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窮巷》
《窮巷》是侶倫(1911~1988)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他這部長篇是一九四八年開始動筆的,隨寫隨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連載,寫了三萬多字,因報紙人事變動,作者便把它停了。其時新民主出版社有意在《窮巷》連載後出單行本,侶倫便用心把它寫完。到一九五二年,二十萬字的《窮巷》完工,出版責任已輾轉到了文苑書店手裏。初版《窮巷》厚達四百多頁,分上下冊出版,印了兩版均很快賣完,到一九五八年合成厚厚一冊再出時,已改到文淵書店名下,其實兩個出版社都是同一機構,名字不同而已!
侶倫在他的《說說〈窮巷〉》(見三聯版《向水屋筆語》)中說:文苑書店版的《窮巷》,因主事人擔心書發到海外某些地區時會不許入口,便把書名改成《都市曲》,故此,早期的《窮巷》是以兩個不同的書名發行的。新近買到上下兩冊侶倫的《月兒彎彎照人間》,打開來一看,原來也是《窮巷》的另一版本。此書也是文淵書店版,沒有出版日期,後來翻查資料,知是一九六二年印的,侶倫在回憶的文章中完全不提這個版本,大概出版社與作者間弄得不很愉快吧!其實,最完整的《窮巷》,應該是一九八七年三聯的修訂本,侶倫不單全書仔細修訂,寫了新版本題記,還把所有版本都抽起了的序曲補上,還它本來的面目!
溫任平彈的《無弦琴》
溫任平(1944~)是馬來西亞的華裔學人,擅長散文及新詩創作。一九五O年代末受力匡詩集的影響開始詩創作,他覺得自己初期的詩「是抒情的,带點微微傷感的調子,形式整齊近乎格律化」,後來受瘂弦與余光中的影響而趨向現代主義。他一九七二年創立天狼星詩社,全力推動馬來西亞現代詩創作,出版詩集《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詩論《精緻的鼎》等。
《無弦琴》(馬來西亞駱駝出版社,一九七O)是温任平的第一本詩集,全書收創作四十八首,主要在抒發詩人內心的抑鬱和苦悶,《無弦琴》一首應是此中代表:
曇花一現說竹子
從一九六O年代初開始寫小說的文社人,能在短期內出版單行本,而能與柯振中比的,是儒林文社的上官竹子。他們所不同的是柯振中其後不斷創作,出版單行本十多種,成為著名的海外華文作家;上官竹子結集出版其處女小說集《夢之圓舞曲》(台北儒林文社,一九六六)後,卻似曇花一現人間蒸發,不見再有創作結集。近從網絡上發現原來上官竹子在台灣大學畢業後,致力學術研究,得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土,以原名朱國能發表學術著述,出版《文學概論》(里仁,2003)。
上官竹子自十六歲開始,即在本港從事寫作,其作品散見於《星島日報》、《華僑日報》、《文藝線》和《文壇》等報刊。一九六二至六三年間,他寫作甚勤。其後,上官竹子加入《文藝線》團體,鼓吹「中國風」文學。一九六三年竹子赴台大升學,入中國文學系,學習之餘仍不斷努力創作。不久在台灣出版小說集《夢之圓舞曲》。此書共收十一個短篇創作,據說都是他赴台以後的作品,至於在香港的創作,不知是他覺得稚嫩,還是因為沒有剪存而不選?上官竹子此書的小說題材,大致可分成談愛情的和社會性較強的兩類,我比較欣賞他早期寫的《耶和華的眼淚》。故事寫就讀教會中學的孝全,因家裏太窮困,無錢購買學校為擴建校舍而推出的換物劵;為了不想在同學面前太難堪,終於從父親的錢包裏,偷了三十塊,以滿足班主任的最低要求。竹子在這個小說裏灌注了真切的感情,為它賦與了生命!
慕容的喬木
與慕容羽軍(1925~2013)閑談,甚少見他提到一九五O年來香港前的舊事;讀他的作品,我是小說多於散文,因此,對他的往昔總覺得陌生,直到在洛杉磯的小城哈崗買到了這本散文集《喬木青青》(香港高原出版社,1976),才對年輕的慕容羽軍多了解些。
《喬木青青》約十二萬字,書分三輯,收散文二十餘篇。這些文章多是一九七O年代初期,在徐速編的《當代文藝》發表的,第一輯收《記下一節哀傷》、《我與文藝的自白書》等八篇,寫的是他的家世和文藝因緣;第二輯收《古城青春夢》、《石油城水軟山温》和《南路的方言》等七篇,寫的是一九三O及四O年代,他在廣州、茂名及海南島一帶流浪的生活記錄;第三輯的幾篇,則是他一九六O年代在香港對新詩有關的論述與探討。
讀《喬木青青》,知道慕容羽軍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北伐時孫中山先生大本營的參謀,文告的撰稿者,母親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六二三「沙基慘案」的主角之一。十二歲小學畢業時,抗戰已蔓延全國,他小小年紀即離家,邊逃難邊讀書,六年中學讀了七間學校,後來也進過軍旅,在廣州、海南等地當過報刊編輯,最後從海南轉到南洋,一九五O年才踏足香江。
他的抗戰歷程正是一九四O年代成長一代的典型!
