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崑南談《香港青年周報》

香港青年周報:山羊座

「香港青年周報」乘11祕數應運而生。

時維1967年1月11日。星期三。

所以,逢星期三出版。

當天,在報紙賣部分廣告的剪報以及新聞報導。(見附圖)

「中國學生周報」好開放,值得一讚,明知競爭對手,都肯接納我們的廣告。


可惜的是,創刊號手上沒有留存。

在這方面,在這專頁上,繼續出現不少這樣類似的「可惜」。沒有人相信,創辦人在,書報卻不存,但事實正是這樣。

何解?太多複雜的原因,說之不盡。

《香港青年周報》網頁二O一六年五月廿五日)

logo與題字

附圖是七一年八月廿五日的一期《香港青年周報》,封面與封底。四十九年前(還差六個月就半世紀了)創刊的周報,究竟題字出於何人之手呢?


過程是這樣,出版前到處找人,不果。向當時《東方日報》老總的周石先生求救,我知道他寫得一手好字。他答允了,但他另請高明,不透露名字,說是報館中的一位編輯。但到今我仍相信,根本就是他的手筆。無從求證了,周石先生已作古多年。

至於那個英文logo,超初是沒有的。讀者Eva Chan 投來這個設計,把英文Hong Kong Teens Weekly 排列成四方美術圖案。我一看就十分喜歡,於是採用了。圖中,有一對眼睛,一雙耳朵,創意十足也。

《香港青年周報》網頁二O一六年五月廿五日)

臉書回應

Linda Pun:崑南創辦的香港青年周報,那報頭是誰寫的?很有興趣追查,崑南說是「向當時《東方日報》老總的周石先生求救,我知道他寫得一手好字。他答允了,但他另請高明,不透露名字,說是報館中的一位編輯。但到今我仍相信,根本就是他的手筆。」

但東方日報在1969年才創刊,1967年周石還在天下日報當編輯,我於是請教了周石當年的天下日報同事余文熾,他說周石手字不是這樣的,有可能是另外三位編輯:賴本能、羅治平或韓中旋。崑南說,周石常提及羅治平,有可能就係羅治平,於是我託朋友在茶聚中問問韓中旋,但韓中旋說不是他寫,也不像羅治平的筆跡!!漏了問像不像賴本能的筆跡,要等一個月才可再問。此時,竟然在網上找到賴本能的墨寶,原來賴本能不但係資深報人,還是鬼故大師,筆名余無語,八十年代的香港周刊刊載了不少他的鬼故作品,九十年代初,勤十緣出版社把他的鬼故輯錄成書,每本書的序言都是他用毛筆寫的一首古詩或詞,賴本能對粵曲研究和書法都很有心得,現剪輯他部份墨寶跟那個報頭給大家對比一下,筆跡是否相似?周石,羅治平,賴本能皆作古,無從請教……


Linda Pun:賴本能其中一篇詞代序


Linda Pun:瓜棚豆架又逢君,調寄浣溪沙。

何一明:現在看起來字樣又有些相近。

Linda Pun:人不在,確係好難求證,崑南見過周石的字,也是有點像!!!!

崑南:香港青年周報的招牌字,出自何人之手,成了懸案,真好。這正是周報的命運:今夕是何年,不似在人間。

Linda Pun:你有無周石的墨寶,影張相來分享下。

崑南:無呀,有就一早給大家分享。

Linda Pun:可惜

Linda Pun臉書二O一六年六月十四日)

六十年代香港的青年刊物

在臉書的一個「六十年代」專頁上,有一段是提及「香港青年周報」以及當年其他的年青刊物。最初期,我和岑南羚,盧因搞的,不久他移民加拿大,沒有這位超級寫手坐陣,只得請人。再過一些日子,連岑南羚也移民了。

當時請了海滴和樂士,當時,樂士還身兼電臺工作,他的野心大,不安於周報,離職了。後來輾轉與Chris Tong 合辦了「年青人周報」,與我的周報對抗。再遲一些,樂士又與Chris 鬧得不快,於是自己另起爐灶,搞新的刊物。最後之最後,還是落腳於電臺做DJ。

至於海滴也離職了,過了一些時間,她又回來,建議合搞一份「年輕人周報」,那段日子,周報太多了,市場開始承擔不了。於是,「年周」很快便關門。其實,自己打自己,不智之舉也。


