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多云。刘以鬯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小说大家,所著《酒徒》《对倒》等长篇和《寺内》《打错了》等短篇,早已名垂香港文学史册。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都属于探索性的“娱己小说”。他还写过许多与之相对的“娱人小说”。也用他自己的话说,“娱人小说”就是为了换取稿费不得不走通俗路线,将别人的“要求”、“看法”和“喜恶”当作自己的“要求”、“看法”和“喜恶”。1950—60年代,刘以鬯曾“日写万字‘娱人小说’”(刘以鬯:《我怎样学习写小说》)。
然而,刘以鬯这些数量相当可观的“娱人小说”,一直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整理和探讨。不久前,许定铭先生提出“像刘以鬯这么优秀的香港小说作家,是应该出版《刘以鬯全集》的。虽然香港作家好像从未见过有全集出现,但,刘以鬯先生应该是第一位!”“全集”追求“全”,刘以鬯的“娱人小说”应在《全集》中占一席之地也就理所当然,正如许先生接着所指出的:“尤其一向不被重视的‘三毫子小说’,都应该是《刘以鬯全集》的一部分,因为名家笔下的‘三毫子小说’,也是很有分量的。”(许定铭:《关于〈刘以鬯全集〉的建议》)
许先生在1958年10月15日《知识》第59期上“发现了来自新加坡,署名‘葛里哥’的二千多字短篇《父与子》”。很巧,我手头也有署名“葛里哥”的两部中篇《夕阳灿烂》《三角关系》以及短篇《蛇与猫》。《夕阳灿烂》《三角关系》列为香港鹤鸣书业公司“每月逢十出版”的“文艺文库”(10)和(23),两书均有版权页,但无出版时间,“每册港币四角”。《蛇与猫》连载于1957年9月28日、10月5日新加坡南洋报社《星期六周刊》第421、422期。由此推测,“葛里哥”这个笔名大致是刘以鬯1950年代中后期在香港和新加坡使用的。
“葛里哥”这些作品都以香港或新加坡青年男女的情爱生活为题材。《夕阳灿烂》以“我”的视角,描述来自上海的慕容慧珠在香港屡遭爱情挫败曲折而又悲惨的一生。《三角关系》写留英学生高岱回港过旧历新年先后遇到旧恋人玲芝和表妹丹萍引发的情感纠葛。而《蛇与猫》则写“我”认识长得一模一样而性格迥异的孪生姐妹剑芬和眉兰的“奇遇”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葛里哥”笔下的这些青年女性,虽然各有各的个性和经历,但都能在关键时刻敢说敢作敢当,显示出女性善良坚韧的一面。而语言精练,结构巧妙,多以对话见长,又是“葛里哥”小说艺术上的特点。且录《夕阳灿烂》的开头:
慕容慧珠有五个男朋友。……
每天从早到晚,五人川流不息地缠着这位饱经沧桑的女人,等待“历史重演”,其情形颇有点像哨兵换班。
有时候,她似乎很讨厌他们。
有时候,她又非常乐于周旋。
她的个性就是这样的多角。
刘以鬯曾明确表示,他写“娱人小说”的底线是“我只写通俗小说,不写庸俗小说;只写轻松小说,不写轻薄小说;只写趣味小说,不写低级小说”,综观这几篇“葛里哥”的小说,可证他所言不虚。但刘以鬯到底以“葛里哥”笔名发表和出版了多少小说?还有待刘以鬯研究者进一步发掘,让它们都回归《刘以鬯全集》的怀抱。
本文刊2019年1月31日《文汇报 笔会》
“不日记”为陈子善在笔会的专栏
(轉載自《搜狐》2019年1月31日)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許定銘:剪貼簿另一章
圖A
圖B
圖C
圖D
圖E
圖F
圖G:封面
圖H:封底
圖K:扉頁
圖M:藏書票
俊東贈我的《詩與小詩選輯》,除剪貼了前面提過的力匡,徐訏和夏侯無忌等人的作品外,其實還有十來頁,圖ABC那樣的剪貼,每頁八個框框,題〈星晚〉外,内收小詩四行,以新詩形式創作,另署題目,大部分是諸葛郎的作品,不知是何許人,間中也收令狐玲及力匡等人的小詩。估計這個專欄應是《星島晚報》的副刊版面標題,每晚一格。我一向不喜歡這種限句限字「豆腐乾」式的創作,故只選刊幾頁,聊備一格。
至於另一本剪貼簿,則是約三十六開十餘頁的小册子,與《詩與小詩選輯》比,是「大巫與小巫」之別,只可視為上輯之附屬品,僅素描圖DEF供大家欣賞,每頁約收剪二至三首詩並貼一起,我欣賞的是詩圖以外的框框,這是俊東一筆一劃親繪的,似為詩圖加了個相架。
雖然這本題為《小詩一輯》的小製作沒法與《詩與小詩選輯》比,但它同樣有封面、封底,同樣有贈我的題簽,更特別的是附「俊東書屋」的藏書票,此票打印在一張有凹凸花紋的厚卡紙上,右下角還有製作者的簽名,我看草書的能力甚低,只看到此君姓梅,其他留待讀者諸君代我參詳!
──2019年1月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許定銘:一個愛書家的剪貼簿
雖然我沒有剪貼的習慣,卻愛看友人的剪貼簿,尤其如今印刷技術已普遍之極,有些朋友把早年的剪貼素描成書,剪貼簿便成了孤本收藏。像陳進權,常在網上展示他七八十年代的剪貼藏品,就很引人羨慕。
其實,剪貼不在於收藏,而在於收集的價值。很多報刊上的作品,發表了不一定會出專集,隨着歲月的流逝,有些文章就會在讀者的腦海消失,未被發掘的好作品,往往因此湮滅無聞。
倪匡早年寫「衛斯理」,從未考慮會出版單行本,連稿也未留,發表後也不剪存。到後來發現衛斯理很有出版的價值時,遲啦,到哪去找原稿呢?事件揚開去後,幸好有心人出現了:詩人温乃堅原來很愛剪貼,尤其欣賞《衛斯理傳奇》,日日剪貼,一篇不漏,整盒剪貼給倪匡送了去。今天能讀到整套完整《衛斯理傳奇》的粉絲們,應該要知道那是温乃堅的功勞,是「剪貼」的實際作用。
事實上,温乃堅除了剪貼衛斯理,他也很愛剪貼新詩,多年前與他共進午餐,他曾帶給我看好幾本新詩的剪貼簿,如今人已化作青煙,他那一大叠剪貼不知花落何處?
