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樓」書店
許定銘
老編約寫有關「二樓」書店的文章,勾起不少回憶,前塵往事湧上心頭,害我一夜沒睡好。
跟大家談「二樓」書店之前,我想先談「二樓書店」這個稱號。如果單從字面上去解釋,是:開在二樓的書店。不過,從近年讀有關「二樓書店」的文章看,大家似乎把但凡在樓上經營,不管它是「二樓」,還是「二十樓」,只要是小本經營,賣書打折,對讀者有利的「樓上」書店,均稱之為「二樓書店」。 不過,我認為這樣的劃分,還是不夠全面,因為有不少「小本經營,賣書打折」的書店,像「波文」卻是開在地面鋪的;況且,有些「二樓」書店則是本錢豐厚,鋪面逾千呎的大店,「南天」便是。至於怎樣定名,留待專家們慢慢討論,本文僅就個人經歷,談談一些一九六O至八O年代較少人知道的「樓上」書店。
「樓上」書店的最大特色是無論何時何刻都打折扣,以歷史最悠久的上海印書館為例,老行尊告訴我,這間出現於一九六O年代初,位於中環租庇利街與干諾道中交界的二樓書店店主姓錢,他是第一間看準形勢自置物業的樓上書店,由於它全年八折,總有一批固定的老主顧,在特定的時刻摸上去光顧,收入有保障,又不怕業主加租,儘管外間租金倍升,同行執完又開,開完又執,它依然故我屹立不倒,能支持超過半世紀實屬異藪,據說如今的「揸弗人」已是第二代了。上海印書館是老牌書店,不重裝修而重質素,今天你摸上去,雖然燈光不足,書們老舊,你不僅能以八折買到最新版的文史哲政經書,只要你有耐性,不怕在書堆與書架中慢慢摸索翻尋,很可能還會找到半世紀前依達、孟君和俊人的流行小說,運氣好的,更能買到已成「傳說中」的三毫子小說哩!
說到規模較大的二樓書店當數「南天」,據說它早期開在中環,而我最初摸上去時也是一九六O年代,當時它開在灣仔電車路莊士敦道與譚臣道交界的二樓,面對「龍記餐廳」而與軒尼詩官小隔街毗鄰,過千呎的二樓以賣台版書為主,最大量的是台灣商務印書館的《人人文庫》。那時候我喜歡讀現代文學作品,司馬中原、朱西寧、白先勇、陳映真、鄭愁予、周夢蝶、覃子豪等都是我的摯愛,可惜早期的《人人文庫》以政經及古文學書種為主,「南天」也就少去。
後來「南天」搬去軒尼詩道修頓球場對面的二樓,打通幾個單位,面積更大,應有二三千呎鋪面,書種更齊,而且兼賣舊書,應該是我輩書蟲的「書竇」。可惜店主人索價甚高,像我這樣的窮書呆子,見到好書心癢難耐,卻又礙於天價,每每在掏錢前,總湧起家中妻女的容顏,只好忍痛不買,店主人的面色自然不好看。如此忍痛不買,忍了多次,自然卻步,而「南天」也自我的意念中消失了。
說到樓上的大書店,似乎不該遺忘旺角奶路臣街與通菜街交界三樓的「寰球」。它的書種與「南天」近似,但新文學類書比較多,頗合我意。其實書店也只有一層樓幾百呎,不能算大。不過,店主李先生人已過中年,生活無憂,生意好不好沒關係,開書店志在過日辰,不怕虧本關門,故把它當作大書店。李先生很愛書,讀者不小心擺亂了他的書,他會嘀咕着埋怨你,並隨即把書放回原處,態度不好。買書人常說他惡,其實李先生人不錯,有次我去看書,把剛謄寫好的學校試卷油印本遺在店裏,其後匆匆趕回去尋,李先生笑笑口掏出來,說「要是你留在另一間書店裏,很可能要再出一次卷了」!
類似上海印書館、南天和寰球這樣的文史哲書店,值得一提的,還有開在廣華街地面鋪的「廣華」,和奶路臣街與西洋菜街交界三樓的學津書店,店主馬先生由一九七O年代開店至今,已經歷近四十寒暑,路遙知「馬」力,老馬的毅力令我佩服!
