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被遺忘的葉鼎洛

被遺忘的葉鼎洛
許定銘

在中國現代的新文壇上,葉鼎洛好像被遺忘了!建國最初的四十年裡,完全沒有人提過這位在一九二O年代寫過好幾部小說的小說家和藝術家;直到一九八九年,梁永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上發表了〈葉鼎洛其人其事〉;柯文溥一九九一年也在該刊上寫了〈也談葉鼎洛〉,這位久被遺忘的作家才被發掘出來。可是有關他的生平資料,直到今天,「中國作家網」提供給我們的,僅僅是「葉鼎洛(190?~193?),江蘇江陰人,生卒年月現已難考……」。而由閻純德主編,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家辭典》,現代第一分冊至第六分冊,介紹了中國現代作家三七九六人,也沒有葉鼎洛!

如今大家見到的這本《他鄉人語》(上海北新書局,一九二九),是葉鼎洛唯一的散文、小說合集,毛邊初版本僅印二千冊,相當罕見。此書為三十二開本,三百頁,收〈故友〉、〈一個吃鴉片的人〉、〈南行〉、〈秋愁〉、〈阿巧〉等五個短篇和四篇散文:〈他鄉人語〉、〈苦惱中的享樂〉、〈到溧陽去〉、〈鼓浪嶼〉。

此外,葉鼎洛還有短篇小說集《脫離》、《男友》、《白癡》,長篇《前夢》、《雙影》、《烏鴉》、《未亡人》和出版得最遲的中篇《紅豆》(西安建新書店,一九四四)。

關注葉鼎洛

梁永的〈葉鼎洛其人其事〉和柯文溥的〈也談葉鼎洛〉,都不是了解葉鼎洛最好的文章。中國學人艾以,經過長年累月的探討、研究,在《新文學史料》一九九三年第三期發表了〈葉鼎洛的生平和創作〉,是現今最翔實,最可靠的專文。

透過艾以的鴻文,我們才知道葉鼎洛(1897~1958)是江蘇江陰人,少年時曾在綢布店當過學徒,因極具藝術天份,得杭州藝專校長劉海粟特准免費就讀至畢業,此後他曾到多處的學校教書,教的都是美術;還開過畫展,為書籍插圖,郁達夫《迷羊》中的插畫即其手筆。他在長沙第一師範任教時,曾加入「綠波長沙分社」,與趙景深、田漢三人合資出版《瀟湘綠波》文學期刊,共出三期。

葉鼎洛為人風流,在《脫離》的序中說因捲入一宗風流公案中,被拉到巡捕房去;在《未亡人》的〈篇末致讀者諸君〉中,說自己「稍得進款便往廉價的外國妓女館裡去」;梁永的文內引述陳雨門的資料,說他因失意而在妓女的香閨裡自殺是不確的。

由於葉鼎洛的風流,其小說多談情愛,往往涉及「畸戀」,其著名長篇《未亡人》(上海新宇宙書店,一九二八) ,寫的就是一個破落戶子弟,與被休的貴族姑母的姑侄之戀,大膽創新!

一本錯體書

艾以在〈葉鼎洛的生平和創作〉中,提到葉鼎洛的第一本書時,說:

《脫離》,短篇小說集,為「綠波小叢書」之一種,一九二五年由上海新文化社出版。遺憾的是,這部書已成絕版。(見《新文學史料》一九九三年第三期,頁一二二)

內地各圖書館藏書豐富,當地學人絕對是可以讀到葉鼎洛的《脫離》的,只是艾以走眼錯過了,因為那是本「錯體」書!

大家請看圖中這本《脫離》,封面和版權頁上都注明是「萬曼」作,事實上那是錯的,這就是葉鼎洛的《脫離》!我持的理由有三:其一、書前的序最後附了「——十四年,新秋,葉鼎洛在上海巡捕房隔壁」。或者你可以反駁:葉鼎洛和萬曼是朋友,代他寫序也是有可能的。那麼請看理由二:綠波社的創辦人趙景深在一篇〈答孫席珍兄談綠波社〉的散文中,即有「葉鼎洛寫過《脫離》(短篇小說集) 收入新文化書社的《綠波小叢書》」的話。再看理由三:趙景深在短文〈葉鼎洛〉中說「記得他(指葉鼎洛) 最早的一篇是《白郎的一生》」,而〈白郎的一生〉正收在我這本「萬曼」的《脫離》內!

一本錯體八十多年的書,由我來更正,信是有緣!

《綠波小叢書》

由成立於一九二三年的「綠波社」所編的《綠波小叢書》出過多少種,現在已很難確定,我知道的有:徐雉的《毀去的序文》、葉鼎洛的《脫離》和萬曼的《淡霞和落葉》,這些書都是上海文化書社在一九二五年印行的,後來都重版過。

徐雉的《毀去的序文》未見,我的葉鼎洛的《脫離》,是一九三四年的第四版,估計由初版起已錯印為萬曼的書,大六十四開本,一三八頁,收〈脫離〉、〈兒子〉、〈白郎的一生〉、〈店徒〉、〈拜年片〉和〈江上〉六個短篇。

萬曼(1903~1971)原名萬禮黃,又名萬國琮,天津人,一九一九年開始寫作,是「綠波社」的創辦人之一,曾參與《新民意報》的副刊《詩刊》、《綠波周報》的編輯工作,出版過專著《白居易傳》和詩、散文、小說合集《淡霞和落葉》(賈植芳的《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也錯誤地把《脫離》歸納他名下),也是大六十四開本,一三二頁,我的這本也是一九三四年的第四版。《淡霞和落葉》書分三輯:《淡霞》收小說七篇,《歌次》收新詩七首,《落葉》收讀書劄記八則。

《綠波小叢書》是真真正正的「小書」,雖然每本都有百多頁,也不過是三萬字左右。

臉書回應

Matt Lee:葉鼎洛與香港文學有過因緣,他曾在1929年4月的《伴侶》第12期發表〈他鄉人語〉,可惜國內外皆沒有這本雜誌,孤本現藏於美國。

葉鼎洛的其他著作(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