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來自《張景熊網站》)
(Mark Cheung臉書二O一六年十二月廿五日)
(Lee Ka Sing臉書二O一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Lee Ka Sing臉書二O一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Yin Ping Lok網站二O一六年十二月十日)
(馬吉按:Yin Ping Lok(即禾迪)的臉書只是對「臉友」公開,這則圖片我未經同意擅自公開了,先此致歉!)
小克專輯
詩人小傳
小克,原名張景熊,一九七O年代初曾為《70年代雙週刊》編委會成員、美術編輯,並負責文學版的編、寫。愛攝影,早在七O年代初已是一位前衛攝影家;也愛寫詩,詩作結集為《几上茶冷》,一九七九年十月由素葉出版社出版。曾任電影美術指導。二O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因病去世。
《几上茶冷》選錄
几上茶冷
几上茶冷
風動遠遠的紫帆
撥弄妳頭上
未乾的琴絃
夢裏走在河邊
牽牛藤蔓的軟枕聽
無調的暖息哼歌
踩河上卵石
每步呼喊一個
兒時友伴的名字
沿着藤攀山巒
越涉被褥的流水
車流聲過
空夜的人語
琴音在遠遠的海上
妳揉揉妳的鼻樑
我抬頭看菊叢裏
鞠身撫幼羊的女孩
彩墨畫與房中書
接受春寒的審視
一九七五年一月三十日
(《明報》二O一六年十一月廿一日)
我們那一夥(有點傷感的圖片說明)
淮遠
終於從多年來沒打開過的唱片雜誌櫃裏翻出這兩張裱在一個紋理好看的木框中的連環黑白照片。
時間是一九七四年冬天,地點是鍾玲玲夫婦在太子某大廈的寓所,人物是我和那伙常常見面的朋友。
說說下面那張比較清楚、也比較「正經」的照片吧。後排坐着的唯一一個驢頭就是我。向右數過去,依次是張灼祥、抱着年約半歲兒子梁以文的吳煦斌、抱着年約兩歲兒子張海活的鍾玲玲、手裏拿着不知什麼的適然,以及久違的黃楚喬(李家昇妻子)。
忘了說最重要的一點,這「連環大合照」是除愛寫詩外也鍾愛攝影的小克定時自拍的。他是前排左邊第二人,坐在地板上,在當時的妻子駱笑平身畔。要逐一寫出這一排的朋友們的名字,實在無法不傷感起來了。因為從小克起往右數,四個人(小孩除外)如今都不在了。小克不在,也斯不在,翟愛蓮不在,長相「鬼鬼地」身材健碩的莊慶生也不在了。如果說第一排的人好像被機槍掃射一樣逐一倒下,也許有點冷血,可是,事實不幸如此。
(順便一提,這版本是隔着玻璃翻拍的,清晰度打折扣在所難免。小克他們該不介意吧。)
(《明報》二O一六年十一月廿一日)
失聯的蟻 悼小克
淮遠
昨晨夢見過世二十二年的老吳,晚上就得悉小克剛加入了老吳的行列。《70年代雙週刊》眾兄弟之中,該數他倆煙癮最大。老吳死前八年戒掉了,小克大概一直沒戒吧。深夜躺在牀上久久不能睡去,腦中不停說兩句話:我寧願你留在反正早晚要完蛋的地球上再抽幾千包煙,也不想你在聽說是禁煙的天堂裏百無聊賴度日如年。
我們在二十歲前相識,其實那時我是沒預料過小克能活到現在這歲數的,因為他不但煙不離手,而且常常不吃,又常常不睡,起碼當時如此。有一回他曾向我引述他和也斯等人都很喜歡的鍾妮米曹(Joni Mitchell)的兩句歌詞:我們看着太陽升起,只因我們整晚沒睡。
