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毫子小說」是我們香港文化的重要產物,但究竟甚麼是「三毫子小說」,很多人都誤會了或不知道詳情,「香港民物誌」請來這方面的專家潘惠蓮小姐(Linda Pun),為大家介紹及講解「三毫子小說」。
彭:彭志銘 潘:潘惠蓮
彭:首先,究竟甚麼是「三毫子小說」?
潘:我在2022年開始為教育大學做研究,他們買了大批「三毫子小說」,想知道其歷史源流。「三毫子小說」於五、六十年代曾流行一時,擁有不少讀者,但以往長期被忽視,缺乏較全面的研究。直到近十年,因為懷舊熱潮興起,多了人關注香港的本土歷史文化,但什麼是「三毫子小說」?和當時情況,出現了好些誤傳。多得香港教育大學提供這個機會,梳理「三毫子小說」的歷史。
我們先為這次研究的「三毫子小說」下個定義,是指流行於1955至1961年初的一種通俗小說,具有下列四大特色:
1.最初1955年2月面世時每份售價三毫子。1961年初加價至四毫子,精準界定,加價後稱為「四毫子小說」。
2.有跟內容相關,七彩的洋派圖書作封面,內有插畫。
3.文本是四至六萬字的中篇小說。
4.標榜物超所值,即以低廉價錢便可讀到一篇名作家作品。
經演變後,這種小說的四大特色有所改變,例如售價有所增減,體積縮小,題材變得狹窄,作者未必有名氣等等。廣義上,演變後的模式,可納入「三毫子小說」討論範疇,但「三毫子小說」並不是所有流行通俗小說的泛稱。
我們看了不少相關資料,包括舊報紙和出版物的檔案,並訪問出版界和寫作界的前輩,綜合多方面的資訊,查證了第一種「三毫子小說」是《小說報》,在1955年2月誕生,由美國新聞處資助虹霓出版社獲出版,當時正值世界政治冷戰時期,《小說報》面世有其政治目的,而版面風格就像後來的《蘋果日報》,封面封底都有大大幅的彩色圖畫,內頁有插圖,而且紙質不錯。
長濶為8開(約37.5cm x 26cm)的《小說報》推出後反應很好,不單在香港銷售、並推廣到東南亞和台灣,因此不少出版社爭相仿傚,出版類似的小說單行本。至今發現,「三毫子小說」出現過下列十種──
1.《小說報》1955年2月初推出
2.《環球小說叢》1956年10月初推出
3.《海濱小說叢》
4.《文風小說叢》
5.《好小說》1958年2月初推出
6.《ABC小說叢》
7.《奇情小說叢》
8.《鑽石小說叢》
9.《時代小說叢》
10.《鴛鴦小說叢》1959年5月初推出
其中產量甚多,也為人熟悉的,是環球圖書及雜誌出版社(簡稱環球出版社),經營到九十年代才結業。它在1956年10月推出長濶度較《小說報》小的16開(約26cm x 18.7cm)《環球小說叢》,亦十分暢銷。
早期的「三毫子小說」題材很廣泛,並非獨孤一味寫愛情。第一種「三毫子小說」《小說報》邀請了不少著名作家撰寫不同題材的小說,例如易君左寫的是歷史小說,講述關於大平天國的故事,又有董千里、李雨生等寫西藏人民、西北部人民的抗暴鬥爭,司空明寫抗日苦難等,而《ABC小說叢》、《奇情小說叢》就側重偵探奇情類小說。到六十年代初,才慢慢變成偏向寫都市男女戀情,所以我們談論時,不能一刀切,以為「三毫子小說」就等同愛情小說。
其實這類小說最初不是被稱為「三毫子小說」,何時才有「三毫子小說」這個名稱呢?我翻查資料,發現是源於專欄作家馮鳳三,他1949年後由上海來香港,早於1958年4月用上「三毫子小說」這個名詞。我為何會找到他?因為他在六十年代多次在《新生晚報》專欄內,自認是第一個用「三毫子小說」這名詞的人。他到了晚年,在九十年代的《文匯報》專欄也是這樣寫,明確一致。於是我便翻閱《新生晚報》,果然找到,最先發現在1958年1月,當時寫的是「三毫的流行小說」,到4月正式採用「三毫子小說」這稱謂。