好友黃俊東也愛剪貼,年前贈我《詩與小詩選輯》兩册,彌足珍貴,近日較清閑,特意素描出來供同好欣賞,一來讓大家知道愛書家黃俊東對剪貼的珍愛、執着,把剪貼簿珍藏六十多年的耐力;二來除了了解俊東對新詩的熱愛,或多或少還可窺探到香港一九五O年代新詩壇的一角。我如今把它們在這兒展示,目的讓大家在閱讀以外,把某些未見專集的作品繼續流傳下去。
俊東這本《詩與小詩選輯》內頁註明是製作於一九五二年四月三日的,雖然當年他才十多歲,但製作非常認真,除了封面、封底的繪製,最感動我的,是封面包書紙內的題字(圖2),雖然不足二十字,但我們卻看到俊東挺着活動不得的半邊身子,顫巍巍的一筆一筆刻劃……,那份情意深深地感動了我……。
我素描出來的二十頁,近百首小詩中,屬於力匡的,竟然超過七十首,可見俊東非常迷力匡。其實迷力匡的又何止俊東呢,盧因的《一指禪》(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九)中有一篇〈記詩人鄭力匡〉(頁183)中,就記敍了他和崑南都很迷力匡。一九五二年力匡的《燕語》出版了,盧因買了三本,一本自存,兩本送女朋友,還約了崑南一同去出版社找力匡簽名,見到一條長長的等簽名的人龍……。可惜「吾生也晚」,未見過力匡的「威水」,但好友如是說,可以想像當年新詩流行「力匡體」,一點也不誇張!力匡的詩集只有《燕語》和《高原的牧鈴》,不知剪貼簿這七十首中會不會有未入集的漏網之魚?
除了力匡,收得比較多的是徐訏和夏侯無忌。徐訏是大名家,不必多費唇舌;夏侯無忌是齊桓寫詩時的筆名,曾以此筆名出過詩集《夜曲》。此外有一位班比,收在輯內的詩作有〈止水〉和〈邂逅〉,俊東還在題目側打了符號,意是寫得不錯?詩人崑南早期在《詩朶》中,曾用筆名「班鹿」〈免徐速的「詩籍」〉,如果我沒有猜錯,「班比」很可能是崑南早期的筆名之一。
──2019年1月
其實,剪貼不在於收藏,而在於收集的價值。很多報刊上的作品,發表了不一定會出專集,隨着歲月的流逝,有些文章就會在讀者的腦海消失,未被發掘的好作品,往往因此湮滅無聞。
倪匡早年寫「衛斯理」,從未考慮會出版單行本,連稿也未留,發表後也不剪存。到後來發現衛斯理很有出版的價值時,遲啦,到哪去找原稿呢?事件揚開去後,幸好有心人出現了:詩人温乃堅原來很愛剪貼,尤其欣賞《衛斯理傳奇》,日日剪貼,一篇不漏,整盒剪貼給倪匡送了去。今天能讀到整套完整《衛斯理傳奇》的粉絲們,應該要知道那是温乃堅的功勞,是「剪貼」的實際作用。
事實上,温乃堅除了剪貼衛斯理,他也很愛剪貼新詩,多年前與他共進午餐,他曾帶給我看好幾本新詩的剪貼簿,如今人已化作青煙,他那一大叠剪貼不知花落何處?
圖一:封面前加包書紙
圖二:封面及題字
圖三:封面內頁貼木刻
圖四:封底後加包書紙
圖五:封底
圖六:封底內頁的藏書票
好友黃俊東也愛剪貼,年前贈我《詩與小詩選輯》兩册,彌足珍貴,近日較清閑,特意素描出來供同好欣賞,一來讓大家知道愛書家黃俊東對剪貼的珍愛、執着,把剪貼簿珍藏六十多年的耐力;二來除了了解俊東對新詩的熱愛,或多或少還可窺探到香港一九五O年代新詩壇的一角。我如今把它們在這兒展示,目的讓大家在閱讀以外,把某些未見專集的作品繼續流傳下去。
俊東這本《詩與小詩選輯》內頁註明是製作於一九五二年四月三日的,雖然當年他才十多歲,但製作非常認真,除了封面、封底的繪製,最感動我的,是封面包書紙內的題字(圖2),雖然不足二十字,但我們卻看到俊東挺着活動不得的半邊身子,顫巍巍的一筆一筆刻劃……,那份情意深深地感動了我……。
我素描出來的二十頁,近百首小詩中,屬於力匡的,竟然超過七十首,可見俊東非常迷力匡。其實迷力匡的又何止俊東呢,盧因的《一指禪》(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九)中有一篇〈記詩人鄭力匡〉(頁183)中,就記敍了他和崑南都很迷力匡。一九五二年力匡的《燕語》出版了,盧因買了三本,一本自存,兩本送女朋友,還約了崑南一同去出版社找力匡簽名,見到一條長長的等簽名的人龍……。可惜「吾生也晚」,未見過力匡的「威水」,但好友如是說,可以想像當年新詩流行「力匡體」,一點也不誇張!力匡的詩集只有《燕語》和《高原的牧鈴》,不知剪貼簿這七十首中會不會有未入集的漏網之魚?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圖二十六
──2019年1月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許定銘:旭藝文社的社刊《旭藝》
有朋友電傳來問《旭藝》,說我有文章刊於其上,一定知道來龍去脈,我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翻查舊剪貼簿,我真有短篇刊於其上,依稀記得是龍敦光叫我寫的,其他的都記不起來了。
〈鼓手的戀歌〉是篇二千字的短篇,寫的是年輕鼓手美度士暗戀歌女夏綠蒂的故事,全篇以美度士的獨白演繹 ,沉鬱而悲傷。初稿於「民國五十三年十月」 ,而刊於五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的《旭藝》上,當年才十來歲,中學未畢業的舊事 ,如果不是朋友提起,我完全忘記了這篇東西。