《香港青年周報》網頁二O一六年五月廿六日)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沈西城:可憐文人蘆狄

作者與蘆狄等一眾友人常聚首於吉祥咖啡室,一杯咖啡,縱論天下。〔資料圖片〕

認識蘆狄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他自稱:「雅倫方,《新夜報》編輯」,由是一直把他當作通俗文化人,隔了許久,有文友告我雅倫方未入報館前是一名前衛詩人,筆名蘆狄,並把他寫過的詩給我看,有幾首,寫得很好。

千禧年後,我跟蘆狄在同一機構工作,我辦《武俠世界》,他編馬經,常常晤面,通常下午三點過後,聚首吉祥咖啡室,一杯咖啡,縱論天下,與席者尚有梁毅、黃漢華和招鴻鈞,皆屬文化人,談的多是雜事。梁、招、蘆三人都是馬經編輯,話題不離馬壇。蘆狄愛跑馬,每於賽日,頸掛照相機在凱旋門拍馬主拉頭馬照片,因而跟馬主、騎師相熟,常提供貼士,惟多屬「山埃」。每於賽後問他:「贏了嗎?」總回答:「中了三重彩!」在他口中,三重彩很易中,惟是必在賽後道出,賽前噤口不言。朋友心裏明白,那是「打腫臉充胖子」,不予戳穿。晚年蘆狄,生活拮据,幸得梁毅照顧,梁毅二OO八年去世,頓失扶持,精神漸呆滯,健康亦日差。二O一O年某天突告失蹤,不知去向。後來我打電話到東區醫院查問,才知進了醫院,這一進再沒出來,跟李小龍同年生的詩人蘆狄默默地走了,朋友無一人知道。

(作者是香港作家。)

《明報》二O一六年五月廿三日)

相關文章:許定銘〈兩位詩人蘆狄〉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關於《我之試寫室》

關於《我之試寫室》

TK Chan:很多人知道《我之試寫室》是也斯在快報的專欄,但較少人知道亦舒和西西也寫過這個專欄。三人是不同時期擔任欄主,並非像後來輪流執筆那類專欄。

馬吉問三人擔任欄主的先後時期,我僅憑印象說先後次序為亦舒→西西→也斯。

但現在看到西西這篇談專欄名稱由來的文章,卻懷疑我的說法不正確。西西說專欄名稱是挪用日本漫畫家久里洋二的漫畫專欄《僕之試寫室》,既然欄名由西西起用,那最早寫這個專欄的是西西嗎?


(這篇剪報影印本20多年前由西西提供,無註明發表日期。)

淮遠:西西開的欄。若我沒記錯。

Sy Misslok:西西交也斯接寫,大概在72, 73?73 前後認識也斯,本人還是校服少年。那時西西在快報已經另寫剪貼册。

Sy Misslok:不過記憶這等事,沒有百份百準確

TK Chan:也斯寫《我之試寫室》不遲於1971年,我最早的剪報是1971年4月,一定非也斯的最早。西西停寫專欄,直到1973.9.9才在快報發表小說《草圖》,同年10.18完結;而專欄《剪貼冊》是1973.10.16至1974.2.28,緊接《草圖》,但僅寫了4個半月。

馬吉:如果是西西交也斯,那豈不是亦舒交西西?

TK Chan:《我之試寫室》的版頭,在西西時期已有更改,新版頭一直由也斯沿用(包括亦舒?),直至1977年中結束(我最遲剪報是1977.5.14,但不確定是否最後一篇),也斯另開欄名《書與街道》。

Sy Misslok:剪報是證據,沒什麼好爭議。不過那時朋友間喜歡拿他專欄上寫的字來玩,記憶比較深。73,74 was our sweet old days.

Candaces Chung:印象中有段趣聞(誰說的?):也斯童顔上報社收專欄稿費不果,要西西出馬。是這欄嗎?亦舒《我之試寫室》小草出版社港一版是1975。

TK Chan:西西在《大拇指》的一篇〈記一段也斯〉


Candaces Chung:謝謝。証實我不是 senior moment.

TK Chan:原本有剪存《書與街道》,但現在找不到剪報,好可能在也斯去美國留學前,停寫專欄,我將《書與街道》裝訂成冊送給也斯做紀念,但已完全記不起了。如果不是送了給也斯,我的剪報冇理由唔見咗!!

