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山中自有藏書山──鄭明仁

文化人物:山中自有藏書山──鄭明仁
撰文︰梁嘉麗 攝影︰謝榮耀





鄭明仁打開家門,我們被眼前的景象嚇得駐足不前。要走入他的家,看來是要攀山涉水了。說是攀山,實不為過,因為屋子內的書,就如一座又一座山,你必須跨過較矮的書山,在書與書中,找到一個落腳點,而手也最好不要觸碰周邊的書,以免書山塌下來。在書山中,藏着一本珍貴的《人民畫報》樣版,而當中的一張舊相片,更是耐人尋味。

騎馬的江青消失了

站在客廳中央,幾乎看不見窗戶,因為書叠得太高。在這樣的一個書海內,如入寶山,拿起任何一本書,仁哥都能說出典故,他是藏書家,當然也是個書迷,作家、舊同事董橋說他是書蟲,但藏書、愛書,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興趣,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簡單整理了一會兒,好不容易清理出了一個小空間,仁哥坐下來,緩緩地拿出他早前獲得的珍寶:一份1976年11月出版的《人民畫報》稿件,這是「孤本」,世上唯一的「大樣」,即是在付梓前讓編輯檢視校對的樣版。仁哥揭到第38頁,指着其中一張相片,笑說有趣的地方,就在這張相。

在古書博覽會中,他從一個上了鎖的玻璃櫃中,看到了這份大樣,頓時眼前一亮,便立即跟擁有它的澳洲古書商買下來了,「這張相,早在網上已有討論,流傳已久,但一直沒有人見過實物,我用了五位數的價錢,跟那位澳洲女士買下來了。」到底是一張怎樣的相片,令一個閱書無數、藏書萬本的收藏家這樣興奮?

仁哥小心翼翼地翻到大樣中的那一頁,紙上貼着一張相片,騎着馬的毛澤東在相片中央,「應該是1947年拍的,那年國軍胡宗南將軍打到延安,毛澤東等人要撤退到陝北,這張相就是撤退途中拍的。」當我們還在仔細看相片時,仁哥則從書堆中找出了76年十一月號的《人民畫報》,不少人也有收藏這一期,因為正是毛澤東逝世後的一期,是他的逝世紀念特輯,但把書頁翻到第38頁,看着同一樣相片時,竟讓人瞠目結舌,毛澤東背後、同樣是騎着馬的女子不見了。

而這個消失了的女子,就是江青。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修圖比甚麼事都容易,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就要用人手修改,在大樣時還原好無缺的相片,為甚麼在印刷出版卻要讓江青徹底消失?「從9月9日至10月6日期間,中國政局翻天覆地的變化着,10月6日四人幫下台,也許這就是江青不能在相片出現的原因。」


《人民畫報》出版前的「大樣」相片中央有江青(上圖),但出版時已被刪去(下圖)。

1976年11月出版的《人民畫報》,封面是萬人在天安門廣場悼念毛澤東。

亂世飄零 書本藏故事

作為黨國的宣傳機器,《人民畫報》當然不能有所紕漏,雖然距離出版只剩幾星期,但亦要在印刷前急急讓江青「被消失」,相片旁更有着用鉛筆寫上「把江青修掉」,仁哥仔細端詳着兩個版本的相片,喜孜孜的說全世界只有這一本,當中的149張原裝菲林照片更是珍貴,興奮地告訴我們獲得這本珍貴大樣的經過。

藏書者對着書的那種迷戀,我們此等門外漢實在沒法理解,常說文字有價,但於藏書者,文字只是書的其中一部份,令他們着迷的,往往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書背後的故事,書的經歷、擁有者,都會構成一本書的價值。《人民畫報》的大樣,如何飄洋過海,到了地球的另一邊,而又如何落入澳洲的古書商手中,實在無法得知,只知這樣繞了一大個圈,又回到了這位對中國近代史非常有興趣的人手上。