要數專售文藝書的樓上書店,尖沙咀漢口道的文藝書屋是老大哥。一九六O年代初,王敬羲從台灣回來,把書店開到「六樓」,那真是破天荒。不過,他利用書店的地點,既辦「正文出版社」,又編《南北極》、《純文學》期刊,更得台灣「文星」大力支持,運來大量文學新書之外,還允許他在本港重印暢銷的品種;即使普通讀者嫌六樓高,那些交稿或取稿費的作者們,往來的學者們,總要追上時勢多看、多買點書,生意也就有了保障。何況當年專賣台版文學書的書店甚少,除了旺角「友聯」的門市部,「文藝書屋」像得獨市之利,要看台版書的愛書人自然不怕高爬上去,也就興旺了一段不短的時日,開了總有一二十年,究竟「文藝書屋」是何時結束的,一時想不起來。
除了「文藝書屋」,當然要提一九七O年代開在銅鑼灣禮頓道和黃泥涌道口,CCC木球會對面二樓的傳達書屋。「傳達」的主持人是畫家嚴以敬(阿虫)夫婦,當然知道怎樣把書店佈置得優雅而吸引。五百呎左右的一層樓,除了三面牆和中間的長書枱放滿台版文學、藝術書外,書們的世界裏,還會有些小擺設和掛畫點綴,讓人知道這裏不單是書海,還是藝術的天地。
「傳達」的最大特色是向外街的那面不是「書牆」,是一面透光的大玻璃,讓自然光灑進室內,在陽光下讀書,比在燈光下讀書多了種人在大地上享受自由自在的舒適意。如果你站得倦了,這裏還備有「咕」,你可以倚坐着看書,或透過玻璃遠望「三C會」中人在草地上滾球的閑適,或靜聽電車叮叮的從窗下游過……。
一九七O年代的樓上書店多的是,旺角有西洋菜街賣台版書為主的「田園」;洗衣街有賣舊書的「新亞」,和高高的,要爬三層樓上去,以哲學書為主的「南山書屋」;還有搬了幾次,搬來搬去搬不出旺角的「正心書局」,此店以舊書為主,店主人陳正剛是本港著名的旅行家,對香港的「山卡啦」瞭如指掌,每星期均組織旅行隊探山五十年,他的店是了解香港地理歷史的寶庫,現在改名為「香山學社」,還開在亞皆老街的旺地三樓上。
那年代的港島樓上文史哲書店,有灣仔道的「波文書店」、譚臣道的「一山書屋」、莊士敦道的「青文」、史釗域道的「陶齋」……,當然,要詳談的,是我的「創作書社」。
「創作書社」是「創作類書」加「出版社」的結合,一九七O年代初期出現於旺角通菜街上,亞皆老街與快富街中間,馬健記圖書公司對面的大厦閣樓,那是樓下鋪的自由閣仔,二百餘呎實用,門口有一兩呎高的巨石屎門檻,門檻兩邊要各放兩級樓梯,出入十分不便,這樣的小「豆腐店」,當年也要六佰元月租,賣的是本地純文學創作外,還直接批訂台版冷門出版社的文學書。後來「創作書社」搬到灣仔軒尼詩道去,這和「新亞」有莫大關係,且聽我慢慢道來。
如今還屹立於旺角好望角大厦十幾樓,每年辦三次舊書拍賣會,每次成交過百萬的「新亞書店」,原本是開在洗衣街上的舊書店。不知何故,「新亞蘇」一九七O年代初期,跑到灣仔軒尼詩道《大公報》對面開了間二樓的「新亞書店」分店。其後,不知是誰的主意,我們一班「書店友」:神州歐陽、匯文閣黃、新亞蘇、百靈林、賣布方(方寬烈)、創作許……(還有兩個記不起了)八個人把「新亞書店」分店承租下來,改名「聯合書店」合營,可惜我們各有自己的店,無暇兼顧這間「聯合國」,幾個月下來已無法支持,最後我結束了旺角的書店,把「創作書社」搬到灣仔來。
那時候是一九七O年代中後期,內地改革開放,大批文史哲書湧港,被「餓」了十多年的香港讀書人見書就搶,每逢星期二、四新書到的日子,港大、中大的學子,每來總捧着盈呎厚的新書滿載而歸,印象最深刻的,是錢鍾書的新書《舊文四篇》抵港,我要了四百本,不用一星期即賣光;我為司馬長風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輯要》,初版二千冊,半個月已要再版,那真是書業的黃金時代……。
由於書店地點適中,全部書七折或八折,不單書賣得多,還因為很近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舊書店「三益」,我每日可以去進貨,「創作書社」自然賣起舊書來。這就吸引了更多搜尋絕版書刊的專家,學者高伯雨、王亭之、林真、盧瑋鑾,港大的趙令揚、單周堯、黎活仁,中大的黃繼持、王晉光,孔安道圖書館的楊國雄,作家舒巷城、杜漸、海辛、林蔭、許禮平、劉健威……都是到我處買書認識的常客。可惜好景不常,一九八O年初業主忽然說要賣樓,不跟我續約,多年的奮鬥最後以一萬二千元,叫「收買佬」領五條大漢花了一個上午,用兩輛密斗貨車搬走了。