馬吉:也斯說他在《快報》的專欄,由1970年寫到1978年,起初叫《我之試寫室》,後來改名《書與街道》。以下書影來自《香港文化十論》。


TK Chan臉書二零一五年八月十一日)

《快報》專欄《我之試寫室》
馬吉

不知在哪裏看過,說《快報》的專欄《我之試寫室》不由也斯開創,在他之前還有西西和亦舒,依次是亦舒→西西→也斯。這個次序我曾在《驛居室散記》和《書之驛站》提及,但網上有人不同意,說該是西西→亦舒→也斯。多年之後,《大拇指》在臉書開檔,我將這疑問留言請教諸大拇指。


陳進權回應說,該是亦舒→西西→也斯,但後來他翻出西西的一篇文章,如是說:

「很多人知道《我之試寫室》是也斯在快報的專欄,但較少人知道亦舒和西西也寫過這個專欄。三人是不同時期擔任欄主,並非像後來輪流執筆那類專欄。

「馬吉問三人擔任欄主的先後時期,我僅憑印象說先後次序為亦舒→西西→也斯。

「但現在看到西西這篇談專欄名稱由來的文章,卻懷疑我的說法不正確。西西說專欄名稱是挪用日本漫畫家久里洋二的漫畫專欄《僕之試寫室》,既然欄名由西西起用,那最早寫這個專欄的是西西嗎?

「(這篇剪報影印本20多年前由西西提供,無註明發表日期。)」

不過,我細看西西那篇文章,談的是專欄版頭的設計,並非欄名,「欄名由西西起用」這個說法並不太實在。

也斯的朋友也有給陳留言。淮遠說:「西西開的欄。若我沒記錯。」適然:「西西交也斯接寫。」

陳再翻出西西的文章〈記一段也斯〉(圖片見上),當中說:

「早幾年,我停了報上的一個專欄,把也斯推薦給副刊的編輯。編輯很贊成,於是,也斯開始寫他的『我之試寫室』。他的欄名本來是另一個名字的,不知怎麼卻一直沒有用。」

那麼《我之試寫室》由西西交也斯是確認了。西西此文發表於《大拇指周報》第三期,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七日出版。而也斯曾說,他最長久也最貫徹的專欄,是在《快報》,「從一九七零年寫到一九七八年,最先名為《我之試寫室》,後來改名《書與街道》,一共寫了八年。」(見也斯《香港文化十論》,頁一四六至一四七,浙江大學出版社二零一二年七月。)西西在一九七五說的「早幾年」,大概就是一九七零年。

如果是西西交棒也斯,那麼會不會是亦舒交棒西西?亦舒的第一本散文集就叫《我之試寫室》(香港小草出版社一九七五年),能不能當個間接證據,說明《快報》那個專欄係由她開闢,因為有紀念意義,才拿來作書名?

陳進權所藏的西西《我之試寫室》剪報,可惜都沒有注明日期,聽說另一個大拇指藏有亦舒寫的《我之試寫室》剪報,也是沒有日期,但可看看亦舒那專欄的版頭,是否也是西西設計的,或會多點線索。

《書之驛站》二零一五年八月廿九日)

關於《我之試寫室》
荒言

歷史,本該是「事實」的「如實」記錄;看似簡單,其實毫不簡單。不簡單在,怎生如實,如何如實。眼見為實,同站一個位置,尚且看出不同的東西;同一時間,站在不同位置,用不同角度,也往往有不一樣的「結果」。有些,「事後」難以求證,於是出現各說各話的情況,所謂「口述歷史」,未必可盡信,這個可謂「一言難盡」。不過,有些事件,不「懶」的話,「求證」一下,即可解決。無妨舉一「文壇」實例來說明。

有一個我看了多年的網站,網主我愛以「書癡」來形容,很多書事,不看認真輸蝕。不說別的,單是一個報紙的專欄,網主就不止一次求證是誰創立,靠的主要是「史料」和推論,有時還有一些似乎是相關的「當事人」作旁證,「結果」還是不得要領。老實說,我也很想知道事實,只是一直奇怪,為何不向真正的「當事人」即寫過這專欄的人求證,卻只是一味「猜測」呢。

