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印」文集
許定銘
和年輕朋友談一九六O年代初期香港文社運動的歷史,談到當時青少年們出版的社刊中,有「鉛印」的和「油印」的兩種。一般是有財力的,到印刷廠付錢「鉛印」出版;財力弱的,則是自己落手落腳「油印」。
八十後記者完全不知道「油印」是甚麼,以為是「影印」。我只好找出實物給他們看,說「影印」是七、八十年代才普及的。「油印」是更早一代的人手操作印刷,當年要印幾十份的文件,像話劇的劇本,學校考試的試卷,都是「油印」的。
「油印」的工具是白紙、蠟板、蠟紙、針筆、軟膠掃和油墨。過程是:把蠟紙擺放在那塊有極幼細橫直坑紋的金屬蠟板上,然後用針筆在蠟紙上一筆一劃的寫字或繪圖。文章寫好了,把蠟紙壓在白紙上,把少量油墨傾倒到蠟紙上,用軟膠掃抹一遍,油墨便會滲透過筆劃,落到白紙上。這是人手操作一張張的印,最後把印好的單張,用釘書機裝釘成冊。
《同學文集》是我現存「油印」文集的精品,二十四開本,二十頁,內容多是散文和新詩,每篇文章都有插圖及美術標題,封面更特別用了紫色印刷。請你細心欣賞一下,此圖的一筆一劃,都是製作者親手繪在蠟紙上的,而這批寫文章的、抄蠟紙的、印刷的、設計的,都是「同學文集社」中那十來個中學生。
「油印」書
許定銘
四五十年前,「油印」是香港最普通的廉價印刷術,不單用來印刷「小兒科」的青年期刊,甚至有用來印書的,尤以印詩集較多,因為字數少,抄起來沒那麼辛苦。記憶中,王辛笛、卞之琳和梁文星的詩集,都出過「油印」本。新近的一次舊書拍賣會中,有一冊「油印」本的《綠原詩叢》(文聲文社、華萃文社合編,一九六七),是黃俊東的舊藏,索價三百大元,可惜流拍。此書乃吾友吳萱人抄寫的,我應該有,但要找出來再翻一遍時,卻是芳蹤杳然。這些「油印」本最多印三幾十冊,流通量低,卻是當時年輕人熱愛新詩的物證。
吳萱人是我輩中抄「油印」本的高手。這種印刷術不在於書法漂亮與否,重要的是一筆一劃都要是整齊的宋體,印出來才清晰可讀。萱人可能跟「師傅」學過,而且很有耐力,故此逢要抄「油印」,大家都推他出手。尋《綠原詩叢》不果,卻翻出來一冊《浩虔文社創社周年特刊》,此書為三十二開本,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凡五十頁,約二萬字。想想要在蠟板及蠟紙上工工整整的爬二萬字,令人咋舌!
今次的圖不用封面,用目錄頁,就是要讓大家看看他「筆耕」的功夫。在此居然發現了許定銘的《淺釋現代文學》,我完全忘記了自己寫過這篇東西,人的記憶真不可靠!
孤獨的星‧寂寞的路
許定銘
與盧文敏及萱人茶敘,萱人出示他的舊藏《野草》。《野草》是萱人主持浩虔文社時的油印本社刊,我未見過這冊十六開本一九六五年的第四期,更不知道裡面刊了盧澤漢(文敏)的〈孤獨的星‧寂寞的路〉。萱人請他在這本近五十年前出版的期刊上題字,作者欣然揮筆,喜悅之情洋溢眉梢:想不到自己的舊作在半世紀後仍有知音。
原來《野草》每期均有文摘欄,盧澤漢這篇二千字的〈孤獨的星‧寂寞的路〉,原刊一九六五年五月六日的《天天日報》,作者以「孤獨的星」及「寂寞的路」來比喻從事文藝寫作的路,勸勉文藝青年們在從事寫作前,要認清自己正要踏上的路途,是孤寂的、是艱苦的,必需鼓起莫大的勇氣硬闖……。
萱人說盧澤漢這篇文章,當年在朋友中曾起過激動,特意把它轉到《野草》上與文友互勉!