自他採用這名稱後,其他專欄作家也跟着引用,都是講同一類作品。詳見上述定義,並不是指《少林寺》、《洪熙官》那類粵派技擊小說,所以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到了1961年,羅斌經營的環球出版社帶頭加價,由三毫子加到四毫子,加價後有人用新名詞「四毫子小說」,亦有人仍然稱之為「三毫子小說」。在四毫子階段,「環球小說叢」的名稱 改為「環球文庫」,長濶度進一步縮小成至32開(約18.7cm x 13cm),其他同類小說也跟隨定價和仿效大小設計,這階段作品更偏重愛情小說。所以不少人想起「三毫子小說」,便聯想到愛情小說。
到了1968年,出版最多「四毫子小說」的環球出版社,再提高售價,旗下的「環球文庫」由四毫加到五毫,名稱也改為「環球文藝」,內容亦由以往只有一篇中篇小說,變成有短篇、長篇連載,或翻譯小說等綜合類小說刊物。其他「四毫子小說」亦陸續退出市場,此階段「三、四毫子小說」可說到了終結地埗。
彭:我留意到這一類小說的封面設計比較激情,與當時香港社會氣氛有很大差別,為甚麼會有這種情況?
潘:這應該是仿傚美國當時很流行的錢角小說(Dime novel),這種平價小說流行於二十世紀初期,一直到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發展至高峰期,當時這類小說的封面設計,大多以刺激緊張、恐怖激情為賣點。我估計是因為第一種「三毫子小說」《小說報》由美國資助,所以想到用這種包裝手法去吸引讀者。但從現存十種「三毫子小說」的封面來看,《小說報》的圖像相對保守,走偵探奇情路線的《ABC小說叢》、《奇情小說叢》、《鴛鴦小說叢》等,圖像設計較為大膽。
彭:你說有些水準較差的作品,可否講解一下?
潘:當時有些出版社為求爭取讀者,減價至兩毫甚至一毫,但這類作品封面較單調,畫風也較一般,而且不是彩色印刷,而是套幾種色,這一類多屬偵探奇情、刺激恐怖類型,我看過少許內容,文筆也較差,馮鳳三在專欄中也批評過,後期不少人對「三、四毫子小說」反感,相信與類質素較差的作品有關,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負面形象往往較深入民心。以致有些作家也不想承認自己寫過「三、四毫子小說」,例如劉以鬯先生便改用過「葛里哥」這筆名來發表「四毫子小說」。然而,也有作家不會心存卑視,例如台灣著名導演潘壘 ,他到晚年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也收錄他在《小說報》發表的小說,他覺得自己寫得好才會原文收錄,所以我認為每個人對「三、四毫子小說」的態度和觀感不盡相同。
彭:為何那個時代很流行「三毫子小說」呢?
潘:主因是定價便宜,物超所值。我相信定價三毫子是考慮過的,我看過當時各類小說單行本的價目表,由四毫到一元多的最多,例如《女飛俠黃鶑》售價是每本九毫子,《小說報》只需三毫子便可以看一位名家的作品,便成功捉到讀者心理;加上七彩印刷,十分吸引,一便開始便很多人看,成了潮流。而且1955成長的那批人,經濟開始改善,有些閒錢,這些作品價錢不貴,又容易理解,不是深奧的文學,正好用來消閒,加上當時沒有很多的消貴娛樂模式,無綫電視還未出現,這便成為很吸引的精神食糧。
彭:出版社多不多?
