,從〈由行萬里路說起〉到〈符羅飛之畫〉,是戰後他回到香港後寫的,以談漫畫的文章較多; 後面的十篇,由〈畫壇小感〉到〈夜讀鈔(六則)〉,則是戰時寫於重慶的。黃茅不僅寫散文情景俱備,他的畫事隨筆也流暢自然,引人入勝,即使對畫壇所知甚少者如我,亦覺趣味盎然!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我的這本《讀畫隨筆》左下角有「良鏞」的簽名?其實扉頁上不單有「查大俠」的簽名,還注明購於「一九五三年二月五日」,不知何故流落舊書店,一九八三年由侶倫老友温先生淘得,二O一O年歲末轉到「醉書室」。此書輾轉流經三位愛書人手緣,世事難料,他日不知轉往何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