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大拇指》

《大拇指》

《大拇指》於1975年10月24日創刊,至1987年2月25日停刊,歷時約十二載,共出刊224期。陳智德指出,當時不少中學生都有訂閱《大拇指》,「銷量達2,000份以上,高峰時期印數6,000」。刊名「大拇指」由西西所起,意念取自豐子愷的散文〈手指〉,〈發刊詞〉則由也斯執筆:「豐子愷說過:在一雙手中,大拇指的模樣最笨拙,做苦工却不辭勞;討好的工作和享樂的機會未必輪到它,做事却少不了它的-份。它的用途很多:流血時要它捺住,吃果子要它剝皮,進門要它撳鈴。現在我們要辦一份刊物,做起事來,就會發覺:如果要止住流血、如果要享用果實、如果要與別人溝通、到最後還是得用自己的手 。借用『大拇指』的名字,不過是以此自勉吧了。」

《大拇指》版面為八開度,與半份報紙相近,出紙兩張半,創刊號字體和版面框線皆以藍色為主調。創刊初期為周刊,第五十四期(1977年2月)開始轉為半月刊,第197期(1984年10月)始改為月刊。作為同人刊物,《大拇指》的編輯由作者義務兼任。許迪鏘於1976年加入《大拇指》,他指出該刊為「近二十年來最多人參與的同人刊物,總數至少在五十人以上」。創刊初期的陣容,許迪鏘形容為「一時俊彥」:「文藝版是也斯和吳煦斌、藝叢版是西西、學生版是張灼祥、書話版是何福仁、音樂版是何重立、電影版是羅維明、舒琪」。

《大拇指》兼及影視文化、社會時事等各種話題,但內容還是偏重文藝。「文藝版」以創作為主,創刊號有鍾玲玲的散文〈一點點童年〉、麥快樂(西西)的詩〈星期日的早晨〉、梁秉鈞(也斯)的詩〈半途〉、吳熙斌的小說〈山〉等等。「書話版」則刊登評論,在創刊號刊出了介紹台灣現代詩的「瘂弦小輯」,由西西、何福仁及小灰執筆。為鼓勵讀者參與創作,推動文學風氣,《大拇指》在第二十期刊出了「大拇指周報短篇小說獎」的徵文啓示,歡迎各種形式、風格的投稿。結果則刊登於第三十五期「大拇指小說徵文揭曉」,其中第一名田絃〈阿金的一天〉、第二名惟得〈白色恐怖〉、第三名王志清〈變〉和第六名有明〈幽林〉,皆編入了其後出版的《大拇指小說選》(馬吉按:那回短篇小說徵文獎該有兩個第一名,除了思絃﹝不是田絃﹞,另一得獎作品是阿草的〈養育的煩惱〉。)

《大拇指》早期以周報形式推出,開度、排版風格皆有《中國學生周報》的影子。1974年《中國學生周報》停刊,一年後《大拇指》便宣告創刊。也斯說:「當時大家有感於《中國學生周報》停刊,純文學性的雜誌《四季》難以維持,亦有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希望可以辦一份適合中學生的雅俗共賞的文藝性刊物,所以湊合各方面的力量,辦了《大拇指》」。《大拇指》的一眾編輯,對《中國學生周報》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例如西西和也斯,皆為《中國學生周報‧詩之頁》的編輯,而〈詩之頁〉亦在《大拇指》重生。

(香港文學通訊二O一三年六月第一一九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