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城》,小說,西西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二三頁,定價港幣八元,一九七九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一種。
2. 《我的燦爛》,散文,鍾玲玲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一二頁,定價港幣六元,一九七九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種。
3. 《龍的訪問》,詩,何福仁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一八頁,定價港幣六元,一九七九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種。
4. 《鸚鵡韆鞦》,散文,淮遠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四三頁,定價港幣八元,一九七九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種。
5. 《几上茶冷》,詩,張景熊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八十五頁,定價港幣六元,一九七九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種。
6. 《奧菲爾斯的變奏》,文學評論,鄭樹森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四零頁,定價港幣八元,一九七九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種。
7. 《隔閡集》,雜文,李維陵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六八頁,定價港幣九元,一九七九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七種。
8. 《綠騎士之歌》,散文、小說,綠騎士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六九頁,定價港幣九元,一九七九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八種。
9. 《親愛的蘇珊娜》,散文,蓬草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八四頁,定價港幣十二元,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九種。
10. 《渡渡這種鳥》,故事及其他,戴天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四八頁,定價港幣十二元,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種。
11. 《銅蓮》,詩,古蒼梧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七十五頁,定價港幣九元,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一種。
12. 《牛》,短篇小說,吳煦斌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一千,一二八頁,定價港幣十元,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二種。
13. 《焚琴的浪子》,詩,馬博良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七十八頁,定價港幣十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三種。
14. 《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評論,董橋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七五頁,定價港幣十四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四種。
15. 《剪紙》,小說,也斯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四二頁,定價港幣十二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五種。
16. 《過路的朋友》,散文,張灼祥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九七頁,定價港幣十五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六種。
17. 《石磬》,詩,西西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二七頁,定價港幣十二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七種。
18. 《哨鹿》,小說,西西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七八頁,定價港幣十六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八種。
19. 《春望》,詩,西西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七八頁,定價港幣十四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十九種。
20. 《再生樹》,散文,何福仁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九九頁,定價港幣十六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種。
21. 《每逢佳節》,散文,辛其氏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五二頁,定價港幣廿二元,一九八五年七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一種。
22. 《鏡游》,藝談,林年同著,蔡浩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五一頁,定價港幣二十二元,一九八五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二種。
23. 《懶鬼出門》,散文,淮遠著,陳錦偉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零八頁,定價港幣三十元,一九九一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三種。
24. 《牆上的陽光》,散文,俞風著,許迪鏘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二頁,定價港幣六十五元,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四種,ISBN:962-7985-24-4。
25. 《看河集》,詩,俞風著,Topmixed Ad Co.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零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五種,ISBN:962-7985-25-2。
26. 《天不再空》,短篇小說,余非著,許迪鏘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五九頁,定價港幣六十五元,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六種,ISBN:962-7985-26-0。
27. 《舞台英雄──裴艷玲的演藝世界》,藝談,于臻編,甄惠儀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九零頁,定價港幣七十五元,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七種,ISBN:962-7985-27-9。
28. 《作家訪問錄》,訪問,張灼祥著,吳雯惠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九九頁,定價港幣七十元,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八種,ISBN:962-7985-28-7。
29. 《不以題》,詩,短篇小說,李金鳳著,許迪鏘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一九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一九九五年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二十九種,ISBN:962-7985-29-5。
30. 《南村集》,散文及其他,許迪鏘著並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四七頁,定價港幣六十五元,一九九五年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種,ISBN:962-7985-30-9。
31. 《沒箇安排處》,小說,散文,夏潤琴著,Topmixed Ad Co.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八六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五年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一種,ISBN:962-7985-31-7。
32. 《紅格子酒鋪》,小說,辛其氏著,劉掬色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一頁,定價港幣六十五元,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二種,ISBN:962-7985-32-5。
33. 《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詩,何福仁著,蔡浩泉封面設計及內頁圖,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四六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五年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三種,ISBN:962-7985-33-3。
34. 《六月》,詩,李金鳳著,封面設計者不詳,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零七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一九九五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四種,ISBN:962-7985-34-1。
35. 《藝文綴語》,評論,鄭樹森著,許迪鏘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七七頁,定價港幣六十五元,一九九五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五種,ISBN:962-7985-35-X。
36. 《賭城買糖》,散文,淮遠著,楊紹宜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八四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五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六種,ISBN:962-7985-36-8。
