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菁英年代評論時事的幽默菁英份子──專訪陶傑
誠品網路編輯羣
「陶傑」這個名字,大多數台灣人都沒聽過;但他在香港是著名的「名嘴」、「快筆」,香港人幾乎都聽過、看過他發表的議論。
戴着黑框眼鏡、一派儒雅的陶傑,主持電台、電視節目,在報紙上發表專欄文章。陶傑用詼諧戲謔的態度,直指香港或中國文化中表裏不一、假道學、偏激民族主義等時代現象,儼然是香港普羅大眾的代言人,在香港頗受歡迎;但也因為言論較為辛辣偏激,爭議頗大。
陶傑近日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個人時論集《這是個,無菁英年代》。擁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學位、並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任職八年的陶傑,理應是知識菁英份子的代表,為何號稱此年代無菁英?
陶傑文章向來短小精練卻引經據典,《誠品站》特別採訪陶傑,並以快問快答的QA形式,聽另類的陶傑,娓娓道來他的立論基礎、處事哲學、以及對於華人文化獨特的見解!
《誠品站》:在香港,您有許多種稱號。就職業屬性,可說您是廣播人、媒體人、報人、知識份子,您也曾拍攝過廣告,並被人稱為「香江第一才子」。究竟您如何看待自己?
陶傑:最近一名英國喜劇演員到香港,他是演員,但也是作家及節目主持人……在西方這些領域都是共通,有各方面人文修養的人不給自己定位。其實「定位」這件事情,是社會把人歸類,這是中國社會的問題。只要你把自己定位為文人、知識份子,包袱馬上就來。這個包袱是人家給你的,你自己撿起來背上,我不是說這樣不好,這不是我的性格。
在中國,若被定位為知識份子,那就不能碰錢、不能奢侈消費、不能有休閒娛樂……要求很不合理,且當你的表現和公眾想法不一樣的時候,會招來很多批評,這是很莫名其妙的。而且不要看中國社會似乎很仰望知識份子,實際上來自政府、民間、同行,是「正面歧視」知識份子,很可怕的。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如來掌上寫到此一遊、到王母娘娘蟠桃園偷蟠桃……他到處撒野,理想就是跳出三界之外。故事定義它為妖精,但其實就是打破界別的限制。
我沒有想過自己該怎麼定位,我喜歡觀察國際,就定位自己為「國際人」吧!
《誠品站》:您在出版序言中提到,您的詩作曾受余光中教授的欣賞,大學時代鑽研英國文學,也看了許多文學電影創作作品。為何沒有走上文學創作這條路,而選擇在報紙上撰寫專欄?
陶傑:坦白地說,香港是最現實、最講經濟效益的地方,香港人不會花時間看哲學書,幾乎都看金融、工管,所以才說是「文化沙漠」。在台灣,至少開得了一家誠品,書種類繁多、環境舒適、還二十四小時開放,老闆做虧本生意;但是到香港要開誠品?租金太貴,很難開成。更不用說所謂的「文學創作」,是沒有市場的。
但我也想說明一個現象—現在的文字創作,區分出「文學創作」、「非文學創作」,其實是不合理的。十六世紀末英國莎士比亞寫的劇本,現在看是文學經典,在當時其實也是通俗商品,都是為了錢;戲寫出來,要是沒人看,也是被炒魷魚。
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狄更斯的小說,也是在報紙上連載。珍奧斯汀的閨秀小說,在當時就像現在的瓊瑤一樣,但是瓊瑤小說,現在沒人把它當文學。但我們要是看「民國五六十年代政經狀況下,閨秀的心理活動和期望」,瓊瑤小說就能看出她的價值;但是活在當代,當局者迷不這麼看。厚古薄今的情況,也是中國的現象。
我認為在現代社會,「文學」首先要成為受人歡迎的產品,不要寫給同行看,不要寫給知識份子互相欣賞。我寫作時,先不管有沒有文學價值,先為自己的感受觸動而寫,更重要的受人歡迎,養活自己;我身後的名聲不管,死後不屬於我。但我認為在當世受歡迎,很可能在後世也有價值,因為每個世代人性都有共通點,例如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當初也只是報紙專欄文章,至今依然雋永。
《誠品站》:許多著述立論的知識份子,會選擇各方援引、務求周全地寫作長篇大論,藉以表述自己的觀點。您的專欄篇幅短、字數少,卻能嘻笑怒罵地針砭時事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何選擇這樣的形式與風格?