仁哥生於五十年代,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退休前於《蘋果日報》任總編輯兼聯席副社長,聞說當年他的辦公室內,同樣是一個書海,四面牆都是書架,他喜愛讀書、買書的根,早在求學時期已萌芽,在傳媒工作了數十載,每天與字為伍,更漸漸生出對歷史、文學、政治的興趣,退休後更完成了北京大學的歷史系碩士課程。

舊版《碧血劍》 大俠動容

「自小我已很喜歡歷史,在浸會學院時也有選修歷史課,歷史學家司馬長風教過我,當時我們都很關注中國的局勢,從六七暴動到毛澤東逝世、鄧小平上台,我們一直在看。從小已很嚮往北大,我印象中的北大就是五四運動、蔡元培、胡適的北大,退休就去讀。」

讀書人愛書,絕不稀奇,但像他那般愛藏書的人,不多。第一個要面對的,當然是土地問題,仁哥讓自己的家變成了藏書閣,但書架總有滿時,他打趣「書中自有黃金屋」,數年前家裏真的再沒位置放書,他便在同區屋苑買下另一個單位,幾年間已升值不少,屋苑幽靜舒適,就如古代文人,闢於山中的一小書閣,閒時能安靜地讀書,被書香包圍,在今天的香港,是何等奢侈和羨煞旁人啊。

他的藏書有很多不同種類,由歷史書、小說、雜誌,到書法畫作也有,順手拿起一本,不是典藏,就是作家簽名本,其中的金庸簽名,更令他愛不釋手,七年前一個飯局,陶傑告訴仁哥金庸就在座上,他便立即坐的士趕往,拿着《碧血劍》讓金庸簽名,怎料他竟題上「此書出版已歷四十餘年,保存至今,足見熱烈擁護之忱,至感至感」的字句,令仁哥非常深刻,後來已很少見金庸露面了。


金庸在一個飯局上為仁哥的《碧血劍》簽名題字。


大病感悟 書贈有緣人

小時候,為了看書,他總是往街上跑,六十年代的旺角街頭滿是賣書的地攤,幾毛錢一本小書,「是在晚上呢,燈光暗淡,靠街燈,以前的西洋菜街一帶晚上都有地攤,有塊布幾本書,攤開就賣,很過癮!就如尋寶,甚麼類型的書也有,那些午夜小說,要很夜才敢拿出來賣,你知為甚麼嗎?因為是風月小說。那個年代人人都愛看書,培養出我們愛看書的興趣,到了今日還有很多人問我哪裏可買到當年的三毫子小說,怎會有,一定要從拍賣行買了。」

對很多人來說,藏書是一種投資,近年拍賣行賣古書屢屢天價成交,甚至還有博覽會,來自各地的藏書家找尋買家,但對仁哥來說,藏書卻從來也只是一種興趣,沒有賣過一本,現在他每天還會四處逛,發掘有意思的書,他的藏書閣,其實已幾近爆滿,廚房、睡房、廁所都是書。數十年以來,對書的熱情從無止息,問他最深刻是哪個經歷,卻不是尋到甚麼珍貴的藏書,而是一本由第1期至第400期《香港電視》的合訂本。

那是屬於一個朋友的藏書,在生時絕不會讓出自己的藏書,過身後,家人不知如何處理海量的藏書,便問仁哥會否接收這本《香港電視》合訂本,「很有價值,你可以了解到香港的電視發展史。」朋友的經歷,亦是他擔心的地方,站在書堆中,外行人看起來混亂,其實亂中有序,但這個秩序,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言談之間,能感到他的憂慮,自己珍而重之的藏書,若最後只能被送往堆填區,是何等痛心。然而,兩年前經歷過的一場生關死劫,卻又令他有另一番感悟。

兩年前,因為細菌感染,昏迷了6天,住院66天,大病後,健康大不如前,「病癒後,就如重生,都看化了,一切就隨緣吧,以前知道哪兒有舊書,都會立即趕去,現在不跟後生爭了」。書緣,其實是很奇妙的,遇上某本書,就如遇見某個人,你跟它的關係,是獨一無二, 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書在飄泊,經過不同人之手,卻與自己相遇,是緣份,也是重逢。「若遇到有緣人,我會送出,只要對是愛書人。但是找人要書也不易,例如圖書館,除非是特別館藏,否則也未必會要。」