37. 《聲音》,小說、散文,適然著,劉掬色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九三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五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七種,ISBN:962-7985-37-6。
38. 《瓶子集》,散文,杜杜著,劉掬色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八一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五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八種,ISBN:962-7985-38-4。
39. 《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藝談,西西、何福仁著,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一一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五年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三十九種,ISBN:962-7985-39-6。
40. 《基督的頌歌》,詩,康夫著,廖文傑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七三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種,ISBN:962-7985-40-6。
41. 《飛氈》,小說,西西著,李男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五一三頁,定價港幣九十五元,一九九六年五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一種,ISBN:962-7985-41-4。
42. 《我城》(增訂本),小說,西西著,甄惠儀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五九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二種,ISBN:962-7985-42-2。
43. 《雲柱集》,散文,康夫著,許迪鏘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三二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一九九七年四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三種,ISBN:962-7985-40-6。
44. 《石夢》,小說,綠騎士著,綠騎士封面圖,甄惠儀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一四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一九九七年四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三種,ISBN:962-7985-44-9。
45. 《書叢中的冒險》,評論,湯禎兆著,盧燕珊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一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七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五種,ISBN:962-7985-45-7。
46. 《個人就是政治》,散文,江瓊珠著,劉掬色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八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一九九七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三種,ISBN:962-7985-46-5。
47. 《放風》,散文,黃仁逵著,張啓新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九七頁,定價港幣七十元,一九九八年初版,二零零五年十月初版三刷,「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七種,ISBN:962-7985-47-3。
48. 《我找》,詩,盧偉力著,王嬋卿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五二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一九九七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八種,ISBN:962-7985-48-X。
49. 《失物記》,詩,黃襄著,葉基強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六一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一九九八年七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四十九種,ISBN:962-7985-49-X。
50. 《閒筆戲寫》,散文、劇談,辛其氏著,劉掬色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九四頁,定價港幣八十元,一九九八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種,ISBN:962-7985-50-3。
51. 《十年詩選》,詩,黃燦然著,許迪鏘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一一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七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一種,ISBN:962-7985-51-1。
52. 《長短章》,評論,余非著,李波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一九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二種,ISBN:962-7985-50-3。
53. 《最後一個中國人》,評論,陳耀成著,李波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三九頁,定價港幣七十元,一九九八年八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三種,ISBN:962-7985-53-8。
54. 《暖熱》,小說,余非著,藍童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三一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一九九八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四種,ISBN:962-7985-54-6。
55. 《出鄉》,詩,李金鳳著,彼得小話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一五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一九九八年年十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五種,ISBN:962-7985-55-4。
56. 《天使與我同路》,散文、小說,李金鳳著,彼得小話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一七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八年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六種,ISBN:962-7985-56-2。
57. 《必要的角度》,評論,黃燦然著,許迪鏘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七三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九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七種,ISBN:962-7985-57-0。
58. 《我在/我不在》,散文,杜家祁著,許迪鏘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二七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一九九九年四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八種,ISBN:962-7985-58-9。
59. 《角色的反駁》,小說,陳寶珍著,封面設計者不詳,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九六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一九九九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五十九種,ISBN:962-7985-59-4。
60. 《壺底咖啡店》,小說、散文,綠騎士著,綠騎士封面圖,里波設計室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八五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一九九九年七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種,ISBN:962-7985-60-0。
61. 《遠方好像有歌聲》,譯詩,鄭樹森譯,里波設計室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五百冊,一八九頁,非賣品,二零零零年七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一種,ISBN:962-7985-61-9。
62. 《鐵票白票》,小說,余非著,藍童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一三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二零零一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二種,ISBN:962-7985-62-7。
63. 《手風琴裏的浪遊》,詩,廖偉棠著,廖偉棠、林冠中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五五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二零零一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三種,ISBN:962-7985-63-5。
64. 《天邊一朵雲》,小說、詩,蔡浩泉著,梁麗華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三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二零零一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四種,ISBN:962-7985-64-3。
65. 《女巫之歌》,詩,杜家祁著,劉掬色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二一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二零零二年七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五種,ISBN:962-7985-65-1。