重翻一遍《野草》,三十多頁的一本社刊,總有好幾萬字,萱人花心思設計,一筆一畫在蠟紙上刻畫,那份耐力,那種默默的奉獻,我至今佩服得五體投地!
(2013/10/10)
《文社綫》
許定銘
一九六O年代中後期,香港青年文社運動由高潮回落,有一群來自各文社的文藝青年,不甘心自此湮沒無聞,在熱心的吳萱人多番奔走之下,連繫了洪朝宗、周卓豪、黎廷瑤、陳翹英、吳錫興、葉左肇、龐繼民……等人,組成了既是團體名稱,又是期刊的《文社綫》。據吳萱人的解說:《文社綫》是「文學與社會聯成一綫」之意。
《文社綫》最初以雙週刊的形式,一九六八年九月開始,附於《中報週刊》內創刊,內容以文學創作為主,學生社會運動為副,每期佔《中報週刊》一版。在此附刋兩年,到一九七O年十月《週刊》結束,共出五十四期。其後自費出版了六期半月刊,每期六頁八開的小報,至一九七一年四月的第六十期,改為十六開雜誌型,及七月的第六十一期出版後,終於停刊。
《文社綫》第六十期《保衛釣魚台專號》是最重要的一期。僅三十頁的雜誌,竟用了十四頁,囊括了一九七一年初,港台、內地及海外文人,為「保衛釣魚台」而寫的文章及報導二十三篇組成的專輯,應該是同類專輯的代表作。
專輯以外,本期還有由國際讀書會主編的《國際書訊》,粵劇藝術研究社提供的《粵劇源流概況》和焚風詩社主編的同人園地《焚風詩頁》,保持了一貫文學與社會的混合體。
從週刊到月刊
許定銘
由李金曄主持的《中報週刊》是繼《中國學生周報》和《青年樂園》後,給我印象深刻的同性質青年期刊。但它的知名度卻遠遜上述兩報,除了因它的歷史不長外,主要是缺少了報刊與讀者間的連繫,沒有歸屬感。
《中報週刊》創刊於一九六七年九月,究竟辦了多少期?因手中已無報,實在想不起來。不過,據剪存的散稿,我一九七O年九月,用筆名陶俊在《中華兒女》版,《五人隨筆》的專欄上發表了散文《走上回憶的道路》,報頭上註明是第「一五三」期,可以證明《中報週刊》起碼存在不少於三年。一份八開,每期出紙十版,有兩三版純文藝創作的青年刊物,能「捱」三年,在那些年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好友吳萱人、黃濟泓(黃韶生、白勺)與《中報週刊》關係密切,經常約稿,還讓我們幾位年輕文友:邢少蘿、羈魂、陶俊、君實、爾城合寫《五人隨筆》,使我們在交流以外,還可藉此磨利筆鋒。 由一九六O年代熱心「文社」運動的年輕人所組成的《文社綫》,一九六八年起,也在《中報週刊》闢了專版,直到一九七O年後期才脫離獨立出版,確實熱鬧過好一陣子。
《中報週刊》正確的停刊日期我不知道,只知道同一班文化人在《中報週刊》後,又出版了如今大家見到的《中流》月刊。
《中流月刊》
許定銘
創刊號《中流月刊》的版權頁,註明是「《中報週刊》副刊」,也是由李金曄督印的,編輯者不具名,只說是「中報週刊編輯部」。第一期出版於一九七一年二月的《中流月刊》,究竟出過多少期?事隔四十年,它留下的足跡一點也沒有,我手邊只剩下最初的兩期,只能粗略的寫寫。
《中流》這個名號原是《中報週刊》其中的一版,發展成月刊,是十六開四十頁的文化期刊,他們在簡短的《中流的基本精神》中說:人類生存的意義是與自然和人的鬥爭,他們要發揚愛與和平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貫通到歷史文化中去……。
《中流》的內容以文化、歷史的評論和創作為主,作者群基本來自《中報週刊》原來的班底。我仔細的翻了翻,發現蕭輝楷(一九二六至一九九二)先生的文章甚多。他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台灣大學及東京大學研究所,專研哲學,也曾受業於沈從文及李廣田門下。他在此以蕭輝楷發表了《中華之道與中流之道》和《從靈犀一點到億萬化身》,又以方皡點評了李廣田的《到橘子林去》和沈從文的《蕭蕭》,以陳虹寫生活小簡《當我們面對吹毛求疵者時》和《挑剔即是罪惡》等。
其他的作者還有李金曄、章群、路雅、龍戰……等,當時遠在愛奧華修讀寫作的古蒼梧也在此發表了詩創作《眾神園中》。
臉書回應:
Wanda Ng:字體好靚,彷如印刷!另浩虔周年特刊封面見英文DUCK BOND,何解?
