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作家西西去世,用詩意寫作記錄香港被忽視的意義和困境

作家西西在香港的家中抱著一隻泰迪熊,她在癌症治療後開始把製作泰迪熊作為一種理療,她把它們打扮成中國神話、文學和歷史中的角色。 HO FUK YAN

香港——西西的作品以幽默和辛酸的方式描寫了香港的邊緣生活,以及這個城市夾在英國和中國統治之間的困境。她於週日在香港去世,享年85歲。

她在醫院去世的消息由她參與創立的作家團體「素葉工作坊」對外宣布。該團體的另一位創始人何福仁表示,西西的死因是心臟衰竭。

作為城市生活的敏銳觀察者,西西專注於弱勢群體的安靜力量和香港本身遭到忽視的意義,而她精闢而富有詩意的寫作鞏固了這座城市在華語文學和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西西的語言看似簡單、近乎孩童,她的小說和詩歌中融合了文學、電影、藝術、建築和童話故事。在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浮城》(1986年)中,她將香港描述為懸浮在時空中的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同時探索這座城市即將被移交給北京的問題。

「南瓜變成馬車,老鼠變成駿馬,破爛的灰衣裳變成華麗的舞衣。不過,到了子夜十二時正,一切都會變成原來的樣子,」她寫道。「浮城也是一則『灰姑娘』的童話嗎?」

在香港1997年從英國移交給中國幾十年之後,她表示這個問題遠未解決。

「1997年臨近,人們在身份問題上苦苦掙扎。」2019年,她在成為首位獲得紐曼華語文學獎的香港作家時說道。「許多年輕人至今仍在糾結這個問題。不要以為改變治理方式就能輕鬆解決。」

香港詩人何麗明在提名西西為該獎候選人時,形容西西的詩歌「陰柔、纖細、機智、敏銳,動人心弦」,並說,她的詩「道出了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品格」。

1989年,西西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之後,她還發表了中國最早的關於乳腺癌的文學敘述之一《哀悼乳房》(1992年)。她說,她寫這本書是為了支持其他病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挑戰社會對談論疾病的禁忌。

西西創作的一幅拼貼畫,照片上是她自己,周圍是她最喜歡的作家、動物和物品。她用輕盈的方式處理了沉重的主題。 HO FUK YAN

作為一名前公立學校教師,她寫了一些關於動物和兒童的詩,這些詩經常充斥著對貧富差距,以及大衛與巨人式的權力平衡問題的討論。在《蝴蝶輕》中,沒有心的蝴蝶自由飛翔,袋鼠則被袋中收集的煩惱和擔憂拖累。在另一首詩《蝴蝶與鱷魚》中,一隻蝴蝶用「溫柔的、芬芳的」花粉讓鱷魚閉上眼睛,打敗了它。

「她就像那隻蝴蝶,用的是『溫柔的、芬芳的花粉』,」費正華(Jennifer Feeley)說,她曾翻譯過西西的一些作品,包括詩集《不是文字》和《動物嘉年華》。「她非常擅長展示人們可能會忽視的東西——那些看起來非常輕盈、有時非常女性化、溫柔和異想天開的東西——它們實際上非常重要而且強大。」

西西原名張彥,1937年出生於上海,父母都是廣東人。她的父親張樂是英國船務公司Butterfield & Swire的職員,母親陸華珍負責照顧這對夫婦的五個孩子和年邁的父母。

西西在世的親人包括兩位兄弟,張勇和張堯。

1950年,他們全家搬到了香港,張樂在那裡找到了一份巴士督察的工作。家裡缺錢,張彥每月的學費總是晚交兩天。學生時代,她就開始向報紙投稿詩歌和散文,賺取零花錢。

1957年至1960年,她在葛量洪教育學院(現為香港教育大學的一部分)接受教師培訓,後來在小學教授語文、英語和數學超過20年。

她在教書期間進行大量創作。她以「海蘭「這個筆名為香港邵氏電影製片廠創作劇本,包括1967年對《小婦人》的改編,並執導了一部實驗電影《銀河系》。

1970年,她起了筆名「西西」,因為這兩個漢字讓她聯想到玩跳房子的女孩從一個方塊跳到另一個方塊的動作。不久後,她開始寫連載小說《我城》,小說聚焦香港工人階級居民視角,以及被忽視的世俗物品的價值,比如被丟棄的一頁詩。

1979年,她從教職退休,全身心投入寫作。

第二年,她寫了《玻璃鞋》(1980年),這是第一批間接提及香港即將移交給中國的文學作品之一。這篇短篇小說描述了香港居民的適應能力,包括他們如何擠進越來越小的公寓。

1992年,在賈佩林(Linda Jaivin)與白傑明(Geremie Barmé)合作翻譯成英文的《浮城誌異》中,西西質疑香港表面上的堅固是否像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奈·馬格列特筆下的蘋果那樣,是一種空想。

「圖畫中的蘋果只是假象,」她寫道。「靠奇蹟生存的浮城,恐怕也不是恆久穩固的城市。然則,浮城的命運難道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西西與作家何福仁以及大泰迪熊在首爾。 HO FUK YAN

她的作品經常強調兒童和年輕人以及工人階級的聲音有多麼重要。在1986年的《瑪麗個案》中,她質疑為什麼一個孩子在爭奪監護權的鬥爭中不應該有發言權。在1997年的一首詩中,她把矛頭指向香港的教育系統。在詩中,她寫了一個女孩為了增加進入一年級的錄取機會而謊報地址的故事。

1983年,西西憑藉《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得台灣《聯合報》小說獎,在華語世界贏得了廣泛的讀者。《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講述的是一位殯儀館化妝師即將向新男友透露自己職業的全部真相。另一個故事《感冒》講述了一場足球比賽,它緩和了一段令人困惑的三角戀。

1989年被診斷出乳腺癌後,她寫了《哀悼乳房》(1992年),記錄了她與自己身體隔離和疏離的感覺,對文學和藝術中如何描繪疾病的觀察,以及癌症患者保持健康飲食的挫折感。她描述了自己跑去有錢人住的街區,在超市貨架上尋找不含致癌添加劑的食品的經歷。

癌症治療損傷了她右手的神經,迫使她學會用左手寫字。作為一種物理療法,她開始製作木偶和馬海毛泰迪熊,把它們打扮成中國神話、文學和歷史中的人物。2009年,泰迪熊的照片和她對其靈感來源的筆記結集為《縫熊志》

她的作品啟發了作曲家盧定彰和編劇黃怡的歌劇《兩個女子》,以及智海的漫畫《左撇子漫畫之貓來了》。

對西西來說,城市生活給了她無盡的靈感。

「香港的經歷實際上是寫作的寶庫,」她在紐曼獎頒獎典禮上說。「由於我們獨特的文化背景、視角、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香港作家與其他華語作家不同,不可否認,這對華語世界是一種福音。」

作者:TIFFANY MAY

《紐約時報中文網》2022年12月2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