66. 《眉間歲月》,散文,肯肯著,小兜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五七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二零零四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六種,ISBN:962-7985-66-X。
67. 《水鎗扒手》,散文,淮遠著,楊紹宜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三八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七種,ISBN:962-7985-67-8。
68. 《觀海存照》,散文,麥華嵩著,辜彥邦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五五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二零零四年六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八種,ISBN:962-7985-68-6。
69. 《第一次寫大字報》,小說,余非著,朱桂芳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一九九頁,定價港幣五十五元,二零零五年九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六十九種,ISBN:962-7985-69-4。
70. 《自說自畫》,散文,蔡浩泉著,蔡邊村編選,陳維德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六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二零零六年四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七十種,ISBN:962-7985-70-8。
71. 《飛行的禱告》,詩,何福仁著,封面設計者不詳,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二三頁,定價港幣五十元,二零零七年三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七十一種,ISBN:978-962-7985-71-9。
72. 不詳《蝠女闖關》,散文,淮遠著,楊紹宜封面設計,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零九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二零一二年一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七十二種,ISBN:978-962-7985-72-3。
73. 《漂移的崖岸》,中、短篇小說,辛其氏著,封面設計者不詳,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零三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二零一二年七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七十三種,ISBN:978-962-7985-73-0。
74. 《請坐》,小說,惟得著,許迪鏘封面設計,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二三二頁,定價港幣六十元,二零一四年五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七十四種,ISBN:978-962-7985-74-7。
75. 《山上來的人》,小說,伍淑賢著,封面設計者不詳,大三十二開,印數不詳,五一九頁,定價港幣七十元,二零一四年八月初版,「素葉文學叢書」第七十五種,ISBN:978-962-7985-75-4。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蕭永龍:我收藏的三毫子小說書目
《小說報》一份報紙的價錢•一本名作家的小說(港幣三角,版式四開):
第三期,歐陽天:《彩筆奇緣》
第四期,易文:《火之戀》
第五期,俊人:《雪風梅柳》
第七期,萬方:《海峽諜影》
第八期,俊人:《慾海情魔》
第九期,萬方:《烽火漁舟》
第十期,梁泰炎:《玫瑰第七號》
第十一期,鄭慧:《霧緣》
第十二期,盧森堡:《死亡谷》(左上有小標——貓頭鷹鄧雷奇案)
第十三期,萬方:《叛徒》
第十五期,龍驤:《碧海青天未了緣》
第十六期,李維陵:《疾風》(林雅打圖)
第十八期,費明:《私島紅粉》
第十九期,萬方:《生死邊緣》
第二十期,易君左:《金冠記》
第二十一期,俊人:《空中小姐》
第二十二期,喬又陵:《蜜月劫》
第二十三期,鄭慧:《白衣姑娘》
第二十五期,上官宝倫:《陷穽》
第二十六期,董千里:《藍衣人》
第二十七期,俊人:《東京間諜網》
第二十八期,齊桓:《禁臠》
第三十一期,李維陵:《私戀》
第三十二期,萬方:《危城記》
第三十四期,董千里:《雲孃》(名作預告有劉以鬯:星加坡故事、言再啟:紅樓怨)
第三十八期,齊桓:《虎穴》
第三十九期,南宮博:《萍水緣》
第四十期,龍驤:《屍之謎》
第四十一期,歐陽天:《魔吻》
第四十三期,董千里:《夜深沉》
第四十六期,夏侯無忌:《飛渡關山》(南宮博《水東流》英文譯本出版)
第四十七期,喬又陵:《真假千金》
第四十九期,費明:《遊艇擒兇》
第五十一期,言再啟:《山盟》
第五十二期,吳成文:《逃婚記》
第五十四期,歐陽天:《密伅》
第五十五期,盧森堡:《叛舟喋血》
第五十六期,喬又陵:《百花殘》
第六十期,劉以鬯:《椰樹下之戀》(開本些微縮小)
第六十一期,董千里:《雪山情》
香港海濱小說叢(港幣三角,十六開本):
海字0011,孟君:《失蹤的丈夫》,章逸燄圖
海字0012,琳子:《神女淚》,章逸燄圖
海字0013,望雲:《千萬留春住》,黃鳳蕭圖
海字0020,戈風:《小寡婦》,章逸燄圖
盧森堡:《血染胭脂坡》,蕭瑤圖
林喬:《終成眷屬》,章逸燄圖
紫琴:《徵求筆友》,章逸燄圖
環球小說叢(港幣三角,十六開本):
(12)喬又陵:《藍骷髏》(據書後圖像,鄭慧著有《歷劫奇花》,他者不載)
(32)杜寧:《灰寡婦》,丁罔圖(據書後圖像,鄭慧著有《紅樓殲夢》,他者不載)
(39)上官宝倫:《奇女子》,丁罔圖
(60)韋莊:《桃李爭春》,丁罔圖
(63)楊天成:《玉樓春》,丁罔圖
(64)史得:《笑聲淚痕》,丁罔圖
(65)司空明:《無依的海鷗》,丁罔圖(據書後圖像,鄭慧著有《情書》,他者不載)
(66)路易士:《兩地相思》,丁罔圖
(67)上官宝倫:《燕歸來》,丁罔圖
(68)紫琴:《花開蝶滿枝》,丁罔圖
(69)楊天成:《紫丁香》,丁罔圖
(83)楊天成:《歡喜冤家》,丁罔圖
(86)楊天成:《自作多情》,丁罔圖
(129)楊天成:《相見歡》,丁罔圖
(《潛淵堂》二O一五年四月十九日)
第三期,歐陽天:《彩筆奇緣》
第四期,易文:《火之戀》
第五期,俊人:《雪風梅柳》
第七期,萬方:《海峽諜影》
第八期,俊人:《慾海情魔》
第九期,萬方:《烽火漁舟》
第十期,梁泰炎:《玫瑰第七號》
第十一期,鄭慧:《霧緣》
第十二期,盧森堡:《死亡谷》(左上有小標——貓頭鷹鄧雷奇案)
第十三期,萬方:《叛徒》
第十五期,龍驤:《碧海青天未了緣》
第十六期,李維陵:《疾風》(林雅打圖)
第十八期,費明:《私島紅粉》
第十九期,萬方:《生死邊緣》
第二十期,易君左:《金冠記》
第二十一期,俊人:《空中小姐》
第二十二期,喬又陵:《蜜月劫》
第二十三期,鄭慧:《白衣姑娘》
第二十五期,上官宝倫:《陷穽》
第二十六期,董千里:《藍衣人》
第二十七期,俊人:《東京間諜網》
第二十八期,齊桓:《禁臠》
第三十一期,李維陵:《私戀》
第三十二期,萬方:《危城記》
第三十四期,董千里:《雲孃》(名作預告有劉以鬯:星加坡故事、言再啟:紅樓怨)
第三十八期,齊桓:《虎穴》
第三十九期,南宮博:《萍水緣》
第四十期,龍驤:《屍之謎》
第四十一期,歐陽天:《魔吻》
第四十三期,董千里:《夜深沉》
第四十六期,夏侯無忌:《飛渡關山》(南宮博《水東流》英文譯本出版)
第四十七期,喬又陵:《真假千金》
第四十九期,費明:《遊艇擒兇》
第五十一期,言再啟:《山盟》
第五十二期,吳成文:《逃婚記》
第五十四期,歐陽天:《密伅》
第五十五期,盧森堡:《叛舟喋血》
第五十六期,喬又陵:《百花殘》
第六十期,劉以鬯:《椰樹下之戀》(開本些微縮小)
第六十一期,董千里:《雪山情》
香港海濱小說叢(港幣三角,十六開本):
海字0011,孟君:《失蹤的丈夫》,章逸燄圖
海字0012,琳子:《神女淚》,章逸燄圖
海字0013,望雲:《千萬留春住》,黃鳳蕭圖
海字0020,戈風:《小寡婦》,章逸燄圖
盧森堡:《血染胭脂坡》,蕭瑤圖
林喬:《終成眷屬》,章逸燄圖
紫琴:《徵求筆友》,章逸燄圖
環球小說叢(港幣三角,十六開本):
(12)喬又陵:《藍骷髏》(據書後圖像,鄭慧著有《歷劫奇花》,他者不載)
(32)杜寧:《灰寡婦》,丁罔圖(據書後圖像,鄭慧著有《紅樓殲夢》,他者不載)
(39)上官宝倫:《奇女子》,丁罔圖
(60)韋莊:《桃李爭春》,丁罔圖
(63)楊天成:《玉樓春》,丁罔圖
(64)史得:《笑聲淚痕》,丁罔圖
(65)司空明:《無依的海鷗》,丁罔圖(據書後圖像,鄭慧著有《情書》,他者不載)
(66)路易士:《兩地相思》,丁罔圖
(67)上官宝倫:《燕歸來》,丁罔圖
(68)紫琴:《花開蝶滿枝》,丁罔圖
(69)楊天成:《紫丁香》,丁罔圖
(83)楊天成:《歡喜冤家》,丁罔圖
(86)楊天成:《自作多情》,丁罔圖
(129)楊天成:《相見歡》,丁罔圖
(《潛淵堂》二O一五年四月十九日)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關於劉以鬯
《失去的愛情》香港版
Books on a tree 樹上書屋:劉以鬯(1918-),香港文學教父,52-57年旅居星馬。劉的第一部單行本是48年10月在上海由桐葉書屋出版的《失去的愛情》。按香港藏書家許定銘的說法,此書甚為罕見,連劉自己也沒有留存。 90年代初,台灣藏書家秦賢次在北京淘得此書才又寄給劉以鬯。香港的馬吉也藏有此書,得自於文壇前輩。兩者所藏有的相信都是48年的初版書,也不曾聽聞兩者提起此書有再版。我的這本《失去的愛情》卻是51年12月港二版,版權頁依然標示桐葉書屋出版,總經銷卻是位於干諾道中五十七號的香港世界出版社。此書和初版除了封面裝幀不盡相同,裏頭卻也同樣有郭建英的七幅插圖,估計是同一個書模印刷出來的吧。
刊於《西點》一九五一年復刊第一期的廣告(圖片來自網上,謹此致謝)。
香港和星馬在書籍出版發行上源遠流長。雖是如此,研究學者往往在論述香港文學發展史上卻又只記得49年的中國南來文人而忽略了星馬北上的書商。 1948年,殖民地政府一道地毯式禁令把所有中國出版社和多家香港出版社的書拒於海峽之外,市場陷入無書可賣的窘境。星馬的書商於是攜帶資金北上香港,設立各經銷處,首先從上海北京等地買入各書的模板,自行翻印,後來更成立編採部,出版發行各類書籍。這些書籍當然在香港有售,不過因為本來就是要填充南洋的市場,這些書本可以說差不多是和香港同步發行的。這本港二版《失去的愛情》的總經銷世界出版社和出版劉以鬯的《天堂和地獄》(1951)和《酒徒》(1963)的海濱書屋其實都是星加坡世界書局在港成立,名目繁多的出版社呢。
(Books on a tree 樹上書屋臉書專頁二O一六年四月十八日)
《椰樹下之慾》
Books on a tree 樹上書屋:劉以鬯旅居星馬短短五年,期間出版了《第二春》、《龍女》和《雪晴》三部小說集。當年劉也在星馬報章發表大量以星馬為背景的中短篇小說,六十年代初即已收入《星嘉坡故事》和《蕉風椰雨》(香港鼎足出版社)兩本結集本裡。既至2010年,劉的夫人羅佩雲,得助於新加坡圖書館和自存的早期各式剪報,再編輯整理出版了《熱帶風雨》和《甘榜》二書(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這本三毫子小說是謙稱藏書小咖蕭永龍所藏有的,現時旅居樹上書屋。劉以鬯把其小說分為娛樂他人和娛樂自己兩類。娛樂他人即「為錢而作」。三毫子小說本來就集香豔奇情緊張刺激愛慾恩仇這幾種特點,劉也不能免俗地把故事女主角花蒂瑪描繪成「有一對清亮的大眼睛,一張兩角微向上翹的小嘴,一個正發育中腫得高高的胸脯」,配於小說題名《椰樹下之慾》和吸睛插圖,還真讓當年的讀著對南洋浮想聯翩。
話雖如此,劉以鬯畢竟從來都遵循「寫小說要寫與眾不同的小說」,從故事情節的鋪排與文字的運用,劉還是處處顯出其功力。小說大量加入星馬在地話語字詞,如山笆、兩條石、宋谷、鐳、多隆、頭家、孟加厘人等。每條星馬在地常用字詞後又還很細心註明此字詞的含義,不厭其煩甚至還稍微註釋,如胡姬(注:胡姬花係馬來亞之特產,頗名貴)、巴剎(注:巴剎即小菜場,但裏邊也有熟食檔)等,讓小說讀來不僅僅是一部言情小說。
Teow Yonglong:順便分享《第二春》《龍女》,因是多出來的複本,所以品較差,反倒品好的,之前沒拍下,哈哈。
Books on a tree 樹上書屋:這兩本好像是要給我的不是嗎?
Teow Yonglong:你不是不要嗎?