不曉得這些年來他睡得可好。十年前某天傍晚坐巴士經過灣仔時,瞄見他和一名女子並肩站在巴士站,旁邊還有一個長相跟他一樣、鼻樑上架着同樣的幼框眼鏡的女孩。三個都比我瘦。如果說我瘦得像蚱蜢,那他該像一隻螞蟻了。
在第二件事上,小克和我都像螞蟻──我們都愛儲存東西。我收藏的是他認為「沒用處」(據某朋友引述)的舊玩具,他則收集別的勞什子,包括火柴盒。最後一回正式會面,我曾送他一盒土耳其火柴,那是八十年代初獨遊伊斯坦布爾時,超市的驢頭當找頭找給我的。現在想來,小克儲存火柴盒子,也許是為了一個實際的理由──用來點煙。
還有一件事讓我覺得他像螞蟻的,就是不知從何時開始,似乎誰也不曉得他住在哪兒或在哪兒出沒。除非在街上撞見,否則後會無期。誰要是撞見他時主動告知電話號碼,他也照收如儀,卻永不會泄露自己的號碼,當然也不會來電了。可是似乎沒有誰會怪責這樣一隻低調到極點的螞蟻,正如現在沒有誰會怪責他叮囑家人不讓我們知道他躺在哪家殯儀館裏補回年輕時未完成的睡眠,諸如此類。
(《明報》二O一六年十一月廿一日)
小克與《四季》
沈西城
小克代表作《几上茶冷》。〔資料圖片〕
淮遠文章說小克(原名張景熊)十一月走了!這年代,走掉一個朋友,很自然,早適應了,只會有淡淡的哀愁。
認識小克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也斯籌劃文學雜誌,定名《四季》,我們四個文藝青年,坐言起行,動手做去。那時候也斯已是《快報》副刊專欄作家、咱們的頭兒,順理成章當主編,覃權、小克和我作輔佐。覃權的家在西灣河近警署後面的一條小馬路,寧靜清幽,四個人躲在四壁皆書的房間裏,日夜磋議。也斯深受台灣「現代文學」影響,立意推行外國現代文學,傾情拉丁美洲和歐洲的小說,賈西亞.馬奎斯乃至愛,而歐洲的羅布格利葉也為必然之選。我跟也斯是同學,相傾肝鬲,素無顧忌,並不贊成全盤西化,建議添加一些五四時代的素材,覃權贊成,小克默然不言,他站在也斯那邊。《四季》內容大部分是也斯的主張,我跟覃權只負責小部分,小克擅畫好詩,為《四季》作詩兼裝幀,淡白封面,墨綠鉛字,素雅雋秀。《四季》之友四人,覃權自殺早死,二O一三年也斯病逝,如今小克也走了,遍插茱萸少三人,怎不欷歔!
(作者為香港作家。)
(《明報》二O一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一位香港詩人:我所不知道的小克
許迪鏘
上一次見小克至少是五六年前的事,我在中環三聯看完書下到街上,正正就碰到小克和他的女伴。我們到檀島去喝咖啡。再上一次,恐怕是再十多年以前,在旺角洗衣街的新亞書店。新亞書店在洗衣街時期我常上去,在那裏遇到小克不止一次,其中一次,我們到對面茶餐廳喝咖啡。
再之前,就是另一個十年,不,二三十年之前,一九八O年代初期,我們借用老蔡的設計公司編《素葉文學》,一天晚上小克和淮遠上來拿點文稿回去幫手編一點兒。我問小克:「你懂怎麼編嗎?」小克用他一貫溫文的語氣說:「鏘仔,我編雜誌的時候你還在穿開襠褲。」(意思是這樣,用語未必同)
翻查手頭上僅有的幾期《70年代雙週刊》,可以讀到幾篇小克圖文並茂的文章,負責排版的應該也是他,十分前衛的風格。顧名思義,《70年代雙週刊》是在七十年代初期創刊,那時候,我在文學上不但在穿開襠褲,更可說是尚未誕生。那可是與小克幾次見面留下來唯一一句有意義的話了。
聽到小克過身的消息,我要問明消息來源的真實性,才在自己的面書上發了懷念小克的短短一句。有的朋友看了,也追問消息的來源。我想了想,自作聰明給其中一位朋友發了個短訊說:「噢,不要混淆了,小克是詩人張景熊,不是那位漫畫家。」朋友回覆說:「小克是蔡義遠的好友,曾有一段時間,我們都是傾天光的。」