潘:很多出版社,而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幾間出版社是同一個老細,例如《奇情小說》跟《ABC小說》是同一老闆,只是不同品牌而已,可能以不同類型,吸引不同口味或階層的讀者。
有一點想說,香港並非只有「三毫子小說」,還有很多類型,不同售價的小說,有賣一元多的,幾元的,但人家不會說是「一元小說」、「二元小說」,為甚麼大家喜歡講「三毫子小說」,我認為是「三毫子小說」這名稱有趣別緻,能夠引起話題,多得馮鳳三創用了這個令人難忘的稱謂。但切勿誤以為香港五、六十年代只有「三毫子小說」,其實香港有很豐富的小說世界。
彭:除了香港作者之外,有沒有台灣人或其他人寫「三毫子小說」呢?
潘:有的,由第一種「三毫子小說」《小說報》開始,已經有外地的作家,主要有台灣的,因為《小說報》創辦人黎劍虹跟台灣關係很密切。目前已知曾參與香港「三毫子小說」寫作的台灣作家有下列幾位:
●張漱菡(1929-2000)
●公孫嬿(1923-2007)
●潘壘(1926-2017)
●童真(1928-2018)
●彭歌(1926- )
彭:近年有人稱「三毫子小說」為「廉紙小說」,你有甚麼看法?
潘:這個名詞是近十多年來研究文學的人士提出來,來自西方的社會學研究。其實九十年代香港的羅貴祥教授已經提出,但當時用的是「廉價小說」,我查過資料,台灣也多用這個名稱,我覺得這個名稱較好,不是針對紙的問題,從現今來看,你覺得當時那種紙是廉紙,但在當時來說可能是好紙、貴紙,而且西方的書業、出版業的整體歷史發展都跟香港不一樣,我覺得不適宜硬套他們的理論到香港。
彭:為甚麼「三毫子小說」後來會沒落呢?
潘:我個人分析,首先是無綫電視興起,多了這種有強大吸引力的免費娛樂,「四毫子小說」不夠他們搶;還有隨著時代轉變,出版設計越趨精美,大家便自然喜歡更漂亮的出版物,「四毫子小說」到後期便顯得落伍。七、八十年代,暢銷小說很靠作者的名氣,「四毫子小說」消失了,但小說作家依舊推出小說,如依達、亦舒的流行小說,持續很受歡迎。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些事物難免被淘汰。
彭:為何九七後又多了人研究這類小說呢?
潘:六十年代末以後,「三、四毫子小說」已到了終結期,之後隔了二十多近三十年,都沒有引起公眾和學界的關注。一方面因為這種流行讀物被學術界輕視,二來這些讀物缺乏有系統的保存,好些作家視為謀生作品,不值一談,所以想研究也不容易。一直到九七年前後,因為當時香港主權轉移,多了人關心香港本土歷史,談起舊事,便想到流行一時的「三、四毫子小說」。但因為已那麼多年被忽略,好些情況已被忘掉或記不清。例如有人誤以為「三毫子小說」是羅斌首創,又有人誤以為「三毫子小說」所指的,是包括小說刊物《藍皮書》、或粵派技擊小說如《倫文敍》、《牛精良》、《中國殺人王》等,這樣混淆不清,會令香港「三、四毫子小說」這段出版歷史失傳失真。
我們現在談的「三毫子小說」是香港的地道產物,我上面已提出了它的定義,第一種「三毫子小說」《小說報》也在台灣銷售,但台灣人就叫它就《小說報》,不會稱它為「三毫子小說」。「三毫子小說」是香港的地道名稱,它在香港有本身的發展歷程,希望大家談論「三毫子小說」的時候,不要模糊它的歷史面貎,也不要以一刀切的態度,來看待它的不同階段。
參考文章——
香港的「三毫子小說」何時誕生?——https://paratext.hk/?p=2940
與「三毫子小說」作家談「三毫子小說」——https://paratext.hk/?p=4413
鳴謝:場地提供 九龍舊書店
(香港民.物.誌Patreon 2023年7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