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西西病逝

《素葉工作坊》臉書專頁2022年12月18日)

《素葉工作坊》臉書專頁2022年12月18日)

她首先是非常非常好的人,
然後是作家中的作家。

Fuk Yan Ho臉書2022年12月18日)


著名作家西西病逝 好友何福仁形容為「神奇女俠」 作品「本土出發走向世界」

圖6之1 - 西西(右)與何福仁(左)於1998年同遊土耳其棉花堡。(何福仁facebook相片)

圖6之2 - 西西。(何福仁facebook相片)

圖6之3 - 西西。(何福仁facebook相片)

圖6之4 - 西西。(何福仁facebook相片)

圖6之5 - 西西(右)。(何福仁facebook相片)

圖6之6 - 西西。(何福仁facebook相片)

著名作家西西今晨(18日)病逝,與西西相識逾半世紀的作家何福仁於西西晚年間,每天風雨不改去探望她,並於病塌前送別她最後一程。何福仁接受本報訪問表示,西西書寫逾半世紀,但作品形式一直有變化和創新,「天馬行空,好夠膽寫」,「篇篇都不同」,「她是通過角色說話、感受,她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他說,西西的作品「從本土出發,走向世界」,細緻描繪和反映香港社會,對文壇影響深遠,也啟發了年輕作家。

何福仁憶述,西西近年身體轉差,上周五身體不適,數日未能小便,「手腫腳腫」,醫生相信是心臟衰竭,遂入院治療。他說,昨晚7時許,西西仍能進食,惟今晨3時他收到醫院來電,遂與西西家人趕赴醫院,形容她雖有痛苦,但安詳離去。他對其離世不捨,並說「未見過這麼好的人」,形容她為人設想,也不發脾氣,但「外柔內剛」,堅持原則。

何福仁說,最愛西西的《我城》、《我的喬治亞》和遺作《欽天監》,也愛《像我這樣一個女子》。他說,《我城》寫於1970年代,最初在《快報》刊載,用清新語言反映當時年輕人的樂觀和心態,手法特別。他又說,別人重視寫作「說什麼」,但西西最重視是「怎麼說」。

在何福仁眼中,西西是「神奇女俠」。他說,「別人是十八般武藝,她是二十般武藝」,除了寫散文、長短篇小說、詩,也寫影評、球評、電影劇本,並於乳癌康復後因淋巴線受損,右手漸失靈,但努力改用左手寫字,繼續書寫,又製作熊布偶。

《明報》2022年12月18日)

【作家西西離世】著名香港作家西西今晨因心臟衰竭離世,享年85歲。

素葉工作坊今(18日)發布消息:「西西今晨八時十五分因心臟衰竭,在醫院安詳離世,家人、何福仁、梁滇瑛陪伴在側。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並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

西西生於一九三七年,原名張彥。原籍廣東中山,十一歲來港,就讀香港協恩中學。此後一生留在香港,多年居於土瓜灣,城市街道亦成為筆下重要寫作主題。

西西是本土重要文學作家,筆名眾多,「西西」意為穿裙子的小女孩在跳飛機。她曾合辦《大拇指周報》及素葉出版社,為本地資深文學刊物出版。

一九七五年在《快報》連載《我城》,描繪七十年代香港城市底層生活,開創本土城市文學書寫。作品主要由台灣洪範書店出版,著作包括《哨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美麗大廈》、《候鳥》、《浮城誌異》、《我的喬治亞》、《我的玩具》、《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飛氈》等,由散文、小說,詩集及縫紉手作圖文多個類型。

她善於描寫城市空間及生活,剖析香港回歸前的歷史身份意識及城市生活眾生相,筆下的「我城」、「浮城」成為本土重要意象。她也由自身經歷出發,曾罹患乳癌,因手術導致右手傷患,改用左手以紙筆書寫,並寫下《哀悼乳房》,記下乳癌治療及心路歷程的醫療自救。

西西想像豐富,充滿童心。她獲獎無數,台灣時報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瑞典蟬文學獎。西西更是首位獲美國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的香港作家。