灣仔「創作書社」關門的幾年後,我心有不甘,在北角「七海商場」覓得兩個打通的鋪位,一九八O年代中再展旗鼓,賣的同樣是文史哲和舊書,但,一九七O年代的搶書熱潮已冷卻了,生意也就變成僅可維持,終於到一九九二年我的生活起了大變化,「創作書社」又一次關門大吉。至此,我以為書店與我的緣份已盡,豈料到二OO五年,想到兩年後即會從學校退休,無事可幹之餘,又興起了開書店的念頭。不久,即在軒尼詩道與馬師道交界,老「創作」附近的一幢商業大厦,覓得一「十八樓C座」的四百餘呎單位,裝修間隔成書店形式,想在退休後再以「創作書社」名號與愛書人結盟交友。可惜,如今退休五年,閑來讀書寫稿,疏懶成性,開書店之事不知不覺拋諸腦後,那間本來要開在十八樓的樓上書店,現在變成我的書房別館,取名「醉書室」,成了我個人的「私書店」。
談過了一般的樓上書店,再跟大家談談一些因特殊環境形成的另類樓上書店。
一九五O至七O年代,中國大地上風雲變色,閉關自守,全部訊息不得外傳。因此,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結構均成為世界各地學人求知的目標,所有一九四九年以前出版的書刊,均成了各地學者及圖書館搜求的對象。香港是最接近中國的國際大城市,各類的書刊秘藏甚多,自然成了他們搜尋資料的寶庫。而這些外國機構或學者資金雄厚,不怕貴,只要有。於是,一些專門報價到外地,以美金訂價的出口書店乘時而興,其中較為知名的是:實用、神州、匯文閣、萬有、遠東、交流、文華……等,此中除了開在西洋菜街的實用書局和中環士丹利街的神州舊書店是地鋪外,其餘的都是樓上書店。
這些書店雖然說是寫字樓形式,幹報價出口的工作,通常你摸到上去,說要買書,只要你不妨礙他們工作,總會讓你慢慢的從架上選書。這類出口書店雖然早已收購了大量絕版舊書藏在貨倉裏,但還是要不停進貨的,隔一段時日再去,每次都有新鮮感,每次都會有「斬穫」。
我最熟的是匯文閣和神州。匯文閣開在中環永吉街的寫字樓裏,主持人阿黃是與葉維廉、崑南、蔡炎培同輩的文學發燒友,此人熱愛現代詩,藏老詩刊、詩集甚多,我書房裏的《創世紀》、《藍星》、《詩朶》、葉維廉的《賦格》……均來自此公。一九七O年代初有次我跟匯文閣黃去荷里活道「康記」入貨,他左翻右揀的,只花了五分鐘,即選得一橙盒線裝及洋裝老書,「康記」索價二千,他隨即摸出銀包,出手闊綽,幾分鐘即花掉我通菜街「創作」的三個月租!又一次我發現一間新開在旺角閣樓的小書店,給他掛了電話,匯文閣黃迅即飛車而來,兩三下手勢即掃貨幾箱,而我也贏得一頓豐富的魚蝦海鮮宴。
時移世易,轉瞬三十幾年過去,這些出口樓上書店多已式微,所餘無幾。據說匯文閣黃已易了名號,不再匆忙,只為幾名還在海外圖書館任職的老友服務;實用書局已搬上油麻地彌敦道的樓上,神州也已搬到柴灣工廠大厦三千多呎的貨倉去,專心在孔夫子網上搞拍賣……。
一九七O年代那些美好的時光一去不返了!
──2012年10月
刊於《百家》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我的舊書生涯點滴
我的舊書生涯點滴
許定銘
我在上世紀70-90年代斷斷續續的開了20年,每日只營業5小時(下午2時至7時)的「半日」書店。你會奇怪的問:書店怎麼只開半日?開半日的書店能維持嗎?
我坦白的告訴你,這樣的書店肯定不能賺錢,只要不賠大本,已是萬幸了。不賺錢的生意,只有傻子才會幹。對啦,我就是那位傻子,而且一傻20年,你想聽聽為甚麼我傻得那麼可愛嗎?
自升上中學培養了閱讀與寫作的興趣後,我開始愛書、買書、藏書。由於環境不好,我在家所佔的空間只有一張和弟妹們共用的寫字枱和下格單人牀。我的第一個書架,就是從這張單人牀靠牆那邊騰出半尺蓋出來的。每晚靠書架半躺牀上,憑着牀頭燈陶醉至深夜而自得其樂。每有所得或靈感偶至,即翻身下牀靠着牀頭的寫字枱埋頭苦幹。可半夜裏經常從夢中驚醒,以為書架塌下來壓斷了腳,冒一身冷汗。幾年中學就在這既愛且驚中如煙消逝。
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的藏書愈來愈多,書架也由小小的幾格變成一排排「頂天立地」的「書架牆」。這些書中,部分是溺愛至終生收藏的,但更多的是因興趣轉變而受冷落的,或是不知如何買入的,堆得一屋滿滿的,卻又捨不得丟棄。最後終於變成了半個書商,把愛書的友人,或友人的友人招呼到家中買書,實行「以書養書」。然而,愛書這「壞習慣」一直改不了,最終是開了間書店,才能把部分書掃出家門。
愛書是壞習慣,開書店則是「破費」的娛樂。賣書的收入只夠雜項支出,絕對不足以交租及請夥計,每個月賠出去的,只好當娛樂費了。我的本職是位半日制的教師,下午不用上課,每天放學後,便匆匆買了飯盒,趕回去看我的「半日書店」。
我開書店來解決家中書海氾濫,但愛書人們另有他法:80年代開始,本港很多工業北移,工廠大廈空置量激增,一些比我更愛書的朋友看準這個形勢,投資買下千餘呎的單位,設計成私人圖書館,配上音響設備,工餘陶醉在私人的天地裏,一來作投資待樓價升,二來又可滿足個人的愛書欲,何樂不為?
