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所及,〈春在綠蕪中〉這篇散文在臺灣發表時(可能在《三三集刊》)原有五節,但當初在《大拇指》發表的只有三節。我已忘記鍾曉陽給我的是五節還是三節,但出版選集時,鍾曉陽特別説明這篇只選用三節的版本(三三版《細説》内的也是三節版本)。
大拇指版《春在綠蕪中》共印刷3000本,幾個月已售罄,但並無加印。鍾曉陽說不會與大拇指計較版稅,因此大拇指僅送給鍾曉陽20本書,其餘收益扣除成本全部用於補助大拇指的出版經費。
後來鍾曉陽把她著作的香港版權交給天地圖書出版,1990年(註)小開本(小32開)天地版《春在綠蕪中》只收散文部分,刪除了大拇指版的三篇小説,但增加兩篇新作:〈里衖之歌──談香港歌詞及其他〉發表於1983年《大拇指》總178-181期;另一篇〈大熱天──記安雅堡藝術節〉發表於1985年《香港文學》第1期。全書除14篇正文外,無序言或後記。
網絡上見到兩種分別是1989年及1994年臺灣遠流版《細説》的封面,據臺灣陳逸華先生告知:三三書坊於1979年成立,直到1989年結束後,併入遠流出版社。初期還會以三三出版遠流發行的方式運作,後來一律以遠流之名了。遠流版《細説》,1989.10.16 初版一刷,三三出版遠流發行;1994.07.16 二版一刷,遠流出版,信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這個版本,内容與舊版相同,只是採用電腦重新排版。(我當時在臺北朱家見到的《停車暫借問》校對稿,是採用中文打字後再黏貼排版,與《大拇指》的編印方式相似。)
2009年1月,天地圖書出版《春在綠蕪中》修訂版,改爲大32開,刪除一篇〈里衖之歌──談香港歌詞及其他〉。書前有張灼祥的序,書後有鍾曉陽的〈綠蕪春逝(後記)〉。後記交代了每篇文章主人翁的後續故事。
2011年1月,臺北新經典出版了新版《春在綠蕪中》,書前有作者彩照及〈鍾曉陽生平與寫作大事記〉、張大春的推薦序及作者序,正文比天地版多一篇舊作〈祝福〉。書後收附錄兩篇:關寶兒的〈聚散本是等閒事〉及鍾玲玲訪問鍾曉陽〈爲了啓動靜止的引擎〉。此版本的特式是把天地版的後記打散,前部分作爲作者序放於書前,另把涉及每篇散文的相應文字放到該篇之後,稱爲「後傳」,這樣處理更顯清晰及方便閲讀,而原天地版後記的後部分仍作爲後記放於正文後附錄前。
這編排方式甚得鍾曉陽滿意,因此2013年1月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本也採用這種方式編排。新星版内文編排與新經典版相同,但序及後記是新寫的,「後傳」也做了大幅度修改和增寫。無論從哪角度說,新星版都是最完整,特別是「後傳」的可讀性更高。如〈春在綠蕪中〉這篇,天地版及臺北新經典版「後傳」僅記母校及老師李念,北京新星版增加了媽媽及爸爸的後續故事,若把《明報》專欄「租界•細胞手記」一篇〈老爸的手機〉結合來看,饒富趣味。鍾曉陽的舊版本書,除《大拇指》版《春在綠蕪中》外,其他版本無論序、後記或作者簡介從沒提及《大拇指》,新星版的序是首次談及參加《大拇指》徵文比賽獲獎領獎情況以及《大拇指》版《春在綠蕪中》出版經過。(見下附錄,原文約800多字)
臺北版及北京版新增加全書成文最早的一篇舊作〈祝福〉,鍾曉陽在「後傳」說是同學關寶兒在中學圖書館看到保存下來,從紙本拷貝下來一直到數據化貼上部落格。臺北版文後註「一九八O.四.十五《青年文學獎文集六》,第六届青年文學獎初級組優異獎」;但北京版卻註「寫於一九八O年四月十五日,獲香港第七届青年文學獎初級組優異獎,收入《青年文學獎文集七》」。翻查《大拇指》版《春在綠蕪中》書後的〈鍾曉陽作品目錄初編〉,在散文部分列第二項,註「文集⑥,八O年四月十五日,第六届青年文學獎初級組優異獎」,八O年四月十五日是青年文學獎文集出版日期。當時大拇指版爲何沒有收錄此篇,已無從記憶。我應有《青年文學獎文集六》做參考,因此臺北版的註才正確。至於北京版爲何弄錯,估計編輯不會擅自改動,但鍾曉陽爲何會把正確的修改變爲錯誤?目前無從知曉。當然,〈祝福〉及另一篇獲《大拇指》徵文優異獎發表於1979.4.15第79期《大拇指》的〈前程〉也不是最早,鍾曉陽發表於《青年良友》及《當代文藝》的才是最早的作品,只是這些早期作品已不好找,鍾曉陽也不會將這些作品收入集子裏。
