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七十年代
記者:梁佩芬
攝影:楊錦文
場地:藝術中心 Pumpernickel
社會運動先驅莫昭如帶《70年代》前來,逐頁翻,不但看到昔日文化點滴,更看到一首姜大衞寫的似淫非淫新詩,拔萃男書院校長張灼祥地氈式尋找自己的昔日投稿,差不多四十年了,他們仍有一顆屬七十年代的火紅的心。
■莫昭如在澳洲留學,認識了甚麼是社會運動。
莫昭如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創辦人,現在主力舉辦「民眾戲劇」。七十年代,他創辦雙周刊雜誌《70年代》,曾出任第一屆香港劇場與教育會議的總監及「藝術在校園」策劃人,199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戲劇成就獎。
■張校長仔細找尋當年在《70年代》的投稿,可惜找不到。
張灼祥
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任拔萃男書院校長,七十年代與也斯合辦《大拇指周報》及《素葉文學》。曾任青年文學獎、新雅兒童故事創作比賽、長春社比賽等評判,三十年前開始在《快報》寫專欄。
■中間被威利警司捉的正是張灼祥。
姜大衞寫淫詩
我想知七十年代有否潮語,兩個走過同年代的人想不出,可幸翻開《70年代》,甚麼回憶也回來了。
張:張灼祥
莫:莫昭如
記:記者
莫:《70年代》在1970年1月1日出版,中間拉頁大海報,有自由主義者羅素和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
記:怎找相片?有沒有版權?
莫:四處找!版權?沒理會過,雜誌稱雙周刊,但常常脫期,哈哈。
記:銷量不錯?
莫:約一萬本,最初有發行幫手,漸漸覺得雜誌激進而放棄我們。最後我們一行二三十人拿雜誌通街賣,我試過從灣仔坐船往紅磡、土瓜灣再到旺角,好處是立刻收錢。
張:我也有投稿,好像是「七七保釣」那期,我好像寫文章批判無政府主義,應該是不受歡迎的文章,因當時大潮流講無政府。理論上無政府是可以的,但實際不容許,好像托洛斯基,他未掌權當然廉潔,一掌權又是獨裁分子,可幸他未掌權已被殺。
莫:最好賣應該是「七七保釣」這期,講1971年7月7日香港學生在維園集會聲言保 衞釣魚台,結果被威利警司打,賣完一萬本後還要加印。
張:根本是過份暴力,人人靜坐怎有過激行為?我被記者拍了一張相,相片裏的我被威利警司捉住,現在回看,才知當時身旁有許多便衣警探。
莫:當年劉潤和也有投稿,你知他是誰?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他也是拔萃舊生,本年學校一百四十周年也找過他寫紀念刊,可惜最後他沒時間。
莫:還有呀,當年,我們透過電影人邱剛健進入邵氏片場,認識不少演藝人,你看,這個認識嗎?
記:姜大衞?真是現在仍拍戲那個嗎?
莫:真!《詩一首》是他親筆寫的,記者小姐你看到內容嗎?
記:「在做愛之前的我,那只不過是在培養情緒」?
莫:我們開放,人人可投稿,還有也斯、吳萱人,他們不怕激進,這期說「創建書院」,你明不明白?
記:Anti-university?即是甚麼?
莫:無論Anti-university或Alternative University也好,都是鼓勵學生及教授在校外討論及學習。
張:即是學東西不止在大學內,四周圍也可以。
莫:這一期說捷克學生向警員擲雞尾酒,這一期講伊朗人推翻皇帝統治。
張:讓我找找自己的投稿。
莫:你一份也沒留下來?事實上《70年代》曾因資金問題停刊,中間辦過其他刊物如《地下報》。
記:資金來源呢?
莫:最初由一個和尚贊助……
張:和尚乞食幫你們出版,哈哈。
■《70年代》從開始五角一份,賣到一元五角一份。
■這期講在維園進行的保釣靜坐運動,威利警司暴力驅趕。
■姜大衞《詩一首》:「五分鐘?十分鐘?妳到底要多久?」令人想入非非。
■只出了兩天的晚報,免費派發。
■由黃仁逵設計的封面,把七十年代的垃圾蟲,換了麥理浩的人頭。
歡迎打倒我
今天,書報攤雜誌千萬本,卻難找到一份如《70年代》般由年輕人創辦的時事刊物,原因是我們缺乏獨立思考,只盲目向消費品投降。
莫:七十年代,連工人也有一份《年青工人》,圖中反越戰的長髮青年是黃仁逵,我剛剛在藝術中心的宣傳單張看見他,你看!
