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悼劉述先教授

劉述先教授訃告


本系榮休教授劉述先2016年6月6日清晨於台北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本系同仁深感哀痛,並向劉夫人及兩位劉公子致以深切慰問。

劉教授1934年生於上海,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東海大學、美國南伊利諾大學。自1974年起,劉教授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之邀到中大任職並主持系務。1981年,劉教授辭去南伊大教職,正式應聘出任中大哲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展開了與中大長達二十多年的因緣,迄1999年榮休為止。多年來,劉教授盡心盡力,無論在教學、研究、行政上均對哲學系、文學院、新亞書院及大學貢獻良多。劉教授在香港桃李滿門,大部分博士學生現任職香港各間大學;他對香港的高等教育,可謂竭盡樹人之責。在研究方面,劉教授著作等身,望重學林,多年來致力於重建儒學,被譽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劉教授自中大榮休後,移居台灣,任職於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今哲人其萎,但劉教授之言傳身教,必長留本系同仁及學生心中。

2016年6月7日

Obituary of Professor Liu Shu-hsie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mourns the passing of Liu Shu-hsien, Professor Emeritus of the Department, on 6 June 2016, in Taipei, at the age of 82. The Department offers our deepest condolences to Mrs. Liu and his sons, James and Jeff.

Professor Liu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34. He graduated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his Ph.D. fro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He first taught at Tunghai University (1958–1962) an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66–1981) before join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1974, Professor Liu was invited to join the Department and later appointed as the chairman. In 1981, he formally resigned fro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nd became Chair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99. Professor Liu had served the Department, the Faculty of Arts, New Asia College as well as the University for over two decades. During the time he supervised a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most of whom are now teaching at local universities.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ertiary education of Hong Kong has been remarkable. In terms of research, Professor Liu was a prolific writer, and his works have been the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In addition, his lifelong effort to reinterpret and reconstruct Confucian humanism has won him the honor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Since his retirement from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Liu had moved to Taiwan and become affiliated with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of Academia Sinica.

The exemplary role model of Professor Liu as a scholar, teacher, and advisor will be dearly remembered by all of us.
7 June 2016

CUHK Philosophy Department臉書專頁二O一六年六月七日)

老師,安息!
周保松


驚悉劉述先先生今天早上於臺北逝世。十分難過。

劉生長期擔任哲學系講座教授和系主任,教過我《西方哲學史》、《文化哲學》等課。還記得,劉生上課時,會帶著一個小擴音機。入到課室,就會坐下來開講。即使過了二十多年,我仍然記得《西哲史》是在本部上,而《文化哲學》則在聯合的鄭棟材樓。

那時的我,無心向學,大部份時間都在搞學生運動,有次上課睡著了,劉生上完課,離開,我還未醒過來,但劉生也沒怪我。現在回想,不禁莞爾。劉生平時給人感覺挺嚴肅的,但我記得有幾次下課後,和他及鄭宗義先生(那時是劉生的博士生)去聯合Canteen喝茶聊天,卻十分愉快,什麼都談,他對我參與的「課外活動」也挺肯定。劉生一向關心時局,而且甚有主見,所以和他聊天,總可以聽到不少獨到分析。

我那時喜歡讀劉生的書。《生命情調的抉擇》、《文化哲學的試探》、《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等都讀了,從中可以瞭解劉生的學思歷程和老一輩新儒學者的故事。劉生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學者,可惜我的學術興趣不在那裡,所以認識不深,只知道他特別強調理一分殊,以及重視儒學和其他宗教文明的對話。劉生是個率直認真的人,有什麼說什麼,所以他和別人的學術論戰文字特別好看。記得1995年,他和余英時先生在中大祖堯堂,便曾就錢穆是否屬於新儒家有過一場精彩辯論。當時的《二十一世紀》常刊登他的文章,我也時時追讀。

劉生退休回臺北後,我曾在中研院開會時見過他一兩次。他每次都好高興,一如以往微微笑著,一如以往告訴我他正在寫什麼書。

每每想起劉生,我腦裡浮現的,總是他下完課,將書放進一個很舊很老式的公事包,然後揹起他的小擴音機,然後一個人步行下山的背影。

老師,安息!