其時北角鬧市有一個大跌價的商場,地庫一百呎的單位才二三萬塊,有愛書人買了單位,裝修成書房,日日放工待在那兒,啃書數小時才回家,比起新界的工廠大廈地方小得多,卻交通方便,隨時可去哩!
這兩種「愛書投資」有幸有不幸,工廠大廈樓價至今未翻身,商場地庫早已賺錢他去了。
我開書店20年,除了坐擁書城,親手觸摸不少新舊版、絕版好書的樂趣外,還見盡人生百態,結交了不少文人、學者及愛書人。樂趣也好,辛酸也好,決不是一時三刻所能盡道,且讓我慢慢細說。
天天下午進來「歎冷氣」、「打書釘」,比我還準時,卻三年也不花分毫買書的孤寒愛書人;邊看書,邊鳴咽至眼淚直流的文藝仕女;西裝筆挺,經常跟你打招呼,作老友狀的偷書賊;對着你拉開褲鏈,伸手進底褲內袋去掏出錢來的老人家;見到線裝書兩眼發光的老儒生……都不算甚麼,最有趣、最少人知的,是買舊書的進貨故事。
我的書店兼營舊書,甚至可以說是以舊書為主。舊書沒有固定的貨源,也沒有批發商,一般賣高水準舊書的書店老闆多是有識之士,他們每日均會到港九兩地的舊書店進貨,買進他們認為有商業價值及學術水準的舊書,然後再標個新價出售。愛書人們只要跑得勤,這些舊書店總能滿足所需。
至於普通的舊書店,則靠附近居民日常丟到樓梯底或後巷去,由垃圾婆手上收回來的,大多是門口可售出的暢銷二手書,精品甚少。一般要等拆舊樓,讀書人移民或老學者去世,才會有大批收入,哄動一番。
在我的書業生涯中,自然有過不少上門收書的經驗:
某次,有個中年讀書人告訴我他有一房間的書要賣。隨他回去,那是深水埗一層舊樓的中間房,沒窗戶約60方呎的小房間裏,書架、書枱、地面上到處都是書。中年人告訴我,這是他的書房,而他就睡在房門外走廊處的碌架牀上。最近得了個博士學位,在外地的大學找到了教席,打算把書賣掉,到外地上任去。
我心裏明白:真有學識的學者,好書一定不肯賣;即使博士學位是混回來的,好歹也翻過不少書,自然差不到那裏。大家便討價還價一番,然後叫客貨車運了回來。整整一車書,全是古典文學和歷史的,店裏擠得滿滿的,我自己一本也用不着。
又一次,一個二十餘歲的年輕人,帶我到尖沙咀他租住的小房間去買他的書。進小房去,只見牆邊有個約3x6呎的小書架,心裏正嘀咕:這麼少書害我跑一趟。忽見他竟拆起牀來,哎唷,原來他的那張牀板是用一盒盒書架起來的!年輕人告訴我,他自少便是條書蟲,時常都覺得不夠時間看書,經常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儲了生活費,便辭去工作,「專心看書」。當時他已辭工半年,書也讀得差不多了,要把書賣掉,再投身工作。
我自己也很愛書,但從沒想過要辭掉工作,用全副精神去看書,不知他是幹哪種專業的?後來我翻了翻他的書,真想不到,竟全是推理小說和翻譯的世界名著。再追問下去,原來他不是甚麼專家學者,只不過是個餐廳侍應,閱讀完全是個人嗜好,如此愛書人,奇哉怪也!