馬吉:Wanda看得細心,這個要問問當事人。
除了DUCK BOND,還可看到Super甚麼的字樣,可能是所用的紙張原來就有的,只是些類似廣告的字眼?
Wanda Ng:可能是,我也見到其他隱約字體。只是好奇一問。
Wanda Ng:https://en.m.wikipedia.org/wiki/Bond_paper
BOND。可能是指厚身的優質紙張,DUCK是牌子。這樣大型的水印,watermark,真有趣。
馬吉:好,有求真精神。
鴿仔牌優質厚紙,超級耐用,五十年不變,哈哈。
吳萱人:感慨得很!
先更正一個用詞:「蠟板」有誤。「寫蠟版」指用針筆謄刻出來的可以上機或手刷的蠟紙版;刻字描圖劃線的是細紋「鋼鈑/板」。文社油印刊物,私以為最出色的是春蕊文社舒年(洪朝宗)主理的《春蕊》月刊,套色甚至三色,叫人咋舌,豈止「五體投地」。還有旭藝旗下各刊及端風文社《端風》,近日纔知道阿藍早年加入過該社。
我今生其一小願,是在生前可以辦一次「油印遺珍」展。
馬吉:謝謝,以上留言會補充到網站去。祝願望早日達成。
吳萱人:文內《中報周/週刊》社長李金曄先生,亦是《中國學生周報》前社長;「中報」有簡略化的身影,末悉上文作者許兄同意否?是則,兩報之同與不同,是頂好的一個研究題目,尤其是有關連的編輯、作者群。
又揖謝敬佩的慶珍大姊垂注。
我另有一悲願:誰來合編《黃濟泓集》!這位《中國學生周報》的末代總編輯,空寫下休刊詞(黃星文:《寫給我們》),孑然一人搞「富壤書屋」,與鄭宜迅、蕭若元合辦《縱橫》月刊,且與黃繼持新編《雷音》(佛教青年協會刊物),高標一身赴美,餘身寂靜老人院……這位創辦芷蘭文藝社的先鋒志士,今竟「四仔」中首去!嗚嗚我的「牛仔」啊……
許定銘:謝謝萱人為我口中的「蠟板」正名為「鋼板」;這種「鋼板」表面有坑紋,把蠟紙鋪上去,用針筆寫上去,蠟紙上現出被刮蠟的字,到油墨塗上去時,用膠掃壓掃過,墨就會透過沒有蠟之處,把字印到白紙上……。
自1966年起,我在學校教書四十年,最初的十多年都會用到油印。一到出測驗卷或試卷時,同事們多會大叫「塊蠟板喺邊度」?大家叫慣了,這塊「鋼板」自然就成了「蠟板」!
其後「鋼板」改進了,不再用「鋼」製造,用的是一塊硬身薄膠片製成,一樣有坑紋,一樣可把蠟紙鋪上去寫,和那塊沉重的「鋼板」比,輕鬆得多了!