記得一九六O年代文社潮時期,有個「旭藝文社」,出過些油印及鉛印的社刊,主持人叫龍敦光,大概是文社聚會時認識的,没深交,連他的外型是怎樣的都忘了。我只記得發表〈鼓手的戀歌〉那期的《旭藝》,是薄薄的十六開鉛印本。那時候的印刷還是凸版時代,這幅手寫的題目及插圖絕不簡單,是要製「電版」的:事先把字及圖繪好,交到製電版的公司縮放成你要的呎吋製成金屬膜,再釘在配合印刷機的木板上。 如此複雜的過程,所費不貲,因為電版是按每平方吋收費的。《旭藝》的編者肯多花費於〈鼓手的戀歌〉上,表示他們很重視這個短篇。
對《旭藝》全無記憶,只好請教專家,問萱人了。
萱人回郵叫我讀他的《香港六七十年代文社運動整理及研究》(香港臨時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一九九九),五百多頁,幾十萬字,超過一公斤的大書,翻起來一點不簡單,幸好他指明了讀頁六十五 。
萱人在他談旭藝文社的那篇文章中說:他們活躍於一九六四年後,先出了八期油印及鉛印的《旭藝》社刊及紀念特刊,後來又出過《曙暉》、《藝華》、《旭苗》、《燕影》……等,此中與〈鼓手的戀歌〉那期有關的《旭藝》錄如下:
《旭藝》半月刊(該社出版,刊期接油印本期數為第九期,十六開鉛印雜誌型 ,封面綠字標圖,內頁印黑。公開發售每册六角,成立「旭藝出版社」應付商業出版發行責任。該期社論〈從文社中來到文社中去〉,表示要組織「文社之家」集各文社經濟力量,讓社員有「一個正常的去處」,據知此雜誌形式祇維持一期) 。雜誌只出一期,許某有幸參與,五十多年後尚能查到記錄 ,萱人應記一功。
──2019年1月
(以上《旭藝》第九期圖片由小思提供,謹此致謝!)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悼潘光沛
巴丙頓道及其他
邁克
六十年代末第一次讀《傾城之戀》,男女主角築愛巢的那條街印成「巴而頓道」,當然是因為台灣皇冠出版社的校對不熟悉香港地理,「丙」「而」字形相似,沒有校出來。記憶中,最早的上海初版已經執錯字,生米煮成熟飯,就算往後改正也來不及了,粗心大意的抄襲貓闊佬懶理,一錯再錯錯到底,直到近年,某些大陸網站大模大樣剪貼張愛玲,便懵然不察繼續「巴而頓」。我八三年才正式認識香港,不折不扣的外來插班生,本來大有資格加入錯的行列,不虞有詐「而」到海枯石爛,幸好寄居在朱同志置富花園的家,出入常常經過香港大學,瞻天望地周圍贒的好處數之不盡,很快就發現應該和Babington發生關係的是「丙」。朱同志交遊廣闊,周末尤其高朋滿座,有幾個搞音樂戲劇的波希米亞文青住在巴丙頓道,不久之後其中一位當律師的潘先生外遊,我興高采烈報名「坐屋」,自此厚着臉皮自稱和白流蘇范柳原做過鄰居。
在大館巧遇摩登亂世佳人的晚上,手機傳來潘先生死訊,驚愕得說不出話來。我第一本書《採花賊的地圖》,是他一手促成的,罔顧初出茅廬的寫手無德無才,不但出錢而且出力,完全是雪中送炭的君子。原本就見面不密,移居巴黎後幾乎斷絕音訊,偶爾和紐約的K提起,大家都聳聳肩說沒有消息。《採花賊》出內地版的時候,打電話徵求同意,他說版權歸作者所有,我歡天喜地收線,書出了也不記得送他一冊。再後來,牛津印修訂版,乾脆連電話都沒有打,一個人可以無禮到這種程度,慚愧啊慚愧。
(《蘋果日報》2019年1月9日)
悼友人
陳文敏
你終於決定離去了!你天才橫溢,讀書時總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名列前茅。你鍾情音樂,還記得有回聽你彈奏蕭邦的作品,樂聲一時激情澎湃,一時如哭如訴,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你剛入大學便指揮法律學院合唱團,贏得所有高年班同學的讚賞,更領導合唱團多次奪標。你曾說過,你的夢想是編寫如《仙樂飄飄處處聞》那種旋律優美而又膾炙人口的歌劇。
畢業後,你在國際律師事務所工作,但幾年後你便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全情投入編寫歌劇。歌劇獲得各方好評,但也用盡了你幾年的積蓄;跟着的日子,你總是游走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每幾年便放下律師工作,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令我們這些每天營營役役的人大為羨慕。你曾住在紐約哈林區,黑人的音樂給你帶來不少靈感。有一年我在倫敦,你忽然來電約我當天上咖啡館,我們促膝暢談一個寧靜的下午,原來你是老遠從愛丁堡坐八小時公共汽車來倫敦相聚。
社會的動盪,不斷壓縮的公共空間,令你深感不安,你曾旅居大馬,近年移居台灣,為的是尋找一個寧靜自由的環境繼續你的音樂創作,但大量的音樂原稿因電腦故障而失掉,令你大受打擊。噩耗傳來,一直擔憂的事終於發生了!想起一首歌詞:在滿天繁星的夜裏,就如情侶般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應該告知你,這個世界並非為你這種追求完美的人而設。今夜繁星依舊,願你終於找到生命的寧靜。潘光沛兄,願你安息!