另一次是個搞戲劇的文藝前輩要賣書,心裏想:總有些好東西吧。去到約定之處,是上環一條橫街的小店,得攀一條陡直的店內木梯上閣樓去。老人家看去總有80開外,滿頭花發以外,走路顫巍巍的,要靠一枝拐杖支撐。難得老人家行動那麼不方便,還跑來賣書,叫我很感動。豈料爬上閣樓一看,不是甚麼寶物,是一大批自學英語,或縮本文學名著之類,給高小、初中生自修的讀物,和我需要供專家學者用的參考資料,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正不知如何向老前輩解釋之際,原本站得好好的老人家,突然直挺挺一塊板似的向前僕倒,不省人事,嚇得我立即叫救護車送他進院。事後乖乖奉上書款,還得雇人處理了那批舊書。
買舊書很多時收到的,都不是我個人熱愛、想收藏的書。比如上述前兩次買到書的那種喜悅,只是進到好貨,估計能賺進多少的喜悅,遠不如買到心頭好的興奮。
當年灣仔的三益,是我進新文學絕版書的好地方,我的書店就開在馬路的另一面,每天開了店,三點鐘去一趟,沒甚麼好買的,五、六點再去一次。三益每次買回來的新貨,總是隨意的堆在地上。想買好書,你得蹲下去慢慢尋,到擺上架的,已是不知經過多少人翻過挑剩的了。故此,跑舊書店一定要跑得勤,還得要講書緣。三益的老蕭知道我專收新文學,每次總會留下些少給我,但當年也不單我一個人在收,書又少,「順得哥情失嫂意」之下,留無可留,更將書價愈扯愈高,一般都要賣到三、五十塊,但每次最多只能買到一兩本,已非常高興。
某次到三益,見地上滿是一紮紮書,看來才剛放下。我第一個看,才拆了兩紮,已興奮得手也顫了,老天,全是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學書,有十幾本張資平、幾本蔣光慈、王統照、駱賓基、丁玲……老蕭見我雙目發光、手震震,早已掩着口笑了。那次我買了幾千塊,花了書店個半月租,買了六七十本絕版新文學書,是我收書40多年來最大的收穫。
舊書行中還有一種「買倉」的貨源。
很多歷史悠久的大書店,都需要貨倉存貨。如今工廠大廈林立,貨倉多的是,但幾十年前的書業貨倉,多是新界地方的鐵皮屋,或因闢地發展,或因主事者轉業,往往會將一些鎖起幾十年的書倉,廉價售與舊書業者。舊書業者打開這些貨倉,或會發現一批批幾十本,或幾百本相同的,若干年前在市面上見過的舊版新書;又或者一紮紮,也不知何時入倉而本本不同的蟲蛀舊書。業者一是租個待拆殘鋪,把書隨意丟在那裏賣「夜冷」,此中以何老大的「書山」最出名;一是租層樓,把書堆得一屋都是,然後請其它的舊書店老闆去入貨。
當時我經常去的一間在黃埔,另一間在北角渣華道,他們賣的多是一些存了多年的港版倉底貨新書。不知何故某次北角渣華道的那間,竟然買進了一批圖書館舊書,可恨我去得遲,好書早叫人買去了。為了報答主人的拳拳盛意,應酬式買了些40年代本港雜誌──周鯨文編的《時代批評》,想不到誤發中的,竟發現了蕭紅《馬伯樂》的第二部和端木蕻良的《科爾沁前史》。
買舊書之事,隨緣而不可強求!
──2004年9月
2004年10月刊於香港《作家》月刊
許定銘
我在上世紀70-90年代斷斷續續的開了20年,每日只營業5小時(下午2時至7時)的「半日」書店。你會奇怪的問:書店怎麼只開半日?開半日的書店能維持嗎?
我坦白的告訴你,這樣的書店肯定不能賺錢,只要不賠大本,已是萬幸了。不賺錢的生意,只有傻子才會幹。對啦,我就是那位傻子,而且一傻20年,你想聽聽為甚麼我傻得那麼可愛嗎?
自升上中學培養了閱讀與寫作的興趣後,我開始愛書、買書、藏書。由於環境不好,我在家所佔的空間只有一張和弟妹們共用的寫字枱和下格單人牀。我的第一個書架,就是從這張單人牀靠牆那邊騰出半尺蓋出來的。每晚靠書架半躺牀上,憑着牀頭燈陶醉至深夜而自得其樂。每有所得或靈感偶至,即翻身下牀靠着牀頭的寫字枱埋頭苦幹。可半夜裏經常從夢中驚醒,以為書架塌下來壓斷了腳,冒一身冷汗。幾年中學就在這既愛且驚中如煙消逝。
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的藏書愈來愈多,書架也由小小的幾格變成一排排「頂天立地」的「書架牆」。這些書中,部分是溺愛至終生收藏的,但更多的是因興趣轉變而受冷落的,或是不知如何買入的,堆得一屋滿滿的,卻又捨不得丟棄。最後終於變成了半個書商,把愛書的友人,或友人的友人招呼到家中買書,實行「以書養書」。然而,愛書這「壞習慣」一直改不了,最終是開了間書店,才能把部分書掃出家門。
愛書是壞習慣,開書店則是「破費」的娛樂。賣書的收入只夠雜項支出,絕對不足以交租及請夥計,每個月賠出去的,只好當娛樂費了。我的本職是位半日制的教師,下午不用上課,每天放學後,便匆匆買了飯盒,趕回去看我的「半日書店」。
我開書店來解決家中書海氾濫,但愛書人們另有他法:80年代開始,本港很多工業北移,工廠大廈空置量激增,一些比我更愛書的朋友看準這個形勢,投資買下千餘呎的單位,設計成私人圖書館,配上音響設備,工餘陶醉在私人的天地裏,一來作投資待樓價升,二來又可滿足個人的愛書欲,何樂不為?
其時北角鬧市有一個大跌價的商場,地庫一百呎的單位才二三萬塊,有愛書人買了單位,裝修成書房,日日放工待在那兒,啃書數小時才回家,比起新界的工廠大廈地方小得多,卻交通方便,隨時可去哩!