仁哥說,人到了最後,就要懂得放棄,從前擔心餬口,現在擔心書不知能如何處理。都是身外物,但人與書的緣份,或許比男女間之情,更難纏,剪不斷理還亂。

《蘋果日報》二O一八年九月五日)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金千里:趙聰其人其事及其作品

趙聰(1907-1983),原名崔樂生,又名崔惟息,字慶餘,山東人。五十至八十年代香港頗負盛名的作家、評論家。前後著有二十三部文藝作品、文學論集、研究專著以及傳記等,總字數超過五百萬字。舉凡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青年知識份子和大學生,相信都看過趙聰的著作,其中尤以他所著的《江青正傳》、《五四文壇點滴》、《新文學作家列傳》、《文革運動歷程述略》(共三卷),至為膾炙人口,台灣也出版過趙聰多部作品。

趙聰自五十年代初輾轉來港後,一直在友聯文化事業機構工作,起初擔任《友聯活頁文選》主編,後任友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文教組召集人。常用筆名趙聰、鍾敏華、王序等。

一九八三年趙聰病逝,友聯機構在報刊登載一則訃聞,云:「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七十六歲」。這才確認他生於一九零七年。五十年代來港已近知命之年了。趙聰原籍山束省鄒平縣,後遷居濟南市。港台出版物有關趙聰生卒年期誤為1916-1986年(注1),須更正。可能他當年來港報小了九歲,身份證出生年齡是一九一六年。

原友聯研究所所長徐束濱先生(1927-1995)對趙聰有極高的評價,認為「趙對中共問題的研究,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對中國戲劇的研究,對中國語法的研究,以及文藝創作等各個領域都達到一流水準,尤其他主編《友聯活頁文選》對青年學生造福不淺」(注2)。客觀而論,趙聰應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同時又是一位中共問題研究專家,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文壇具有相當影響力。趙聰現存於香港中央圖書館的作品共有十九種,其餘則散見於台灣一些書店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按:友聯在八十年代後期結束,將所有藏書、報刊、資料全部售予浸大)。

亦莊亦諧,妙筆生花

趙聰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國學根底深厚,他與香港文壇耆宿徐訏(1908-1980年)為北大同學,與大陸著名詩人李廣田,著名文藝批評家李長之又是山東老鄉。來港後,與南來學者左舜生(1892-1969)、易君左(1899-1972)、丁淼(1907-1990)、十三妹(原名方式文)、司馬長風(1920-1980)過從較密,他們對趙聰的著作都頗為推崇。

六十年代,左舜生、司馬長風創辦《聯合評論》周刊,邀約趙聰撰寫《文壇泥爪》專欄,後來結集出版,其名為《五四文壇點滴》。司馬長風評該書「用
亦莊亦諧的妙筆,道出大陸文壇實況,是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人不可忽視的一部書」,又讚譽趙聰先生乃「海外研究中國新文學的先驅,考證嚴謹,創發極多,深受海外讀者讚賞」。

司馬長風尤其欽佩趙聰所寫有關徐志摩的四篇點評文章:《詩人徐志摩》、《徐志摩想飛》、《徐志摩與新詩運動》、《徐志摩與戲劇運動》,司馬長風認為這是評述徐志摩作品「最完備的」,「而且文字高麗,光彩四射,簡直美不勝收」(注3)。司馬長風先生也許過於溢美,但當年香港甚負盛名女作家十三妹在徐訏主編《新民報》副刊,也盛讚趙聰的《五四文壇點滴》:「作者整理那些史料的手法也很簡潔利落,較之過去曹聚仁所寫的這類文字,不知要高明多少」,又說關於「徐志摩其人其事,才知徐的性格胸襟,還頗灑脫,較之『創造社』那一批,可愛多了!」(注4)

