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西(原名张彦)
1937年10月7日-2022年12月18日
2022年12月18日8时15分,香港著名作家、《我城》的作者西西,因心脏衰竭离世,享年85岁。
西西出生于上海,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她的著作多元,包括诗、散文、长短篇小说、书评等四十多种。代表作有《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候鸟》《飞毡》《哀悼乳房》等。
西西喜欢看画、看房子、旅行、筑娃娃屋、缝毛熊,被称为“华文世界最有童心的作家”。西西的笔名,据她自述,乃象形文字,“西”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方格子里,“西西”就是跳飞机的意思,这是她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
她到欧亚各地旅行,专注于“看房子”,为那些房子及房子里的人写下旅行笔记;她访遍亚洲各动物园、保育中心、热带雨林,探察猿猴原貌,写下《猿猴志》;她认为缝制玩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写作,写下了《缝熊志》……有人说,她其实是一个专心于“游戏”的说梦人。
西西与她的娃娃屋
在华语文坛,西西备受同行爱戴和推崇。莫言曾说,“西西是我的老朋友和老师,她对我的帮助很大。西西先生飞扬跋扈的想象力和勇往直前的先锋精神,在上世纪的华语文学写作中独树一帜,她的学养、阅历以及她宽博仁慈的胸怀,使她的著作具有了独特的人文价值。”
余华着重评价了西西的写作:“她告诉你的似乎都是你所知道的,可听完以后你又觉得和你知道的不一样。这就是西西的写作方式。”王德威则认为西西是香港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香港原不以文学知名,但因为西西,文学足以成为香港的骄傲。”
“素叶工作坊”在社交平台发布西西逝世的消息时写到:“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我们都会怀念她。” 下文中我们整理了西西的部分作品及其创作来源,节选其内容,以此回顾她“精彩、愉快,并且有益”的一生,是为怀念。
1.《我城》
“为香港立传”
西西的代表作《我城》被认为是第一部完完整整说出一种香港声音的城市书写,甚至被认为是整个华人文学里面,第一部有意识地要为一座城市立传的试验。
西西1975年开始在香港《快报》上连载《我城》:“我不懂写乡下,我也不懂写天堂,又不懂写地狱,那就写城市。有些是幻想的,有些是现实的,有些是我父母亲的记忆。”
为了与一般的写实作品作区别,很多人更愿意将西西的创作说成是“童话写实”,虽然也写饥饿贫穷,但西西不愿以冷酷的社会现实为批判内核,“当悲剧太多,而且都这样写,我就想写得快乐些。”她在《我城》里将尖沙咀写成肥沙嘴,四人围坐麻将桌,打的却是透明软糖。
年轻时的西西
《我城》中所有人物,包括写作的视角文风都保持着一股真诚的童趣,比如阿发,楼顶的公共天台被邻居们堆成了垃圾场,阿发一点儿也不抱怨,也不生气谩骂,而是以“亲爱的邻居”为开头写了一封信,说“如果天台上种些花,将来墙上就有橙红灯笼花,粉红喇叭花,岂不好。经过木马道的人一定会说,哦,这真是一幅美丽的墙呵。你们认为怎么样。”
西西最初写这个小说,是因为在晴朗的季节,看见穿着一条牛仔裤的人穿了一件舒服的布衫、一双运动鞋,背了一个轻便的布袋去远足,头发上都是阳光的颜色。忽然就觉得,现在的人的生活,和以前不一样了。她不求深明大义,只想好好写写香港这群青年人,活泼,充满朝气,弹着吉他唱Bob Dylan的歌:
“他们做的不过是卑微的工作:看守公园,修理电话,没有什么了不起,但难得的是相当明白事理,有藏于内心的正义感,对生活的要求很踏实,很朴素……生活环境困难重重,可都努力去做,而且做得快快乐乐。”
这同样是何福仁在为西西拍摄的纪录片《候鸟》里尝试贯穿的主题,“我以为那是西西一辈子的生活态度:遇上困难、挫折──她遇到不少,可不要怕,勇敢地解决它们。这是西西故事对年轻人的启示。”
西西@《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
