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中愛書人瘋狂藏書
記者:冼麗婷 攝影:黃冠華
北角四百呎住宅單位,住了一對年輕夫婦。男主人廣告設計師林冠中愛書,女主人愛他愛書。
長方形間格,一進屋,兩度厚厚書牆夾道歡迎。書架放滿書,書架外再建書柱,如砌積木,十年來,一層一層向外擴張,書牆越來越厚,人行的通道,越來越窄,林冠中一個人能走得過,太太綽綽有餘,「若果是肥肥,一定走不過去」。
夫妻倆要一起甜蜜步進愛巢,可以面貼面,身碰身,四隻手提起,以探戈舞姿走八步,就可以倒在兩人梳化上,好好在合理空間,觀看新式三十吋電視。當然,電視旁邊早已化為書牆,梳化側的餐桌,沒有被佔據,兩人能夠吃飯盒或用餐,但說到撐枱腳,枱下書堆可能會有一點礙事。
小書房與睡房外邊都是書柱。睡房,是林太權力範圍,大衣櫃不放書;睡床,也不放書。睡床下,放幾十部書還是有點樂趣的,因為,中文系畢業的她,也愛看推理小說,例如松本清張的《點與線》。而林冠中,有時睡着了,一書垂手跌在床下,慢慢聚成一湖淺淺書堆,點綴閨房。當年,因為向林冠中借高橋留美子愛情漫畫書《相聚一刻》,一套二十多部,最終兩人都不能自拔。
四百呎的家藏逾萬冊
一屋「家書」,早超過一萬冊了,當中有新書,有舊版具收藏價值的書。結婚七年,太太一直支持丈夫在書中尋找公餘活動。近三年越收越多,書滿之患,二千多本精神食糧,攻進廚房,夫妻從此不再煮食,只留下小空間,在灶前煲滾水。林冠中曾經跟記者說,明朝張岱有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收書由好成癖,癖好中,盡是真情。林太包容,有情愛書飽,晚上寧可到茶餐廳吃天天新款的晚巿套餐,周末享用雙方慈親住家飯與老火湯。自己的廚房,好好讓給《資治通鑒》等不常看的書。
一屋之中,最需要獨處的地方是廁所,豈可無書香。「你真不要用嗎?待會別扣門啊。」早上起來,男主人在浴室小櫃子的十多本輕鬆散文,隨手翻一部,坐下來,半句鐘,神遊異域,柏拉圖式對話最少講了一節,心滿意足,始才刷牙洗澡,迎接新一天工作。
愛書人在港島區上班,中午吃飯,其實是一頓書宴,45分鐘到公司附近書店流連,10分鐘吃簡便午餐或麪包,精神飽滿,肚子從不投訴。傍晚回家見太太前,也先到二手書店跟老朋友聚一聚,打牙骱,「巡一圈,書架有沒有新書,一看就知道。」
月用四分一收入買書
甚麼時候買幾本書,說不定,他是個真正讀書人,每月花四分一收入購書。當買書變成習慣,數目有增無減,如此下去,小倆口雖不相信會如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一樣書堆中歸西,但人不能自私,他希望太太生活好一點,自己找書容易一點,爬書堆,鑽書牆,不切實際。他滿心歡喜告訴記者,剛買下近八百呎的工廈單位,準備在那裏另建書室,「最少會把八成書搬過去」。為了交付工業樓首期,任社工的妻子,把出嫁時親友送贈的三分二金器變賣,共同進退。
人一天不讀書面目可憎,書長年累月不見人,就會慢慢枯萎。林冠中稱得上書狂,但他並不瘋,收書先看內容,近年從舊版書增進不少文壇知識。他經常在舊書店遇到學術文化界報界前輩,包括小思及陳子善等,台灣的傅月庵,也稔識,他不時會帶在網上結識的台灣書友逛香港二手書店。
因為收書研書,有些學術界還未搞通的事情,他能證據確鑿的以舊版書提供佐證。例如有人以為余光中最先繙譯海明威《老人與海》,但林冠中手上有一本1952年12月出版、以范思平為譯者的《老人與海》中譯本,范思平就是張愛玲,宋以朗出版的《張愛玲私語錄》中,宋淇亦有提及此事。而余光中同年十二月開始在雜誌發表此書譯文,年多後才完成刊載。
魯迅與周作人雜文都各有擁護者,林冠中欣賞周作人散文寫得優雅有人味,可惜晚年在文革中被批鬥,死在廚房裏。他收藏了周作人1970年6月出版的《知堂回想錄》,內附作者親筆信,說及兄長魯迅的散文,部份其實出於他的手筆,被混淆了。此說據稱引起身任政協委員的魯迅妻子許廣平不滿,至同年10月再版時,編者已刪去這封信。「所以,收藏舊版書,對補充文壇資料,有重要作用。」