一九六四年,魯迅弟周作人(1884-1968)在北京也通過其在香港友人鮑耀明將十三妹所發表的文在章北剪寄給他,同時也寄了一本趙著《五四文壇點滴》。周作人讀後評曰:「大體可以說是公平翔實,甚是難得。關於我與魯迅的問題,亦去事實不遠。」可見周作人對趙聰有關魯迅的文章覺得仍「相當中肯」。後來鮑耀明以「成仲恩」筆名在《明報月刊》發表了上述周作人的覆信,次年鮑氏並輯印成書,名為《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注5)

香港傳記文學作家寒山碧對趙聰的著作也給予一定的評價,尤以「趙對五四運動之後大陸名作家的研究力求忠於事實,跟兩岸的論述大不相同,趙沒有既定的框框和模式,只是從一個自由學人的角度,對大陸文壇名將陳獨秀、胡適、郭沬若、魯迅、田漢、徐志摩、郁達夫等,用亦莊亦諧筆調,作素描式勾勒,介紹這批大作家的簡略生平和生活片斷,還揭露了不少中共官方秘而不宣的文壇舊事及秘聞,材料新鮮,沒有黨派立場,不為尊者隱,趣味性頗強,確令讀者耳目一新,但不足之處卻未能堅持始終,有時也難免有情緒化反應。」(注6)

對魯迅評價,周作人欣賞

趙聰點評魯迅有獨到之處,皆因魯迅為兩岸三地最具影響力的文壇巨人,若能客觀平實點評魯迅必能引起連鎖效應。趙聰寫魯迅共有七篇專稿,分別收集在《五四文壇點滴》、《中國現代作家列傳》、香港《祖國》月刊25卷。

趙著關於魯迅的篇目為:《魯迅與周作人》、《魯迅與錢玄同》、《許廣平回憶魯迅》、《魯迅與「左聯」》、《魯迅二十年祭》、《殺人滅口掩血債──周揚清算徐懋庸》、《二十年舊案幾翻新》,後三篇文章發表於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即魯迅逝世後二十年後的評述文章(按:魯迅1881-1936),魯氏三兄弟均為高級知識份子,著作等身。二弟周作人筆名知堂老人、苦雨老人,三弟周建人(1888-1984),則加人民主黨派,壽命最長,終年96歲。

周作人之所以重視趙著,皆因涉及他們兄弟之間一些私隱,在海外尤其香港文壇議論見諸當時一些名家的專欄。周作人頗欣賞十三妹的見解,周給鮑耀明的信上說:「港地有涉及本人的文章,如刊在中立報紙,而其人尚有理解如十三妹者,則願意一讀。」(注7)

周作人對趙著《關於魯迅》亦作了某些修正,指「文中小有誤解」,魯迅提到「日人招重久」,「得羽太重久信」,他「實乃我的內弟」,「並非毫無關係的日人」(按:周作人娶日本女子為妻,內弟名招重久)。

趙聰在該書自序中說:「為了存真,也效法『知堂老人』的『引得』法,直將原文抄引,好比魯迅和高長虹、許廣平鬧三角,魯曾購買過馬票和召過一次妓女,這有他自己的日記作證。關於魯迅的私生活,寫得比較多,因為從中可以看出魯迅為人率直而無偽。」就魯迅與「左聯」的關係,一般輿論以為魯加入「左聯」是投靠中共。解放後,北京當局更尊崇魯迅為聖人、偉大的進步作家、思想家。趙聰認為並非如此,指出當年魯在上海賣文為生,因為言論激烈,常諷刺當權政要,以致其書被禁,投稿也無處敢採用,逼得他走投無路,當時中共地下黨用邊拉邊打的手段,一面發動「創造社」、「太陽社」向他圍攻,一面由趙平復(柔石)、馮雪峰、瞿秋白等人拉他加入「左聯」(「左翼作家聯盟」)。

