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文壇有兩位女作家頗有相似處,她們是張愛玲和十三妹。張愛玲被夏志清力捧,抬高到可以與魯迅、沈從文比肩,十三妹一直只是蔡瀾筆下一個「神秘傳說」,要到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學樊善標、小思努力發掘,才逐漸得到有心人垂注。
張愛玲家世顯赫固不待言,原名方丹或方式文的十三妹,父母也是知識分子,為女兒提供了良好教育,所以據說她會英文、法文甚至拉丁文,還曾以教彈鋼琴維生。如果張愛玲是貴族之後,十三妹則是精神貴族,意識上常有居高臨下姿態,看不起賣文本業,不屑和同文交往,這也是神秘色彩的由來。
不過,也許孤獨中另有深層心理因素,才會和張愛玲一樣,死得不為人知。十三妹稍為好些,曾經「送院急救」。我手頭一份1970年10月20日的《新夜報》刊出相關報道,大字標題是:「本報特務記者千方百計進入寓所,翻箱倒篋搜獲資料,十三妹身世已大白」,最矚目的是「本報全港獨家刊登十三妹芳容」(大抵當年還未有「狗仔隊」名目,「特務記者」一詞不知是否出自王世瑜兄手筆)。
當年《新夜報》的「採訪優勢」,應該在於十三妹正在替它寫專欄。至於芳容,當然人人各有不同的審美品味,十三妹年輕時在航空公司工作過,但似乎不是一般想像中嬌嬈的空中小姐。如果說張愛玲外表有文人氣質,那麼十三妹這幀遺照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位尋常家庭婦女,即是粵語語境中的「師奶」。有人說她「面相比較八卦,依稀可想其為文的刻薄,良有來由」。這點大概是不必反對的。
十三妹中文文筆比不上張愛玲,略見沙石,她寫的是雜文,文字要求沒有文藝創作高,但也因此不可能得到夏志清這種大老的品題。不過她被梁文道兄尊為「我們熟悉的香港副刊專欄文化裏最重要作家之一,或者最出名的作者之一」。我想,十三妹的地位來自今日不少文化界名人自稱受到她的影響。
張愛玲對後輩同業影響相當大,文壇隱然有「張派」成形,那是小說創作的仿效師承;十三妹的「粉絲」,則側重於思想上的啟蒙。「她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第一個在報紙專欄上介紹甚麼叫存在主義、甚麼叫弗洛伊德、甚麼叫意識流小說的人,她啟蒙了當時很多比她年輕的讀者。」
由於十三妹不是學院中嚴謹治學的學者,她介紹給香港人的西方思想潮流,相信得自所訂閱的大量外文雜誌,即使不刻薄地說是生吞活剝或即食即用,精準度畢竟有限,況且她甚麼都要加上自已的「獨特見解」,就更加容易走調了。今天我們讀張愛玲徒子徒孫的文學作品,很容易看出「祖師爺」影響力何在,但自稱被十三妹啟蒙的後輩,就很難說甚麼是出自她的精神遺澤。也許張愛玲被仿效的是她的原創,而十三妹則是一種中介的「炒賣轉售」。師承者入其門後,就可以另尋思想發展的天地去開拓了。
十三妹和周作人、胡蘭成、張愛玲多少是有點「互動」的。周作人在北京鬱鬱幽居,留意到十三妹且屢有品評。十三妹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胡蘭成對她的評論是滿意的,因而轉寄給張愛玲。張愛玲也在《重返邊城》中兩次提到十三妹。但以十三妹排斥馬思聰,認為他不應該在外國人面前數落中共的不是來看,這位作家的思想境界和器識格局並不算高。
(原刊二O一六年三月廿九日卡加利《星島日報》,轉貼自《懷鄉書訊》二O一六年四月二日)
張愛玲家世顯赫固不待言,原名方丹或方式文的十三妹,父母也是知識分子,為女兒提供了良好教育,所以據說她會英文、法文甚至拉丁文,還曾以教彈鋼琴維生。如果張愛玲是貴族之後,十三妹則是精神貴族,意識上常有居高臨下姿態,看不起賣文本業,不屑和同文交往,這也是神秘色彩的由來。
不過,也許孤獨中另有深層心理因素,才會和張愛玲一樣,死得不為人知。十三妹稍為好些,曾經「送院急救」。我手頭一份1970年10月20日的《新夜報》刊出相關報道,大字標題是:「本報特務記者千方百計進入寓所,翻箱倒篋搜獲資料,十三妹身世已大白」,最矚目的是「本報全港獨家刊登十三妹芳容」(大抵當年還未有「狗仔隊」名目,「特務記者」一詞不知是否出自王世瑜兄手筆)。
當年《新夜報》的「採訪優勢」,應該在於十三妹正在替它寫專欄。至於芳容,當然人人各有不同的審美品味,十三妹年輕時在航空公司工作過,但似乎不是一般想像中嬌嬈的空中小姐。如果說張愛玲外表有文人氣質,那麼十三妹這幀遺照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位尋常家庭婦女,即是粵語語境中的「師奶」。有人說她「面相比較八卦,依稀可想其為文的刻薄,良有來由」。這點大概是不必反對的。
十三妹中文文筆比不上張愛玲,略見沙石,她寫的是雜文,文字要求沒有文藝創作高,但也因此不可能得到夏志清這種大老的品題。不過她被梁文道兄尊為「我們熟悉的香港副刊專欄文化裏最重要作家之一,或者最出名的作者之一」。我想,十三妹的地位來自今日不少文化界名人自稱受到她的影響。
張愛玲對後輩同業影響相當大,文壇隱然有「張派」成形,那是小說創作的仿效師承;十三妹的「粉絲」,則側重於思想上的啟蒙。「她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第一個在報紙專欄上介紹甚麼叫存在主義、甚麼叫弗洛伊德、甚麼叫意識流小說的人,她啟蒙了當時很多比她年輕的讀者。」
由於十三妹不是學院中嚴謹治學的學者,她介紹給香港人的西方思想潮流,相信得自所訂閱的大量外文雜誌,即使不刻薄地說是生吞活剝或即食即用,精準度畢竟有限,況且她甚麼都要加上自已的「獨特見解」,就更加容易走調了。今天我們讀張愛玲徒子徒孫的文學作品,很容易看出「祖師爺」影響力何在,但自稱被十三妹啟蒙的後輩,就很難說甚麼是出自她的精神遺澤。也許張愛玲被仿效的是她的原創,而十三妹則是一種中介的「炒賣轉售」。師承者入其門後,就可以另尋思想發展的天地去開拓了。
十三妹和周作人、胡蘭成、張愛玲多少是有點「互動」的。周作人在北京鬱鬱幽居,留意到十三妹且屢有品評。十三妹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胡蘭成對她的評論是滿意的,因而轉寄給張愛玲。張愛玲也在《重返邊城》中兩次提到十三妹。但以十三妹排斥馬思聰,認為他不應該在外國人面前數落中共的不是來看,這位作家的思想境界和器識格局並不算高。
(原刊二O一六年三月廿九日卡加利《星島日報》,轉貼自《懷鄉書訊》二O一六年四月二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