也斯去世,在靈堂上看到一位很像小克的人,遠遠的坐在一角,我叫適然去問。她也真的走過去問:「你是不是小克?」對方否認。這位疑似小克的人,很瘦,有點虛弱,靜靜的,形似,神也似。不然,與小克曾很相熟的適然也不會貿然過去問。那是二O一三年一月。
聽到小克最後的聲音的日子近些,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有朋友想「發掘」他出來參加一些什麼活動,或出他的什麼作品,聯絡過他(不記得是朋友自行設法聯絡還是我自己聯絡),小克給我回了電話,答覆自然是不,但一開頭他說了一句我至今仍不明所以的話,應是小克以為我知道他的一點什麼,他就說,不要以為……其實,我對他什麼也不知道。
我對小克所知真的不多,要不然也不會說出那句讓他笑話的話。我只知他是攝影師,做過電影美術指導(總之與電影有關),編過《70年代雙週刊》,當然,是個詩人。一九七九年,素葉出版社給他出版了詩集《几上茶冷》,為「素葉文學叢書」第五號。二OOO年十月《素葉文學》第六十八期有紀念蔡浩泉小輯,我們翻出七十年代中後期小克拍的一些同人第二代生活照,也就刊登出來,沒想到這期紀念的,還有他。這期之後,《素葉文學》再沒有出版。
我所知的小克就是這些,也許還有別的什麼,但記性愈來愈差,記不來了。檀島的那次茶聚,小克談到他的身體狀况,說大致沒問題。沒什麼問題呢?他準以為我知道點什麼,就如他以為我知他身畔的人是誰,其實我並不知道啊。
自認識他第一天起,小克已很瘦,說話不多,聲音很輕柔,那句「鏘仔,……」在我的記憶中將變成一種讚美。跟他的兩次茶聚,大概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說過什麼全不記得。蔡義遠我也認識,應也是話不多的人,他和友伴和小克可以「傾天光」,一定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我和小克即使有機會相對,也不會以「傾」來度過時間。檀島那次他有點虛弱,後來跟朋友提起小克的情况,我都說他身體不大好。二O一三年那次疑似的相遇,我依然認為,是小克留下的最後身影了。
(《明報》二O一六年十一月廿一日)
悼:看不見的人──給小克
游靜
現在我跟所有人
一樣手閒下來就是刷
手機無意
義的無盡
背包不再帶書
與攝影機與原
稿紙有時連筆都
無眼睛十八小時的無
意義或生
命
現在我的眼與攝影機永遠
看不見你與你的崩牙你的
Lomo你的煙味你一身永遠
的黑背牆屈膝證明膝蓋的
無痛整個人陷入牆中陷入
無但唯一的屈膝現在都
看不見了
我們三十年的交錯你
替我出版的第一本書
每次看着我一直吃一直
微笑如山每年我收到的
黑白攝影年咭不絕提醒
資本財產家庭職場屈膝的
不必陷入社交顏色的社會
認可的不必
絕種的人
你低頭向我唯一的
出櫃永遠的少年玩伴用你
永遠的黑與克懷抱與撞擊
社會各種暗櫃的各種交錯
與不必
你的黑
生的難與
克難都
歸於塵煙的
無盡
因為你
我願意相信
靈魂即使看不見
相信我們會
再見即使在
生命本來的無
意義中
2016.11.19
(《明報》二O一六年十一月廿八日)
緣來緣去
蔡炎培
緣一個字,恐怕就是存在主義的「偶然」;比方說,你在放大了的雀籠般的𨋢,久不久碰見不同樓層醜得出奇美麗姐兒,靚得特別有女人味的異性,就是不期而遇的「偶然」。