趙聰認為魯迅雖然名義上為「左聯」的領導,實則大權全操在秘書長周揚(周起應,1908-1989,解放後官至中宣部副部長,文革時也被批鬥)之手。因此魯迅在「左聯」很痛苦,曾勸阻蕭軍、姚克加入。後來魯與周揚交惡,抗戰前夕,周揚自動解散「左聯」,另組「文協」,提出「國防文學」的口號,魯迅堅決反對,並拒入會,周揚唆使其得力助手徐懋庸(1911-1977)1933年加入左聯,後與周揚投奔延安,解放後,曾任武漢大學黨委書記),寫信給魯迅,施以人身攻擊,才把魯氣得舊病復發,竟致不起。徐懋庸在反右期間被打成右派,周揚曾撰文清算徐,可見當年這批作家的恩怨情仇。

南來學者左舜生也是三十年代與魯迅等同時期作家之一,他曾說:「如果魯迅還活着,一定反共。」其實,魯迅在生已對中共有所不滿了。「左聯」的秘密以及周揚與魯迅的交惡,中共為了利用魯迅的死招牌,一直諱莫如深,後來大陸重印的《魯迅全集》,已將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刪去,但原版和當年的報刊對「左聯」內幕則仍保存若干記載。(注8)

寒山碧對趙聰評魯迅的作品雖推崇備至,「但並不至於把他當作神或聖人,對魯迅為人和生活上的瑕疵也不掩飾隱瞞,其形象並非大陸報刊所慣見的堅強剛毅。趙聰是引用許廣平的話來描述魯迅,儘管並不英俊,但無損於他的偉大,因為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的作品,在於人格。」)注9)

由於趙聰評點魯迅等三十年代文壇巨匠廣受讀者歡迎。因而催生一九六七年香港文人萬人傑(筆名俊人,1915-1989)創辦《萬人雜誌》特約趙聰撰寫《三十年代文壇點將錄》,竟未徵得趙聰同意,在一九七零年擅自出版單行本,頗為暢銷,版權被侵吞,引致趙的不滿。後來趙自資出版,並由台灣時報文化事業公司請趙增補潤飾,易名為《五四文壇泥爪》(港友聯版《五四文壇點滴》)。

主編《友聯活頁文選》

趙聰更是一位文壇多面手,對古典文學也有相當造詣,著有《中國文學史綱》、《中國文學史話》,這兩部文學史相當精簡扼要,深入淺出,為讀者所歡迎。六零年代,他在主編《友聯活頁文選》基礎上精心詳校註釋《古文觀止新編》(上下冊),目的是推動和普及這部自清代以來的優秀讀物,幫助大專及中學生提高古文知識水平。趙聰又為《中國學生周報》出版了《語文法講話》和《談寫作方法》兩部書,對提高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寫作水準多有裨益。

趙聰《古文觀止新編》(上下篇),自一九六零年由友聯出版後,至一九六九年印刷發行三版。趙氏認為康熙年間吳楚材編選的古文讀本存在六大缺點:一是先秦未選諸子散文,《左傳》卻選得太多;二是缺選《漢賦》和《漢書》,而所選《史記》又特別多;三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為史上最輝煌的文學時代,卻只有八篇,實不足以反映那幾個朝代;四是唐朝只重韓愈、柳宗元,未免偏頗;五是元、清兩代全缺;六是所選古文內容大都以「載道」為主,極少寫景抒情的佳作,讀來令人覺得盡是八股說教,缺少一種陶性怡情的文學趣味。

因此,趙聰打破常規,去蕪存菁,大膽增刪,加以改編。將原選220篇砍掉88篇,保留134篇,另增補106篇,合共240篇,並重新評註,以白話譯出。且每篇都有題解,方便閱讀對照,同時附有作者簡介。該書係採用原《友聯活頁文選》為底本,採集當代名家的註釋成果,淺白易懂,較具可讀性,曾被列為中學古文教學主要參考書。

此外,趙聰還在一九五九年,由《中國學生周報》出版了通俗讀物《歷史故事》(六集),及友聯出版社出版《論語詳釋》,都是中學生比較好的參考書。

對中國五大古典小說的研究

五六十年代,香港正處在束西方文化意識交錯衝擊的緩衝期:當時中共取得政權,被迫南來的知識份子,獲得美元的資助,先有亞洲出版社,後有友聯出版社等機構出現,不但出版有關政治的書籍,也出版中國文學經典。趙聰此時主持編輯《中國典籍輯要》叢書,加以校點評註,先後出版了四大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之研究,每部小說都序文、題材來源、作者生平、版本流變、寫作主旨及其藝術成就等作透徹的說明和剖析。

