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葉文學》
《素葉文學》是「素葉出版社」出的期刊,創刊號出版於一九八O年六月,那是「素葉叢書」出版第一、二輯後的事。一般讀者習慣把文學期刊稱為「月刊」,甚至本刊由第三至十五期也自稱為「月刊」,事實上《素葉文學》出版二十年,也僅有六十八期,和「月刊」一點也沾不上邊。
創刊號一年後的一九八一年六月,我們才見到第二期,此後斷斷續續到一九八四年八月,出了第二十四及二十五期的合刊後,完成了第一階段。許廸鏘《在流行與不流行之間抉擇》中說此時期的「素葉」陷於停頓。記不起是誰穿針引線,他們把貨倉中的存貨全搬到我的書店來堆了座小山,那期間的「創作書社」成了買「素葉」最方便的地方。直到一九九二年,小店要結業了,他們才把書和雜誌搬回去,有了新的發展。
我愛前期的《素葉文學》,那是大十六開本,基本三十二頁的純文學期刊,以創作為主,小說和詩較多,翻譯及評論為副,出過「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巴爾加斯‧略薩」的專號。最特別的是出版於一九八二年六月的第九‧十期合刊,厚厚的一巨冊,把《蔡浩泉‘82展》的場刊全收了進去。
早期的《素葉文學》用黃色牛皮紙印刷,外形樸素,內容充實以外,每期均有大量蔡浩泉的插畫,簡直是本藝術品!
紀念號《素葉》
《素葉文學》總第二十六期在停刊七年後的一九九一年七月復刊,仍然是不定期出版,由每年出版六至八期,縮至後來的一兩期。二OOO年十二月出版「二十周年紀念號」的第六十八期,為我見的最後一期,以後還會不會復刊?天曉得!
復刊後的《素葉文學》,最特別的是取消了牛皮紙而改用新聞紙印刷,同時也沒有了蔡浩泉的插畫,非常可惜!初期二十四頁,後來回復三十二頁,自一九九五年的五十六及五十七期合刊起,愈出愈厚,如今所見的「紀念號」厚達二四O頁,是名副其實的「巨著」。
蔡浩泉在二千年九月因病離世,「二十周年紀念號」除了是《素葉文學》的「句號」,同時也是《懷念蔡浩泉》專輯。由「素葉出版社」創社起,蔡浩泉一直是他們的美術編輯,為叢書設計封面,為期刊畫版及插圖,「素葉」有今天的成就,「蔡頭」功勞至大,在最後一期《素葉文學》為他弄個專輯,實有需要。和當時各期刊《懷念蔡浩泉》特輯所不同的,是本期《素葉文學》用了很多他的舊插畫,還有他兒子蔡邊村在老蔡彌留前的一組素描。老蔡後繼有人,走得安心!
三十年來在香港成長的作者,大部分都曾在此發表過創作,《素葉文學》是值得懷念的!
香港《讀書人》
香港最為人熟知的「讀書」雜誌,是杜漸編的《開卷》(一九七八)和《讀者良友》(一九八四)。這兩套雜誌前後出版歷時八、九年,共出數十期,影響不少。其實,一九八七年還有一種《讀書人》也相當有份量,可惜只出了九期,歷史短,發行不夠廣,才為人忽略。《讀書人》的編者馮偉才是本地成長的學人,他愛書、寫書,當過報刊編輯,開過書店,現時在大學裡教書,對推動讀書風氣極具熱忱。
《讀書人》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五月,大三十二開本,創刊號只有六十四頁,「騎馬釘」;後來增至八十頁,才有「書脊」,插在書架上才似一本書,容易尋找。《讀書人》的最大特色是封面、封底均用同一構圖,直到後來復刊的二十多期《讀書人》,都用此設計。一九八七年版的《讀書人》僅出九期,我現存一、四、六、八、九等數冊,發現它着重書訊、評介和書摘以外,還有專題、焦點人物及座談會等欄目。像如今大家見到的創刊號,專題是《香港常見英漢字典優點與缺點》,專題座談則是由尊子、馬龍、楊維邦……等人談蔡志忠的漫畫,水平相當不錯。
翻第四期《讀書人》,竟發現許定銘的《淺介今年上半年的推理作品》,談的是一九八七年台灣出版的日本推理小說單行本,此文一直沒有剪存,偶然得之,驚喜!