周保松臉書二O一六年六月六日)

敬悼劉述先教授
陳來


三年前,到深圳大學參加儒學研討會,看到劉述先先生夫婦也來參會,心中很高興,許久沒有看到他們夫婦二人一起跟大家相聚。只是遺憾地看到劉先生活動有些不便,他夫人告訴我是患了帕金森病。但此病並不影響思維,劉先生在會上的講演述及三代新儒家,而特別提及他與杜維明先生的一致追求,我仍然記憶猶新。

去年我去臺灣開會,上午在台大高研院作了報告,隨即先行離開,因為我約了要去看劉先生,並想請他一起吃飯。近年我去臺灣的頻率也不太高,一年最多一次,而劉先生患病在身,恐怕見一次少一次,這次因為知道陳榮開也在臺北,以故行前托榮開去聯繫,一定要和劉先生聚一下。榮開帶我上了計程車,說劉先生現在不要別人請客,他已經碰了一回。我們到了約定的酒店,並不不在南港,而是在臺北市中心,讓劉先生跑這麼遠來,我本來於心不忍,但這是劉先生定的地方也只好如此。我們先到不久,劉先生夫婦乘計程車而來,坐下寒喧後,我說今天我作個小東,您一定要給我這個機會。劉先生說,你還沒資格。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

飯中劉先生說,你曾經有一段研究到古代去了,你的《仁學本體論》我已經看了,從古代、王船山回來了,我覺得很好。可見劉先生對我的的學術發展很為關注。其實,1999年我去香港中文大學,本來就是劉先生一力促成,希望我來接續他退休之後的中大儒學發展。

吃飯很歡洽,劉夫人還是一如既往,非常健談。飯後二位又同乘計程車,同我們揮手告別離開。這一場景,我還歷歷在目。

今天在澳門開會,收到短信,轉來林月惠教授發來的資訊,告知劉先生離世的消息,心中頗感悵然,劉先生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出道甚早,牟宗三先生為其父執,在東海大學曾教過杜維明先生,八O至九O二十年主掌香港新儒家的大本營,在第三代新儒家中居於中堅的地位。他退休後轉到中研院文哲所,更加強了對牟先生去世後臺灣儒學的引領。總之他一生著述不斷,在儒學研究方面不僅造詣甚為深厚,而且不斷結合歐美的新的哲學、宗教的發展,據本開新,在理論上開出新的局面,為當代儒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哲人其萎,深切悼念劉述先先生。

陳來敬悼

2016.6.6

*本文來源「北大儒行社」微信公號,轉載請注明出處。

《鳳凰國學》二O一六年六月六日)

輓詞

驚聞劉述先先生去世,敬悼之:

學貫中西,斐然著述。德馨內外,卓爾儒先。

──米灣(王瑞昌,首都經貿大學教授)

沉痛哀悼劉述先先生

一代名儒

博古通今,守先待後,維持斯文不易;
融中化西,度左越右,傳承道統有功。

──慕朵生(中國儒教網主編)

挽劉述先先生
張晚林

不經意間,驚悉劉述先先生今晨駕鶴西去,不禁茫然失據,不知如何表達哀悼悲傷之情。像我這樣的後學,並無太多機會與先生討教,只是從他的書裡瞭解了他的學問,特別是他對「內在超越說」的推進與弘揚,成為了我瞭解儒家學問的基本理路與框架,也堅定了我認定儒學為宗教、其在學理上的依據與存在上的信念。