這兩種「愛書投資」有幸有不幸,工廠大廈樓價至今未翻身,商場地庫早已賺錢他去了。
我開書店20年,除了坐擁書城,親手觸摸不少新舊版、絕版好書的樂趣外,還見盡人生百態,結交了不少文人、學者及愛書人。樂趣也好,辛酸也好,決不是一時三刻所能盡道,且讓我慢慢細說。
天天下午進來「歎冷氣」、「打書釘」,比我還準時,卻三年也不花分毫買書的孤寒愛書人;邊看書,邊鳴咽至眼淚直流的文藝仕女;西裝筆挺,經常跟你打招呼,作老友狀的偷書賊;對着你拉開褲鏈,伸手進底褲內袋去掏出錢來的老人家;見到線裝書兩眼發光的老儒生……都不算甚麼,最有趣、最少人知的,是買舊書的進貨故事。
我的書店兼營舊書,甚至可以說是以舊書為主。舊書沒有固定的貨源,也沒有批發商,一般賣高水準舊書的書店老闆多是有識之士,他們每日均會到港九兩地的舊書店進貨,買進他們認為有商業價值及學術水準的舊書,然後再標個新價出售。愛書人們只要跑得勤,這些舊書店總能滿足所需。
至於普通的舊書店,則靠附近居民日常丟到樓梯底或後巷去,由垃圾婆手上收回來的,大多是門口可售出的暢銷二手書,精品甚少。一般要等拆舊樓,讀書人移民或老學者去世,才會有大批收入,哄動一番。
在我的書業生涯中,自然有過不少上門收書的經驗:
某次,有個中年讀書人告訴我他有一房間的書要賣。隨他回去,那是深水埗一層舊樓的中間房,沒窗戶約60方呎的小房間裏,書架、書枱、地面上到處都是書。中年人告訴我,這是他的書房,而他就睡在房門外走廊處的碌架牀上。最近得了個博士學位,在外地的大學找到了教席,打算把書賣掉,到外地上任去。
我心裏明白:真有學識的學者,好書一定不肯賣;即使博士學位是混回來的,好歹也翻過不少書,自然差不到那裏。大家便討價還價一番,然後叫客貨車運了回來。整整一車書,全是古典文學和歷史的,店裏擠得滿滿的,我自己一本也用不着。
又一次,一個二十餘歲的年輕人,帶我到尖沙咀他租住的小房間去買他的書。進小房去,只見牆邊有個約3x6呎的小書架,心裏正嘀咕:這麼少書害我跑一趟。忽見他竟拆起牀來,哎唷,原來他的那張牀板是用一盒盒書架起來的!年輕人告訴我,他自少便是條書蟲,時常都覺得不夠時間看書,經常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儲了生活費,便辭去工作,「專心看書」。當時他已辭工半年,書也讀得差不多了,要把書賣掉,再投身工作。
我自己也很愛書,但從沒想過要辭掉工作,用全副精神去看書,不知他是幹哪種專業的?後來我翻了翻他的書,真想不到,竟全是推理小說和翻譯的世界名著。再追問下去,原來他不是甚麼專家學者,只不過是個餐廳侍應,閱讀完全是個人嗜好,如此愛書人,奇哉怪也!
另一次是個搞戲劇的文藝前輩要賣書,心裏想:總有些好東西吧。去到約定之處,是上環一條橫街的小店,得攀一條陡直的店內木梯上閣樓去。老人家看去總有80開外,滿頭花發以外,走路顫巍巍的,要靠一枝拐杖支撐。難得老人家行動那麼不方便,還跑來賣書,叫我很感動。豈料爬上閣樓一看,不是甚麼寶物,是一大批自學英語,或縮本文學名著之類,給高小、初中生自修的讀物,和我需要供專家學者用的參考資料,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正不知如何向老前輩解釋之際,原本站得好好的老人家,突然直挺挺一塊板似的向前僕倒,不省人事,嚇得我立即叫救護車送他進院。事後乖乖奉上書款,還得雇人處理了那批舊書。
買舊書很多時收到的,都不是我個人熱愛、想收藏的書。比如上述前兩次買到書的那種喜悅,只是進到好貨,估計能賺進多少的喜悅,遠不如買到心頭好的興奮。
當年灣仔的三益,是我進新文學絕版書的好地方,我的書店就開在馬路的另一面,每天開了店,三點鐘去一趟,沒甚麼好買的,五、六點再去一次。三益每次買回來的新貨,總是隨意的堆在地上。想買好書,你得蹲下去慢慢尋,到擺上架的,已是不知經過多少人翻過挑剩的了。故此,跑舊書店一定要跑得勤,還得要講書緣。三益的老蕭知道我專收新文學,每次總會留下些少給我,但當年也不單我一個人在收,書又少,「順得哥情失嫂意」之下,留無可留,更將書價愈扯愈高,一般都要賣到三、五十塊,但每次最多只能買到一兩本,已非常高興。
某次到三益,見地上滿是一紮紮書,看來才剛放下。我第一個看,才拆了兩紮,已興奮得手也顫了,老天,全是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學書,有十幾本張資平、幾本蔣光慈、王統照、駱賓基、丁玲……老蕭見我雙目發光、手震震,早已掩着口笑了。那次我買了幾千塊,花了書店個半月租,買了六七十本絕版新文學書,是我收書40多年來最大的收穫。
舊書行中還有一種「買倉」的貨源。
很多歷史悠久的大書店,都需要貨倉存貨。如今工廠大廈林立,貨倉多的是,但幾十年前的書業貨倉,多是新界地方的鐵皮屋,或因闢地發展,或因主事者轉業,往往會將一些鎖起幾十年的書倉,廉價售與舊書業者。舊書業者打開這些貨倉,或會發現一批批幾十本,或幾百本相同的,若干年前在市面上見過的舊版新書;又或者一紮紮,也不知何時入倉而本本不同的蟲蛀舊書。業者一是租個待拆殘鋪,把書隨意丟在那裏賣「夜冷」,此中以何老大的「書山」最出名;一是租層樓,把書堆得一屋都是,然後請其它的舊書店老闆去入貨。
當時我經常去的一間在黃埔,另一間在北角渣華道,他們賣的多是一些存了多年的港版倉底貨新書。不知何故某次北角渣華道的那間,竟然買進了一批圖書館舊書,可恨我去得遲,好書早叫人買去了。為了報答主人的拳拳盛意,應酬式買了些40年代本港雜誌──周鯨文編的《時代批評》,想不到誤發中的,竟發現了蕭紅《馬伯樂》的第二部和端木蕻良的《科爾沁前史》。
買舊書之事,隨緣而不可強求!