許定銘
和年輕朋友談一九六O年代初期香港文社運動的歷史,談到當時青少年們出版的社刊中,有「鉛印」的和「油印」的兩種。一般是有財力的,到印刷廠付錢「鉛印」出版;財力弱的,則是自己落手落腳「油印」。
八十後記者完全不知道「油印」是甚麼,以為是「影印」。我只好找出實物給他們看,說「影印」是七、八十年代才普及的。「油印」是更早一代的人手操作印刷,當年要印幾十份的文件,像話劇的劇本,學校考試的試卷,都是「油印」的。
「油印」的工具是白紙、蠟板、蠟紙、針筆、軟膠掃和油墨。過程是:把蠟紙擺放在那塊有極幼細橫直坑紋的金屬蠟板上,然後用針筆在蠟紙上一筆一劃的寫字或繪圖。文章寫好了,把蠟紙壓在白紙上,把少量油墨傾倒到蠟紙上,用軟膠掃抹一遍,油墨便會滲透過筆劃,落到白紙上。這是人手操作一張張的印,最後把印好的單張,用釘書機裝釘成冊。
《同學文集》是我現存「油印」文集的精品,二十四開本,二十頁,內容多是散文和新詩,每篇文章都有插圖及美術標題,封面更特別用了紫色印刷。請你細心欣賞一下,此圖的一筆一劃,都是製作者親手繪在蠟紙上的,而這批寫文章的、抄蠟紙的、印刷的、設計的,都是「同學文集社」中那十來個中學生。
「油印」書
許定銘
四五十年前,「油印」是香港最普通的廉價印刷術,不單用來印刷「小兒科」的青年期刊,甚至有用來印書的,尤以印詩集較多,因為字數少,抄起來沒那麼辛苦。記憶中,王辛笛、卞之琳和梁文星的詩集,都出過「油印」本。新近的一次舊書拍賣會中,有一冊「油印」本的《綠原詩叢》(文聲文社、華萃文社合編,一九六七),是黃俊東的舊藏,索價三百大元,可惜流拍。此書乃吾友吳萱人抄寫的,我應該有,但要找出來再翻一遍時,卻是芳蹤杳然。這些「油印」本最多印三幾十冊,流通量低,卻是當時年輕人熱愛新詩的物證。
吳萱人是我輩中抄「油印」本的高手。這種印刷術不在於書法漂亮與否,重要的是一筆一劃都要是整齊的宋體,印出來才清晰可讀。萱人可能跟「師傅」學過,而且很有耐力,故此逢要抄「油印」,大家都推他出手。尋《綠原詩叢》不果,卻翻出來一冊《浩虔文社創社周年特刊》,此書為三十二開本,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凡五十頁,約二萬字。想想要在蠟板及蠟紙上工工整整的爬二萬字,令人咋舌!
今次的圖不用封面,用目錄頁,就是要讓大家看看他「筆耕」的功夫。在此居然發現了許定銘的《淺釋現代文學》,我完全忘記了自己寫過這篇東西,人的記憶真不可靠!
孤獨的星‧寂寞的路
許定銘
與盧文敏及萱人茶敘,萱人出示他的舊藏《野草》。《野草》是萱人主持浩虔文社時的油印本社刊,我未見過這冊十六開本一九六五年的第四期,更不知道裡面刊了盧澤漢(文敏)的〈孤獨的星‧寂寞的路〉。萱人請他在這本近五十年前出版的期刊上題字,作者欣然揮筆,喜悅之情洋溢眉梢:想不到自己的舊作在半世紀後仍有知音。
原來《野草》每期均有文摘欄,盧澤漢這篇二千字的〈孤獨的星‧寂寞的路〉,原刊一九六五年五月六日的《天天日報》,作者以「孤獨的星」及「寂寞的路」來比喻從事文藝寫作的路,勸勉文藝青年們在從事寫作前,要認清自己正要踏上的路途,是孤寂的、是艱苦的,必需鼓起莫大的勇氣硬闖……。
萱人說盧澤漢這篇文章,當年在朋友中曾起過激動,特意把它轉到《野草》上與文友互勉!