(《明報》2019年1月9日)
作曲家之死
潘麗瓊
驚聞作曲家潘光沛在台灣猝逝,據說他是自殺的!我曾任文化版編輯,跟他挺熟。洋名Eric的他,身為港大法律系的天子門生,任職律師,百萬年薪。他天才橫溢,會寫文章。又精通彈琴和作曲,曾憑作品《歌詞》奪得1986年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冠軍,由倫永亮主唱。他創作了處女創作音樂劇《黃金屋》;1994年,潘光沛再接再厲,創作音樂劇《風中細路》,由毛俊輝執導,好評如潮。之後……創作沉寂下來。
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卻生活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生命和悲劇相隨。Eric的父親潘朝彥是《華僑日報》總編輯,不幸在1993年參加上海新聞界邀請團時,遭遇車禍喪生,終年只有六十多歲。噩耗傳來當天,我還在電話中安慰他。其後,我們常在電話中暢談他的音樂劇夢想。他是大情大性之人,彈鋼琴激情之處,可以把鋼琴轟得粉碎!
Eric在薄扶林新居入伙時,窗口對正墳場,他卻說「冇有怕」。他品味要求高,我誠惶誠恐地買了一隻歐洲琉璃花瓶送他作賀禮。來參加housewarming party的都是文化人,包括名演員李鎮洲等等。
近年我和他少接觸了。他2014雨傘運動中寫了多篇文章,月旦時事。這幾年索性離港旅居大馬及移居台灣,但生活得不如意,患上抑鬱症,又因電腦故障把他大半生的音樂稿件洗走,令情緒直墜谷底。去年普世歡騰的聖誕夜,潘光沛孤獨地死在異鄉──台灣,終年只有六十歲。我們最不希望發生的終於發生了!
(《明報》2019年1月10日)
細路風大請添衣
鄧達智
以為同齡朋友,書友會得守望相助,牽手一直走下去;曾經一起度過少年荳芽夢的牛仔,前年迅雷不及從知道病情在幾個月之內病逝,幾名死黨同學至今仍未完全從傷痛中釋懷。
去年十一月阿蕭在新加坡先走。十二月聖誕節傳來潘光沛惡耗。一月才過了兩個星期,正在撰稿寫幾抹潘的印象之際,知道病情不及一年的約翰等不及農曆新年;都是我差不多時期認識,差不多歲數誠摯的朋友,接二連三離去,眼前空白;以什麼心情面對也已模糊。
書房裏有兩個緊貼的架子,擺放自己特別親近的書籍與影碟;隨手搜出潘光沛著作、「風中細路」出版《兩小無猜》,很多年前他送我的小禮物。一直未曾好好細味,他走了,捧着從頭再讀。
〈鋼琴〉引言他用上: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想不到他選擇在聖誕節先走一步。我們多久沒見?
每次失蹤之後,總會毫無預警在我面前出現,不聞不問失蹤的年、月、日。爾後親切交往一段時間,又再啓動失蹤系統,近乎人間蒸發;這一次,他不會再回來了,起碼不是帶着我熟悉的肉身與臉龐,如若有幸,夢中見……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忘記我們如何認識,也忘記了年份,清楚記得;在藝術中心看他創作的音樂劇《風中細路》。巴炳頓道他家喝茶,聽他彈鋼琴。
《兩小無猜》第39頁〈路邊景色〉之〈學校〉描述巴炳頓道唐六樓面對「一間中學和它的操場。」「剛離開校門時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是苦多樂少,漸漸地,變成苦樂參半。現在,當我見到穿着白布制服的中學生時,感覺快樂的中學時代終於來臨了。」
潘曾寄居紐約哈林,律師也不做了學非洲鼓去。忽然回來買了當年交通非常不方便元朗大棠白沙村的村屋,出入或來我老家探望都是騎着單車。忽然人與三角鋼琴都搬到我在奧卑利街兩層住宅的上層,什麼都放下,就寫歌。未幾又重操法律舊職。他其實是個波希米亞人,只是平衡不了夢想與現實。
曾經置業在檳城,也聽說移居過台灣,還打算去探望卻原來已住過珠海,搬回香港;最終,潘還是選擇了香港,向生涯告別。
(《蘋果日報》2019年1月16日)
邁克
六十年代末第一次讀《傾城之戀》,男女主角築愛巢的那條街印成「巴而頓道」,當然是因為台灣皇冠出版社的校對不熟悉香港地理,「丙」「而」字形相似,沒有校出來。記憶中,最早的上海初版已經執錯字,生米煮成熟飯,就算往後改正也來不及了,粗心大意的抄襲貓闊佬懶理,一錯再錯錯到底,直到近年,某些大陸網站大模大樣剪貼張愛玲,便懵然不察繼續「巴而頓」。我八三年才正式認識香港,不折不扣的外來插班生,本來大有資格加入錯的行列,不虞有詐「而」到海枯石爛,幸好寄居在朱同志置富花園的家,出入常常經過香港大學,瞻天望地周圍贒的好處數之不盡,很快就發現應該和Babington發生關係的是「丙」。朱同志交遊廣闊,周末尤其高朋滿座,有幾個搞音樂戲劇的波希米亞文青住在巴丙頓道,不久之後其中一位當律師的潘先生外遊,我興高采烈報名「坐屋」,自此厚着臉皮自稱和白流蘇范柳原做過鄰居。
在大館巧遇摩登亂世佳人的晚上,手機傳來潘先生死訊,驚愕得說不出話來。我第一本書《採花賊的地圖》,是他一手促成的,罔顧初出茅廬的寫手無德無才,不但出錢而且出力,完全是雪中送炭的君子。原本就見面不密,移居巴黎後幾乎斷絕音訊,偶爾和紐約的K提起,大家都聳聳肩說沒有消息。《採花賊》出內地版的時候,打電話徵求同意,他說版權歸作者所有,我歡天喜地收線,書出了也不記得送他一冊。再後來,牛津印修訂版,乾脆連電話都沒有打,一個人可以無禮到這種程度,慚愧啊慚愧。
(《蘋果日報》2019年1月9日)
悼友人
陳文敏
你終於決定離去了!你天才橫溢,讀書時總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名列前茅。你鍾情音樂,還記得有回聽你彈奏蕭邦的作品,樂聲一時激情澎湃,一時如哭如訴,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你剛入大學便指揮法律學院合唱團,贏得所有高年班同學的讚賞,更領導合唱團多次奪標。你曾說過,你的夢想是編寫如《仙樂飄飄處處聞》那種旋律優美而又膾炙人口的歌劇。
畢業後,你在國際律師事務所工作,但幾年後你便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全情投入編寫歌劇。歌劇獲得各方好評,但也用盡了你幾年的積蓄;跟着的日子,你總是游走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每幾年便放下律師工作,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令我們這些每天營營役役的人大為羨慕。你曾住在紐約哈林區,黑人的音樂給你帶來不少靈感。有一年我在倫敦,你忽然來電約我當天上咖啡館,我們促膝暢談一個寧靜的下午,原來你是老遠從愛丁堡坐八小時公共汽車來倫敦相聚。
社會的動盪,不斷壓縮的公共空間,令你深感不安,你曾旅居大馬,近年移居台灣,為的是尋找一個寧靜自由的環境繼續你的音樂創作,但大量的音樂原稿因電腦故障而失掉,令你大受打擊。噩耗傳來,一直擔憂的事終於發生了!想起一首歌詞:在滿天繁星的夜裏,就如情侶般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應該告知你,這個世界並非為你這種追求完美的人而設。今夜繁星依舊,願你終於找到生命的寧靜。潘光沛兄,願你安息!