復刊的《讀書人》
前期的《讀書人》月刊於一九八八年初停刊後,到一九九五年三月,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復刊,同為藝文社出版,仍以馮偉才作總編,甄幗徽為執行編輯,並以周密密(香港)、吳興文(台北)和陳子善(上海)為特約編輯,邀小思、也斯、古兆申、冼玉儀、雷競旋、戴天和羅孚為顧問,陣容強大。
復刊《讀書人》保留了一貫特色:底面同一構圖,兩面都見得人,大三十二開本,達一百三十頁,無論外型及內容都極具份量。由於有幕後資助,《讀書人》可放心發揮,最特別的是第一手紙即前三十二頁,用四色印刷,每期的重頭文章均見於此,對讀者有莫大的吸引力。
此時期的《讀書人》月刊出至一九九七年七月止,共出二十九期二十七冊,因每年的七、八月均為合刊。內容全以評介、資料、書目、世界書事觀察為主,重要的欄目為:書海縱橫、書人書事和介紹作家書房的特稿,寫過羅孚、也斯、西西、蔡瀾、翁靈文等人的藏書,組織過香港二樓書店和電子書店……的專輯;黃俊東以筆名新園和克亮寫書話,羅琅(羅隼)寫香港書鋪的出版史,葉積奇寫他書架上的愛書,也斯、阿濃、吳興文、陳子善……等人均撰寫不少有關書事的文章。在出版《讀書人》的同時,馮偉才還在屯門開過「讀書人書屋」,掀起一股讀書熱潮。
鑪峰雅集
「鑪峰雅集」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文學團體之一。
一九五九年,一群經常在報刊寫稿,互有往來的文藝青年常聯絡見面,談文說藝以增進友誼。日子久了,終於發展成「鑪峰雅集」這個小小的文學團體,逢星期日午間,相約在茶樓品茗,擺龍門陣歡聚數小時;每年年初還擺春茗聯歡,廣邀全港文化人及親友參加,忽爾半世紀,難得的是,幾個已達古稀,當日的「文藝青年」,今天的「文藝老年」,不畏風雨,仍每週在北角新都會茶聚,每年春會,實在難得!
「鑪峰雅集」的文友們寫作甚勤,除了早有文名的舒巷城、海辛、黄蒙田、羅琅、譚秀牧……等本身出有大量專集外,他們還喜歡出版集體文集。除了一九六O年代由吳其敏主編的《海歌‧夜語‧情思》和《市聲‧淚影‧微笑》外,二OOO年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譚秀牧主編了五期《鑪峰文藝》雙月刊,自二OO六年起,每年由羅琅主編出版一冊二、三十萬字的集體文集《鑪峰文集》,至今(2015)已出八冊。
二OO九年,是「鑪峰雅集」成立五十周年,他們出版了這本三十二開六十四頁的小冊子,收錄了文友們的書法、畫頁、歷史圖片及有關半世紀來的紀錄,為一向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展示了一群默默地埋首耕耘者的心聲。
《素葉文學》是「素葉出版社」出的期刊,創刊號出版於一九八O年六月,那是「素葉叢書」出版第一、二輯後的事。一般讀者習慣把文學期刊稱為「月刊」,甚至本刊由第三至十五期也自稱為「月刊」,事實上《素葉文學》出版二十年,也僅有六十八期,和「月刊」一點也沾不上邊。
創刊號一年後的一九八一年六月,我們才見到第二期,此後斷斷續續到一九八四年八月,出了第二十四及二十五期的合刊後,完成了第一階段。許廸鏘《在流行與不流行之間抉擇》中說此時期的「素葉」陷於停頓。記不起是誰穿針引線,他們把貨倉中的存貨全搬到我的書店來堆了座小山,那期間的「創作書社」成了買「素葉」最方便的地方。直到一九九二年,小店要結業了,他們才把書和雜誌搬回去,有了新的發展。
我愛前期的《素葉文學》,那是大十六開本,基本三十二頁的純文學期刊,以創作為主,小說和詩較多,翻譯及評論為副,出過「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巴爾加斯‧略薩」的專號。最特別的是出版於一九八二年六月的第九‧十期合刊,厚厚的一巨冊,把《蔡浩泉‘82展》的場刊全收了進去。
早期的《素葉文學》用黃色牛皮紙印刷,外形樸素,內容充實以外,每期均有大量蔡浩泉的插畫,簡直是本藝術品!
紀念號《素葉》
紀念號
#68
《素葉文學》總第二十六期在停刊七年後的一九九一年七月復刊,仍然是不定期出版,由每年出版六至八期,縮至後來的一兩期。二OOO年十二月出版「二十周年紀念號」的第六十八期,為我見的最後一期,以後還會不會復刊?天曉得!
復刊後的《素葉文學》,最特別的是取消了牛皮紙而改用新聞紙印刷,同時也沒有了蔡浩泉的插畫,非常可惜!初期二十四頁,後來回復三十二頁,自一九九五年的五十六及五十七期合刊起,愈出愈厚,如今所見的「紀念號」厚達二四O頁,是名副其實的「巨著」。
蔡浩泉在二千年九月因病離世,「二十周年紀念號」除了是《素葉文學》的「句號」,同時也是《懷念蔡浩泉》專輯。由「素葉出版社」創社起,蔡浩泉一直是他們的美術編輯,為叢書設計封面,為期刊畫版及插圖,「素葉」有今天的成就,「蔡頭」功勞至大,在最後一期《素葉文學》為他弄個專輯,實有需要。和當時各期刊《懷念蔡浩泉》特輯所不同的,是本期《素葉文學》用了很多他的舊插畫,還有他兒子蔡邊村在老蔡彌留前的一組素描。老蔡後繼有人,走得安心!