《我城》片段之一
──如果天上挤满了云
──挤不下了会怎样
他问。
我说,这还不简单,天上的云只要挤满了就会变成水点,凝聚成雨,落到地面上来。
──如果地上挤满了人
──挤不下了,会怎样
他问。
我说,这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如果地面上的人多,就把地球挤满了。整个的地球表面每一厘米都会站满人,后来再来的人就站到人的头顶上去,像筑石头城一般,一层一层砌上去,砌到最后,地球会大叫一声:吸不住了。地心的引力因此失去了效能,最外面的一层人纷纷掉到太空里去,好像烟花一般好看。
《我城》片段之二
阿发有一个书包。自从天台上开始种起花来之后,有一天,悠悠拿来两棵葱,天台上即长了许多葱。后来,又有一天,阿果拿回来一把辣椒,于是,天台上又长起了辣椒。天台上有了葱之后,又因为葱多,阿发每天即上去拔两条,放了在书包里。她说,她这么做,或者会令自己聪明。有一天,阿果就问她了:发条发,如果聪明了,把聪明怎么用呢。阿发说,若是聪明,可以创造美丽新世界。
阿发说要创造美丽新世界,是因为受了班主任的影响。阿发的班主任是一位得到全班同学敬仰尊重的女班主任。她教书很细心,做事有条有理有计划,人不凶,从来不见她打骂学生,但大家听她的话,上课又静又留心,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她。除了教书尽心外,这班主任又很关心学生,时常劝大家不要懒惰,又告诉各人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
这些话,阿发都记住了,阿发所以能够照闹钟的指导分配时间读书游戏,当然不是闹钟的本领,而是由于她有这么一位好班主任。有一次,班主任和他们一起去旅行。大家在草地上围着她谈话。班主任说,目前的世界不好。我们让你们到世界上来,没有为你们好好建造起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实在很惭愧。但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们懒惰,除了抱歉,没有办法。我们很惭愧,但你们不必灰心难过;你们既然来了,看见了,知道了,而且你们年轻,你们可以依你们的理想来创造美丽的新世界。
于是,阿发有了两个愿望。那是在闹钟响了之后,放下作业簿的时间内写下来的,记了在一本拍纸簿内。她的愿望,其中有一个和阿果相同,它们是:
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二、将来长大了要创造美丽新世界
西西(左)和母亲、哥哥(四十年代摄于上海)
2.《哀悼乳房》
“书本所说的,是失去乳房的事”
《哀悼乳房》一书,是西西的亲身经历。1989年8月,51岁的西西检查患上乳腺癌,经过手术及半年治疗后,开始写这本书。“书本所说的,是失去乳房的事,没有哀艳离奇角色与情节”,西西说,这本书“不是从一个专家的角度,而是以病人的身份,写她治疗的过程、病后的种种反省。”
许多作家笔下的“身体”都不够单纯。女人的身体在小说里要承担很多的意义,很多的责任,多到让人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如果女人不幸患上某种身体上的疾病,那加诸她身上的各类意义便更多了,而西西只想写一本“以乳房为主题”的书。
西西脱去了一切对身体的阐释,认真而平静地告诉我们,如果患上乳腺癌,那么应该如何如何;如果想要预防癌症,又要如何如何;如果你有患上癌症的亲友,你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一切,由一位身患乳腺癌的叙事者娓娓道来。
书中同样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西西在序言中这样解读这本书:“现代人生活忙碌、工作繁重、空闲时该到郊野海滨区散步,呼吸清新空气,游泳、打球,小心照顾自己的身体。花太多时间通读这本书也许会得不偿失,最好是随便翻几段,选自己认为有趣的就行……皮囊不存,灵魂如何安顿呢?你是四十左右的人吗?或者《数学时间》是为你写的,人一旦成年,就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了。你的胃仍常常隐隐作痛吗?你是否有胖了些,老觉疲倦,工作过多?请珍惜身体,注意饮食......”