──2004年9月
2004年10月刊於香港《作家》月刊
沙煲兄弟們的書
沙煲兄弟們的書
許定銘

因蔡邊村(蔡浩泉與亦舒的兒子)的紀錄片《尋母記》在德國奪獎,詩人蔡炎培近日發表文章,憶及一九六O年代後期,他與一眾沙煲兄弟同住北角錦屏街的舊事。
大約一九六六至六七年間,蔡浩泉、蔡炎培、周石、桑白(馮兆榮)和沙里,五個文藝青年每月各科六十元,合租北角一單位共住。其時蔡浩泉任「明明出版社」編輯,主要編每星期出版的四毫子小說《星期文庫》。這種小書為三十二開本,連封面底裏約五十二頁,載一篇約四萬字的小說。字數少、價錢便宜,讀完隨手丟掉,亦不覺可惜,深受年輕人歡迎。
當年文藝青年大多生活艱苦,五位沙煲兄弟在主職以外,經常為《星期文庫》撰稿,賺每本二百元稿費,使生活過得好些。在當年的《星期文庫》中,詩人蔡炎培寫了《斑妞》、《鵑血》、《迴夢曲》、《萊茵夜喚》……等七本;桑白寫了《日落時分》、《二分一的愛情》和《拜拜LOVE》;周石有《情囚》,沙里有《科西嘉之手》。連主編雨季(蔡浩泉)也有《啡或茶》、《天邊一朵雲》、《丁香結》和《成年人的神話》。除了他們,《星期文庫》的作者還有西西、亦舒、張柳涯(張君默)、梓人、馬婁(盧因)、張續良……。如果有人要研究本港一九六O年代的文藝,不能漏了《星期文庫》。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四日)
許定銘

因蔡邊村(蔡浩泉與亦舒的兒子)的紀錄片《尋母記》在德國奪獎,詩人蔡炎培近日發表文章,憶及一九六O年代後期,他與一眾沙煲兄弟同住北角錦屏街的舊事。
大約一九六六至六七年間,蔡浩泉、蔡炎培、周石、桑白(馮兆榮)和沙里,五個文藝青年每月各科六十元,合租北角一單位共住。其時蔡浩泉任「明明出版社」編輯,主要編每星期出版的四毫子小說《星期文庫》。這種小書為三十二開本,連封面底裏約五十二頁,載一篇約四萬字的小說。字數少、價錢便宜,讀完隨手丟掉,亦不覺可惜,深受年輕人歡迎。
當年文藝青年大多生活艱苦,五位沙煲兄弟在主職以外,經常為《星期文庫》撰稿,賺每本二百元稿費,使生活過得好些。在當年的《星期文庫》中,詩人蔡炎培寫了《斑妞》、《鵑血》、《迴夢曲》、《萊茵夜喚》……等七本;桑白寫了《日落時分》、《二分一的愛情》和《拜拜LOVE》;周石有《情囚》,沙里有《科西嘉之手》。連主編雨季(蔡浩泉)也有《啡或茶》、《天邊一朵雲》、《丁香結》和《成年人的神話》。除了他們,《星期文庫》的作者還有西西、亦舒、張柳涯(張君默)、梓人、馬婁(盧因)、張續良……。如果有人要研究本港一九六O年代的文藝,不能漏了《星期文庫》。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四日)
杜紅的四毫子小說
杜紅的四毫子小說
許定銘

葉輝在〈風的「心象」與「重象」──蔡炎培的兩本「四毫子小說」〉一文中說:
《廻夢曲》不是方三(蔡浩泉) ,也不是王司馬插圖,是我不知道的「黃鳳簫」。杜紅小說的開首招式是「以詩開頭」,本書的開頭詩:「乘沒遮攔的煙波遠去/頂蒼天而蹴白日……」引的是周夢蝶的詩,卻沒說是哪首。《廻夢曲》寫的是村女竊碧和她丈夫沙城的故事,這裏有傳統「無後為大」的思想,有工業入侵農村的史實,小說反映了舊社會中女性的悲哀!