(《明報》2019年1月9日)
作曲家之死
潘麗瓊
驚聞作曲家潘光沛在台灣猝逝,據說他是自殺的!我曾任文化版編輯,跟他挺熟。洋名Eric的他,身為港大法律系的天子門生,任職律師,百萬年薪。他天才橫溢,會寫文章。又精通彈琴和作曲,曾憑作品《歌詞》奪得1986年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冠軍,由倫永亮主唱。他創作了處女創作音樂劇《黃金屋》;1994年,潘光沛再接再厲,創作音樂劇《風中細路》,由毛俊輝執導,好評如潮。之後……創作沉寂下來。
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卻生活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生命和悲劇相隨。Eric的父親潘朝彥是《華僑日報》總編輯,不幸在1993年參加上海新聞界邀請團時,遭遇車禍喪生,終年只有六十多歲。噩耗傳來當天,我還在電話中安慰他。其後,我們常在電話中暢談他的音樂劇夢想。他是大情大性之人,彈鋼琴激情之處,可以把鋼琴轟得粉碎!
Eric在薄扶林新居入伙時,窗口對正墳場,他卻說「冇有怕」。他品味要求高,我誠惶誠恐地買了一隻歐洲琉璃花瓶送他作賀禮。來參加housewarming party的都是文化人,包括名演員李鎮洲等等。
近年我和他少接觸了。他2014雨傘運動中寫了多篇文章,月旦時事。這幾年索性離港旅居大馬及移居台灣,但生活得不如意,患上抑鬱症,又因電腦故障把他大半生的音樂稿件洗走,令情緒直墜谷底。去年普世歡騰的聖誕夜,潘光沛孤獨地死在異鄉──台灣,終年只有六十歲。我們最不希望發生的終於發生了!
(《明報》2019年1月10日)
細路風大請添衣
鄧達智
(作者提供)
以為同齡朋友,書友會得守望相助,牽手一直走下去;曾經一起度過少年荳芽夢的牛仔,前年迅雷不及從知道病情在幾個月之內病逝,幾名死黨同學至今仍未完全從傷痛中釋懷。
去年十一月阿蕭在新加坡先走。十二月聖誕節傳來潘光沛惡耗。一月才過了兩個星期,正在撰稿寫幾抹潘的印象之際,知道病情不及一年的約翰等不及農曆新年;都是我差不多時期認識,差不多歲數誠摯的朋友,接二連三離去,眼前空白;以什麼心情面對也已模糊。
書房裏有兩個緊貼的架子,擺放自己特別親近的書籍與影碟;隨手搜出潘光沛著作、「風中細路」出版《兩小無猜》,很多年前他送我的小禮物。一直未曾好好細味,他走了,捧着從頭再讀。
〈鋼琴〉引言他用上: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想不到他選擇在聖誕節先走一步。我們多久沒見?
每次失蹤之後,總會毫無預警在我面前出現,不聞不問失蹤的年、月、日。爾後親切交往一段時間,又再啓動失蹤系統,近乎人間蒸發;這一次,他不會再回來了,起碼不是帶着我熟悉的肉身與臉龐,如若有幸,夢中見……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忘記我們如何認識,也忘記了年份,清楚記得;在藝術中心看他創作的音樂劇《風中細路》。巴炳頓道他家喝茶,聽他彈鋼琴。
《兩小無猜》第39頁〈路邊景色〉之〈學校〉描述巴炳頓道唐六樓面對「一間中學和它的操場。」「剛離開校門時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是苦多樂少,漸漸地,變成苦樂參半。現在,當我見到穿着白布制服的中學生時,感覺快樂的中學時代終於來臨了。」
潘曾寄居紐約哈林,律師也不做了學非洲鼓去。忽然回來買了當年交通非常不方便元朗大棠白沙村的村屋,出入或來我老家探望都是騎着單車。忽然人與三角鋼琴都搬到我在奧卑利街兩層住宅的上層,什麼都放下,就寫歌。未幾又重操法律舊職。他其實是個波希米亞人,只是平衡不了夢想與現實。
曾經置業在檳城,也聽說移居過台灣,還打算去探望卻原來已住過珠海,搬回香港;最終,潘還是選擇了香港,向生涯告別。
(《蘋果日報》2019年1月16日)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許定銘:蔡詩人炎培手迹大展
蔡詩人平日吊兒郎當、我行我素,實則其人禮數甚周,從不疏漏。早年我每出新書均贈詩人請指正,炎培讀畢,多來信指出書中謬誤之處,或贈手稿留念。今次整理舊物,得詩人墨寶數頁,特示諸友,供同好欣賞。
詩人行事作風與眾不同,且先看信封(圖A):我發現得遲,僅存三張。炎培之信封愛直寫,長長的佔了整個版面,構圖飽滿。最有趣的是第三張,中英並用,那個長長打勾的Local很「詩」!