先生不但在學術上紹述先聖,引領後學,而且在現實中注意獎掖青年學者。2008年以來,先生以私人積蓄在武漢大學孔子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設立兩個獎項──劉靜窗青年教師獎與王蘊聰紀念獎學金,專門獎勵在現代新儒學研究方面的青年才俊與在讀博士生。這兩個獎項既是先生對椿萱之緬懷,也是先生對後學的鼓勵。2012年,經過評審委員會推薦,最後報請先生認可,第三屆劉靜窗青年教師獎授予了我,令我意外亦惶恐,因為我還從沒親聆過先生的教誨,甚至以前還根本不知道先生設立了這個獎項。我只是在當時的獲獎答謝詞中最後說:“值此之際,向設立這個獎項的劉述先教授致以誠摯的謝意,祝福他老人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授獎儀式結束後,胡治洪老師告訴我,先生即將八十華誕,準備出一本紀念文集,讓我寫點文字,我允諾會寫一篇。但回到家裡,翻開先生的相關書籍,覺得一下子無從述其學,又無當面討教的機緣,無回憶文章可寫,就擱下來了。

2013年11月15-18日,第十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在深圳大學召開,先生作為當代新儒學代表人物蒞臨大會,並作主題演講《對全球在地化問題的反思的回應》。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先生,感覺他聲音洪亮,思維敏捷且表達流利。但當我在餐廳迎面見到他時,發現他行動已不便,有時還要老伴攙扶,同仁告訴我患了帕金森綜合症。本來想借此機會親聆先生教誨的,因這個原因,不好打攪,只得作罷了。直至今日,心願未了,而先生先行矣,留下永遠之遺憾。睹物思人,撫往慨今,挽聯曰:

述先賢,紹聖教,鴻篇巨制徹寰宇
掖後學,振木鐸,厚德輝光滿人間

後學:湖南科技大學張晚林(湖南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悼念劉述先先生
樂愛國

早起,看到「儒家網」訃告:「著名儒家學者劉述先先生逝世」。雖然早已知道劉先生一直身體欠佳,但還是心頭不覺一震。

2005年底,我應臺灣「中央院」文哲所林慶彰先生邀請,出席「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茶歇時拜會劉先生,此前,我早已讀過他的《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交談之間,除了請教一些有關朱子學的問題外,還帶去高令印先生的問候。一晃十多年過去,當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劉先生在朱子學方面,造詣頗深,尤其對牟宗三、錢穆的朱子哲學研究,有自己的理解,並希望結合二者不同觀點,有新的發展。當然,他還十分重視唐君毅的朱子哲學研究,認為「唐先生的研究其實很有蘊涵,有涵括性,可以彌補牟先生的不足」。近年來,我因主持一專案,需要對現代朱子學研究做一學術思想史的梳理,其中撰《現代朱子哲學研究述論——從馮友蘭到唐君毅、牟宗三、錢穆》,對劉先生的觀點多有引述。我冒昧地將書稿之目錄、導言,請教於劉先生,方知他已是重病在身,儘管如此,他還是做了簡要回應。當時,我還特別囑咐正在臺灣訪學的我的弟子馮兵前去看望。前些天,我應邀到華僑大學為研究生主持答辯,並作《朱熹論「道」》,還與馮兵談及劉先生的病情。沒想到,此時竟是天人相隔!

寥寥數語,以表敬悼之情。

樂愛國(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

2016.6.7

附:往返書信一則

劉教授:您好!我是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樂愛國,記得我曾到臺灣中研院出席經學會議,拜見過您。近來,我主持一項目:「百年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先是把民國時期(1912-1949)的朱子學研究做了整理,接着探討唐君毅、牟宗三、錢穆的朱熹哲學研究,基本上有了一點文字,題為《現代朱子學研究的興盛──從馮友蘭到唐君毅、牟宗三、錢穆的朱熹哲學研究》,現把目錄和導言發給您,見附件,請指教。

謝謝。

樂愛國

樂教授:

承賜寄大作目錄與導言,十分感謝;大作對朱熹的研究有宏觀的視野和細緻的討論。但我行年八十,右眼失明,又患帕金森症,不能像往昔一樣作學問,只能作一簡單回應,至以為憾。

順頌 時祺

劉述先 謹啟

《今日頭條》二O一六年六月七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