佛說,夫妻之緣,五百年一回眸;擦身而過的,也是緣。常說的一面之緣,往往事實並不如此。年前西九的藝展,鄧小樺又給我機會,前去朗誦不三不四的「分行傢伙」,雖不如區結成大夫的「明星級」詩會百人!冒雨前來的年輕人,大大話話也有幾十個,最令我訝異的,下過一盤棋漫畫家馬龍的兄弟一木,也是寫畫之人,說:「我見過你。」失覺失覺。「裙拉褲甩」的游靜赫然入目,又是失覺連聲。
前些時,「我所不知道的詩人小克」我是知道的。時間一九九七,我在西環的《新報》報社等看大版的空檔,溜去附近的機舖打麻雀,在預設的模式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眼看非認輸不可,阿泉(蔡浩泉)帶着一個身材中等瘦削的年輕人進來,語我是詩人張景熊。我一邊打機一邊說,啊,小克?《几上茶冷》我讀過一些,可就迷頭迷腦玩下去。小克站上一會兒,走了。
提起這,猛然省起張灼祥校長在東樂戲院舊址那幢大廈的居停,招待一眾的文友。有一次,我也適逢其會;站在張校長旁邊的文青,恐怕就是李金鳳(照片沒有其名),的而且確是一面之緣了。小妮子看我煙不離手,原來她也是老槍,問說能否給我一根煙。好事成雙至啱。此後,只知詩人移民去了楓葉國。緣來緣去;若言:「問世間,情是何物?」唓,有乜咁大件事,緣起緣滅,心無增減就好。
(《明報》二O一六年十二月五日)
給在港諸友人
編按:四十年前,張景熊寫了一首詩,翌年在《大拇指》偕吳漢霖攝影作品一同刊登。四十年後,張景熊因病辭世,文友與親友收集歷年作品,偶得此詩。四十年前的詩,呼喚四十年後的人間友好:給在港諸友人。詩人不老,詩人不死。詩不死。
桃樹斜生
落一地衰褐的果實
在薄霧的早晨。
眾樹仍得守約
陽光一來
迎接灰空的雨和
一條巨大的彩橋
我看着它如何架現
又被更濃的雲霧
慢慢掩蓋了。
所有車輛乃成
眾多魚的族類
水中奔赴
怱促中,我們
想起遠方
魚的散步。
碧加街地下鐵站旁
雨點和行人穿疏間
那老人悠然
拉響手風琴。
滑溜的人行道上
有過多半黃的濕葉
遮過了吉卜賽畫家留下
粉彩的畫像。
一羣鴿子在湖畔
水鳥浮在水上
拖出長長的波紋
沒有滑倒
從這里潛下去
在另一處又浮上來
在薄霧散開的早晨。
(寫於一九七六年九月廿九日。一九七七年一月十四日刊登。作品經作者親友授權,按照《大拇指》版本原詩照錄。)
■profile.張景熊
張景熊,筆名小克、K.H.、企的柱、cheung king hung、小草*等。詩作、散文及評論散見於七十年代,《羅盤》、《詩風》、《四季》、《中國學生周報》、《大拇指》、《文林月刊》等刊物。一九七九年素葉出版詩集《几上茶冷》。八十年代法國回港,攝影、詩及文藝散文刊登於早期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的部分展覽場刊《費明杰 Ming Fay》、《被攝物》、《星島日報‧文藝氣象》、《新報文化版》、《越界》等。《70年代雙週刊》編委會成員、美術編輯,負責文學版的編、寫。曾任場記、電影美術指導、展覽策劃及游靜的《好郁》拍攝劇照。二O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因病去世。
* 當時某雜誌編輯誤以為其筆名是小草,因而得名
【文.張景熊/圖.吳漢霖】
(《明報》二O一七年一月七日)
(截圖來自《香港文學資料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