圖B是我現存老蔡手稿中最舊的一張,信寫於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當時我在加拿大多倫多,沒有了信封,不知他是否寄到楓葉國給我的。他提到當年在渣華道見到我的那次,應該是一九八O年代的事。那時候我為天主教慈幼會編中學生月刊《青年良友》,出版社就在北角碼頭的渣華道上,某次道上遇蔡詩人,遂奶茶咖啡於茶餐廰,難得他多年後仍記得。
當年我贈他的是《書人書事》(香港作家協會,一九九八,圖B1),此中半本書寫《香港青年文運的回顧》(圖B2),有很多篇文章都是談一九五O年代香港文壇的,蔡詩人當然「如見故人」了。在〈《詩朶》及其他〉中,我提到刊物中有藍菱的詩,若不是蔡詩人指出,我還不知道那就是葉維廉哩!
此外,他還問我在加拿大曾否見過盧因。香港地方細,大小的概念難與世界性比較,須知盧因在溫哥華,我在多倫多,兩者之間搭飛機都要五小時,想見面談何容易。偏偏世事無巧不成書,盧因居然搭機東來,透過金炳興找到了我,大家在雪地街頭留影(圖B3)。
其後某次盧因回港探親,我趕快拉了他與炎培茶聚(圖B4),那當然是後話了。
二OO二年,為記念寫稿四十年,我出了兩本書:《醉書室談書論人》(圖C)封面是詩人路雅的女兒懿棣設計的,老大一個「醉」字作網底,書名在右邊,左邊密麻麻的排滿我珍藏的書影,深得我心;《爬格子年代雜碎》(圖C1),封面是書房窗下的銅鑼灣避風塘,封底是向河居日落……。這兩本書是我個人生命長河的中途站,是件珍貴的紀念品。當年我新用了口述的電腦軟件,一邊講話,文字迅即在屏幕上出現,寫得很快、好玩!
書寄給炎培,他居然前後給了我三封信。
先看圖C2。我前面說過,這兩本書是用口述軟件寫的,它最大的缺點是出錯同音字,你校對時稍一不留神即鬧笑話。在《爬格子年代雜碎》後記的最末,我這樣說:
信末有一句「死火戴天給你寫得咁生猛,可見詩人必須要有派頭。哈哈。」寫的是我與戴天同赴宴的趣事,有興趣者不妨翻翻《香港小事》中的〈與詩人同席〉,在《許定銘文集》網站可迅速查到。
《醉書室談書論人》中有一篇〈兩本六十年代的小說選集〉,我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了友聯出版社的《新人小說選》和學生生活報出的《遲來的春天》,炎培為我作了不少補充和更正,值得在此補上一筆。在談《遲來的春天》中的短篇時,此中有位司馬靈寫了篇〈英雄之路〉,讀來不覺有特別出色之處,也不知道作者是誰,只輕輕帶過就算。大抵炎培看不過眼,即在信中(圖C2)點醒我:
凌麥思我是知道的,一九五O年代他在香港的文藝刊物上發表過不少散文及小說,我記得很多都在《文壇》見刊,好像沒出過單行本,故不受人注意。近聞李洛霞正全力發掘這位被湮沒的作家,希望她早日有成,讓我們對凌麥思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同一篇文章〈兩本六十年代的小說選集〉中,我介紹友聯出版社的《新人小說選》時談到該書的作者群,根據我的所知,指出「自欒復到桑品載的六位,都是台灣的作家」(頁98)。
原來我錯了!欒復竟是蔡炎培極少用的筆名之一。
二O一三年一月二十四日,詩人給了我 圖C2那封信後還有話要說,同日即寄了另一信圖C3給我,其後在二月二十五日再修書一通,談了〈煤生〉創作的始末。不過,詩人的字很「詩」,怕大家看不清楚,謹錄如下:
二OOO年以後,作家協會的會刊《作家》有個短時期由我組稿,大概炎培那兒也由我寄送刊物,此所以他會來信(圖D)告訴我收到期刊,「有空隨時喝茶。你請客,我付帳」,詩人幽默如昔。
二OO三年我出了盒型的《浪迹天涯》(圖E),詩人收到後,寄來一紙詩信(圖E1),他這首〈作家過馬路〉相當有趣,抄給大家欣賞:
其實這首詩叫〈作家過馬路〉可以,叫〈詩人過馬路〉也可以,叫〈老嘢過馬路〉都可以……,何以炎培會在信中給我寫那麼一首詩?這是隨手寫下的,没留底稿?發表過嗎?都值得深思!及後,我在他的信內讀到以下這句話才明白過來:
非也,非也,想深一層,一點也不好笑。炎培看似遊戲人間,實際不知多清醒。我的看法是:詩人隨意過馬路,掛住看莫文蔚海報,險些出意外,幾乎丟命,事後清醒才寫了〈作家過馬路〉自嘲,如果我乖乖守規距過馬路,就唔使嚇餐死。現實和詩境往往是正反的!
二OO八年我岀了《愛書人手記》(圖G),炎培以為我發了達,來信(圖G1)說:知道我重金購舊書,必然「火燒旗杆之外,火燒棺材必矣」。「火燒旗杆」是長炭(長嘆世界),凡香港人都明白;但「火燒棺材」嘛,是「嘆死」還是其他?還得請教高明。
事實上老許從未發達,高價搶購舊書,乃係還心頭好,書讀完,寫過書話,還得再賣出去,然後再買入新的舊書,如此以書養書,書話才可以長寫長有,書才可以出完一本又一本;人家稱我為藏書家,否認到口乾都没人信,只好不再說話,自認愛書人勉强可以。
炎培見我寫他的四毫子小說,曾寫信來問(圖H)可否借他重印,我覆他是人家借我讀的,書已還了,不好再借。他信也好,不信也好,我無法幫忙。幸好復刻版《日落的玫瑰》(香港唯美生活,二O一O,圖H1及H2)總算面世了,我真替他高興!