陶傑:這和香港的看報習慣有關。香港人時間寶貴,很多時候香港人都在地鐵上閱讀報紙,地鐵很短,坐兩個站平均時間五分鐘,五分鐘哪能讀完長篇大論?我的文章短小,就是可以讓他在五分鐘內,有反應、有共鳴,有思想的激發。長篇大論的文章,在大陸有,台灣也有,但在香港沒辦法,香港人生活太忙了;而現在連在地鐵上看報的人,也少了。
不寫長篇大論,也還有幾個理由。首先是閱讀羣眾,現在是「網路世代」,抗拒長篇文章,被好萊塢、線上遊戲洗腦後,很沒耐心的,只喜歡聲光效果。其次,文以載道、長篇著述的人,在華人世界已經有很多了,這個世界上不在乎在多一個陶傑做這件事;經過了研究時期的論文訓練,要長篇著述我也能寫,但是你要讓大眾看得明白。
大眾看我都是嘻笑怒罵,但我其實是用英國文化中的「幽默」做為文章形式。在英國文學傳統裏,有一些不是那麼「正路」的、小品式的文章風格,像王爾德、蕭伯納,它們寫作文章時很輕鬆幽默的,旁徵博引,把想說的涵義隱藏在文字底下,含蓄也是比較高的藝術表現;這種風格在英國世界是很受歡迎。
選擇這種寫作模式也和我的性格有關,我自己不是很嚴肅的、道貌岸然的人,寫起來也很得心應手。中國文化缺乏幽默感,我的文章,讓市場上多一種選擇,總是好的吧!
《誠品站》:您的專欄文章在香港受人歡迎,但同時也引起許多爭議與批判。您怎麼看待這件事?
陶傑:因為我的背景的緣故,我有很多和人家不一樣的看法與見解。但我不能夠四平八穩的就怕得罪人,就是要說出來!雖然主題是很尖銳的,但是表達方式可以含蓄。一個有稜有角的人,一定是引起爭議的,在我看來,有人罵是好事,沒有人罵才不是好事!
在台灣,如柏楊、李敖寫作的風格是比較辛辣的,有話就說、有屁就放,柏楊說《醜陋的中國人》,我不會說醜陋,我會請讀者從他的行為、活動裏面來觀察。或許你會得到一個「醜陋」的結論,但這是你的事,不是我說的。但他醜不醜陋?是!但這是不同的表達手法。柏老認為醜陋的中國人還有得救,我覺得沒得救,你不要去改變它,你不要去參與就行了,要做到這點,你得要把心靈品味國際化,這也是我和柏楊不同的地方。
一個作家,只要創作就不免招來批判;但許多批判,都來自於無知與偏見。中國文人之間筆戰,罵余光中的新詩「今夜的星空很希臘」不符合詩的規範,也不是中國文化!在八年抗戰時,罵張愛玲為何不像冰心、巴金等人寫溫柔敦厚的文章,而要寫走資閨秀派文章,寫寫抗戰大事業多好!許多罵聲九成是非理性的,而且短視。
JK羅琳在西方寫成了暢銷的《哈利波特》,除了梵蒂岡就神學角度依然抗議外,西方世界並不會有人說你把巫俗變成主流、不會有衛道份子會說你開了壞風氣、毒害少年心理。
但哈利波特要是在七十年前出版,肯定成為禁書。為何?因為英國幾百年來的人文傳統,逐漸開放。當初王爾德寫文章刺痛維多利亞當時貴族的敏感神經,也是差點要坐牢;《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有色情描述,也差點被封殺;但是後來還是發表了,因為英國體認到,不應該禁止社會的表達自由。
《誠品站》:您談到表達自由,但是在內地寫觀點尖銳的文章,在現在較為嚴峻的言論氛圍下,你如何掌握這樣的言論自由?為不同的媒體撰述,是否會有觀點衝突的問題?