七十年代的西西
《哀悼乳房》片段之一
病房里一共十个病人,化验报告回来,都证实是良性瘤,她们是应该欢喜快乐的,而我,身上的肿瘤是恶性的。坐在长廊的沙发上,看见医生和一个人一起走来,神情严肃,那个人是化验师。外科医生一直没有什么笑容,我不知道他是天生如此还是由于我的病情,也许这是他的职业病,手术做多了,笑容减少了。
帏幔外面的那些耳朵听到医生对我说的话么?他说割了四个淋巴结,其中一个有一点儿感染,虽然不一定需要,但建议我接受放射治疗。这些话,除了我和护士,还有谁听见?也许没有人,因为几个人忙着收拾出院,几个人正在纷纷扬扬地说起化验报告,其中六号病人并没有化验报告,她在医院里已经住了一个星期。
我们都在谈论化验报告的时候,一名护士走到六号病人面前来,问她讨标本。病房里的每一个人都呆了一阵,因为标本不见了。六号病人说,手术后那天,是交过一个塑料袋给她,放在几桌上。割下来那么难看的东西,就像拔下的腐齿,以为留着没有意思,就由来探病的婶娘扔进废物箱去。如今过了一个星期,护士才来追讨,废物箱的垃圾怕也早进了焚化炉了。
没有标本,如何化验?不化验,又怎么知道患了什么病?病人说:我怎么知道呀,又没有告诉我要留着。从来没有进过医院,一切都不懂。只见医生走来了,护士走来了,来了又去,不知道会怎么办。只听得六号说,是我自己不好呀,没有知识。连连埋怨自己。这件事,既然没有人追究,大概就不了了之了。
手术后的第二天早上,我的标本也送来了,塑料袋子里一团破絮似的浮游物体,这就是我的乳房了。《聊斋》小说里的书生,遇见了绝色美女,一宿欢乐,第二天才发现抱着一具白骨。真是色即是空。我家附近的一条街上,原来住了一个患精神病的变态色魔,是个计程车司机,遇到单身女子上车,把车开到偏僻的地方,用哥罗芳把女子迷昏,带回家去。就在家里,用手术刀把女子的乳房呀、下体呀割下来,浸在酒精里。如果不是把女子的躯体拍了照拿去冲晒,恐怕还不会让人发觉,竟已剖杀了四个人,满屋子都是一瓶一瓶的标本。那些乳房还是一个个完整的乳房么?还是一团团破絮似的物体?每次经过那条街,我总觉得阴惨惨的。
《哀悼乳房》片段之二
奇怪,一上中学,我们就把皮囊彻底扔在一边,专顾我们的脑。一切都是为了脑,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公民教育、课外阅读,都为了充实脑子,只有体育课让我们活动一下筋骨。
受了十多年学校的教育,我们都成了重视脑袋的人了。离开学校,常常追寻的是精神食粮,看书、看电影、买画集、买唱片,全是喂饲脑子。老师从来不教我们买什么东西吃,没有人说该不该喝牛奶,要不要少吃盐和糖。凡是精神的,都属于高尚、尊贵;凡属躯体,就变成卑贱、鄙陋。上美术馆看画展是高雅的事,如某画展里有一个大卫,有一个维纳斯,那是美。可是这种美,仿佛又脱离皮囊而独立起来,成为精神,仅仅是精神的东西了。至于上市场买菜就变成无知妇孺了。皮囊附身,我们却越来越陌生。
3.《缝熊志》
“右手失灵,就去做熊”
2005年,由于癌症手术的后遗症,西西右手日渐失灵,要做物理治疗。为了康复训练,她开始做手工。
西西最初自己买书学做熊,正式拜香港熊会主席为师。西西是年纪最大的学徒,同学都是小学、中学的小女生,她从初级一直学到高级,大概用了半年多时间。
西西将做成的第一只毛熊取名为“黄飞熊”,西西带着它乘搭飞机,去过荷兰、 德国、英国等地旅行,去看毛熊展览。
黄飞熊
西西缝的熊,每个都有自己的身份。所选择的都是她喜欢的,正直、英勇、有理想的人。比如拿着风筝的“曹雪芹”,因为曹雪芹见邻居没饭吃,专门写本书教他做风筝,拿出去卖,养家糊口,即使曹雪芹那时也很潦倒。
曹雪芹
西西把自己喜欢的伟大的人、可爱的人做成熊,比如一身素衣、对视抚琴的荆轲和高渐离,卧而梦蝶的庄周,司马迁、嵇康......憨态可掬的熊正经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后来西西写了《缝熊志》,每一篇讲一只熊,也就是一位人物,包括他们的生平故事和衣着细节,依附着这些熊,西西串出了整个中国服饰史:
“我在《缝熊志》里做得熊穿衣服,是一个系列,都是中国传统服饰。当时,我刚好在看中国服装史。我就想,外国人的熊都有自己的衣服,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让熊穿中国的衣服,让外国人知道我们的衣服也这么漂亮。”
陶潜
司马迁
4.《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的早期短篇小说
西西有感于一位给死者化妆的远方亲戚的真实经历,创作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小说的题目《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当年迅速走红,人们纷纷沿袭她的句式,写下“像我这样的小公务员”、“像我这样的母亲”……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记叙的是一位入殓化妆师,在咖啡厅等待男友,准备带他参观工作的地方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文中的“我”继承了姑母的职业,在殡仪馆为逝者化妆。但由于这个职业,自己与姑母都不被人们接受。对于死亡,人们都会有一种原始恐惧——姑母曾经的恋人被吓跑了,而“我”也因为这个职业被友人疏远……
2018年捷克现代歌剧团将这个故事改编后在欧洲出演,虽然跨越了时空和语言,但并不妨碍当地人被故事感染。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2012)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片段
没有人不知道怡芬姑母的往事,因为有些人曾经是现场的目击者。那时候怡芬姑母年轻,喜欢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并且和躺在她前面的死者说话,仿佛他们都是她的朋友。至于怡芬姑母变得沉默寡言,那就是后来的事了。
怡芬姑母习惯把她心里的一切话都讲给她沉睡了的朋友们听,她从来不写日记,她的话就是她每天的日记,沉睡在她前面的那些人都是人类中最优秀的听众,他们可以长时间地听她娓娓细说,而且,又是第一等的保密者。
怡芬姑母会告诉他们她如何结识一个男子,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所有的恋人们在一起那样地快乐,偶然中间也不乏遥远而断续的、时阴时晴的日子。那时候,怡芬姑母每星期一次上一间美容学校学化妆术,风雨不改,经年不辍,她几乎把所有老师的技艺都学齐了,甚至当学校方面告诉她,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学的时候,她仍然坚持要老师们看看还有什么新的技术可以传给她;她对化妆的兴趣如此浓厚,几乎是天生的因素,以至她的朋友都以为她将来必是要开什么大规模的美容院。
但她没有,她只把学问贡献在沉睡在她前面的人的躯体上。而这样的事情,她年轻的恋人是不知道的,他一直以为爱美是女孩天性,她不过是比较喜好脂粉罢了。直到这么的一天,她带他到她工作的地方去看看,指着躺在一边的死者,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孤独而寂寞的工作,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并没有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一切的妒忌、仇恨和名利的争执都已不存在。当他们落入阴暗之中,他们将一个个变得心平气和而温柔。