西西一生筆耕不綴,寫作逾七十年,近年仍然出版長篇小説 《欽天監》,以欽天監為切入點寫康熙歷史,博學嚴謹,也成為作家最後的重要言志緣情。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小說評論家王德威曾言:「因為西西,文學足以成為香港的驕傲。」

《明周文化 MP Weekly 》臉書專頁2022年12月18日)

香港著名作家西西逝世 享年85歲

香港著名作家西西今晨因心臟衰竭,在醫院離世,享年85歲。西西的創作體裁多樣化,從詩、小說、散文、評論到童話,她亦有涉獵;其著作豐富,包括《我城》、《浮城誌異》、《哀悼乳房》、《飛氈》等,圍繞自身與城市的關係,亦深具香港本土意識。12歲從上海移居香港的西西,曾表示熱愛香港,珍惜在港可自由閱讀、自由書寫;她2019年底曾接受《信報》訪問,形容香港過去半年是一座「危城」,又指欠年輕人一個理想社會。

素葉工作坊確認死訊

西西有份創辦的素葉出版社今在社交媒體宣布,西西今晨8時15分在家人、作家何福仁、編輯梁滇瑛陪伴下,安詳離世,又指「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並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

西西原名張彥,1937年在上海出生,195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初中開始積極在報章投稿,自此創作不斷。她曾自述,「西西」如穿裙子的女孩兩腳站在地上的四方格子「跳飛機」,與寫稿「爬格子」一樣。

西西在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成為官立小學教師,與友人創辦《大拇指周報》和素葉出版社,並於工餘時間創作。1974至1975年在報章連載的《我城》,是西西最為人熟悉的作品,取材自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事件及市民生活,後結集成小說。

因乳癌手術致右手失靈 改用左手堅持寫作

1989年西西曾因乳癌入院,手術康復後因後遺症致右手失靈,改用左手寫作,其自傳體小說《哀悼乳房》在2006年改編為電影《天生一對》。她其後以縫製布偶作為物理治療,並寫成《縫熊志》、《猿猴志》等作品,晚年仍筆耕不綴,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欽天監》於今年2月出版。

西西多篇小說及散文,如〈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碗〉、〈店舖〉均列為中學中文科教材。她亦獲獎無數,曾獲台灣時報文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2011年獲頒香港書展「年度作家」,2019年獲美國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及瑞典蟬文學獎,是香港首個獲此兩項殊榮的作家。西西發表得獎感言,指自己12歲從上海移居香港,成為「地道的香港人」;又提到在香港可以自由閱讀、自由書寫,她「珍惜這種自由」。西西今年5月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

前年受訪指「我們欠年輕人一個理想社會」

西西乃香港代表作家,哈佛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曾言:「香港原不以文學知名,但因為西西,文學足以成為香港的驕傲。」西西作品如《我城》、《浮城誌異》等均被視為具香港本土意識,後者於1986年寫成,描述一座懸浮空中的城市,隱喻香港面對回歸的焦慮。

2019年12月底,西西接受《信報》書面訪問,談到來港後一直熱愛香港,而她到過不少地方旅行,「還是覺得香港才可以『生活』」,「才認識到我是『香港人』」,指她只是「寫我的生活,寫我生活的地方」。

西西表示,寫《浮城誌異》時心情很複雜,既有焦慮,亦有所寄望、期許,並形容過去半年的香港如「危城」,「我看新聞,血壓就升高,看到許多年輕人頭破血流,真是觸目驚心」,又認同「不能有效執行之法,就不要推出」。被問及如何看香港的未來,西西回應:「我不知道。半年前,誰會想像到香港會變成這樣?現實往往比小說更離奇,更魔幻,因為它不用說服你,事情可以不明不白。」但她想說的是,「年輕人並不欠我們什麼,相反,是我們欠他們,欠他們一個理想的社會」。

西西的回應,亦彷彿呼應《我城》內小學生阿髮班主任的一段話:「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新世界。」

《獨立媒體》2022年12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