趙聰對古籍研究不遺餘力,亦是他之所長,他除了汲取前人對四大小說的研究成果之外,更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例如大陸學者以《水滸傳》所寫宋江當作歷史上的宋江:捧為「起義英雄」,還在山東省特別設置了一個梁山縣來紀念這位「英雄」,亦有一些文學批評家根據《宣和遺事》,肯定宋江投降後,參與討伐江南巨盜方臘。趙聰為了辯駁此兩點之偽,特別寫了《宋江考》(發表於《大學生活》月刊,後編入《四大小說.水滸傳》的附錄)。(注10)

《宋江考》一文為學術界所重視,台灣出版界青睞趙氏的著述。一九八零年,台灣《中國時報》書系出版集團徵求趙氏同意,並要求加入《儒林外史》,更名為《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時報書系226),至此,該書已刊印三版。另外,《時報書系》還替趙聰出版了《五四文壇泥爪》(港版《五四文壇點滴》),《新文學作家列傳》(書系267),在台灣文壇打響了名氣。當年老闆余紀忠先生(已逝),名作家高信疆先生(已逝)都對趙聰的著作極為重視,禮遇有加,多次邀請他前往台北出席筆會及學術座談會。

文化大革命後期,毛澤東、江青在一九六七年掀起批判水滸宋江運動藉以壓制鄧小平。趙為此撰文《毛批水滸》,發表於《中華月報》,揭露中共內部權力鬥爭,借古諷今以排除異己。該文也一併附錄於《水滸傳》篇內。

趙聰曾與胡適先生通訊交流「紅學研究」心得,胡氏曾有給他關於《紅樓夢》甲戍本的三封信,並同意把甲戍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交由友聯出版社預約出版。足見胡氏對趙相當信任。其時(1961年前後),胡在台北養病,待友聯出版後,胡已病逝。趙聰為此特表哀思遺憾,在附錄文後加上按語云:「如先生(指胡適)還活着也不會見怪的。」在胡給趙的三封信中,曾提到「所謂曹雪芹小像之謎」,以及一些瑣事。並很客氣「十分感謝貴社同人」(指友聯趙聰等),信末總寫「請你指教」之語。(注11)

胡適與趙聰差不多為同同時代中人,而且有北大師生淵源,雖不相識,但至少在研究紅學通訊建立友誼。在五十年代,北大紅學家周汝昌、俞平伯慘遭批判攻擊。趙聰在一九五五年曾著有《俞平伯與紅樓夢事件》一書。趙也批評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關於「作者曹雪芹小像」(畫像)以假作真的偽考證,顯見他對紅學研究頗下了一番功夫,惜未能貫徹始終。

基於趙聰在古典文學研究的權威地位,一九六五年香港中文大學「群眾導播中心」提出與友聯研究所合作,共同進行《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年)研究出版計劃,委任趙聰負責執行。該書於一九六八年完成,一九六九年六月由中文大學出版部發行。趙所寫原稿曾蒙著名學者陳世驤、張丕介博士及戲劇家姚克(1905-1991)等人審閱。出版經費則由「亞洲協會」資助。

五六十年代,趙聰12在 香港文壇聲譽日隆。一九五七、一九六四年曾擔任《中國學生周報》舉辦的「獎學金徵文」比賽首席評判,對當年熱愛文學的青年作者諸多鼓勵,培養出一批後來成名的作家和文化人,諸如胡菊人、陸離、吳萍(平)、沈西城等。