作爲鍾曉陽的讀者,要擁有完整、完美版本的《春在綠蕪中》,非北京新星版莫屬。
註: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資料顯示,天地初期版《春在綠蕪中》爲1987年出版,但在荃灣圖書館見到的一冊版權頁卻是1990年,不知是資料錯誤還是1990年有再版(加印)但僅註1990年,並無説明是第一版第X次印刷。這也是現在書籍出版的不正規情況,可能基於商業秘密之類,不願意在版權頁註明印刷數量及清晰的版次(第幾版第幾次印刷)。其他圖書館館藏是否也屬1990年版,待查。
(見臺灣陳信宏留言天地初版版權頁圖片,已證實1987年爲初版一刷,至於1990年是初版第幾刷,仍有待查證,看有無其他年份版本,如無其他年份,1990年爲初版二刷。)
(謝謝馬吉提供《明報》專欄「租界•細胞手記」及天地修訂版資料。)
1983.10大拇指版
1983.8臺北三三書坊
1983.8臺北三三書坊版另一封面,插圖爲鍾曉陽小説《停車暫借問》在臺北《聯合報》發表時的插圖,卻挪用於散文集封面。
2009年天地修訂版
2011年臺北新經典版
2013年北京新星版
附錄:
《春在綠蕪中》序(北京新星版)
■鍾曉陽
這集子裏的文章寫於我的羞澀少年時。
少年心事千闋歌。太陽底下事事新鮮,樣樣可戀。與自身戀,與師友戀,與萬物戀。學校家庭,師友至親,無非繾綣。寫作無非都是感情用事。總是因為心裏想著人,念著人,畫著人,我才動筆為文。這些篇章裏寫及的人物,不論相交的久暫、緣分的深淺,都是我成長歲月裏的美好遇合。
最早的版本見於一九八三年秋,由我當時投稿的《大拇指半月刊》出版。它是風格平實的青少年文學雜誌。我喜歡它的小報開本,有看報的風味,有些在上面讀過的文章到今天還記得。有次參加徵文得了奬,去到一間四面是書的屋子領奬,見到了編輯們,在當時的我的眼中都是大哥哥大姊姊,做著帥氣的辦雜誌的事。閒談時聊起投稿用的筆名,有個編輯哥哥問我怎麼每篇都用不同的筆名,我說貪好玩,他就勸我說還是固定用一個筆名好,將來要收集文章也容易些。我不是太懂那個道理,不過還是聽從了意見,因為沒有一個筆名是最喜歡的就用回本名。後來就是這位編輯先生費了許多工夫替我收集整理歷年發表過的文章,合共十二篇散文、三篇小說,彙編成書,於是有了《春在綠蕪中》。
約莫同一時間,臺灣文友創辦的三三書坊替我出版了新詩、散文合集《細說》。所收散文是同一批,我視為《春》的變奏。
此後數十年歷經著改版、版權移交,從合集變成純散文集。目前的前傳、後傳對照的體式,是定於二O一一年由臺灣新經典出版社所出的版本。編輯將我在二OO八年為香港修訂版所寫的一篇長文拆散,各段落獨立起來,附於相應篇章的篇末,稱為「後傳」,於是有了這個別致的體式。
這次的修訂是把後傳大修了一次,大幅度改寫增寫。主要因為距長文的寫成時間已四年,心情兩樣,也有些材料想補入。原是很有自律地把完工時間規限在春天,但是碰到這次送審遲遲未收到批文,加上編輯小姐體貼不催,我便快樂不知時日過,十幾二十稿的一直寫到都快八月節了。固然這要歸咎我的改寫癖,卻也是正好想寫下一些事。若不是借著續寫的機會來寫,我未必會有寫的動力。
十四個篇章,前傳加後傳,是我半生所歷的情感教育的記錄。就談不上是一部回憶錄,至少也有半部在這裏。
回應:
陳信宏:我是這一版。
Chan Tsun Kuen:可否上傳《春在綠蕪中》版權頁?
陳信宏:
Chan Tsun Kuen:陳信宏 謝謝!那就對了,1987年是初版一刷,1990年是初版X刷,但書上僅有「一九九O」,無其他註明。
(Chan Tsun Kuen臉書二O一八年八月十五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