記:跟龔志成一起搞「開放音樂」!看來變化很大。
張:其實看真一點,相差了三十年,樣子仍很相似。
莫:黃仁逵曾設計雜誌封面,如這個垃圾蟲,標題是「麥理浩滾出香港」。
記:為何要滾?
莫:沒甚麼意義!只不過是反殖民主義,反「奴化教育」。
記:甚麼是「奴化教育」?
莫:與你們說的「填鴨式教育」相近,但我們那年代主要針對港英政府政策,當然現在也是奴化教育,張校長可解釋一下。
張:即是愛國教育。
莫:以前要愛英國,現在要愛中國,一直只是灌輸資訊,讀完六年小學,升上中學,學生仍死不張口表達意見,又有何辦法?
張:我主張獨立思考,最近我計劃在某課程招收女生,同學們反對,說要堅持傳統,然後在YouTube上載「天下圍攻」短片攻擊我,這可以接受,他們要思考,不一定要附和,我只是個老校長,學生要打倒我是好事。
莫:現在的年輕人,最愛利用互聯網發表意見,與當年辦雜誌的情況相近。
張:阿莫現在主要做街頭劇場,鼓勵人人也可以創作、寫詩、寫歌、寫戲,不應只重視消費娛樂,肯定個人的重要性和參與性。
莫:我們別成為被動的消費者,要做一個主動的創作者,要有獨立性,好像你寫東西,不是為《蘋果日報》服務,而是要寫自己想說想寫的。
張:我在《蘋果日報》寫稿沒限制。
莫:你,當然沒有,但記者是否一樣?如記者小姐,你的稿會否被人刪改?
記:如果多字,就一定要刪。
莫:就是這樣!
記:可是篇幅有限,多了字又怎辦?也是我寫作能力出現問題。
莫:我有個朋友在《蘋果日報》副刊工作,常被編輯改稿……
記:你說馮敏兒?我不知道實情。如果改「的的了了」,又算是改嗎?
張:我不覺得你們的編輯會改稿,有時我寫錯了一兩個字,也照出街。
記:你仍然是激進派嗎?
莫:我從來不激進,只仍然想徹底改變社會。
記:社會要怎樣改變?像長毛梁國雄嗎?
張:長毛走批判共產主義的托洛斯基主義,阿莫根本是無政府主義者。
莫:長毛的行為只是姿態,我到現在仍反殖民地化,性質溫和,不會坐監不太英烈。
記:到了今天,我們仍要反殖民化?
莫:我們仍未「解脫」殖民化,在大陸及台灣,12月25日是「耶誕節」,香港卻是「聖誕節」,完全是殖民主義統治下的教會說法。
■要打倒奴化教育,維多利亞女皇慘轉新裝。
■正在開礦的蒙羅麗莎,一看已笑了出來。
■歷史是重複的,今天看回七十年代伊朗街頭戰爭,印象更深。
■這個手勢代表女權運動,黃底黑字很搶眼。
中國就是做假
張灼祥說不太了解年輕人想法,莫昭如也不清楚現在流行甚麼,但一說回七十年代種種運動,總是滔滔不絕。
■因為《七十年代》一書,引起他們探索香港七十年代的興趣。
記:你們如何認識中國?
莫:殖民教育下沒有中國現代史,從實際及心理上看,大學生有需要了解中國,因為共產黨踢走國民黨,加入聯合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但,中國很封閉,惟有靠自己北上發掘,香港大學第一次組團返大陸,你知領隊是誰,就是麥華章。
記:現任《香港經濟日報》社長?他們看到甚麼?