Books on a tree 樹上書屋:我是問你故事是不是以星馬為背景,如果是就要。當然你有本事拿來換《我城》就儘管換。反正你有複本我要借你應該會借吧。
Teow Yonglong:需要就跟我說,反正有複本。
Alex Teo Tze Yen:今天整理書本時翻到1959年10月的南國電影第二十期,裏頭就有署名葛里歌寫的熱帶風雨。細讀之下,原來《椰樹下之慾》是《熱帶風雨》的原型啊。
Alex Teo Tze Yen:劉在星馬時常化名葛里哥發表作品。
(二O一六年四月二十日:https://www.facebook.com/192886974130993/photos/a.192893917463632.49121.192886974130993/985977924821890/?type=3&theater)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許定銘:以文藝作《伴侶》
1920年代的《伴侶》
《伴侶》第187期
《文藝伴侶》
過去香港有兩種叫《伴侶》的雜誌,都是半月刊: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五日由中華廣告公司印行的那種,初由關雲枝編輯,後改由張稚廬主持,共出十四期。這是本文藝期刊,曾組織過《初吻號》和《情書號》兩個專號,作者多為本地作家,如侶倫、黃天石(傑克)、稚子、張吻冰……等,難得的是連沈從文、胡也頻和葉鼎洛也曾在此發表作品。
另一種也叫《伴侶》的期刊,於三十多年後的一九六三年一月一日面世,主持人是雙翼(吳羊璧)、李怡及畫家王鷹和她的夫婿吳山。雙翼在〈輕文藝的《伴侶》〉(見一九八六年一月《香港文學》第十三期)中回憶,說他們的那本《伴侶》,是本綜合性,具青春氣息和文藝性,而非文學性的雜誌。他們的這種《伴侶》,面世後很受歡迎,高峰期居然銷到一萬本以上。專欄作家馮鳳三說:音樂中有所謂「輕音樂」,文藝中也應有「輕文藝」,這就把《伴侶》定性了!
在提到它的出版時間時,雙翼有如下的說法:
……到了一九六七年,原來創辦時的幾個「同人」都沒有時間兼顧了,才讓別的朋友接辦下去。大概在六十年代末停刊。一共出了多少期,手頭沒有存書也沒有記錄,一時竟說不出個準確的數字來。應該在一百五十期以上。(〈輕文藝的《伴侶》〉)我時常都說:人的記憶是最不可靠的,我們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資料」才不會把事情弄錯!
雙翼把《伴侶》的期數定於「一百五十期以上」,是個很保險的說法,但「大概在六十年代末停刊」就不對了,我手上有本總第一八七期的《伴侶》,出版於一九七O年十月一日,督印人羅笑仙,由編輯部主編,十六開四十六頁,仍是綜合性期刊,內容頗雜,除一般的生活情趣、課外知識、社會動態以外,還有雙翼主持的《意妮信相》,專讓學生發表作品的《學苗》,和由何達主理的《新詩園地》及萬言小說,看來仍頗重視文藝。這一八七期,說明當時《伴侶》還在出版中,雙翼等早已離開,自然記不清楚。
後來我又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文學資料庫」中查到,他們存有一九七一年十月十六日的《伴侶》第二一二期,內容多為南洋及本地學生的文章,也有陶融(何達)和韓牧的新詩,如果有心研究《伴侶》的朋友,則要耐心等候,看看是否再有「二一二」期以後的《伴侶》出現了!
在《伴侶》的出版過程中,還有一段小插曲:
當初出版《伴侶》的幾個文藝發燒友,在《伴侶》銷到過萬冊以上時,賺了錢,雄心壯志,不滿足於「輕文藝」,決意加辦「純文藝」,不久,便有《伴侶》與《文藝伴侶》雙軌並行了。
正方形二十開本(19x21cm),創刊號近百頁,以後每期都能維持約七十多頁的《文藝伴侶》,是本側重創作的純文藝期刊,每期的欄目相當多,一般有作家印象、報告文學、閱讀與欣賞、雜感和短論、每期專論……等,而主要的則是小說和新詩。
此中以小說的份量最重,三蘇以筆名史得在此連載了長篇小說《不及格的人》,可惜四期亦未能刊完;亦舒是《伴侶》的長期作者,當年起步未幾,也在此發表了〈桑雅桑雅〉、〈太陽不喜歡我〉和〈競走〉三篇,保持了她一貫清新可愛、流暢自然的作風;舒巷城寫了〈温暖〉和〈陌生人〉,盧因的〈暖春〉、盧文敏的〈折翼〉都是他們當年的重要作品。尤其是〈折翼〉,故事寫過大海搏殺,卻受到一個不幸小學生遭遇而刺激的小白領底心境,極受重視,後來被收入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等人編的《香港小說選》(香港中文大學,1997)中。
李怡用筆名舒樺在創刊號上寫了篇小說〈人為甚麼要結婚〉,以她的視角去觀察他,來思考婚姻的意義。她個人獨立地生活了二十四年,因受家人的催促,與平日極斯文,甚有紳士風度的他結婚了。到花燭夜後,他走進了她的生活圈子,才發現他滿腦子色情,思想、行為、生活環境……,都離不開性慾,人結了婚,就像是把兩頭雌雄動物關進一間四面是牆的房子裏,除了性交,生活一切都不重要。
舒樺的這篇小說,在《文藝伴侶》的圈子內引起了不少回響:第二期的「雜感與短論」欄中,即出現了李牧的〈有害的作品〉、舒巷城的〈它寫得真實〉和舒樺的〈一篇引起爭論的小說〉。李牧認為這是篇「有害的作品」,對性行為的描寫,「實在太露骨了,露骨到使人作嘔」。舒巷城則說讀了〈人為甚麼要結婚〉後,心情沉重,因為它寫得很真實,作者很有勇氣寫出人類的劣根性。舒樺則感謝兩人從正反兩方面去讚賞及抨擊他的作品,覺得他會從這些反應中得到鼓勵而進步。
製造高潮是「催谷」刊物銷路的最佳手法,《文藝伴侶》還辦過一次「描寫比賽」:他們先刊登一幅少女含情凝思的半身照,然後讓讀者按圖發揮個人的想像力,配圖寫小說、散文或新詩。此舉相當成功,在以後的幾期中發表了不少讀者來稿。讀者們會因自己的稿件得到發表機會,而向朋友推銷雜誌,或購買多本贈送友人。可惜這個「描寫比賽」僅此一次,熱心的讀者們久等亦未見有第二次的「試題」,或許編輯部諸君早知敗象已呈而無心戀棧了!
除了小說,《文藝伴侶》也很重視新詩。他們不把新詩作「補白」,東一塊、西一角的填補;每期都特意用幾頁組成詩國,老詩人柳木下、何達,新作者蔡炎培、游社煖、聞江、雁影(路雅)……等均在此得到充份的發表機會,八月份的第四期,還辦了個《新詩特輯》,刊了二三十首創作,並由陶融寫了篇評論性的讀後感〈一個好夢〉,是文藝刊物中頗重視新詩的一種。
每期均以大量篇幅發表小說、散文及新詩外,《文藝伴侶》還有不少涉及畫壇、電影和文學的專論;其最大特色是每期的封面和封底,都選用色彩鮮艷的名家油畫供喜愛者欣賞。還在每期的目錄頁前,附有一帖三十二開,圖文並茂的文藝畫頁,發表了《畢加索和他的情婦》、《文學作品的插圖》、《電影發生的歷史》(上下)等專著,是其他雜誌從未出現過的特色,極具吸引力!
香港是個發展迅速的商業社會,甚麼都以金錢掛帥,甚少人會注意藝文生活,水平偏高而具特色的《文藝伴侶》,生不逢時,僅出四期即因銷路不前夭折,沒有龐大的背景支持,在香港,文藝是活不下去的!
──2015年8月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許定銘:書事雜碎之十
這也是《窮巷》
《窮巷》是侶倫(1911~1988)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他這部長篇是一九四八年開始動筆的,隨寫隨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連載,寫了三萬多字,因報紙人事變動,作者便把它停了。其時新民主出版社有意在《窮巷》連載後出單行本,侶倫便用心把它寫完。到一九五二年,二十萬字的《窮巷》完工,出版責任已輾轉到了文苑書店手裏。初版《窮巷》厚達四百多頁,分上下冊出版,印了兩版均很快賣完,到一九五八年合成厚厚一冊再出時,已改到文淵書店名下,其實兩個出版社都是同一機構,名字不同而已!