蔡詩人給我的信中,最懸疑的當數零三年十二月一日的這通(圖K),他以為我對事件最清楚,而事實上我一無所知。且不說前邊仲鳴約稿的事,後半部說:
但,為甚麼向我發牢騷呢?難道與我有關?
我突然靈光一閃,翻開《作家》月刊檢查。好傢伙!居然讓我猜對了:二OO三年六月,第二十一期《作家》,發表了蔡炎培的長詩〈一個小孩和他的木偶――給木蛋〉,詩名略有不同,但肯定是它。這首長詩佔了三頁,連兩組零,共八節。此詩最後之處是:
公元二OOO年,蔡浩泉不幸病逝,我寫了〈雨季和《星期文庫》〉發表於《作家》第八期(圖M)以示悼念。蔡詩人知道我關心他的老友,贈我詩作〈給浩泉〉兩頁(圖M1-2),寫的是他們五個人:沙里、桑白、周石、蔡浩泉和蔡詩人五個小伙子共住一起的舊事,是我唯一蔡詩人的手稿,正好拿來為這篇〈蔡詩人炎培手迹大展〉壓卷!
──2019年1月
圖A
詩人行事作風與眾不同,且先看信封(圖A):我發現得遲,僅存三張。炎培之信封愛直寫,長長的佔了整個版面,構圖飽滿。最有趣的是第三張,中英並用,那個長長打勾的Local很「詩」!
圖B
圖B是我現存老蔡手稿中最舊的一張,信寫於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當時我在加拿大多倫多,沒有了信封,不知他是否寄到楓葉國給我的。他提到當年在渣華道見到我的那次,應該是一九八O年代的事。那時候我為天主教慈幼會編中學生月刊《青年良友》,出版社就在北角碼頭的渣華道上,某次道上遇蔡詩人,遂奶茶咖啡於茶餐廰,難得他多年後仍記得。
圖B1
圖B2
當年我贈他的是《書人書事》(香港作家協會,一九九八,圖B1),此中半本書寫《香港青年文運的回顧》(圖B2),有很多篇文章都是談一九五O年代香港文壇的,蔡詩人當然「如見故人」了。在〈《詩朶》及其他〉中,我提到刊物中有藍菱的詩,若不是蔡詩人指出,我還不知道那就是葉維廉哩!
圖B3:許定銘、盧因和金炳興及夫人們攝於多倫多街頭(1998年11月)
此外,他還問我在加拿大曾否見過盧因。香港地方細,大小的概念難與世界性比較,須知盧因在溫哥華,我在多倫多,兩者之間搭飛機都要五小時,想見面談何容易。偏偏世事無巧不成書,盧因居然搭機東來,透過金炳興找到了我,大家在雪地街頭留影(圖B3)。
圖B4:蔡炎培、盧因、許定銘
其後某次盧因回港探親,我趕快拉了他與炎培茶聚(圖B4),那當然是後話了。
二OO二年,為記念寫稿四十年,我出了兩本書:《醉書室談書論人》(圖C)封面是詩人路雅的女兒懿棣設計的,老大一個「醉」字作網底,書名在右邊,左邊密麻麻的排滿我珍藏的書影,深得我心;《爬格子年代雜碎》(圖C1),封面是書房窗下的銅鑼灣避風塘,封底是向河居日落……。這兩本書是我個人生命長河的中途站,是件珍貴的紀念品。當年我新用了口述的電腦軟件,一邊講話,文字迅即在屏幕上出現,寫得很快、好玩!
圖C
圖C1
書寄給炎培,他居然前後給了我三封信。
圖C2
圖C3
圖C4
先看圖C2。我前面說過,這兩本書是用口述軟件寫的,它最大的缺點是出錯同音字,你校對時稍一不留神即鬧笑話。在《爬格子年代雜碎》後記的最末,我這樣說:
如果這本紀念集能引起你的興趣,奈心的讀完,謝謝!如果你夠細心,你立即會發現「奈心」應該是「耐心」才對,然而,我和負責校對的王偉明都看了多次,卻没有校出來。書到了蔡詩人手中,一下子就看到了,還特意來幽我一默,可見蔡詩人幾十年的副刊編者經驗,功力深厚!
信末有一句「死火戴天給你寫得咁生猛,可見詩人必須要有派頭。哈哈。」寫的是我與戴天同赴宴的趣事,有興趣者不妨翻翻《香港小事》中的〈與詩人同席〉,在《許定銘文集》網站可迅速查到。
《醉書室談書論人》中有一篇〈兩本六十年代的小說選集〉,我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了友聯出版社的《新人小說選》和學生生活報出的《遲來的春天》,炎培為我作了不少補充和更正,值得在此補上一筆。在談《遲來的春天》中的短篇時,此中有位司馬靈寫了篇〈英雄之路〉,讀來不覺有特別出色之處,也不知道作者是誰,只輕輕帶過就算。大抵炎培看不過眼,即在信中(圖C2)點醒我:
……司馬靈即義家兄凌麥思另一筆名,源自他的英文名Smiling正譯與倒譯。呀,原來司馬靈即是凌麥思!