莫:那時四人幫仍掌權,他們回港後,竟覺得中國好正好靚,簡直是社會主義天堂,只一兩人有異議。
張:你不要奇怪,從美國返中國的科學家楊振寧也在文章說中國有希望、好感動。他是高級知識分子,在中國得到優厚待遇,完全可了解此想法。
記:他總要出街,總會看到批鬥。
張:完全不讓他看到就可以了。
莫:不單止楊振寧,連鬼子佬也大讚,因為一切也是製造出來的,猶如一個大舞台劇,全是假。
張:尼克遜訪華,只看到小孩在萬里長城上玩樂。
莫:那時香港大學有國粹派如程翔,只穿白恤衫藍褲及白飯魚,非常認同中國,就算七六年天安門廣場運動、七九年魏京生被捕也可接受,到了八九民運才轉軚。
張:不是轉軚,只是醒悟。
莫:其實我很痛心,當年我們反資本主義,反貧富懸殊,但現在窮人更多,中國現在好形勢,但換來的是新疆及西藏暴動。七十年代,起初有中文運動、反貪污捉葛柏、盲人權益及保釣運動,還有木屋區收地、艇戶及勞工運動。保釣後,壓力團體萌芽,到了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再演變成今日的政黨。
記:如《七十年代》一書說:「八十年代開花,九十年代結果,一切事也是醞釀於七十年代。」對嗎?
張:《七十年代》一書的主編北島,七十年代也曾投稿來香港的雜誌,當然,他現在已是著名國際級大詩人。
莫:我們不能否定上一輩人的功勞,如戴天和胡菊人及再上一代的盧思光,雖非一脈相承,但總有點影響,我們是看陸離和羅卡的《中國學生周報》長大的。
記:所以你在電台做《人文風景-七十年代系列》節目……
張:有集節目找來嚴浩談電影,他也說受他們影響。依我看經過七十年代洗禮,我們更相信獨立思考的重要。
莫:八九民運,不是一剎爆出來,是五六十年代遺留下的思想。爭取民主的過程,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開始呢?鍾玲玲寫了一首《我的燦爛在1919》,說一切也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當大家要面對歷史時,總會找到源頭。
《人文風景-七十年代系列》
主持:張灼祥
嘉賓:嚴浩、吳昊、黎彼得
時間:逢星期六,8:30pm-9:00pm,香港電台第一台
(蘋果日報二OO九年七月廿九日)
記者:梁佩芬
攝影:楊錦文
場地:藝術中心 Pumpernickel
社會運動先驅莫昭如帶《70年代》前來,逐頁翻,不但看到昔日文化點滴,更看到一首姜大衞寫的似淫非淫新詩,拔萃男書院校長張灼祥地氈式尋找自己的昔日投稿,差不多四十年了,他們仍有一顆屬七十年代的火紅的心。
■莫昭如在澳洲留學,認識了甚麼是社會運動。
莫昭如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創辦人,現在主力舉辦「民眾戲劇」。七十年代,他創辦雙周刊雜誌《70年代》,曾出任第一屆香港劇場與教育會議的總監及「藝術在校園」策劃人,199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戲劇成就獎。
■張校長仔細找尋當年在《70年代》的投稿,可惜找不到。
張灼祥
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任拔萃男書院校長,七十年代與也斯合辦《大拇指周報》及《素葉文學》。曾任青年文學獎、新雅兒童故事創作比賽、長春社比賽等評判,三十年前開始在《快報》寫專欄。
■中間被威利警司捉的正是張灼祥。
姜大衞寫淫詩
我想知七十年代有否潮語,兩個走過同年代的人想不出,可幸翻開《70年代》,甚麼回憶也回來了。
張:張灼祥
莫:莫昭如
記:記者
莫:《70年代》在1970年1月1日出版,中間拉頁大海報,有自由主義者羅素和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
記:怎找相片?有沒有版權?
莫:四處找!版權?沒理會過,雜誌稱雙周刊,但常常脫期,哈哈。
記:銷量不錯?