許定銘

葉輝在〈風的「心象」與「重象」──蔡炎培的兩本「四毫子小說」〉一文中說:
……其時蔡炎培寫得極勤快,適逢好友蔡浩泉主理「星期文庫」,他一口氣寫了六本:《日落的玫瑰》以外,還有《風孃》、《萊茵夜喚》、《斑妞》、《鵑血》和《心魔》,出版時間為一九六六年一月至一九六七年七月,那是說,一年半左右,他就寫了二十四萬字(每本約四萬字)。(見二O一O年十一月六日《明報‧世紀版》)這是葉輝為《日落的玫瑰》復刻版所寫的後記,他提到蔡炎培以筆名杜紅所寫的「四毫子小說」六本。事實上我手邊還有第七本《迴夢曲》,這也是蔡浩泉所編的《星期文庫》之一,出版於一九六七年三月,是文庫的第二三九號。老蔡沒替葉輝更正,人老啦,善忘,說不定將來還會出現第八本、第九本……。
《廻夢曲》不是方三(蔡浩泉) ,也不是王司馬插圖,是我不知道的「黃鳳簫」。杜紅小說的開首招式是「以詩開頭」,本書的開頭詩:「乘沒遮攔的煙波遠去/頂蒼天而蹴白日……」引的是周夢蝶的詩,卻沒說是哪首。《廻夢曲》寫的是村女竊碧和她丈夫沙城的故事,這裏有傳統「無後為大」的思想,有工業入侵農村的史實,小說反映了舊社會中女性的悲哀!
復刻本兩種
復刻本兩種
許定銘

一九六六至六七年的《星期文庫》出版至今已四十多年,當然不容易見到,可幸有些熱愛當年文藝的「發燒友」,重排出版了復刻本,特別要提的,是蔡浩泉的《天邊一朵雲》和蔡炎培的《日落的玫瑰》。
蔡浩泉(一九三九至二OOO)是著名的畫家、封面裝幀家和作家。他公元二千年去世後,朋友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出版紀念冊,還出版了文集《天邊一朶雲》(香港素葉出版社,二OO一)。此書的重點是《星期文庫》中的兩個中篇創作:《天邊一朶雲》和《咖啡或茶》。此外,還收了他中學時期的詩作及散文,由他生命中最後一個女人格格寫序,讓大家記着這位又叫:雨季、方三、石頭、王兌、蔡爾……的文藝家。
蔡炎培的七本四毫子小說中,他最喜歡的是《日落的玫瑰》和《風孃》,近年也由朋友們合刊出版了復刻本《日落的玫瑰》(香港唯美生活,二O一O),此書除了正文小說外,還有董啟章的序,葉輝的編後記,和李洛霞訪問蔡炎培談三毫子小說的附記,對讀者了解蔡炎培的心象小說很有幫助。
《日落的玫瑰》是本故事性很弱的小說,以詩意及心象抒情式鋪陳許星堤及江二瘋的愛情故事。此書其實是蔡炎培的情史,大家不妨把主角的名字和他生命中的八個女人印證一下即知。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二日)
許定銘

一九六六至六七年的《星期文庫》出版至今已四十多年,當然不容易見到,可幸有些熱愛當年文藝的「發燒友」,重排出版了復刻本,特別要提的,是蔡浩泉的《天邊一朵雲》和蔡炎培的《日落的玫瑰》。
蔡浩泉(一九三九至二OOO)是著名的畫家、封面裝幀家和作家。他公元二千年去世後,朋友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出版紀念冊,還出版了文集《天邊一朶雲》(香港素葉出版社,二OO一)。此書的重點是《星期文庫》中的兩個中篇創作:《天邊一朶雲》和《咖啡或茶》。此外,還收了他中學時期的詩作及散文,由他生命中最後一個女人格格寫序,讓大家記着這位又叫:雨季、方三、石頭、王兌、蔡爾……的文藝家。
蔡炎培的七本四毫子小說中,他最喜歡的是《日落的玫瑰》和《風孃》,近年也由朋友們合刊出版了復刻本《日落的玫瑰》(香港唯美生活,二O一O),此書除了正文小說外,還有董啟章的序,葉輝的編後記,和李洛霞訪問蔡炎培談三毫子小說的附記,對讀者了解蔡炎培的心象小說很有幫助。
《日落的玫瑰》是本故事性很弱的小說,以詩意及心象抒情式鋪陳許星堤及江二瘋的愛情故事。此書其實是蔡炎培的情史,大家不妨把主角的名字和他生命中的八個女人印證一下即知。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二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