陶傑:香港媒體當然有自我審查。法輪功幾千人的示威、西藏的爭議,這些議題有如印度的聖牛,不可以碰的,即使重要性再高,香港沒有一份媒體會刊登。但未來的言論是否會越來越自由?我是持正面態度。但是我嘗試在這個時空,盡我最大的力,使用我最大的言論表達權。
著述時,報紙的立場當然要考量,這是互為因果,報紙也是看到你的立場跟老闆差不多,才找你寫。我也覺得沒有觀點衝突的問題,因為我是代表報館立場說話,就像律師為人辯護,他也該從自我的角色釋放出來,做好律師的本份,所以這倒不是大問題。
就媒體現況看來,報紙逐漸沒落,網路正發達;網路就無所謂老闆,人人都能大鳴大放、選擇他所信仰的。網路有他的壞處也有好處。
《誠品站》:提到網路,很好奇您如何看待網路這個新興媒體?
陶傑:網路的發明很好,把大眾距離拉近,讓大家互相瞭解,但是「橘越淮而枳」,許多外國的東西到了中國,反而不是開展視野,而是越來越狹窄。現在年輕一代使用網路,沉迷在電腦遊戲、交友、看色情資訊或者動漫,三餐只吃零食,正食不吃,也成為了一種新的社會現象。
網路發明的用意,並不是讓所有青少年玩同樣的線上遊戲,而是應該把視野拓寬,去了解他國的文化。學生時代時我交筆友,都認識住在遠方國度的筆友,我們在信中互相探尋對方國家文化背景,覺得學習很多,當時反而多元;人一輩子就這麼長,多瞭解他國文化,是多活了一輩子。
現在藉由網路,香港年輕人應該可以和台灣年輕人對話,香港要簽署CEPA,台灣簽署ECFA,對彼此生活的影響是什麼?可以交流一下。現在雖有網路,兩岸三地的交流卻比以前還糟,現在都是像張愛玲所說,「盯着自己的肚臍眼看」。
《誠品站》:您在文章中常談到美酒、美食、美女,想請問您怎麼看待「美」?
陶傑:美,有形而下的形式,和形而上的形式,但在中國現代消費社會中,只會看到物理的、形體的美,如美女、美食等,化做社會風潮就是美容、護膚、纖體。
你看華語片的主角人物,永遠是年輕偶像,這是被日本偶像風潮影響,但是沒有學到日本的全部。為何台灣、香港的女孩,一去日本就上癮,但去中國不會上癮?因為日本的物品包裝,雖不環保但很美,設計、色彩等等細節都很講究,美溶化在生活裏面,連國民的行為也受了影響。
在羅浮宮美術館,同樣是亞洲人,卻能一眼就能看出來誰是大陸客、誰是日本遊客──七十歲的日本老太太遊客,不因老而隨便打扮,穿得很體面,腳上穿着絲襪,認真地聽着導遊說話,手裏拿着筆一直紀錄。這也是一種美,日本已經將美融合在品味、思想、人生中。
最講究美的環境是演藝圈。但看美國好萊塢,他們對美有另一種看法,不是膚淺的。美國是最年輕的國家,但是好萊塢那些大牌明星,片酬最高的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他們有成熟之美。
東方看「永遠的玉女」奧黛麗赫本,總是看她年輕時珠光寶氣、拿着煙嘴的那個樣子;實際上她最精彩的時候,是她老來將死之時,罹患癌症,卻還到非洲去為孤兒請命。我在英國看她演講,沒有整容、沒有護膚,皺紋自然地流露,但是她不怕,依然畫着優雅的妝。她那麼老了,名利、青春、健康都是過眼雲煙,但是她是發自內心的呼籲全世界,請大家救救弱勢,這就是美,發自心靈的美。
《誠品站》:您在《無菁英年代》中時常提到當代治理香港的問題,究竟香港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