莫:約一萬本,最初有發行幫手,漸漸覺得雜誌激進而放棄我們。最後我們一行二三十人拿雜誌通街賣,我試過從灣仔坐船往紅磡、土瓜灣再到旺角,好處是立刻收錢。
張:我也有投稿,好像是「七七保釣」那期,我好像寫文章批判無政府主義,應該是不受歡迎的文章,因當時大潮流講無政府。理論上無政府是可以的,但實際不容許,好像托洛斯基,他未掌權當然廉潔,一掌權又是獨裁分子,可幸他未掌權已被殺。
莫:最好賣應該是「七七保釣」這期,講1971年7月7日香港學生在維園集會聲言保 衞釣魚台,結果被威利警司打,賣完一萬本後還要加印。
張:根本是過份暴力,人人靜坐怎有過激行為?我被記者拍了一張相,相片裏的我被威利警司捉住,現在回看,才知當時身旁有許多便衣警探。
莫:當年劉潤和也有投稿,你知他是誰?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他也是拔萃舊生,本年學校一百四十周年也找過他寫紀念刊,可惜最後他沒時間。
莫:還有呀,當年,我們透過電影人邱剛健進入邵氏片場,認識不少演藝人,你看,這個認識嗎?
記:姜大衞?真是現在仍拍戲那個嗎?
莫:真!《詩一首》是他親筆寫的,記者小姐你看到內容嗎?
記:「在做愛之前的我,那只不過是在培養情緒」?
莫:我們開放,人人可投稿,還有也斯、吳萱人,他們不怕激進,這期說「創建書院」,你明不明白?
記:Anti-university?即是甚麼?
莫:無論Anti-university或Alternative University也好,都是鼓勵學生及教授在校外討論及學習。
張:即是學東西不止在大學內,四周圍也可以。
莫:這一期說捷克學生向警員擲雞尾酒,這一期講伊朗人推翻皇帝統治。
張:讓我找找自己的投稿。
莫:你一份也沒留下來?事實上《70年代》曾因資金問題停刊,中間辦過其他刊物如《地下報》。
記:資金來源呢?
莫:最初由一個和尚贊助……
張:和尚乞食幫你們出版,哈哈。
■《70年代》從開始五角一份,賣到一元五角一份。
■這期講在維園進行的保釣靜坐運動,威利警司暴力驅趕。
■姜大衞《詩一首》:「五分鐘?十分鐘?妳到底要多久?」令人想入非非。
■只出了兩天的晚報,免費派發。
■由黃仁逵設計的封面,把七十年代的垃圾蟲,換了麥理浩的人頭。
歡迎打倒我
今天,書報攤雜誌千萬本,卻難找到一份如《70年代》般由年輕人創辦的時事刊物,原因是我們缺乏獨立思考,只盲目向消費品投降。
莫:七十年代,連工人也有一份《年青工人》,圖中反越戰的長髮青年是黃仁逵,我剛剛在藝術中心的宣傳單張看見他,你看!
記:跟龔志成一起搞「開放音樂」!看來變化很大。
張:其實看真一點,相差了三十年,樣子仍很相似。
莫:黃仁逵曾設計雜誌封面,如這個垃圾蟲,標題是「麥理浩滾出香港」。
記:為何要滾?
莫:沒甚麼意義!只不過是反殖民主義,反「奴化教育」。
記:甚麼是「奴化教育」?
莫:與你們說的「填鴨式教育」相近,但我們那年代主要針對港英政府政策,當然現在也是奴化教育,張校長可解釋一下。
張:即是愛國教育。
莫:以前要愛英國,現在要愛中國,一直只是灌輸資訊,讀完六年小學,升上中學,學生仍死不張口表達意見,又有何辦法?
張:我主張獨立思考,最近我計劃在某課程招收女生,同學們反對,說要堅持傳統,然後在YouTube上載「天下圍攻」短片攻擊我,這可以接受,他們要思考,不一定要附和,我只是個老校長,學生要打倒我是好事。
莫:現在的年輕人,最愛利用互聯網發表意見,與當年辦雜誌的情況相近。
張:阿莫現在主要做街頭劇場,鼓勵人人也可以創作、寫詩、寫歌、寫戲,不應只重視消費娛樂,肯定個人的重要性和參與性。
莫:我們別成為被動的消費者,要做一個主動的創作者,要有獨立性,好像你寫東西,不是為《蘋果日報》服務,而是要寫自己想說想寫的。
張:我在《蘋果日報》寫稿沒限制。
莫:你,當然沒有,但記者是否一樣?如記者小姐,你的稿會否被人刪改?
記:如果多字,就一定要刪。
莫:就是這樣!
