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許定銘:《書事雜碎》之六

丁丁和丁淼

丁丁和丁淼其實是同一個人,他們都是中國現代作家丁嘉樹慣用的筆名,他1949年前在中國叫丁丁,其後定居香港,叫丁淼。

出生於上海的浙江嘉善人丁嘉樹(1907~1990),是1920年代開始創作的老牌作家,除了丁丁和丁淼,用過的筆名還有林梵、野馬、凌雲、T T、丁雨林、海上客……等十多個,而以1949年開始,在香港慣用的「丁淼」最為人熟知。

丁丁1922年自江蘇省立第一師範畢業,旋即進上海大學升學,畢業後曾任中學教員、大學教授、報館主筆及編輯,業餘從事文學創作。丁丁1939-40年在上海創辦綜合性刊物《上海評論》;1941年去南京,辦《作家》月刊,並編輯出版「作家叢書」;也曾編過《心群》、《絜茜》、《藝文線》等刊物。

他在大學讀書時已在上海的文學雜誌上發表作品,處女作是詩集《紅葉》(北平:海音書局,1924),他在建國前的「現代時期」曾出過《未寄的詩──過去的戀歌》(上海:群眾圖書公司,1926)、《心靈片片》(上海:群眾圖書公司,1929)、《浪漫的戀愛故事》(上海:現代書局,1931)、《獄中的玫瑰》(上海:春泥書店,1931)、《小事件》﹙南京:作家,1942﹚、《蹉跎集》﹙南京:作家,1942﹚等好幾部創作。此外,還與曹雪松合編詩集《戀歌》﹙上海:泰東書局,1926﹚,與雅風合寫詩集《我倆的心》﹙北平:海音書局,1927﹚,編論文集《革命文學論》﹙上海:泰東書局,1927﹚等。

1949年後,丁丁移居香港,除了1956-59那幾年在南洋當校長外,一直居於本港,以賣文為生,用筆名丁淼寫了《評中共文藝作表作》(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53)、《中共文藝總批判》(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中共統戰戲劇》﹙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中共工農兵文藝》(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我所識的卅年代作家》(香港:文化互助出版社,1983)……等多種研究中國文藝的專著。1986年移居美國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 ﹚,1990年因病逝世。

薩空了《由香港到新疆》


薩空了﹙1907~1988)1943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在獄中兩年,寫了好幾本書,大部分於40年代香港出版,報告文學《由香港到新疆》﹙1946,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是其一。此書為32開本,139頁,由〈香港到海防〉、〈安南一月〉……到〈星星峽到廸化〉等10章組成,記述他1939年由香港到新疆途中的經歷見聞,書前還有篇〈前記〉和〈序〉。

薩空了在序中說,他原本想把魯少飛在此行中所繪二百幅素描和他的文章合起來,出本圖文並茂的書,可惜因成本太貴而告吹。到書寫成,又因倉皇逃避太平洋戰事而失去原稿,此書可謂多災多難。他在〈前記〉中說:

這本書也是一九四三年在桂林被捕後寫成的,當時的心情認為由香港到新疆這一次橫貫中國腹地的旅行對於我是畢生難忘的旅行,獄中的無聊日子用記述一段最值得回憶的生活來排遣,應說是最好的方法,於是就寫了。

寫成後雖然他不大滿意,但仍堅持出版,為要大家明白「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希望知識分子明白到「只有真的面對了事實,你才能懂得那事實中的問題之所在。」﹙頁2﹚

《劫餘隨筆》及《萬人叢書》


周而復四十年代在香港編《北方文叢》之餘,還編過一套較少人知的《萬人叢書》,我手上有一本夏衍的《劫餘隨筆》﹙香港海洋書屋,1948﹚,即此叢書之一。此套書甚罕見,在版權頁側有個書目,順帶抄錄如下:

江陵《思想教育與工作方法》﹙修養﹚
鄧初民《尋找知識的方法》﹙修養﹚
胡繩《孫中山的革命鬥爭》﹙政治﹚
方敏《學生工作怎樣做》﹙青運﹚
馮乃超《新文藝運動簡史》﹙文史﹚
周鋼鳴《創作的修養》﹙文理﹚
漢夫《閒話美國》﹙報告﹚
唐海《臧大咬子傳》﹙報告﹚
舒群《歸來人》﹙報告﹚
白朗《巾幗英雄傳》﹙報告﹚
蕭紅《小城三月》﹙小說﹚
艾青等《毛澤東頌》﹙詩集﹚
夏衍《劫餘隨筆》﹙雜文﹚
周而復《北望樓雜文》﹙雜文﹚

這套書沒有註明是周而復主編的,但看作者陣容,除了江陵、方敏三兩個以外全是名家,顯示編者的能耐;而且按《北方文叢》的慣例,每輯叢書周而復總佔一本,此套書也一樣,估計是由他主催的。近讀姜德明的《書葉小集》,知1949年上海文化工作社也出過周而復的《北望樓雜文》,內容不知是否相同?

夏衍的《劫餘隨筆》是本40開的小書,才38頁,他在〈前記〉中說: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在星加坡,下半年在香港,這一年,寫的並不比去年多,但寫下來而手邊可以搜集得起來的,就便這集子裏的幾篇而已……﹙頁4﹚

除了〈前記〉,本書僅收文以下九篇:〈超負荷論〉、〈改造與轉變〉、〈從《櫻桃園》說起〉、〈坐電車跑野馬〉、〈關得住嗎?關不住了〉、〈哭楊潮〉、〈楊譯《我的爸爸》序〉、〈魯迅論新聞記者〉、〈第四種人〉。

趙聰的《火苗》


山東鄒平人趙聰(1916~1986)原名崔樂生,畢業於北京大學,一九五O年代抵港後長期任職於「友聯」機構。在香港生活三十多年,出版了十多本著述,比較受注意的有《大陸文壇風景畫》(香港友聯出版社,1958)、《五四文壇點滴》(香港友聯出版社,1964)、《詩經裏的戀歌》(香港友聯出版社,1964)、《中國現代作家列傳》(香港中國筆會,1975)、《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台灣時報文化,1980)……,與人的印象是位學者型的作家,這些著述多署名趙聰或王序。

劉以鬯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中,趙聰的條目內順序羅列了他的著作,首兩行是:

《火苗》(文體不詳)香港新世紀出版社一九五二年
《萬華芬芳》(文體不詳)香港中國學生周報一九五三年

這兩部書是趙聰著述中最早的兩本,可惜都註明「文體不詳」,即是說編者未見原書,可見相當罕有。從書名可估計這兩本書應該是散文或小說,和以後所出的十多種文學論述絕不相同,不禁引人遐思:

一位嚴肅學者的散文或小說究竟是怎樣的呢?

近日整理舊藏,竟發現一本薄薄的,僅六十八頁的小書──萃薇的《火苗》,版權頁上說明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中華民國四十二年(1953)三月初版。這本署名「萃薇」約四萬字的中篇《火苗》,應該就是趙聰以筆名「萃薇」發表的「處女作」了,比劉以鬯書中記錄的遲了一年出版!
《火苗》寫曾受過高深教育的王開雯,一九四O年代末在上海的工廠內全力鬥爭抗共的故事。王開雯本來是蘇北某縣的縣長夫人,因縣城淪陷,丈夫自殺殉國,她輾轉逃難到上海,加入橡膠廠作女工,不經意陷入國共兩方的黨爭中,最後轉到太湖邊上打游擊去了。

趙聰不擅寫小說,這個中篇故事內容乏味,只順序交代了故事情節而忽略小說技巧,或許他也察覺這點,此所以後來筆鋒也就轉到學術研究去了!

──2015年10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