侶倫在他的《說說〈窮巷〉》(見三聯版《向水屋筆語》)中說:文苑書店版的《窮巷》,因主事人擔心書發到海外某些地區時會不許入口,便把書名改成《都市曲》,故此,早期的《窮巷》是以兩個不同的書名發行的。新近買到上下兩冊侶倫的《月兒彎彎照人間》,打開來一看,原來也是《窮巷》的另一版本。此書也是文淵書店版,沒有出版日期,後來翻查資料,知是一九六二年印的,侶倫在回憶的文章中完全不提這個版本,大概出版社與作者間弄得不很愉快吧!其實,最完整的《窮巷》,應該是一九八七年三聯的修訂本,侶倫不單全書仔細修訂,寫了新版本題記,還把所有版本都抽起了的序曲補上,還它本來的面目!
溫任平彈的《無弦琴》
溫任平(1944~)是馬來西亞的華裔學人,擅長散文及新詩創作。一九五O年代末受力匡詩集的影響開始詩創作,他覺得自己初期的詩「是抒情的,带點微微傷感的調子,形式整齊近乎格律化」,後來受瘂弦與余光中的影響而趨向現代主義。他一九七二年創立天狼星詩社,全力推動馬來西亞現代詩創作,出版詩集《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詩論《精緻的鼎》等。
《無弦琴》(馬來西亞駱駝出版社,一九七O)是温任平的第一本詩集,全書收創作四十八首,主要在抒發詩人內心的抑鬱和苦悶,《無弦琴》一首應是此中代表:
曇花一現說竹子
從一九六O年代初開始寫小說的文社人,能在短期內出版單行本,而能與柯振中比的,是儒林文社的上官竹子。他們所不同的是柯振中其後不斷創作,出版單行本十多種,成為著名的海外華文作家;上官竹子結集出版其處女小說集《夢之圓舞曲》(台北儒林文社,一九六六)後,卻似曇花一現人間蒸發,不見再有創作結集。近從網絡上發現原來上官竹子在台灣大學畢業後,致力學術研究,得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土,以原名朱國能發表學術著述,出版《文學概論》(里仁,2003)。
上官竹子自十六歲開始,即在本港從事寫作,其作品散見於《星島日報》、《華僑日報》、《文藝線》和《文壇》等報刊。一九六二至六三年間,他寫作甚勤。其後,上官竹子加入《文藝線》團體,鼓吹「中國風」文學。一九六三年竹子赴台大升學,入中國文學系,學習之餘仍不斷努力創作。不久在台灣出版小說集《夢之圓舞曲》。此書共收十一個短篇創作,據說都是他赴台以後的作品,至於在香港的創作,不知是他覺得稚嫩,還是因為沒有剪存而不選?上官竹子此書的小說題材,大致可分成談愛情的和社會性較強的兩類,我比較欣賞他早期寫的《耶和華的眼淚》。故事寫就讀教會中學的孝全,因家裏太窮困,無錢購買學校為擴建校舍而推出的換物劵;為了不想在同學面前太難堪,終於從父親的錢包裏,偷了三十塊,以滿足班主任的最低要求。竹子在這個小說裏灌注了真切的感情,為它賦與了生命!
慕容的喬木
與慕容羽軍(1925~2013)閑談,甚少見他提到一九五O年來香港前的舊事;讀他的作品,我是小說多於散文,因此,對他的往昔總覺得陌生,直到在洛杉磯的小城哈崗買到了這本散文集《喬木青青》(香港高原出版社,1976),才對年輕的慕容羽軍多了解些。
《喬木青青》約十二萬字,書分三輯,收散文二十餘篇。這些文章多是一九七O年代初期,在徐速編的《當代文藝》發表的,第一輯收《記下一節哀傷》、《我與文藝的自白書》等八篇,寫的是他的家世和文藝因緣;第二輯收《古城青春夢》、《石油城水軟山温》和《南路的方言》等七篇,寫的是一九三O及四O年代,他在廣州、茂名及海南島一帶流浪的生活記錄;第三輯的幾篇,則是他一九六O年代在香港對新詩有關的論述與探討。
讀《喬木青青》,知道慕容羽軍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北伐時孫中山先生大本營的參謀,文告的撰稿者,母親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六二三「沙基慘案」的主角之一。十二歲小學畢業時,抗戰已蔓延全國,他小小年紀即離家,邊逃難邊讀書,六年中學讀了七間學校,後來也進過軍旅,在廣州、海南等地當過報刊編輯,最後從海南轉到南洋,一九五O年才踏足香江。
他的抗戰歷程正是一九四O年代成長一代的典型!
盧森的《朝暾》
盧森(1911~1982)的幾本書中,我最愛書衣漂亮的《朝暾》:一個赤裸的長髮少女,單膝跪在湖邊,雙手V字形張開,臉向大湖遠方從山後發出的曙光,展示了年輕人臉向朝陽,充滿發奮向上的勃勃朝氣……盧森在後記中說,這幅畫出自崔峰和柯華兩位年輕小畫家。我對藝術一無所知,不知這兩位一九四七年約二十歲的藝術工作者,後來有沒有成材,我只知道自己很喜歡這幅畫,這本書。很多時我藏書,都受到漂亮的封面設計所吸引。
這本《朝暾》四十年前購自澳門萬有書店,才十二元,可幸連賈植芳的那本《總書目》也未收此書條目,十分罕見!
《朝暾》是《文海叢書》的第一種,為三十二開本二O一頁,收〈點將錄〉、〈朝暾〉、〈伴侶〉、〈歃血〉……等十二個短篇,寫得最早的是〈伴侶〉(一九三三),最遲的是〈點將錄〉(一九四六),是十四年間的選集。
書前有發行人陳公陶的〈文海叢書出版緣起〉,書後有盧森的〈後記〉,記錄了一九四O年代他的生活片斷。版權頁上有這套叢書的書目,還有李若川的《湖呢?海呢?》、陳容子的《寫在月落的窗下》、魯深(即盧森)的《雙燕箋》、李金髮等的《文果集》和盧森的《拾到的生命》等,還預告會在年內(一九四七)全部出齊,但從盧森的後記所載,因時局甚亂,物價飛漲,似乎這套叢書就只出了《朝暾》!
《窮巷》是侶倫(1911~1988)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他這部長篇是一九四八年開始動筆的,隨寫隨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連載,寫了三萬多字,因報紙人事變動,作者便把它停了。其時新民主出版社有意在《窮巷》連載後出單行本,侶倫便用心把它寫完。到一九五二年,二十萬字的《窮巷》完工,出版責任已輾轉到了文苑書店手裏。初版《窮巷》厚達四百多頁,分上下冊出版,印了兩版均很快賣完,到一九五八年合成厚厚一冊再出時,已改到文淵書店名下,其實兩個出版社都是同一機構,名字不同而已!
侶倫在他的《說說〈窮巷〉》(見三聯版《向水屋筆語》)中說:文苑書店版的《窮巷》,因主事人擔心書發到海外某些地區時會不許入口,便把書名改成《都市曲》,故此,早期的《窮巷》是以兩個不同的書名發行的。新近買到上下兩冊侶倫的《月兒彎彎照人間》,打開來一看,原來也是《窮巷》的另一版本。此書也是文淵書店版,沒有出版日期,後來翻查資料,知是一九六二年印的,侶倫在回憶的文章中完全不提這個版本,大概出版社與作者間弄得不很愉快吧!其實,最完整的《窮巷》,應該是一九八七年三聯的修訂本,侶倫不單全書仔細修訂,寫了新版本題記,還把所有版本都抽起了的序曲補上,還它本來的面目!