陶傑:香港自從回歸中國後,這十二年來社會心理狀況變得很畸型。中國宣揚民族主義,開始宣傳要「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去殖民化」,但是這是盲目的民族沙文主義,在我眼中是很可笑的。
中國政府在接收香港後,它以為它會管理香港,但它實際上沒有虛心學習英國人如何治理香港,所以產生很多問題。我在英國讀書、在媒體後台工作、住了十六年,潛意識中我是以英國觀點思考的,所以看出中國管理香港的方法完全錯誤。
香港社會現在瀰漫着一股懷念殖民地時代的風氣,民間是全民崇洋,但是真的那麼希望回到過去嗎?沒有,是因為對於現狀不滿。最奇怪的是,香港高官嘴巴宣揚民族主義,要求香港居民要讓孩子受中文母語教學,然而自己一有錢,馬上把小孩送到英國;英國最近經濟蕭條,也拼命招收英國和香港的有錢人子女,搞得英國教育界有「黃禍」。香港這些官的作為,就是中國式的虛偽。
當我把這點說破,就會得罪一些人,怕臉上的假面具被扯下來,就說我「崇洋」「不愛國」「貶港褒英」,但是民間普通老百姓,就會認同我,因為我說香港平民的心裏話。我覺得中國式的虛偽很討厭,這給社會民族心靈造成很大的損害,所以我一點都不必含蓄,就是踢爆。
《誠品站》:香港和台灣的背景有那麼些相近與相異,那您怎樣看待台灣的政治媒體現況呢?
陶傑:台灣的政治在媒體上顯現出來的,是「口水政治」。立院諸公一句話引起爭議,又去問回應,一句話傳來傳去,像吸毒的針筒一樣。台灣戒嚴時期壓抑太久,解嚴開放後就有種論政的亢奮感,百花齊放,這在民主開放之初是正常;但是台灣經常有選舉,為了選票這種亢奮還在持續,久了之後不好,顯得格局很小。
看電視和報紙,看到立院爭論、社會案件,能夠連報一兩週,國際新聞卻很少,這對台灣很不利。我覺得很奇怪,台灣不是一直想被國際社會認同嗎?你要走入國際社會,就不要盯着自己肚臍眼看,而要看看人家,讓人家也對你發生興趣。
我們去逛誠品,可以看到很多各國翻譯書,出版界向外仰望星空,但是新聞界卻很狹隘。為什麼呢?因為出版界以台北為基地,知識份子都在台北;新聞媒體卻是大眾的,但因為媒體和政黨總認為,大眾對國際新聞沒興趣。
在日本,國際新聞非常的多,並且分析得頭頭是道,為何日本可以做起來?究竟是觀眾先沒興趣,還是報導取向問題?媒體能不能夠報導得淺而易懂、還有趣味?現在這種口水泡沫新聞,這樣做最快、最懶、最容易,但根本不值得。
《誠品站》:您總是力說中國文化中的陰暗面,難道中國文化中沒有優點嗎?
陶傑:有,中國有優點,曾經有,都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前。「溫柔敦厚」、「禮義廉恥」、「言而有信」,這都是中國人的優點,有時候英國人都會說,中國這點難得,因為英國法治社會推到極致後,凡事講究法律條文,反而官僚沒效率;而中國人做生意乾脆俐落,只要口頭答應一句話,一定履行。
這是中國文化談信,「人無信而不立」,推崇君子的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就是「禮義廉恥」四字,這四根柱崩掉,其他的附從價值觀也不會有。但現在中國有君子嗎?過去有毒奶粉、毒雞蛋嗎?現在買個什麼東西,都不能相信。
當然現在還是有優點,但是我沒有興趣加入那個大合唱,我力寫陰暗面,寫陰暗面才好看。
(原刊二0一0年九月十日《誠品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