凌麥思我是知道的,一九五O年代他在香港的文藝刊物上發表過不少散文及小說,我記得很多都在《文壇》見刊,好像沒出過單行本,故不受人注意。近聞李洛霞正全力發掘這位被湮沒的作家,希望她早日有成,讓我們對凌麥思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同一篇文章〈兩本六十年代的小說選集〉中,我介紹友聯出版社的《新人小說選》時談到該書的作者群,根據我的所知,指出「自欒復到桑品載的六位,都是台灣的作家」(頁98)。
原來我錯了!欒復竟是蔡炎培極少用的筆名之一。
二O一三年一月二十四日,詩人給了我 圖C2那封信後還有話要說,同日即寄了另一信圖C3給我,其後在二月二十五日再修書一通,談了〈煤生〉創作的始末。不過,詩人的字很「詩」,怕大家看不清楚,謹錄如下:
〈煤生〉應是1965阿泉我們幾人共寫「四毫子小說」日子期間的作品。發表後,戴天語我,你看過台灣的煤礦?我說不。原來台灣煤礦有許多隨着時代不幸而不幸的大陸人。正合了毛澤東一句話:中國這麼大,死人是常有的事。〈煤生〉寫台灣煤礦寫得悲、寫得真、寫得好,這就是當年我把他誤以為是台灣作家之故。
欒復這個筆名,想不到有這樣美麗的解釋。好罷,就依你的所見為定巘。一笑。
圖D
二OOO年以後,作家協會的會刊《作家》有個短時期由我組稿,大概炎培那兒也由我寄送刊物,此所以他會來信(圖D)告訴我收到期刊,「有空隨時喝茶。你請客,我付帳」,詩人幽默如昔。
圖E
圖E1
二OO三年我出了盒型的《浪迹天涯》(圖E),詩人收到後,寄來一紙詩信(圖E1),他這首〈作家過馬路〉相當有趣,抄給大家欣賞:
許多福頭過馬路我愛炎培的詩,大多因為它們表面上看淺白易懂,而實際上卻內涵深邃、含哲理。這首叫〈作家過馬路〉的短詩,誰都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他在描述一位老人家戰戰兢兢過馬路的事件。但,你有無想過詩人何以會寫那麼簡單的,每天在太陽下發生過億萬次的老事?
這個首遭口頭警告
那一個被票控
還是我們的作家最有禮
把丟在一旁的蘋果、東方、太陽報
審慎放進垃圾桶
生蟲枴杖權作士的用
跟斑馬佬點頭
對莫文蔚海報注目
然後
往左望一望
向右望一望
安安全全過馬路
其實這首詩叫〈作家過馬路〉可以,叫〈詩人過馬路〉也可以,叫〈老嘢過馬路〉都可以……,何以炎培會在信中給我寫那麼一首詩?這是隨手寫下的,没留底稿?發表過嗎?都值得深思!及後,我在他的信內讀到以下這句話才明白過來:
信前的詩作,昨日完稿,換言之,突然息勞歸主,當是最後的聲音。一笑。大家可以看到:這句「無厘頭」的話跟信和詩是毫無關係的,詩人喝醉了?
非也,非也,想深一層,一點也不好笑。炎培看似遊戲人間,實際不知多清醒。我的看法是:詩人隨意過馬路,掛住看莫文蔚海報,險些出意外,幾乎丟命,事後清醒才寫了〈作家過馬路〉自嘲,如果我乖乖守規距過馬路,就唔使嚇餐死。現實和詩境往往是正反的!
圖G
圖G1
二OO八年我岀了《愛書人手記》(圖G),炎培以為我發了達,來信(圖G1)說:知道我重金購舊書,必然「火燒旗杆之外,火燒棺材必矣」。「火燒旗杆」是長炭(長嘆世界),凡香港人都明白;但「火燒棺材」嘛,是「嘆死」還是其他?還得請教高明。
事實上老許從未發達,高價搶購舊書,乃係還心頭好,書讀完,寫過書話,還得再賣出去,然後再買入新的舊書,如此以書養書,書話才可以長寫長有,書才可以出完一本又一本;人家稱我為藏書家,否認到口乾都没人信,只好不再說話,自認愛書人勉强可以。
圖H
圖H1
H2
炎培見我寫他的四毫子小說,曾寫信來問(圖H)可否借他重印,我覆他是人家借我讀的,書已還了,不好再借。他信也好,不信也好,我無法幫忙。幸好復刻版《日落的玫瑰》(香港唯美生活,二O一O,圖H1及H2)總算面世了,我真替他高興!
圖K
圖K1
圖K2
圖K3
蔡詩人給我的信中,最懸疑的當數零三年十二月一日的這通(圖K),他以為我對事件最清楚,而事實上我一無所知。且不說前邊仲鳴約稿的事,後半部說:
人家歡喜庋藏我的手稿,我還是當年學生園地一樣,喜見手稿化為鉛字,尤其是柯式印刷,大大滿足寫作正常的虛榮心。洩氣的事當然有,如錯字;如整個詩行不翼而飛。〈一個孩子和他的木偶〉,結句「不是鹹蛋超人想像的大圓滿」,隱身白紙之後,只有我知道。這段文字一讀、再讀,莫名其妙。從字面看:詩人在某處發表了一首叫〈一個孩子和他的木偶〉的詩,但末句卻給人砍掉了,心裡很不高興,向我發發牢騷。
但,為甚麼向我發牢騷呢?難道與我有關?
我突然靈光一閃,翻開《作家》月刊檢查。好傢伙!居然讓我猜對了:二OO三年六月,第二十一期《作家》,發表了蔡炎培的長詩〈一個小孩和他的木偶――給木蛋〉,詩名略有不同,但肯定是它。這首長詩佔了三頁,連兩組零,共八節。此詩最後之處是:
從零的歸於零雖然《作家》不是我編的,但蔡詩人的稿可能是我約回來的。十多年後的今天,老許替蔡詩人補回結句「不是鹹蛋超人想像的大圓滿」,並將原詩再刊一次(圖K1-3)以示賠罪。
我是蠄蟝你是圈
圖M
圖M1
圖M2
公元二OOO年,蔡浩泉不幸病逝,我寫了〈雨季和《星期文庫》〉發表於《作家》第八期(圖M)以示悼念。蔡詩人知道我關心他的老友,贈我詩作〈給浩泉〉兩頁(圖M1-2),寫的是他們五個人:沙里、桑白、周石、蔡浩泉和蔡詩人五個小伙子共住一起的舊事,是我唯一蔡詩人的手稿,正好拿來為這篇〈蔡詩人炎培手迹大展〉壓卷!
──2019年1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