溫任平彈的《無弦琴》
溫任平(1944~)是馬來西亞的華裔學人,擅長散文及新詩創作。一九五O年代末受力匡詩集的影響開始詩創作,他覺得自己初期的詩「是抒情的,带點微微傷感的調子,形式整齊近乎格律化」,後來受瘂弦與余光中的影響而趨向現代主義。他一九七二年創立天狼星詩社,全力推動馬來西亞現代詩創作,出版詩集《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詩論《精緻的鼎》等。
《無弦琴》(馬來西亞駱駝出版社,一九七O)是温任平的第一本詩集,全書收創作四十八首,主要在抒發詩人內心的抑鬱和苦悶,《無弦琴》一首應是此中代表:
沾滿灰塵的陳舊 無弦琴/有一闋無聲的哀曲……/ 多麼深沉的喟息、抑鬱/呵,我的歌哀感而愁傷/我的心是那無弦琴那是年輕詩人温任平的哀痛,也是他淌血的琴音。一九六O年代,溫任平常向香港的報刊投稿,我依稀記得在《中國學生周報》及《當代文藝》上都讀過他的詩作。我的這册《無弦琴》,是詩人送給小說家徐速的,扉頁有親筆留言:
這本書只有一個意義/它記下了一株幼苗為了成長/而挣扎底歷程/願意把它呈獻給你想不到四十多年後此書竟流浪到地球另一邊的洛城讓我撿到!
曇花一現說竹子
從一九六O年代初開始寫小說的文社人,能在短期內出版單行本,而能與柯振中比的,是儒林文社的上官竹子。他們所不同的是柯振中其後不斷創作,出版單行本十多種,成為著名的海外華文作家;上官竹子結集出版其處女小說集《夢之圓舞曲》(台北儒林文社,一九六六)後,卻似曇花一現人間蒸發,不見再有創作結集。近從網絡上發現原來上官竹子在台灣大學畢業後,致力學術研究,得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土,以原名朱國能發表學術著述,出版《文學概論》(里仁,2003)。
上官竹子自十六歲開始,即在本港從事寫作,其作品散見於《星島日報》、《華僑日報》、《文藝線》和《文壇》等報刊。一九六二至六三年間,他寫作甚勤。其後,上官竹子加入《文藝線》團體,鼓吹「中國風」文學。一九六三年竹子赴台大升學,入中國文學系,學習之餘仍不斷努力創作。不久在台灣出版小說集《夢之圓舞曲》。此書共收十一個短篇創作,據說都是他赴台以後的作品,至於在香港的創作,不知是他覺得稚嫩,還是因為沒有剪存而不選?上官竹子此書的小說題材,大致可分成談愛情的和社會性較強的兩類,我比較欣賞他早期寫的《耶和華的眼淚》。故事寫就讀教會中學的孝全,因家裏太窮困,無錢購買學校為擴建校舍而推出的換物劵;為了不想在同學面前太難堪,終於從父親的錢包裏,偷了三十塊,以滿足班主任的最低要求。竹子在這個小說裏灌注了真切的感情,為它賦與了生命!
慕容的喬木
與慕容羽軍(1925~2013)閑談,甚少見他提到一九五O年來香港前的舊事;讀他的作品,我是小說多於散文,因此,對他的往昔總覺得陌生,直到在洛杉磯的小城哈崗買到了這本散文集《喬木青青》(香港高原出版社,1976),才對年輕的慕容羽軍多了解些。
《喬木青青》約十二萬字,書分三輯,收散文二十餘篇。這些文章多是一九七O年代初期,在徐速編的《當代文藝》發表的,第一輯收《記下一節哀傷》、《我與文藝的自白書》等八篇,寫的是他的家世和文藝因緣;第二輯收《古城青春夢》、《石油城水軟山温》和《南路的方言》等七篇,寫的是一九三O及四O年代,他在廣州、茂名及海南島一帶流浪的生活記錄;第三輯的幾篇,則是他一九六O年代在香港對新詩有關的論述與探討。
讀《喬木青青》,知道慕容羽軍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北伐時孫中山先生大本營的參謀,文告的撰稿者,母親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六二三「沙基慘案」的主角之一。十二歲小學畢業時,抗戰已蔓延全國,他小小年紀即離家,邊逃難邊讀書,六年中學讀了七間學校,後來也進過軍旅,在廣州、海南等地當過報刊編輯,最後從海南轉到南洋,一九五O年才踏足香江。
他的抗戰歷程正是一九四O年代成長一代的典型!
盧森的《朝暾》
盧森(1911~1982)的幾本書中,我最愛書衣漂亮的《朝暾》:一個赤裸的長髮少女,單膝跪在湖邊,雙手V字形張開,臉向大湖遠方從山後發出的曙光,展示了年輕人臉向朝陽,充滿發奮向上的勃勃朝氣……盧森在後記中說,這幅畫出自崔峰和柯華兩位年輕小畫家。我對藝術一無所知,不知這兩位一九四七年約二十歲的藝術工作者,後來有沒有成材,我只知道自己很喜歡這幅畫,這本書。很多時我藏書,都受到漂亮的封面設計所吸引。
這本《朝暾》四十年前購自澳門萬有書店,才十二元,可幸連賈植芳的那本《總書目》也未收此書條目,十分罕見!
《朝暾》是《文海叢書》的第一種,為三十二開本二O一頁,收〈點將錄〉、〈朝暾〉、〈伴侶〉、〈歃血〉……等十二個短篇,寫得最早的是〈伴侶〉(一九三三),最遲的是〈點將錄〉(一九四六),是十四年間的選集。
書前有發行人陳公陶的〈文海叢書出版緣起〉,書後有盧森的〈後記〉,記錄了一九四O年代他的生活片斷。版權頁上有這套叢書的書目,還有李若川的《湖呢?海呢?》、陳容子的《寫在月落的窗下》、魯深(即盧森)的《雙燕箋》、李金髮等的《文果集》和盧森的《拾到的生命》等,還預告會在年內(一九四七)全部出齊,但從盧森的後記所載,因時局甚亂,物價飛漲,似乎這套叢書就只出了《朝暾》!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許定銘:《書事雜碎》之九
比翼雙飛合集
一直以來,愛寫作的情侶或夫婦大多喜歡出合集以示恩愛,像蕭軍蕭紅的《跋涉》、楊騷白薇的《昨夜》、朱雯羅洪的《從文學到戀愛》、廬隱李唯建的《雲鷗情書集》……。不過,這些合集多為單一出現,少有像如今大家見到蕭乾文潔若的《旅人的綠洲》般,以叢書形式出版。
一九九O年代中,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三輯,由張昌華主編的「雙葉叢書」,以合集的形式出版「夫妻檔」的選集。這套叢書還有吳祖光新鳳霞的《絕唱》、黃苗子郁風的《陌上花》、魯迅許廣平的《愛的吶喊》、何凡林海音的《雙城集》、柏楊張香華的《我們的和弦》……等十種。無論在生的、逝去的、國內的、海外的,都包括在內。張昌華在編後記中說:「雙葉」是從「霜葉紅於二月花」轉化過來的,喻意他們像「秋天的紅楓葉,歷炎凉飽風霜;然老而彌堅,筆耕不絕」,一棵樹上兩片不同的葉子體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風味。
這套叢書最獨特的地方是夫妻倆各輯一本書合成出版,不分先後,一輯從書的左翻讀起,另一輯則是倒轉來從另一邊開始,是合集中從來未見過的結構。全套書都是軟精裝,外加燙金書名的封套,書內有作者鈐印親題的書名,彩色精印的生活照,別說作品文采風流了,單是裝幀已甚引人,該奪印刷大獎!