盧森的《朝暾》
盧森(1911~1982)的幾本書中,我最愛書衣漂亮的《朝暾》:一個赤裸的長髮少女,單膝跪在湖邊,雙手V字形張開,臉向大湖遠方從山後發出的曙光,展示了年輕人臉向朝陽,充滿發奮向上的勃勃朝氣……盧森在後記中說,這幅畫出自崔峰和柯華兩位年輕小畫家。我對藝術一無所知,不知這兩位一九四七年約二十歲的藝術工作者,後來有沒有成材,我只知道自己很喜歡這幅畫,這本書。很多時我藏書,都受到漂亮的封面設計所吸引。
這本《朝暾》四十年前購自澳門萬有書店,才十二元,可幸連賈植芳的那本《總書目》也未收此書條目,十分罕見!
《朝暾》是《文海叢書》的第一種,為三十二開本二O一頁,收〈點將錄〉、〈朝暾〉、〈伴侶〉、〈歃血〉……等十二個短篇,寫得最早的是〈伴侶〉(一九三三),最遲的是〈點將錄〉(一九四六),是十四年間的選集。
書前有發行人陳公陶的〈文海叢書出版緣起〉,書後有盧森的〈後記〉,記錄了一九四O年代他的生活片斷。版權頁上有這套叢書的書目,還有李若川的《湖呢?海呢?》、陳容子的《寫在月落的窗下》、魯深(即盧森)的《雙燕箋》、李金髮等的《文果集》和盧森的《拾到的生命》等,還預告會在年內(一九四七)全部出齊,但從盧森的後記所載,因時局甚亂,物價飛漲,似乎這套叢書就只出了《朝暾》!
《窮巷》是侶倫(1911~1988)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他這部長篇是一九四八年開始動筆的,隨寫隨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連載,寫了三萬多字,因報紙人事變動,作者便把它停了。其時新民主出版社有意在《窮巷》連載後出單行本,侶倫便用心把它寫完。到一九五二年,二十萬字的《窮巷》完工,出版責任已輾轉到了文苑書店手裏。初版《窮巷》厚達四百多頁,分上下冊出版,印了兩版均很快賣完,到一九五八年合成厚厚一冊再出時,已改到文淵書店名下,其實兩個出版社都是同一機構,名字不同而已!
侶倫在他的《說說〈窮巷〉》(見三聯版《向水屋筆語》)中說:文苑書店版的《窮巷》,因主事人擔心書發到海外某些地區時會不許入口,便把書名改成《都市曲》,故此,早期的《窮巷》是以兩個不同的書名發行的。新近買到上下兩冊侶倫的《月兒彎彎照人間》,打開來一看,原來也是《窮巷》的另一版本。此書也是文淵書店版,沒有出版日期,後來翻查資料,知是一九六二年印的,侶倫在回憶的文章中完全不提這個版本,大概出版社與作者間弄得不很愉快吧!其實,最完整的《窮巷》,應該是一九八七年三聯的修訂本,侶倫不單全書仔細修訂,寫了新版本題記,還把所有版本都抽起了的序曲補上,還它本來的面目!
溫任平彈的《無弦琴》
溫任平(1944~)是馬來西亞的華裔學人,擅長散文及新詩創作。一九五O年代末受力匡詩集的影響開始詩創作,他覺得自己初期的詩「是抒情的,带點微微傷感的調子,形式整齊近乎格律化」,後來受瘂弦與余光中的影響而趨向現代主義。他一九七二年創立天狼星詩社,全力推動馬來西亞現代詩創作,出版詩集《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詩論《精緻的鼎》等。
《無弦琴》(馬來西亞駱駝出版社,一九七O)是温任平的第一本詩集,全書收創作四十八首,主要在抒發詩人內心的抑鬱和苦悶,《無弦琴》一首應是此中代表:
沾滿灰塵的陳舊 無弦琴/有一闋無聲的哀曲……/ 多麼深沉的喟息、抑鬱/呵,我的歌哀感而愁傷/我的心是那無弦琴那是年輕詩人温任平的哀痛,也是他淌血的琴音。一九六O年代,溫任平常向香港的報刊投稿,我依稀記得在《中國學生周報》及《當代文藝》上都讀過他的詩作。我的這册《無弦琴》,是詩人送給小說家徐速的,扉頁有親筆留言:
這本書只有一個意義/它記下了一株幼苗為了成長/而挣扎底歷程/願意把它呈獻給你想不到四十多年後此書竟流浪到地球另一邊的洛城讓我撿到!
