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報》三日刊在1955年11月1日出版第一期,8開報紙模式,單一頁分四版,每版長38.5cm,濶27cm。除報頭「兒童報」三字套上紅色,其餘部份皆黑白印刷。每份零售一毫,每月訂閱費一元。報社地址是九龍飛機庫流香園路11號。(後成為新蒲崗大磡村一部份)
創刊號早於同年10月6日面世,創辦人兼主編潘潛在發刊辭中指出:「兒童報」在香港,甚至在過去的中國,似乎未曾有過。[1] 這項創舉是為兒童開闢一條讀物的新途徑,工作非常艱鉅。她認為兒童生活在社會中,應該知道社會上所發生和兒童有關的新聞,使得兒童在求知的過程中,不致和現社會脫節。兒童生於多難和偉大的時代,即使在快樂的童年中,也不能忽略人生重大的任務,希望他們明白童年時學行進修的重要,珍惜寶貴年華。
「啟發兒童智慧,培植兒童優良品質」這兩句辦報宗旨,一直印在報頭的右上角,改版後印在內首版目錄上。報紙的頭版標誌為「新聞版」,刊出數則編輯認為兒童感興趣的香港及國際新聞。以創刊號為例,新聞版的新聞包括下列數則:
其他各版欄目包括童話、學生日記、讀書感想、學生生活速寫、圖書故事、世界獵奇、偵探故事、新聞淺說等。主編指內容適合小學至初中三的學生閱讀。撰稿人除了主編潘潛,經常出現的名字有方雪齊、韋嘉苓、藍帆、凌風、陳駿騰、林均、夏之明等。崔柏安負責插圖。1955年12月起,開始刊登學生的投稿。日本風災暴風侵入墨西哥日本游泳健將創世界新紀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病漸復原李鄭屋村古墓保留不拆東華三院定期舉行賣花籌款菲律賓流行鼠患廿五年內可遊月宮
《兒童報》由第一期開始,首版的報脊便刊出菲律賓、越南、怡保等五個東南亞城市的代理分銷點,但由1956年1月9日起,這些海外銷售點的資料從報脊消失,顯示此報未能打開海外市場。廣告方面,由第五期開始,經常有維他奶的廣告,但僅此一家,未見有其他廣告。估計此報的營運有一定經濟壓力。
從港大圖書館的收藏所見,《兒童報》由1–40期,皆是三日刊。之後缺了三十多期,續有的最後七期,即由第78期(1956年7月16日出版))至第84期(1956年10月16日出版),已變成小冊子形式的半月刊,不清楚由第幾期開始改版。新版長19cm,濶13cm。連封面、封底共32版。每冊零售四毫,每月訂費七毫。報社地址由流香園路11號改為22號。
第78–80期的封面相同,是七名兒童奔向初升的太陽,有簡單色彩。第81–84期的封面,改為兒童在鄉郊玩樂的圖畫,套上單色。
潘潛在第84期告別號中刊出了自己的照片,並撰文表示原本準備租借一家戲院,為《兒童報》創辦一周年舉行讀者聯歡會,但因她的健康情況轉差,加上經費不足,只好取消這計劃及宣佈暫時停刊。過去曾刊出的故事、童話、指導寫作的文章等,將會結集成叢書出版。
目前有關創辦人潘潛的資料不多,她在創刊號曾表示,前兩年出版過四冊童話,每冊一萬本,分贈港九學童。另根據她1955年向華民政務司登記的簡介,她是廣東人,時年三十六歲,畢業於私立廣州大學(1927–1951)中文系。時任培光小學校長,學校的地址與《兒童報》的社址相同。培光小學的招生廣告在五十年代後期仍出現報章上,校監和校長的名字仍是潘潛。
《兒童報》後,五、六十年代同樣以報紙形式出現的兒童讀物,有以下兩份──
《兒童樂鋒報》(The Joyful Vanguard)是雙周報,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956年創刊,1957年第66期起棄用報紙形式。
《兒童報》(Children’s Weekly)是周報,著名電台兒童節目主持人劉惠瓊於1960年2月創刊。其中四版是四色彩印,營運了六年(1964年已棄用報紙形式)至1966年9月停刊。
這三份報的共同點是無法以報紙形式長期營運下去,到中或後期,便要改為雜誌形式支撐下去。到了1989年9月17日,香港首次出現每天出版的《兒童日報》,由商人李同樂創辦,全彩色印刷,但僅維持一年多便結束。可見以報紙形式經營的兒童讀物,並不易為,挑戰極大。
兒童報》創辦人潘潛
註釋
[1] 上海在1930年代先後出版過三份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報章。(一)《兒童日報》,1935年9月1日創刊,每天出紙一張,何公超主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一度停刊。1939年2月10日復刊,不久終刊。(二)《新兒童報》,1933年12月4日創刊,周報,李白英主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後停刊。(三)《兒童晨報》,1932年創刊,三日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後停刊。另外,1946年10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有一份《兒童日報》創刊,至1949年10月31日終刊。
(《微批》2022年2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