另一半的「噱頭」
舊日一些醒目的寫字人,會事先搜集及整理好一些年紀老邁或病重的名人資料,編輯成書擺在櫃頂;待名人兩腳一伸,立即落機推出書店或報攤,賣個滿堂紅,發死人財。這樣把握機會賺一筆的手法,香港俚語稱之為好「噱頭」。愛寫作的情侶或夫婦出合集以示恩愛,其實也是一種「噱頭」,因為你只要喜歡他們其中之一的,都不會介意接觸他的另一半,銷量很可能會增加一倍。此所以「雙葉叢書」能一輯再輯,銷數不錯。
一九七六年末,台北《中華日報》副刊辦了次名為「我的另一半」的徵文,由作家寫寫他或她對另一半的看法。此舉相當有「噱頭」,不單作家來稿似雪片飛來,追看的讀者也很多。編輯部乘勢推出第一集《我的另一半》(台北中華日報社,一九七七)作者有楊乃藩、司馬中原、趙淑俠、葉慶炳、三毛、思果……等,收文二十餘篇。兩個月後再推出第二集,如是者我見到的已有四集,收百餘位作家寫他們另一半的文章,感情豐富之餘,讀者並因此得知作家們琴瑟和鳴之樂,引人羨慕!
一套有好「噱頭」的書,不一定是好書,但一定是套好銷的書,中副的這套《我的另一半》,我買到的是一九七八年的第六版,不理它每版印多少,應該算是相當滿意的了。更何況事到如今又過去了二十多年,不知又印了幾版?
慈父之痛
文筆辛辣的萬人傑曾在本港辦《萬人雜誌》和《萬人日報》,是著名的文化鬥士;流行小說家俊人曾在《大光報》、《工商日報》、《星島晚報》《華僑日報》……任職,是著名的報人,據劉以鬯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說,他曾創作並出版言情小說二百三十種,若以每冊平均八萬字算,爬格子近二千萬字,不知是三蘇、倪匡、亦舒厲害,還是他寫得更多?
其實,萬人傑和俊人都是香港文化名人陳子雋(?~1989)的筆名,他一九四六年自曲江來港,一直在文化界謀生,是個慈父,育女陳孝晶、子陳孝昌,均畢業美國大學的專業人士。
人生傷痛之事莫過於「白頭人送黑頭人」,萬人傑獨子陳孝昌一九六九年赴美深造,修電機工程,豈料僅七個月即患重病,幾年來一面與病魔搏鬥,一面苦讀,只花兩年半便修完學士課程,繼續向碩士、博士目標奮鬥,盼能出人頭地,為華人爭光,豈料掙扎至一九七三年,終為病魔所攫,客死異鄉!
萬人傑喪子後哀痛莫名,在《星島晚報》專欄《牛馬集》中,以《悼亡兒》為題,長文連載二十餘天,慈父一字一淚訴心聲,讀者及同行文友均感染其哀傷,紛紛撰文安慰。一九七四年,萬人傑把那些信件及《悼亡兒》,連同兒子與家人的生活照,編成這本紀念集《永不死亡的愛》!
詩人的散文
夏菁(1925~)是台灣著名的詩人,「藍星詩社」的創辦人之一,曾出版過詩集《靜靜的林間》(台北藍星詩社,一九五四)、《噴水池》(台北明華書局,一九五七)、《石柱集》(香港中外文化,一九六一)……。有趣的是他本身是位「農業專家」,一九六O年代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農學碩士,並曾受聯合國之邀,往牙買加工作,在大學教農科,與農村復興社合作,是位終身與農業為伍的詩人,退休後定居美國西部。
像詩人余光中一樣,夏菁也喜歡寫帶詩意的散文,如今大家見到的《落磯山下》(香港正文出版社,一九六八)是他第一本散文集,書分《落磯山下》和《聖誕樹》兩輯,收散文二十四篇。夏菁一九六一及一九六五年,兩次到科羅拉多大學讀書,留學經驗豐富,第一輯《落磯山下》中的十多篇文章,寫的正是他留學期間的生活。夏菁在後記中說,這些生活瑣記可供準備出國的留學生作參考,而事實上,寫孤獨生活的《華盛婆婆》,寫求偶心態的《東方少年的煩惱》,寫中西詩觀比較的《兩詩人》,寫生活實況的《生活散記》……,已完全不是「留學指南」,而是有血有肉的「留學文學」。
第二輯《聖誕樹》的幾篇,是討論中西文化和現代化的問題,卻失去了詩人親歷的情感,略遜於第一輯了。
子承父業
無論哪一行業有成就的人,總希望在自己退休後,能有後人「子承父業」,把他畢生努力的事業發揚光大,這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寫作人也有「子承父業」的嗎?我立即想到老舍和舒乙,雖然舒乙當過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長,但在寫作成就上是遠不及老舍的。
其次我想到沙鷗和止庵。沙鷗(1922~1994),是現代著名的詩人,曾主編《新詩歌》雜誌,出過詩集《燒村》、《百醜圖》……等。止庵(1959~)是沙鷗的兒子,本業牙醫,在父親的薰陶下熱愛讀書及寫作,以筆名方晴寫詩,止庵寫評論及書話,對周作人有深入的研究。著述有《樗下隨筆》、《如面談》、《俯仰集》……等數十種,是全國著名的寫作人,學術上的成就遠超其父,被戲稱為「嗜書癮君子」。
如今大家見到的《插花地冊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是止庵傳記式的散文及詩集。前半部以《小時讀書》、《寫作生涯》、《師友之間》……等八章,記述其寫作人生涯,讓我們看到一個寫作人的成長經歷,寫父子到外地同遊、同寫尤其感人。後半部《如逝如歌》以幾首詩捕捉一些逝去的記憶。
止庵寫《插花地冊子》時剛滿四十,這麼年輕就寫回憶錄,很可能會讓人嗤之以鼻,若這樣,你錯失交臂了!