舊版書價值難以估計
雖然他萬分不願意講述藏書價值,以免書香失於銅臭,也讓炒作舊書的人虎視眈眈。他那部張愛玲1944年初版的《流言》,封面設計不知在網上看過多少次了,真有點想輕輕略過,林冠中耐不住說:「這書最少值一萬元,裏面有張愛玲罕有印章。」他的「黃金屋」,相信核數師也難估量。
有一些書,價值不在書本身,在於名人題字,例如他收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裏面有作者在五十年代題字送給章士釗的真迹,「這是大師送給大師的書,若我的書屋失火,我第一本要撿着逃命的書,一定是它。」可是,他愛書並不如命,喜歡與同好分享,因為贈小思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國學生周報叢書,兩人開始忘年書友之交。很多香港著名作者,看到他收集自己出版的第一部書,又驚又喜,封塵的感覺,突然被他翻出來似的。
潛移默化,腹有詩書,藏書家樣子清俊,出口成文,講到書,有太多話題了,投入得可以超越口吃毛病。但話題講熱了,一下子放鬆了,「蘇曼殊殊殊的『春雨樓台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袈無人知,踏落櫻花幾座橋』」。
出生至四歲期間,林冠中學習說話遲緩,黐脷筋兼口吃,父親曾帶他到醫院剪脷筋。很多話,越是心急,越講不出口,父母工作忙碌,回來沒耐性等他一字一句,口齒伶俐的孿生細妹,永遠搶先把話說完,打小報告更快。童年身邊有個影子,有個代言人,表達不好,別人不明白自己,他變得暴躁。只有書中作家,能夠跟他耐心對話,千古人物,萬轉千廻,聽與讀,令他不害怕說話。「與人傾偈,表達不到,寧願睇書,所以變得內向,書看得多,就不怕悶了。」
鑽書堆克服嚴重口吃
讀書時候,老師對他很不錯,小息時間常替他補習英文。他因為黐脷筋,讀英文又困難又尷尬,長期受壓,變得有點任性自我,喜歡所喜歡的,不喜歡所不喜歡的,最終,他會考拿了一張 A(中史); B(數學); C(中文)的成績單,其他英文科目,不是不合格就是 U( Unclassified),英語一科,他索性不去應考。畢業後在新華銀行做辦公室助理,其後轉到當年的《華僑日報》當校對時,並在大一設計學院修讀設計,最終成為廣告設計師。
看慣千堆古本,他現在說起話來有點老學究味道。三十九歲,他說話溝通沒有問題,只是偶然有一些單字,會不授控制的不停重複。講到作家名字,還是「張愛玲玲玲」的玲下去。「能夠從嚴重口吃到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算是萬幸了」。
邱吉爾黐脷筋,英皇喬治六世口吃,兩個處理國家大事的人曾經面對過的困難,林冠中成長過程中,靠着看書,靠着自信,一併克服了。城巿步伐快,說話快,看內容也快,很多人沒有說話障礙,但不看書,語言無味,言之無物。森記圖書老闆陳小姐說:「阿Joe是個真正活得開心的人」。在書中自得其樂,需要堅持,口吃中表達自己,需要勇氣。「我想我不會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不需要向全世界演說,不用擔心」。他還有一點幽默感。
(蘋果日報二O一O年十月廿三日)
記者:冼麗婷 攝影:黃冠華
林冠中生活在逾萬冊藏書中自得其樂。
北角四百呎住宅單位,住了一對年輕夫婦。男主人廣告設計師林冠中愛書,女主人愛他愛書。
長方形間格,一進屋,兩度厚厚書牆夾道歡迎。書架放滿書,書架外再建書柱,如砌積木,十年來,一層一層向外擴張,書牆越來越厚,人行的通道,越來越窄,林冠中一個人能走得過,太太綽綽有餘,「若果是肥肥,一定走不過去」。
夫妻倆要一起甜蜜步進愛巢,可以面貼面,身碰身,四隻手提起,以探戈舞姿走八步,就可以倒在兩人梳化上,好好在合理空間,觀看新式三十吋電視。當然,電視旁邊早已化為書牆,梳化側的餐桌,沒有被佔據,兩人能夠吃飯盒或用餐,但說到撐枱腳,枱下書堆可能會有一點礙事。