重翻一遍《野草》,三十多頁的一本社刊,總有好幾萬字,萱人花心思設計,一筆一畫在蠟紙上刻畫,那份耐力,那種默默的奉獻,我至今佩服得五體投地!
(2013/10/10)
《文社綫》
許定銘
一九六O年代中後期,香港青年文社運動由高潮回落,有一群來自各文社的文藝青年,不甘心自此湮沒無聞,在熱心的吳萱人多番奔走之下,連繫了洪朝宗、周卓豪、黎廷瑤、陳翹英、吳錫興、葉左肇、龐繼民……等人,組成了既是團體名稱,又是期刊的《文社綫》。據吳萱人的解說:《文社綫》是「文學與社會聯成一綫」之意。
《文社綫》最初以雙週刊的形式,一九六八年九月開始,附於《中報週刊》內創刊,內容以文學創作為主,學生社會運動為副,每期佔《中報週刊》一版。在此附刋兩年,到一九七O年十月《週刊》結束,共出五十四期。其後自費出版了六期半月刊,每期六頁八開的小報,至一九七一年四月的第六十期,改為十六開雜誌型,及七月的第六十一期出版後,終於停刊。
《文社綫》第六十期《保衛釣魚台專號》是最重要的一期。僅三十頁的雜誌,竟用了十四頁,囊括了一九七一年初,港台、內地及海外文人,為「保衛釣魚台」而寫的文章及報導二十三篇組成的專輯,應該是同類專輯的代表作。
專輯以外,本期還有由國際讀書會主編的《國際書訊》,粵劇藝術研究社提供的《粵劇源流概況》和焚風詩社主編的同人園地《焚風詩頁》,保持了一貫文學與社會的混合體。
從週刊到月刊
許定銘
由李金曄主持的《中報週刊》是繼《中國學生周報》和《青年樂園》後,給我印象深刻的同性質青年期刊。但它的知名度卻遠遜上述兩報,除了因它的歷史不長外,主要是缺少了報刊與讀者間的連繫,沒有歸屬感。
《中報週刊》創刊於一九六七年九月,究竟辦了多少期?因手中已無報,實在想不起來。不過,據剪存的散稿,我一九七O年九月,用筆名陶俊在《中華兒女》版,《五人隨筆》的專欄上發表了散文《走上回憶的道路》,報頭上註明是第「一五三」期,可以證明《中報週刊》起碼存在不少於三年。一份八開,每期出紙十版,有兩三版純文藝創作的青年刊物,能「捱」三年,在那些年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好友吳萱人、黃濟泓(黃韶生、白勺)與《中報週刊》關係密切,經常約稿,還讓我們幾位年輕文友:邢少蘿、羈魂、陶俊、君實、爾城合寫《五人隨筆》,使我們在交流以外,還可藉此磨利筆鋒。 由一九六O年代熱心「文社」運動的年輕人所組成的《文社綫》,一九六八年起,也在《中報週刊》闢了專版,直到一九七O年後期才脫離獨立出版,確實熱鬧過好一陣子。
《中報週刊》正確的停刊日期我不知道,只知道同一班文化人在《中報週刊》後,又出版了如今大家見到的《中流》月刊。
《中流月刊》
許定銘
創刊號《中流月刊》的版權頁,註明是「《中報週刊》副刊」,也是由李金曄督印的,編輯者不具名,只說是「中報週刊編輯部」。第一期出版於一九七一年二月的《中流月刊》,究竟出過多少期?事隔四十年,它留下的足跡一點也沒有,我手邊只剩下最初的兩期,只能粗略的寫寫。
《中流》這個名號原是《中報週刊》其中的一版,發展成月刊,是十六開四十頁的文化期刊,他們在簡短的《中流的基本精神》中說:人類生存的意義是與自然和人的鬥爭,他們要發揚愛與和平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貫通到歷史文化中去……。
《中流》的內容以文化、歷史的評論和創作為主,作者群基本來自《中報週刊》原來的班底。我仔細的翻了翻,發現蕭輝楷(一九二六至一九九二)先生的文章甚多。他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台灣大學及東京大學研究所,專研哲學,也曾受業於沈從文及李廣田門下。他在此以蕭輝楷發表了《中華之道與中流之道》和《從靈犀一點到億萬化身》,又以方皡點評了李廣田的《到橘子林去》和沈從文的《蕭蕭》,以陳虹寫生活小簡《當我們面對吹毛求疵者時》和《挑剔即是罪惡》等。
其他的作者還有李金曄、章群、路雅、龍戰……等,當時遠在愛奧華修讀寫作的古蒼梧也在此發表了詩創作《眾神園中》。
臉書回應:
Wanda Ng:字體好靚,彷如印刷!另浩虔周年特刊封面見英文DUCK BOND,何解?