港版「子承父業」
港版寫作人「子承父業」的也不少,吳其敏與羊璧、張稚廬與張雛、嚴慶澍與嚴浩,知道的人比較多,今次要談的是劉芃如和劉天均。劉芃如有一子兩女,女兒劉天梅和劉天蘭在本港的知名度不低,反而她們的兄長劉天均較少人知。
天地圖書公司的出版物這樣介紹「劉天均,生於成都,長於香港,學於温哥華。本是律師,因雅好文藝……其人唯情唯美,滿腹牢騷。其作亦狂亦哀,文采飛揚,確堪稱性靈派傳人。」並為他出了《豈是等閒風流》、《依然風流》、《風流近來都忘了》和《不風流處也風流》等四本書,都以「風流」為名。劉天均的「風流」絕對與「色」字扯不上關係,他的「風流」只是閒雲野鶴的化身而已。
劉天均的小說是個人哲學理論的延伸,讀之陷人於苦痛。他的作品多以散文及雜感為主,散文多一兩千字,不長;雜感則更短,像「雖然命運使人悲,我要咬牙把它欺!」、「最令人心碎的話之一,是:『太遲了!』」這樣三言兩語的金句不少。要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讀他的散文,劉天均滿腦子哲學思想,講緣份,愛讀《莊子》、《三國演義》,喜歡叔本華、尼采、沈從文,尊敬張中行,一生以書為妻,年過花甲未娶,因為至今還未碰到「識字而不拜金的美女」云云。
蘇賡哲:十三妹與張愛玲
現代中國文壇有兩位女作家頗有相似處,她們是張愛玲和十三妹。張愛玲被夏志清力捧,抬高到可以與魯迅、沈從文比肩,十三妹一直只是蔡瀾筆下一個「神秘傳說」,要到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學樊善標、小思努力發掘,才逐漸得到有心人垂注。
張愛玲家世顯赫固不待言,原名方丹或方式文的十三妹,父母也是知識分子,為女兒提供了良好教育,所以據說她會英文、法文甚至拉丁文,還曾以教彈鋼琴維生。如果張愛玲是貴族之後,十三妹則是精神貴族,意識上常有居高臨下姿態,看不起賣文本業,不屑和同文交往,這也是神秘色彩的由來。
不過,也許孤獨中另有深層心理因素,才會和張愛玲一樣,死得不為人知。十三妹稍為好些,曾經「送院急救」。我手頭一份1970年10月20日的《新夜報》刊出相關報道,大字標題是:「本報特務記者千方百計進入寓所,翻箱倒篋搜獲資料,十三妹身世已大白」,最矚目的是「本報全港獨家刊登十三妹芳容」(大抵當年還未有「狗仔隊」名目,「特務記者」一詞不知是否出自王世瑜兄手筆)。
當年《新夜報》的「採訪優勢」,應該在於十三妹正在替它寫專欄。至於芳容,當然人人各有不同的審美品味,十三妹年輕時在航空公司工作過,但似乎不是一般想像中嬌嬈的空中小姐。如果說張愛玲外表有文人氣質,那麼十三妹這幀遺照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位尋常家庭婦女,即是粵語語境中的「師奶」。有人說她「面相比較八卦,依稀可想其為文的刻薄,良有來由」。這點大概是不必反對的。
十三妹中文文筆比不上張愛玲,略見沙石,她寫的是雜文,文字要求沒有文藝創作高,但也因此不可能得到夏志清這種大老的品題。不過她被梁文道兄尊為「我們熟悉的香港副刊專欄文化裏最重要作家之一,或者最出名的作者之一」。我想,十三妹的地位來自今日不少文化界名人自稱受到她的影響。
張愛玲對後輩同業影響相當大,文壇隱然有「張派」成形,那是小說創作的仿效師承;十三妹的「粉絲」,則側重於思想上的啟蒙。「她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第一個在報紙專欄上介紹甚麼叫存在主義、甚麼叫弗洛伊德、甚麼叫意識流小說的人,她啟蒙了當時很多比她年輕的讀者。」
由於十三妹不是學院中嚴謹治學的學者,她介紹給香港人的西方思想潮流,相信得自所訂閱的大量外文雜誌,即使不刻薄地說是生吞活剝或即食即用,精準度畢竟有限,況且她甚麼都要加上自已的「獨特見解」,就更加容易走調了。今天我們讀張愛玲徒子徒孫的文學作品,很容易看出「祖師爺」影響力何在,但自稱被十三妹啟蒙的後輩,就很難說甚麼是出自她的精神遺澤。也許張愛玲被仿效的是她的原創,而十三妹則是一種中介的「炒賣轉售」。師承者入其門後,就可以另尋思想發展的天地去開拓了。
十三妹和周作人、胡蘭成、張愛玲多少是有點「互動」的。周作人在北京鬱鬱幽居,留意到十三妹且屢有品評。十三妹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胡蘭成對她的評論是滿意的,因而轉寄給張愛玲。張愛玲也在《重返邊城》中兩次提到十三妹。但以十三妹排斥馬思聰,認為他不應該在外國人面前數落中共的不是來看,這位作家的思想境界和器識格局並不算高。
(原刊二O一六年三月廿九日卡加利《星島日報》,轉貼自《懷鄉書訊》二O一六年四月二日)
張愛玲家世顯赫固不待言,原名方丹或方式文的十三妹,父母也是知識分子,為女兒提供了良好教育,所以據說她會英文、法文甚至拉丁文,還曾以教彈鋼琴維生。如果張愛玲是貴族之後,十三妹則是精神貴族,意識上常有居高臨下姿態,看不起賣文本業,不屑和同文交往,這也是神秘色彩的由來。
不過,也許孤獨中另有深層心理因素,才會和張愛玲一樣,死得不為人知。十三妹稍為好些,曾經「送院急救」。我手頭一份1970年10月20日的《新夜報》刊出相關報道,大字標題是:「本報特務記者千方百計進入寓所,翻箱倒篋搜獲資料,十三妹身世已大白」,最矚目的是「本報全港獨家刊登十三妹芳容」(大抵當年還未有「狗仔隊」名目,「特務記者」一詞不知是否出自王世瑜兄手筆)。
當年《新夜報》的「採訪優勢」,應該在於十三妹正在替它寫專欄。至於芳容,當然人人各有不同的審美品味,十三妹年輕時在航空公司工作過,但似乎不是一般想像中嬌嬈的空中小姐。如果說張愛玲外表有文人氣質,那麼十三妹這幀遺照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位尋常家庭婦女,即是粵語語境中的「師奶」。有人說她「面相比較八卦,依稀可想其為文的刻薄,良有來由」。這點大概是不必反對的。
十三妹中文文筆比不上張愛玲,略見沙石,她寫的是雜文,文字要求沒有文藝創作高,但也因此不可能得到夏志清這種大老的品題。不過她被梁文道兄尊為「我們熟悉的香港副刊專欄文化裏最重要作家之一,或者最出名的作者之一」。我想,十三妹的地位來自今日不少文化界名人自稱受到她的影響。
張愛玲對後輩同業影響相當大,文壇隱然有「張派」成形,那是小說創作的仿效師承;十三妹的「粉絲」,則側重於思想上的啟蒙。「她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第一個在報紙專欄上介紹甚麼叫存在主義、甚麼叫弗洛伊德、甚麼叫意識流小說的人,她啟蒙了當時很多比她年輕的讀者。」
由於十三妹不是學院中嚴謹治學的學者,她介紹給香港人的西方思想潮流,相信得自所訂閱的大量外文雜誌,即使不刻薄地說是生吞活剝或即食即用,精準度畢竟有限,況且她甚麼都要加上自已的「獨特見解」,就更加容易走調了。今天我們讀張愛玲徒子徒孫的文學作品,很容易看出「祖師爺」影響力何在,但自稱被十三妹啟蒙的後輩,就很難說甚麼是出自她的精神遺澤。也許張愛玲被仿效的是她的原創,而十三妹則是一種中介的「炒賣轉售」。師承者入其門後,就可以另尋思想發展的天地去開拓了。
十三妹和周作人、胡蘭成、張愛玲多少是有點「互動」的。周作人在北京鬱鬱幽居,留意到十三妹且屢有品評。十三妹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胡蘭成對她的評論是滿意的,因而轉寄給張愛玲。張愛玲也在《重返邊城》中兩次提到十三妹。但以十三妹排斥馬思聰,認為他不應該在外國人面前數落中共的不是來看,這位作家的思想境界和器識格局並不算高。
(原刊二O一六年三月廿九日卡加利《星島日報》,轉貼自《懷鄉書訊》二O一六年四月二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