小書房與睡房外邊都是書柱。睡房,是林太權力範圍,大衣櫃不放書;睡床,也不放書。睡床下,放幾十部書還是有點樂趣的,因為,中文系畢業的她,也愛看推理小說,例如松本清張的《點與線》。而林冠中,有時睡着了,一書垂手跌在床下,慢慢聚成一湖淺淺書堆,點綴閨房。當年,因為向林冠中借高橋留美子愛情漫畫書《相聚一刻》,一套二十多部,最終兩人都不能自拔。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張愛玲《流言》1944年12月初版,內附張愛玲印章。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老人與海》第一部中文版本在1952年12月出版,譯者是張愛玲,化名范思平。
四百呎的家藏逾萬冊
一屋「家書」,早超過一萬冊了,當中有新書,有舊版具收藏價值的書。結婚七年,太太一直支持丈夫在書中尋找公餘活動。近三年越收越多,書滿之患,二千多本精神食糧,攻進廚房,夫妻從此不再煮食,只留下小空間,在灶前煲滾水。林冠中曾經跟記者說,明朝張岱有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收書由好成癖,癖好中,盡是真情。林太包容,有情愛書飽,晚上寧可到茶餐廳吃天天新款的晚巿套餐,周末享用雙方慈親住家飯與老火湯。自己的廚房,好好讓給《資治通鑒》等不常看的書。
一屋之中,最需要獨處的地方是廁所,豈可無書香。「你真不要用嗎?待會別扣門啊。」早上起來,男主人在浴室小櫃子的十多本輕鬆散文,隨手翻一部,坐下來,半句鐘,神遊異域,柏拉圖式對話最少講了一節,心滿意足,始才刷牙洗澡,迎接新一天工作。
愛書人在港島區上班,中午吃飯,其實是一頓書宴,45分鐘到公司附近書店流連,10分鐘吃簡便午餐或麪包,精神飽滿,肚子從不投訴。傍晚回家見太太前,也先到二手書店跟老朋友聚一聚,打牙骱,「巡一圈,書架有沒有新書,一看就知道。」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知堂回想錄》1970年6月初版,內附周作人惹爭議的親筆信。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林冠中借出這本舊書供書店拍照,為他贏得台灣來回商務客位機票。
月用四分一收入買書
甚麼時候買幾本書,說不定,他是個真正讀書人,每月花四分一收入購書。當買書變成習慣,數目有增無減,如此下去,小倆口雖不相信會如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一樣書堆中歸西,但人不能自私,他希望太太生活好一點,自己找書容易一點,爬書堆,鑽書牆,不切實際。他滿心歡喜告訴記者,剛買下近八百呎的工廈單位,準備在那裏另建書室,「最少會把八成書搬過去」。為了交付工業樓首期,任社工的妻子,把出嫁時親友送贈的三分二金器變賣,共同進退。
人一天不讀書面目可憎,書長年累月不見人,就會慢慢枯萎。林冠中稱得上書狂,但他並不瘋,收書先看內容,近年從舊版書增進不少文壇知識。他經常在舊書店遇到學術文化界報界前輩,包括小思及陳子善等,台灣的傅月庵,也稔識,他不時會帶在網上結識的台灣書友逛香港二手書店。
因為收書研書,有些學術界還未搞通的事情,他能證據確鑿的以舊版書提供佐證。例如有人以為余光中最先繙譯海明威《老人與海》,但林冠中手上有一本1952年12月出版、以范思平為譯者的《老人與海》中譯本,范思平就是張愛玲,宋以朗出版的《張愛玲私語錄》中,宋淇亦有提及此事。而余光中同年十二月開始在雜誌發表此書譯文,年多後才完成刊載。
魯迅與周作人雜文都各有擁護者,林冠中欣賞周作人散文寫得優雅有人味,可惜晚年在文革中被批鬥,死在廚房裏。他收藏了周作人1970年6月出版的《知堂回想錄》,內附作者親筆信,說及兄長魯迅的散文,部份其實出於他的手筆,被混淆了。此說據稱引起身任政協委員的魯迅妻子許廣平不滿,至同年10月再版時,編者已刪去這封信。「所以,收藏舊版書,對補充文壇資料,有重要作用。」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香港淪陷日記》記述日軍入侵首49天。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陳寅恪在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親筆題字送給章士釗(行嚴)。