他是那么的惊恐,他从来没想象她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从事这样的一种职业,他曾经爱她,愿意为她做任何事,他起过誓,说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弃她,他们必定白头偕老,他们的爱情至死不渝。不过,在一群不会说话,没有能力呼吸的死者的面前,他的勇气与胆量竟完全消失了,他失声大叫,掉头拔脚而逃,推开了所有的门,一路上有许多人看见他失魂落魄地奔跑。
以后,怡芬姑母再也没有见过他了。人们只听见她独自在一间斗室里,对她沉默的朋友们说:他不是说爱我的么,他不是说他不会离弃我的吗?而他为什么忽然这么惊恐呢。后来,怡芬姑母就变得逐渐沉默寡言起来,或者,她要说的话已经说尽,或者,她不必再说,她沉默的朋友都知道关于她的故事,有些话的确是不必多说的。怡芬姑母在开始把她的绝技传授给我的时候,也对我讲过她的往事,她选择了我,而没有选择我年轻的兄弟,虽然有另外的一个原因,但主要的却是,我并非一个胆怯的人。
5.《哨鹿》
“以小说演绎的《木兰图》”
《哨鹿》是西西以小说演绎出来的《木兰图》。在观看郎世宁等画家绘制的《木兰图》长卷中,西西以此为灵感,重现乾隆木兰围猎的刺杀迷局:
“所谓木兰,是满语,意即‘哨鹿’;是猎人以长哨模仿鹿声,引诱其他鹿只,然后射猎。郎世宁的手卷颇长,分四段;我也学它,写长篇,分四章。对照图卷,可以找到小说场景的许多渊源。”
郎士宁《哨鹿图》横幅绢本设色 纵267.5厘米 横31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清朝皇帝来说,“习武木兰”是祖宗家法,满人底色。因此每年秋天,浩浩汤汤的皇家仪仗便从紫禁城出发,经承德避暑山庄至热河围猎,世谓秋獮,这也是小说《哨鹿》的故事主线。
西西写《哨鹿》,聚焦清宫秘史,铺开一幅十八世纪康乾盛世的风情画,涉及到清代的税收、官制、建筑、天文历法、民间节庆等方方面面,题材不可谓不大不广。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小说劈头却安排乾隆在圆明园西洋楼出场,而非紫禁城的正大光明殿。没有朝臣、太监、宫女的簇拥,乾隆爷只是喁喁独行,孤独而忧郁。这一形象颇为现代,一开始就打破了读者对清宫题材的想象。
《哨鹿》片段
圆明园内没有铜壶滴漏,乾隆曾经想过把“浮箭漏”搬到园内去,可是,这一来,岂不是要把观象台也搬入园中?蒋友仁的建议不错,在“西洋楼”这边制造一个水的时钟,一个比漏壶更大的时钟,既是一个报时的仪器,又是一个可供观赏的喷水池。圆明园内的一景一物,实用的价值还在其次,主要仍是供作观赏,而在众多可供观赏的景物中,乾隆特别重视水。
“大水法”还没有建成之前,乾隆最喜欢的消暑地点是圆明园内的“水木明瑟”,因为这个地方的殿宇是临水建成的,又设计了一种利用水力来推动的风扇,对着这个风凉水冷的环境,乾隆免不了又题了不少诗,他在诗序中就说过:“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就是因为身处飘逸兰香,凉风冷瑟的“水木明瑟”,乾隆才想起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因此,他又决定了在“水木明瑟”的北面建一座“文源阁”。既然沈阳有一座“文溯阁”,热河有一座“文津阁”,紫禁城内又有一座“文渊阁”,那么,圆明园内应该也有一座“文源阁”才是。
坐在“水木明瑟”里,乾隆可以隔湖相看,遥望东北的“舍卫城”。在圆明园中,乾隆特别喜欢“舍卫城”前的南北长街,这条街又叫“买卖街”,可以是个热闹的地方,但平时却是一个人也没有,只要乾隆一下令,街上就会立刻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接踵起来。这个地方的特色是假,一切都是假的:市场、街道、店铺、旅馆、码头和船舶是假的;兵士、商人、盗贼、驿卒、手艺工人,也都是假的。食物铺子、公众集会的场所都是故意建搭起来的;卖技的人、说书的人、小贩和店员都是宫内的太监假扮的。这边有一队结婚的仪仗,那边却在办理丧葬;有的人在表演舞狮、胯鼓、高跷、耍大头和尚;有的人在翻杠子、顶石锁、扛箱,还有小孩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矇儿、打花棍、竖蜻蜓,都是太监们扮演的。满街市声喧腾,人群络绎交错,各种的锣鼓声,运输货物声,热闹非凡。于是,皇帝御驾亲临了,贝子贝勒,王公大臣,文武官员,都到这条街上来了,在这个假城中,仿佛连皇帝和群臣也是假的了。