三十年來在香港成長的作者,大部分都曾在此發表過創作,《素葉文學》是值得懷念的!
香港《讀書人》
香港最為人熟知的「讀書」雜誌,是杜漸編的《開卷》(一九七八)和《讀者良友》(一九八四)。這兩套雜誌前後出版歷時八、九年,共出數十期,影響不少。其實,一九八七年還有一種《讀書人》也相當有份量,可惜只出了九期,歷史短,發行不夠廣,才為人忽略。《讀書人》的編者馮偉才是本地成長的學人,他愛書、寫書,當過報刊編輯,開過書店,現時在大學裡教書,對推動讀書風氣極具熱忱。
《讀書人》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五月,大三十二開本,創刊號只有六十四頁,「騎馬釘」;後來增至八十頁,才有「書脊」,插在書架上才似一本書,容易尋找。《讀書人》的最大特色是封面、封底均用同一構圖,直到後來復刊的二十多期《讀書人》,都用此設計。一九八七年版的《讀書人》僅出九期,我現存一、四、六、八、九等數冊,發現它着重書訊、評介和書摘以外,還有專題、焦點人物及座談會等欄目。像如今大家見到的創刊號,專題是《香港常見英漢字典優點與缺點》,專題座談則是由尊子、馬龍、楊維邦……等人談蔡志忠的漫畫,水平相當不錯。
翻第四期《讀書人》,竟發現許定銘的《淺介今年上半年的推理作品》,談的是一九八七年台灣出版的日本推理小說單行本,此文一直沒有剪存,偶然得之,驚喜!
復刊的《讀書人》
復刊的《讀書人》
終刊號
前期的《讀書人》月刊於一九八八年初停刊後,到一九九五年三月,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復刊,同為藝文社出版,仍以馮偉才作總編,甄幗徽為執行編輯,並以周密密(香港)、吳興文(台北)和陳子善(上海)為特約編輯,邀小思、也斯、古兆申、冼玉儀、雷競旋、戴天和羅孚為顧問,陣容強大。
復刊《讀書人》保留了一貫特色:底面同一構圖,兩面都見得人,大三十二開本,達一百三十頁,無論外型及內容都極具份量。由於有幕後資助,《讀書人》可放心發揮,最特別的是第一手紙即前三十二頁,用四色印刷,每期的重頭文章均見於此,對讀者有莫大的吸引力。
此時期的《讀書人》月刊出至一九九七年七月止,共出二十九期二十七冊,因每年的七、八月均為合刊。內容全以評介、資料、書目、世界書事觀察為主,重要的欄目為:書海縱橫、書人書事和介紹作家書房的特稿,寫過羅孚、也斯、西西、蔡瀾、翁靈文等人的藏書,組織過香港二樓書店和電子書店……的專輯;黃俊東以筆名新園和克亮寫書話,羅琅(羅隼)寫香港書鋪的出版史,葉積奇寫他書架上的愛書,也斯、阿濃、吳興文、陳子善……等人均撰寫不少有關書事的文章。在出版《讀書人》的同時,馮偉才還在屯門開過「讀書人書屋」,掀起一股讀書熱潮。
鑪峰雅集
「鑪峰雅集」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文學團體之一。
一九五九年,一群經常在報刊寫稿,互有往來的文藝青年常聯絡見面,談文說藝以增進友誼。日子久了,終於發展成「鑪峰雅集」這個小小的文學團體,逢星期日午間,相約在茶樓品茗,擺龍門陣歡聚數小時;每年年初還擺春茗聯歡,廣邀全港文化人及親友參加,忽爾半世紀,難得的是,幾個已達古稀,當日的「文藝青年」,今天的「文藝老年」,不畏風雨,仍每週在北角新都會茶聚,每年春會,實在難得!
「鑪峰雅集」的文友們寫作甚勤,除了早有文名的舒巷城、海辛、黄蒙田、羅琅、譚秀牧……等本身出有大量專集外,他們還喜歡出版集體文集。除了一九六O年代由吳其敏主編的《海歌‧夜語‧情思》和《市聲‧淚影‧微笑》外,二OOO年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譚秀牧主編了五期《鑪峰文藝》雙月刊,自二OO六年起,每年由羅琅主編出版一冊二、三十萬字的集體文集《鑪峰文集》,至今(2015)已出八冊。
二OO九年,是「鑪峰雅集」成立五十周年,他們出版了這本三十二開六十四頁的小冊子,收錄了文友們的書法、畫頁、歷史圖片及有關半世紀來的紀錄,為一向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展示了一群默默地埋首耕耘者的心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