曇花一現說竹子
從一九六O年代初開始寫小說的文社人,能在短期內出版單行本,而能與柯振中比的,是儒林文社的上官竹子。他們所不同的是柯振中其後不斷創作,出版單行本十多種,成為著名的海外華文作家;上官竹子結集出版其處女小說集《夢之圓舞曲》(台北儒林文社,一九六六)後,卻似曇花一現人間蒸發,不見再有創作結集。近從網絡上發現原來上官竹子在台灣大學畢業後,致力學術研究,得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土,以原名朱國能發表學術著述,出版《文學概論》(里仁,2003)。
上官竹子自十六歲開始,即在本港從事寫作,其作品散見於《星島日報》、《華僑日報》、《文藝線》和《文壇》等報刊。一九六二至六三年間,他寫作甚勤。其後,上官竹子加入《文藝線》團體,鼓吹「中國風」文學。一九六三年竹子赴台大升學,入中國文學系,學習之餘仍不斷努力創作。不久在台灣出版小說集《夢之圓舞曲》。此書共收十一個短篇創作,據說都是他赴台以後的作品,至於在香港的創作,不知是他覺得稚嫩,還是因為沒有剪存而不選?上官竹子此書的小說題材,大致可分成談愛情的和社會性較強的兩類,我比較欣賞他早期寫的《耶和華的眼淚》。故事寫就讀教會中學的孝全,因家裏太窮困,無錢購買學校為擴建校舍而推出的換物劵;為了不想在同學面前太難堪,終於從父親的錢包裏,偷了三十塊,以滿足班主任的最低要求。竹子在這個小說裏灌注了真切的感情,為它賦與了生命!
慕容的喬木
與慕容羽軍(1925~2013)閑談,甚少見他提到一九五O年來香港前的舊事;讀他的作品,我是小說多於散文,因此,對他的往昔總覺得陌生,直到在洛杉磯的小城哈崗買到了這本散文集《喬木青青》(香港高原出版社,1976),才對年輕的慕容羽軍多了解些。
《喬木青青》約十二萬字,書分三輯,收散文二十餘篇。這些文章多是一九七O年代初期,在徐速編的《當代文藝》發表的,第一輯收《記下一節哀傷》、《我與文藝的自白書》等八篇,寫的是他的家世和文藝因緣;第二輯收《古城青春夢》、《石油城水軟山温》和《南路的方言》等七篇,寫的是一九三O及四O年代,他在廣州、茂名及海南島一帶流浪的生活記錄;第三輯的幾篇,則是他一九六O年代在香港對新詩有關的論述與探討。
讀《喬木青青》,知道慕容羽軍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北伐時孫中山先生大本營的參謀,文告的撰稿者,母親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六二三「沙基慘案」的主角之一。十二歲小學畢業時,抗戰已蔓延全國,他小小年紀即離家,邊逃難邊讀書,六年中學讀了七間學校,後來也進過軍旅,在廣州、海南等地當過報刊編輯,最後從海南轉到南洋,一九五O年才踏足香江。
他的抗戰歷程正是一九四O年代成長一代的典型!
盧森的《朝暾》
盧森(1911~1982)的幾本書中,我最愛書衣漂亮的《朝暾》:一個赤裸的長髮少女,單膝跪在湖邊,雙手V字形張開,臉向大湖遠方從山後發出的曙光,展示了年輕人臉向朝陽,充滿發奮向上的勃勃朝氣……盧森在後記中說,這幅畫出自崔峰和柯華兩位年輕小畫家。我對藝術一無所知,不知這兩位一九四七年約二十歲的藝術工作者,後來有沒有成材,我只知道自己很喜歡這幅畫,這本書。很多時我藏書,都受到漂亮的封面設計所吸引。
這本《朝暾》四十年前購自澳門萬有書店,才十二元,可幸連賈植芳的那本《總書目》也未收此書條目,十分罕見!
《朝暾》是《文海叢書》的第一種,為三十二開本二O一頁,收〈點將錄〉、〈朝暾〉、〈伴侶〉、〈歃血〉……等十二個短篇,寫得最早的是〈伴侶〉(一九三三),最遲的是〈點將錄〉(一九四六),是十四年間的選集。
書前有發行人陳公陶的〈文海叢書出版緣起〉,書後有盧森的〈後記〉,記錄了一九四O年代他的生活片斷。版權頁上有這套叢書的書目,還有李若川的《湖呢?海呢?》、陳容子的《寫在月落的窗下》、魯深(即盧森)的《雙燕箋》、李金髮等的《文果集》和盧森的《拾到的生命》等,還預告會在年內(一九四七)全部出齊,但從盧森的後記所載,因時局甚亂,物價飛漲,似乎這套叢書就只出了《朝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