我曾向這個《我之試寫室》的網主說,這個名稱其實早有人用過,其中之一就是她的心儀作家亦舒,還有西西和也斯;都是已休刊好些年的《快報》曾用的專欄名稱,但誰最先用這個欄名,則不得而知。難得有一個如上所說的網站「書之驛站」,鍥而不捨去求證,可惜到最近寫〈《快報》專欄《我之試寫室》〉仍未能確認。我看看此中的「關鍵」人物,不乏與真正「當事人」如西西認識的,實在奇怪,何以不直接詢問呢。

專欄「最後」接班人也斯固然已逝,還健在的還有亦舒和西西,她們仍不輟寫作,書也由香港的出版社不停出版,要問,大概不難吧。我實在忍不住,問了。當然,我不是直接問亦舒和西西的,而是「事有湊巧」,由可以跟西西直接聯擊的人問個究竟的。答案是:

亦舒=>西西=>也斯

以上三位作家,我都看過他們不少作品,都喜歡。光芒,沒有因為誰先誰後而增減,要緊的是,事實就是事實。我膽敢說一句,這段「公案」,應該可以了斷了。

《書寫而已 notes and books》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

《我之試寫室》完整版──最新發現亦舒剪報
陳進權

前段時間上傳一篇西西在快報的《我之試寫室》剪報,西西在文內提及專欄名稱靈感來自日本漫畫家久里洋二的專欄《僕之試寫室》。《我之試寫室》作者前後有三人,包括西西、也斯及亦舒,也斯是最後接力及持續時間最長的作者。既然專欄名稱是西西起的,甚至版頭也是西西的傑作,由此而引起大家懷疑這個專欄最早執筆到底是西西還是亦舒?最終大家的共識亦舒是最早的作者。

雖然知道亦舒寫過《我之試寫室》,但一直沒有人見過亦舒時期專欄剪報的廬山真貌(亦舒早期出版過一本書也叫《我之試寫室》,但不瞭解內容是否來自該專欄)。

據知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大會堂圖書館只有香港一些早期報紙及《星島日報》等大報的縮微菲林,像《快報》這些報紙,並無保存檔案,恐怕早已煙沒了。

話說三年前,大拇指一位編輯回港與大家聚會時,對我說她存有西西及亦舒《我之試寫室》的剪報,我於是請她下年回港帶回來給我掃描做資料。前年她回來沒有提及剪報的事,我以為她忘記了,也沒即時問她。去年11月她一年一度回港前,我再提及剪報的事,她卻說並無《我之試寫室》的剪報,說我記錯了。但我很肯定我沒記錯或聽錯,只好相信她當初記錯了,因此對尋找亦舒的剪報已不再抱有期望。

直到這個月中,突然收到她的WhatsApp,說整理東西時找到西西及亦舒的剪報,終於證明我沒記錯或聽錯。她最初也無記錯,只是中途「失憶」(我有時也如此)而已。我請她今年回來帶給我掃描(我喜歡老剪報發黃的味道),但她說先影印寄給我。終於,今天收到郵件,見到了亦舒專欄的原貌。

早前上傳那篇西西的剪報時,我說是西西提供給我的,現在收到老朋友的剪報,與我手上的西西剪報影印本完全相同(包括一篇上面寫有數字),才知道剪報是她提供,並非西西。年紀大了,記憶模糊,若不是她提及,我完全忘記早年曾將亦舒及杜杜在星島日報的專欄剪報送了給她(她是亦舒及杜杜的大粉絲)。

可惜的是,這些剪報並無標註日期,因此無從考證是哪天。但亦舒的剪報其中一篇題目為〈這是第一篇〉,如果這個專欄最早由亦舒執筆,則這篇就是該專欄的第一篇。亦舒在文中說是西西要她寫這個專欄的,又說西西老愛把自己的地盤讓給人家,究竟是說其他地盤還是這個地盤?如果是這個地盤,那之前西西寫的是什麽專欄?亦舒又說寫專欄太辛苦,與西西說好輪流一人寫一個月。現在見到的亦舒剪報只有23篇,是否全部已無法查證,相信亦舒寫了一個月左右就交給西西,之後逃之夭夭,沒有繼續寫下去。而西西部份目前有82篇,同樣不知是否齊全。由此估算,這個專欄亦舒寫了一個月後交給西西,西西寫了三個月左右由也斯接棒,也斯前後大約寫了7年,直到1977年中也斯另起新專欄《書與街道》為止。

現在,三位作者的專欄終於聚首一堂了,特意將三個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上傳,給這個專欄一個完整的展示。




(西西、亦舒剪報由夏潤琴提供,謹致謝!)