那边有一名佃户张三向田主施老爷租田。凡是要向施老爷租田,佃户们都知道有一项送鸡的规矩,但是张三没有带鸡。于是施老爷说: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记起了没有带鸡,于是抱了一只鸡过来。施老爷看见鸡就改了嘴:不与张三却与谁?旁边围观的人一起问施老爷:这是怎么一回事呀,怎么一转眼间说出了两种不同的话呀?施老爷说:刚才的一句是无稽(鸡)之谈,后来的一句可是见机(鸡)行事。
对于街上这样的表演,没有一名官员觉得不妥,无论是军机大臣还是内务府总管,没有一个人会喊:斗胆。也没有一名太监跪下来磕头,双腿颤抖地说:奴才罪该万死。因为这里是“买卖街”,这里是在扮演紫禁城外、圆明园外的市井景色。反正一切都是演戏,一切都是假的,假得仿佛连买了一个描金镂花的珐琅花瓶回去明晨起来一看竟会变成了一片灰烬似的。
再远一点的地方,有人哼起一首小调来了: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过了河还走三百里。
──你的家,在山西,怎么你会在这里?
──为什么,在这里,还不是为了没粮吃。
──当了兵,荒了地,全家都在北风里。
一切都是假的,这里是一座假城,一条假的街道;假的人,假的歌。但是,所有的人都在热心地表演,仿佛一切又都是真的。王公大臣们带着大群的随侍,步入商店去购物了:珠宝、瓷器、绸缎、雕漆、象牙、药材。白檀香、龙涎香、麝香的香都是真实的,绸缎触抚起来平滑而柔软,珠宝挂在项颈上光灿闪烁,一切又都是这么真实。
有时候,连乾隆自己也给弄糊涂了,走进了南北长街,到底眼前的一切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假?坐在“水木明瑟”里,他才真正清醒过来,“买卖街”是一座假城,在紫禁城外,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他想到外面去,想到这些围墙的外面去,为什么要在假城里买杭州芳风馆的扇子、张小泉的剪刀、苏杭的刺绣?这些小玩意儿每年自有各地官员贡上来,反而是那些地方,镇江是“银码头”,无锡是“布码头”,至于苏州杭州,更是五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那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
乾隆可以到江南去。为什么不可以呢,他是皇帝,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去。不过,要下江南,总得有充分的理由,譬如说,乾隆看着“水木明瑟”一带的水,水一直是乾隆的灵泉。终有那么的一天,他要到江南去。去巡视江南的水利,就是最好的理由。从水到水。乾隆脑中的“大水法”忽然哗哗地喷散起来。而这时,一名内廷侍卫趋前跪奏,哈萨克汗国的大使进马来了。
西西@《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
6.西西的诗
“用自己的方式写,不去理别人”
80岁时,西西获得了2019年瑞典蝉文学奖,此奖旨在肯定东亚杰出诗人的创作成就,她是继台湾诗人杨牧、内地诗人西川之后第三位得奖的华人。不久前,她亦夺得2019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诗歌)奖,之前得奖的有莫言、王安忆等人,而她是首位来自香港的获奖者。