馬吉:Wanda看得細心,這個要問問當事人。
除了DUCK BOND,還可看到Super甚麼的字樣,可能是所用的紙張原來就有的,只是些類似廣告的字眼?
Wanda Ng:可能是,我也見到其他隱約字體。只是好奇一問。
Wanda Ng:https://en.m.wikipedia.org/wiki/Bond_paper
BOND。可能是指厚身的優質紙張,DUCK是牌子。這樣大型的水印,watermark,真有趣。
馬吉:好,有求真精神。
鴿仔牌優質厚紙,超級耐用,五十年不變,哈哈。
吳萱人:感慨得很!
先更正一個用詞:「蠟板」有誤。「寫蠟版」指用針筆謄刻出來的可以上機或手刷的蠟紙版;刻字描圖劃線的是細紋「鋼鈑/板」。文社油印刊物,私以為最出色的是春蕊文社舒年(洪朝宗)主理的《春蕊》月刊,套色甚至三色,叫人咋舌,豈止「五體投地」。還有旭藝旗下各刊及端風文社《端風》,近日纔知道阿藍早年加入過該社。
我今生其一小願,是在生前可以辦一次「油印遺珍」展。
馬吉:謝謝,以上留言會補充到網站去。祝願望早日達成。
吳萱人:文內《中報周/週刊》社長李金曄先生,亦是《中國學生周報》前社長;「中報」有簡略化的身影,末悉上文作者許兄同意否?是則,兩報之同與不同,是頂好的一個研究題目,尤其是有關連的編輯、作者群。
又揖謝敬佩的慶珍大姊垂注。
我另有一悲願:誰來合編《黃濟泓集》!這位《中國學生周報》的末代總編輯,空寫下休刊詞(黃星文:《寫給我們》),孑然一人搞「富壤書屋」,與鄭宜迅、蕭若元合辦《縱橫》月刊,且與黃繼持新編《雷音》(佛教青年協會刊物),高標一身赴美,餘身寂靜老人院……這位創辦芷蘭文藝社的先鋒志士,今竟「四仔」中首去!嗚嗚我的「牛仔」啊……
許定銘:謝謝萱人為我口中的「蠟板」正名為「鋼板」;這種「鋼板」表面有坑紋,把蠟紙鋪上去,用針筆寫上去,蠟紙上現出被刮蠟的字,到油墨塗上去時,用膠掃壓掃過,墨就會透過沒有蠟之處,把字印到白紙上……。
自1966年起,我在學校教書四十年,最初的十多年都會用到油印。一到出測驗卷或試卷時,同事們多會大叫「塊蠟板喺邊度」?大家叫慣了,這塊「鋼板」自然就成了「蠟板」!
其後「鋼板」改進了,不再用「鋼」製造,用的是一塊硬身薄膠片製成,一樣有坑紋,一樣可把蠟紙鋪上去寫,和那塊沉重的「鋼板」比,輕鬆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