TK Chan臉書二零一六年五月廿三日)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夏易的三毫子小說



夏易(1922-1999),香港本土作家。許定銘引述《香港文學作家傳略》裏的夏易自傳,說夏易在五十年代末出版了約十本愛情故事。許收有一本香港海濱圖書公司出版的《海濱小說叢》之68號《小曼的悲劇》,並大膽估計是五十年代末期的出版物。海濱圖書公司初期每逢星期三出版一本三毫子小說,至80多期後改為逢5日15日25日出版。早期的海濱小說叢封底附有有獎謎底小說,收件截止日期為1958年。另外在我收有的數十本海濱小說叢裏有原書主在扉頁記下的購書日期,分別為第49號路易士的《人生如夢》購於58年11月和第78號羅秋蘋的《金玉盟》購於59年6月,可見許定銘的估計是準確無誤的。

圖中的書目掃描自第86號碧侶的《青春的苦杯》,我對照過書目和我收有的各期書號都吻合無誤。按照書目,夏易五十年代末寫的三毫子愛情故事包括了:

26號 再戀
36號 學府情潮
43號 冷暖人間
47號 誰家少女淚
52號 人逢喜事
59號 一夜
68號 小曼的悲劇

除了以上七本三毫子,我也從三毫子封底廣告找到另三本夏易的著作。《紫色的愛》、《乾杯》和《懸崖上的愛情》,都分為上下兩冊,湊足了夏易在五十年代末出版的十本愛情故事。(當然,十本應為一個大概的數目字,或不止這些。)

夏易同時是世界出版社的婦女生活家庭雜誌《家》的主編。雜誌介紹夏易時說夏易「研究社會科學多年,精於心理分析,對各種生活的問題。均有深入而細緻的了解。所著各書,文筆清新秀麗。獨創一格,刻畫精細入微,發人深省。」此言不差。在《人逢喜事》裏,夏易就藉由一個貧窮但和睦互助的家庭,天降橫彩中了彩票後,刻畫出各家庭成員微妙的心理變化,帶出各種生活問題,決然不是簡簡單單讀完即忘的情愛故事。

Books on a tree 樹上書屋臉書專頁二O一六年五月九日)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小思著作一覽

《豐子愷漫畫選繹》


一. 《豐子愷漫畫選繹》,散文集,明川著,香港純一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二月初版,編輯陸離,封面設計水禾田,友聯印刷廠承印,印刷者李亦良;闊14 cm,高19 cm,一八五頁,印數二千本,定價不詳,列入「純一叢書」第一種。書前有香山亞黃和孫淡寧的序,書後有作者跋,說:「這集子裏的文字,是一九七O年開始刊登在『中國學生周報』上的。那時曾有一宗心願:要把豐先生的每一幅畫配上文字。就這樣,每星期一篇,寫了兩年多。後來,因事忙停頓了,想不到這一停,從此便無法再有續寫的心情。」(此書封面深藍色,另有封面黃色的版本,開本稍大,內文印刷模糊,當為盜版。)

二. 《豐子愷漫畫選繹》,散文集,明川著,香港青文書屋出版,版次:一九七六年二月初版,一九八O年一月再版,一九八四年一月三版;編輯陸離,封面沿用初版的設計,三版校對者馬淑華、張楚勇,達道圖書印刷公司承印;闊13 cm,高18.3 cm,一八五頁,印數不詳,定價港幣十五元。書前除了原來香山亞黃和孫淡寧的序,並增收了豐一吟一九七九年九月寫於上海的〈話當年──再版代序〉,書後有原來的作者跋。

三. 《豐子愷漫畫選繹》修訂本,散文集,明川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版次:一九七六年二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九九一年五月香港修訂第四版第一次印刷,二OO五年三月香港修訂第四版第十一次印刷;四版編輯林道羣,洪清淇封面設計,陽光印刷製本廠承印;闊14 cm,高20.3 cm,一九三頁,印數不詳,定價港幣五十八元。書前保留了再版本的三篇序,書後除了原作者跋,增添了作者一九九一年元月寫於香江的再跋。ISBN:962-04-0917-5