西西的提名者、香港浸会大学的何丽明博士在提名词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香港文学都被视为是次要的,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城市不能出产重要的文学作品或著名作家。香港诗歌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是个更抽象和虚妄的概念。西西或谐或庄的诗歌道出了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的品格。她的诗歌也证明了一个城市的故事不必是宏大的叙述,而可以是表面琐碎的絮语、寓言或者童话。西西的诗歌阴柔、纤细、机智、敏锐、动人心弦,无可辩驳地宣示着香港诗歌的存在感。”
西西曾在《西西诗集》序言中写到写诗的原因:“近年多写诗,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学电脑。既要输入文字,不如写些短诗。渐渐熟习,诗也长了…其二,打开许多诗集,看又看不懂,读也读不出所以然来。不知何去何从。为什么读《诗经》、李白、杜甫,反而能够理解?何不用自己的方式写,不去理别人。于是又敢写了。当然读了些美国当代诗人的作品也有感触,正该把什么什么的主义扔掉。”
《西西诗集》选摘
长着胡子的门神
长着胡子的门神啊
你可要好好地替我掌着门啊
我该起程了
窗子都已经关上
炉子已经熄了火
我告诉过报摊依旧要每日送报纸来
米和石油气也会按时送来
这些我都记得的
让我再背一次给你听
我的身份证明书是在我右边的口袋里
我的牛痘证是在我右边的口袋里
我的身份证也是在我右边的口袋里
我的行李不会超过四十四磅重
冰箱里还有一个柠檬
若是你又伤风了
切两片柠檬煮一杯可乐喝喝
就像平日那样
伤风的时候不要吃冻梨子
记得早眠早起
摄氏五度的早晨
先围一条围巾才好开门出外
围巾就在木橱的第三格抽屉里面
一拉开抽屉你就看得见
记得的了
到了一个地方就写信回来
记得的,到了那里
代你去问候龙
要是电视又没有影像
把它捉去喂老虎
要是水厕又没有水
把它捉去喂老虎
三脚凳我在大前天已经修好
这次不会累你再摔跤
疲倦的时候多坐坐
那么重的盔甲
不要自己洗
拿到干衣店里去
喜欢吃什么的话打电话叫他们送上来
记得的了
不可喝不明水源的泉水
不可胡乱吃鲜艳的果子
记得的
要一面走路一面唱歌
我的忧愁不应该超过四十四磅重
记得的
到该回来的时候我就回来
长着胡子的门神啊
你可要好好地替我掌着门啊
如果我回来
不比以前更诚恳
把我捉去喂老虎
如果我回来
不比以前更宽容
把我捉去喂老虎
书写的人
也许,和我一样,她也在土瓜湾
居住了近四十年;和我一样
住在一层狭窄的楼房,开门
飘进对户的香炉烛火
开窗,面对邻家三餐茶饭
每次上街市买菜,总看见她
风雨不改,屈坐在天桥底下
这是天桥的意外功能
塑胶矮凳,脚前侧立
水果箱,如今都用纸盒了
前面那妇人拖着一串
步向废料回收站;头发银白
和我一样,五尺身高,一样
黑布搭扣胶底鞋,一度
是法国女子流行的时装
她的职业是书写,用
古老传递讯息的方法
有了电话,已经落伍,虽然浪漫
却有忠诚顾客,潦倒的文盲
前来喃喃倾吐心事,请她记录
融入角色,用第一身
参与细节的真实
低头书写,和我一样
用圆珠笔,印上纹样的纸张
疾书一阵,停下来回溯
发问,把文字读出
也许,她没有丈夫,没有儿女
没有别的技能,自力更生
她也戴老花眼镜;额上有皱纹
手背长出疣斑,冬天
穿层层棉袄,颈缠羊毛
围巾,戴顶圆圆灰绒帽
和我一样怕冷,一样一样
同为书写的人,我永远无法明白
造物者复杂的设计,安排
她呆在天桥下写信,我呆在家中
偶然写诗,书写是她的工作,我
只是游戏?她的抒情
永远击中企盼的眼睛
我的叙事只是瓶中的文本
西西@《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
(
鳳凰網202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