舊版書價值難以估計
雖然他萬分不願意講述藏書價值,以免書香失於銅臭,也讓炒作舊書的人虎視眈眈。他那部張愛玲1944年初版的《流言》,封面設計不知在網上看過多少次了,真有點想輕輕略過,林冠中耐不住說:「這書最少值一萬元,裏面有張愛玲罕有印章。」他的「黃金屋」,相信核數師也難估量。
有一些書,價值不在書本身,在於名人題字,例如他收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裏面有作者在五十年代題字送給章士釗的真迹,「這是大師送給大師的書,若我的書屋失火,我第一本要撿着逃命的書,一定是它。」可是,他愛書並不如命,喜歡與同好分享,因為贈小思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國學生周報叢書,兩人開始忘年書友之交。很多香港著名作者,看到他收集自己出版的第一部書,又驚又喜,封塵的感覺,突然被他翻出來似的。
潛移默化,腹有詩書,藏書家樣子清俊,出口成文,講到書,有太多話題了,投入得可以超越口吃毛病。但話題講熱了,一下子放鬆了,「蘇曼殊殊殊的『春雨樓台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袈無人知,踏落櫻花幾座橋』」。
出生至四歲期間,林冠中學習說話遲緩,黐脷筋兼口吃,父親曾帶他到醫院剪脷筋。很多話,越是心急,越講不出口,父母工作忙碌,回來沒耐性等他一字一句,口齒伶俐的孿生細妹,永遠搶先把話說完,打小報告更快。童年身邊有個影子,有個代言人,表達不好,別人不明白自己,他變得暴躁。只有書中作家,能夠跟他耐心對話,千古人物,萬轉千廻,聽與讀,令他不害怕說話。「與人傾偈,表達不到,寧願睇書,所以變得內向,書看得多,就不怕悶了。」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胡菊人在所著的《李約瑟與中國科學》親題字送給古琴老師蔡德允。
-林冠中別具意義的收藏品-
饒宗頤在這詩集中題字送給沈鑒治母親蔡德允。
鑽書堆克服嚴重口吃
讀書時候,老師對他很不錯,小息時間常替他補習英文。他因為黐脷筋,讀英文又困難又尷尬,長期受壓,變得有點任性自我,喜歡所喜歡的,不喜歡所不喜歡的,最終,他會考拿了一張 A(中史); B(數學); C(中文)的成績單,其他英文科目,不是不合格就是 U( Unclassified),英語一科,他索性不去應考。畢業後在新華銀行做辦公室助理,其後轉到當年的《華僑日報》當校對時,並在大一設計學院修讀設計,最終成為廣告設計師。
看慣千堆古本,他現在說起話來有點老學究味道。三十九歲,他說話溝通沒有問題,只是偶然有一些單字,會不授控制的不停重複。講到作家名字,還是「張愛玲玲玲」的玲下去。「能夠從嚴重口吃到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算是萬幸了」。
邱吉爾黐脷筋,英皇喬治六世口吃,兩個處理國家大事的人曾經面對過的困難,林冠中成長過程中,靠着看書,靠着自信,一併克服了。城巿步伐快,說話快,看內容也快,很多人沒有說話障礙,但不看書,語言無味,言之無物。森記圖書老闆陳小姐說:「阿Joe是個真正活得開心的人」。在書中自得其樂,需要堅持,口吃中表達自己,需要勇氣。「我想我不會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不需要向全世界演說,不用擔心」。他還有一點幽默感。
(蘋果日報二O一O年十月廿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