記:可是篇幅有限,多了字又怎辦?也是我寫作能力出現問題。
莫:我有個朋友在《蘋果日報》副刊工作,常被編輯改稿……
記:你說馮敏兒?我不知道實情。如果改「的的了了」,又算是改嗎?
張:我不覺得你們的編輯會改稿,有時我寫錯了一兩個字,也照出街。
記:你仍然是激進派嗎?
莫:我從來不激進,只仍然想徹底改變社會。
記:社會要怎樣改變?像長毛梁國雄嗎?
張:長毛走批判共產主義的托洛斯基主義,阿莫根本是無政府主義者。
莫:長毛的行為只是姿態,我到現在仍反殖民地化,性質溫和,不會坐監不太英烈。
記:到了今天,我們仍要反殖民化?
莫:我們仍未「解脫」殖民化,在大陸及台灣,12月25日是「耶誕節」,香港卻是「聖誕節」,完全是殖民主義統治下的教會說法。
■要打倒奴化教育,維多利亞女皇慘轉新裝。
■正在開礦的蒙羅麗莎,一看已笑了出來。
■歷史是重複的,今天看回七十年代伊朗街頭戰爭,印象更深。
■這個手勢代表女權運動,黃底黑字很搶眼。
中國就是做假
張灼祥說不太了解年輕人想法,莫昭如也不清楚現在流行甚麼,但一說回七十年代種種運動,總是滔滔不絕。
■因為《七十年代》一書,引起他們探索香港七十年代的興趣。
記:你們如何認識中國?
莫:殖民教育下沒有中國現代史,從實際及心理上看,大學生有需要了解中國,因為共產黨踢走國民黨,加入聯合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但,中國很封閉,惟有靠自己北上發掘,香港大學第一次組團返大陸,你知領隊是誰,就是麥華章。
記:現任《香港經濟日報》社長?他們看到甚麼?
莫:那時四人幫仍掌權,他們回港後,竟覺得中國好正好靚,簡直是社會主義天堂,只一兩人有異議。
張:你不要奇怪,從美國返中國的科學家楊振寧也在文章說中國有希望、好感動。他是高級知識分子,在中國得到優厚待遇,完全可了解此想法。
記:他總要出街,總會看到批鬥。
張:完全不讓他看到就可以了。
莫:不單止楊振寧,連鬼子佬也大讚,因為一切也是製造出來的,猶如一個大舞台劇,全是假。
張:尼克遜訪華,只看到小孩在萬里長城上玩樂。
莫:那時香港大學有國粹派如程翔,只穿白恤衫藍褲及白飯魚,非常認同中國,就算七六年天安門廣場運動、七九年魏京生被捕也可接受,到了八九民運才轉軚。
張:不是轉軚,只是醒悟。
莫:其實我很痛心,當年我們反資本主義,反貧富懸殊,但現在窮人更多,中國現在好形勢,但換來的是新疆及西藏暴動。七十年代,起初有中文運動、反貪污捉葛柏、盲人權益及保釣運動,還有木屋區收地、艇戶及勞工運動。保釣後,壓力團體萌芽,到了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再演變成今日的政黨。
記:如《七十年代》一書說:「八十年代開花,九十年代結果,一切事也是醞釀於七十年代。」對嗎?
張:《七十年代》一書的主編北島,七十年代也曾投稿來香港的雜誌,當然,他現在已是著名國際級大詩人。
莫:我們不能否定上一輩人的功勞,如戴天和胡菊人及再上一代的盧思光,雖非一脈相承,但總有點影響,我們是看陸離和羅卡的《中國學生周報》長大的。
記:所以你在電台做《人文風景-七十年代系列》節目……
張:有集節目找來嚴浩談電影,他也說受他們影響。依我看經過七十年代洗禮,我們更相信獨立思考的重要。
莫:八九民運,不是一剎爆出來,是五六十年代遺留下的思想。爭取民主的過程,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開始呢?鍾玲玲寫了一首《我的燦爛在1919》,說一切也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當大家要面對歷史時,總會找到源頭。
《人文風景-七十年代系列》
主持:張灼祥
嘉賓:嚴浩、吳昊、黎彼得
時間:逢星期六,8:30pm-9:00pm,香港電台第一台
(蘋果日報二OO九年七月廿九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