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之十七

丁丁的《作家》


談《作家》月刊,大家會立即想到一九三六年創辦於上海,由孟十還主編的期刊,該刊為大三十二開本,厚百多頁的大型文藝刊物,共出八期。一九七O年代香港有人重印過,精裝本兩巨冊,厚達十厘米,現在大型圖書館裡還可見到。但,丁丁主編的《作家》月刊,不單至今未見有人提及,連一般工具書中也不見有此條目。

出生於上海的浙江嘉善人丁丁(1907~1990)原名丁嘉樹,是一九二O年代開始創作的老牌作家。他一九二二年自江蘇省立第一師範畢業,旋即進上海大學升學,畢業後曾任中學教員、大學教授、報館主筆及編輯,業餘從事文學創作。一九四一年四月,以作家出版社名義,在南京辦《作家》月刊,出至一九四三年一月的二卷四期停刊。一年後捲土重來,於一九四四年四月,在蘇州復出,改為《作家季刊》。

創刊號的《作家季刊》為十六開本,六十四頁,那是本純文藝刊物,重要的作品:小說有予且的〈延師記〉、陶晶孫的〈聖誕前後〉,和何心的連載中篇〈毀滅〉;散文小品有周越然的〈作家的煩悶〉、章克標的〈漏屋〉,此外還有一個〈閑話蘇州〉的特輯,和君匡、丁諦、龔持平、文載道……等人的文章。

丁丁後半生在香港渡過,了解他早年的文事頗有意思!

寫《第三條路》的何心


何心的《第三條路》(南京作家出版社,一九四四)是本非常罕見的小書,開度也很怪,比三十六開度略小的12x16cm,九十六頁,收中篇小說〈第三條路〉、〈毁滅〉和短篇〈回子〉、〈子與子之間〉等四篇,書前還有丁丁和作者的序。出版這本書的南京、蘇州作家出版社,是由何心的丈夫丁丁(丁淼、丁嘉樹)主持的,在一九四一年曾出版《作家月刊》,至一九四四年改為《作家季刊》。他們還出版過《作家叢書》三集,有丁丁的《小事件》、《蹉跎集》、林涵之的《高樓雜寫》、江上風的《驚蟄集》……


作為作家太太的何心,原名何葆蘭(1910~),上海人,中學時就讀於江蘇省立松江女子中學,曾受業於豐子愷,選修他的藝術論,後畢業於持志大學,因熱愛新文學及寫作,與于伶、謝冰瑩等交往。一九三O年與丁丁結婚,要照顧三名兒子,寫作便成了閑暇的消遣,還著有散文集《清晨》(上海群眾出版社,一九三六)、短篇《殺嬰》(南京作家出版社,一九四一)。

一九四九年後,何葆蘭居於香港,也曾赴馬來西亞教書,一九八六年移居美國加州沙加緬度。何葆蘭居港近四十年,出過《南遊記》(香港中國作家筆會,一九七三)和《東西行》(香港天翔出版社,一九八五),後者還由謝冰瑩寫序呢!

《苦瓜散人自傳》


某日想讀錢歌川的《苦瓜散人自傳》(香港香江出版社,一九八六),遍尋不獲,不知何時失去了。於是動身到各大書店去買,可惜書蹤杳然。最後出動人脈關係,才在某著名舊書店的倉庫中以雙倍價求得。

香江出版社在一九七O、八O年代的香港,是專出高水平原創好書的大出版社,出過戴厚英、李輝英、杜漸……等人的好書不少,我開書店的一九七O至九O年代,他們的書也賣的不錯,想不到出版社不過停業十年八載,書即從市面隱形。有句老話:「人一走,茶就涼」,想不到「書命」也如此。唉!

錢歌川是現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和翻譯家,在教授學習英語上有卓越成就,出過不少有有關專著,其《翻譯的技巧》一書,一九八O年代的統計,在國內已行銷四十萬部。

錢歌川自稱「苦瓜散人」,因為他是湖南湘潭市郊苦瓜原出生的,又愛它「味苦而品高,自苦而不苦人」,正好配合他「一生辛苦,勞碌奔波,但與世無爭,從未使別人苦惱過」的性格。

我翻過徐瑞岳‧徐榮街的《中國現代文學辭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一九八八)、陸耀東的《中國現代文學辭典》(北京高等教育,一九九八)和王景山的《台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北京人民文學,二OO三),均不見有錢歌川的條目,《苦瓜散人自傳》是研究錢歌川最好的工具書。

錢歌川的《北平夜話》

《北平夜話》版權頁

吳祖光、新鳳霞的藏書印

《流外集》

錢歌川(1903~1990)原名錢慕祖,「味橄」也是他常用的筆名。他一生的著述頗多,但他在《苦瓜散人自傳》書後的著作年表中,僅列散文作品,由處女作《北平夜話》到《苦瓜散人自傳》,共二十四種。

一九二O年,錢歌川以公費赴日本留學,入讀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一九二六年末回國,不久即入中華書局任編輯,一九三一年開始主編《新中華》半月刊。一九三二年他參加了一個學術團體,到北平開會,回來後寫成了〈最初的印象〉、〈飛霞粧〉、〈帝王遺物〉……等十篇有關北平的文章,用筆名「味橄」,先在雜誌上刊出,再加上十幅插圖,彙集成《北平夜話》(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五)出版,是為錢歌川第一本原創作品。我藏的這本,是一九三九年的第三版,比初版更多了篇〈再版序〉,交代了書的創作經過。更難得的是本書扉頁左下角蓋了一丁方二厘米的藏書印,細看之下,竟然是吳祖光與新鳳霞的藏物,難得!

錢歌川在一九四九年前共出散文七本,除了《北平夜話》,順序是《詹詹集》(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五)、《流外集》(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六)、《觀海集》(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七)、《偷閑絮語》(重慶中華書局,一九四三)、《巴山隨筆》(重慶中華書局,一九四四)和《游絲集》(上海中華書局,一九四八),我最喜歡的是封面設計漂亮的《流外集》。

曹聚仁的《大江南綫》

「八一三」炮火一響,一介書生的曹聚仁(1900~1972)即「携筆從戎」,以《申報》、《立報》及中央通訊社記者身份,隨軍槍林彈雨之下,轉戰南北各戰場,為後方各報章寫戰地通訊,報告戰事所經地方的戰況及民生,而《大江南綫》即為這些報告的實錄。此書原由上饒戰地圖書出版社於一九四O年初版,如今大家所見的,則是一九四五年上海復興出版社的再版。曹聚仁在《滬版前記》中說:抗戰勝利,這本述說戰時實況的報告已成陳跡,原沒有再版的價值;但重讀一遍,感慨良多,而這種感慨,並非來自個人,實際是全民的,於是欣然再版,為抗戰史實留一份珍貴的資料。我則覺得這份史料絕非可被淘汰之物,即使七十年後的今天,或者百七年後的將來,仍可一讀!

《大江南綫》約十八萬字,所記以他一九三八年中,隨八十八師征戰至一九四O年間的記錄,依時序共分八章:此中以記叙戰場實況、軍事行程為主,社會經濟、政治動態及人情為副,為我們展示戰時一片染血的江山。

本書封面及內頁均有「吳在橋」之簽名及鈐印,此人一九五O年代曾在《華僑日報》任編輯,是位書畫收藏家,曾編過一部《香港閩僑商號人名錄》(福建旅港同鄉會,一九四七),沒想到他也收藏《大江南綫》此類老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