四. 《人間的情懷──豐子愷漫畫選繹》修訂本,散文集,明川著,臺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版,二O一二年九月POD第二刷,封面設計者不詳,印刷者不詳,經銷代理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闊14.7 cm,高2l cm,一九三頁,印數不詳,定價新臺幣二百元。版權頁有註明:本書經香港三聯書店/博達著作代理公司授權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在臺灣地區出版發行,內容悉如香港三聯版。ISBN:957-586-227-9

五. 《豐子愷漫畫選繹》,散文集,明川著,北京海豚出版社二O一二年二月初版,總發行人俞曉羣,責編李忠孝、趙星,美術編輯吳光前,北京彩眸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承印;闊14 cm,高20 cm,一九三頁,印數不詳,定價人民二十五元。扉頁〈出版說明〉云:「《豐子愷漫畫選繹》一書於一九七六年由香港純一出版為出版,後經多次修訂。現據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九九年第四版出版中文簡體字版,以饗讀者。」內容亦悉如三聯版。ISBN:978-7-5110-0491-8

六. 《豐子愷漫畫選繹》修訂本,散文集,明川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版次:一九七六年二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九九一年五月香港修訂第四版第一次印刷,二O一六年四月香港修訂第五第一次印刷,五版編輯張艷玲,內文設計洪清淇,封面設計吳冠曼;闊14 cm,高20.3 cm,一九六頁,印數不詳,定價港幣七十八元。書後增添了作者寫於二O一六年四月六日的〈三跋〉。ISBN:978-962-04-3622-2。

《路上談》


一. 《路上談》,散文集,小思著,香港純一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初版,封面設計水禾田,更生印務公司承印;闊13 cm,高18.5 cm,二五七頁,印數二千本,定價港幣十二元,列入「純一叢書」第七種。

二. 《路上談》,散文集,小思著,香港山邊社一九八二年四月初版,一九八三年七月四版,封面攝影:周仲年,山邊公司發行,藝城印刷公司承印;闊12.7 cm,高18.5 cm,一二三頁,印數不詳,定價港幣八元,列入「擷芳書列」。書末有「編後記」,云:「《路上談》原書在一九七九年十月由純一出版社印行。現蒙作家小思同意,交由《擷芳書列》編選及重排。現《擷芳書列》把原書分成兩冊出版,一冊沿用《路上談》的書名,將原書第一輯及第四輯大部份篇章輯錄在這一冊裏;然後再將『日影行』及『蟬白』部份輯成另冊。」

三. 《日影行》,散文集,小思著,香港山邊社一九八二年八月初版,封面設計不詳,山邊公司發行,藝城印刷公司承印;闊12.7 cm,高18.5 cm,一二三頁,印數不詳,定價不詳,列入「擷芳書列」。

《承教小記》


一. 《承教小記》,散文集,小思著,香港明川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七月初版,封面題字馮康侯、篆刻,年豐排字植字公司承印;闊13 cm,高18.5 cm,二OO頁,印數不詳,定價不詳。

二. 《承教小記》,散文集,小思著,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六年二月增訂版,封面設計劉世仁,藝城印刷公司承印;闊13 cm,高18.5 cm,二一九頁,印數不詳,定價港幣十八元。書末附有黃繼持的〈試談小思──以《承教小記》為主〉;扉頁有作者簡介,云:「小思,原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原籍廣東番禺,在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翌年入羅富國師範學院進修,獲教育文憑。一九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一九八一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碩士銜。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一九七八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一九七九年起任教於中文大學,現任中文系講師……。」ISBN:962-288-018-5。

三. 《一生承教》,散文集,小思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二OO七年十月初版,責編舒非,裝幀設計陸智昌,美雅印刷製本有限公司承印;闊14.5 cm,高21 cm,二六O頁,印數不詳,定價港幣五十八元。按:此書出版前曾在《信報》讀到舒非的文章,說《承教小記》原打算轉交三聯重印,但由於華漢不肯轉讓版權(至二O一二年一月為止已印了三十三版),小思和舒非祗好重新編訂一本新書出版。全書共分三輯:〈承教小記〉(有部份文章來自華漢版《承教小記》)、〈這樣日本〉和〈舊時衣冠〉。開首比舊版多了兩幀與唐君毅夫婦的合照,接着是作者簡介,跟華漢版大致相同,祗在「一九七九年起任教於中文大學,現任中文系講師」之後,多了一句:「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然後就是黃繼持的〈試談小思──以《承教小記》為主〉。書末有舒非的〈小思和《一生承教》(代後記)〉。ISBN:976-8-962-04-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