代表作《江青正傳》趙聰最旺盛的創作時期當在1960至1975年。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是最早揭示毛澤東夫人江青底細的人。一九六七年,他以鍾敏華筆名發表了歷史紀實報告文學《江青正傳》(原載《祖國周刊》1967年9、10月號)。同年11月號,友聯出版社出版單行本,一紙風行,蜚聲海內外。事關文革初期,對江青其人毫不知情,如何突然冒出紅朝第一夫人,竟然掀起文革巨浪。江青的身世,背景也就格外引人注目。後來她更是北京高層權力「四人幫」的首領。「四人幫」垮台被判刑,相繼病逝。

《江青正傳》應是趙聰的代表作。他以行雲流水的筆調,紀實的手法,着重「求真務實」,敘述客觀中肯。趙以山東人撰寫老鄉江青,並訪問查證過與江青認識及相熟的同鄉(按:趙聰原籍鄒平縣與江青原籍諸城相距不遠,江與「四人幫」之一的康生則屬同鄉)。山東人極重視老鄉關係,自然流露,貼近實際。他在該書弁言中自述:寫江青「並非反共和反江青」,而是「信而有徵」,綜合各方信息,依書直說。

《江青正傳》分上下卷。上卷敘述江青幼年、青年時代(1915-1947年),下卷從1948至1967年文革運動,另附錄江青公開言論十篇,及有關她在京劇改革、文藝座談會發言十餘則,還有歌頌江青的文摘24篇,珍貴圖片46幅。資料完整可信。

書出版後,先後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和日文出版。原來毛夫人江青並非姓江,那是在延安時期毛為她取的名字。她本姓欒,名淑蒙,約生於1915年,幼年坎坷,母守寡,投靠李姓外公,收為孫女,故改姓李,名青雲、雲鶴,山東本地人多知道「李雲鶴」。三十年代她在實驗劇院學演戲,輾轉到了上海,當了三流明星,藝名藍蘋,思想左傾,加人「左聯」。在華聯電影公司拍過四部電影,只一部當主角,餘皆配角,並未走紅。在此期間,也參與演出抗日話劇,結識地下黨黃敬(俞啟威,解放後曾官至天津市長),與當時影評權威唐納結婚,及後又在延安與魯迅藝術學院訓導主任同居。其感情婚姻生活亂七八糟。趙聰訪問過與江青結婚後仳離,解放後移居法國的唐納,證實她在三十年代以「藍蘋」藝名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抗戰爆發,江青與一批文藝工作者流亡到延安,聽毛澤東上政治課和文藝講話,接觸頻密,遂飛上枝頭變鳳凰,毛更迫走賀子珍遠赴蘇聯,江青便正式成為毛夫人。解放後出任中央宣傳部「電影處長」。《正傳》的下卷1948年到文革運動重頭戲。江青開始插手電影界、文藝界內部的重大鬥爭。先後主導對《武訓傳》、《清宮秘史》等影片批判。此為文革風暴遠因。

趙聰認為文革奪權大風浪實由江掀起,「無江青未必有文革」,「其奸雌乎,一世之雌,權勢已蓋過呂后、武則天」。這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江青紅極一時,「慫恿毛發動文革純在報復一己之私怨,打倒別人,斬殺異己,其所用之手段則殘酷無比」。

趙評江青:「自幼失學,器量狹隘,私慾虛榮,一朝得志,所作所為,瘋狂已極,英雄造時勢,時勢亦造英雄,或謂: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然趙聰不欲如此視江青,「仍望她能幡然改圖,不要糊塗到底」。(注13)

《正傳》只寫到1967年9月為止。作者《跋語》中說:「應是未完之稿,當俟諸伊人香消玉殞之時,再為續傳。」惜未能為該書寫至文革結束以及「四人幫」垮台,作全部的記錄。這或許是趙聰最大的遺憾。

第一部文革史《文革運動歷程述略》在文革期間,趙聰傾力著手編寫大部頭著作《文革運動歷程述略》,分為三卷。第一卷初稿於一九六七年七月在《祖國月刊》連載,至一九七一年十月由友聯研究所出版單行本,413頁。時任所長的徐東濱在序文中說:文革從1965年冬季開始,到一九六九年告一段落,海內外中國人都有興趣了解其中內幕。趙先生遍覽本所收藏1600餘種紅衛兵出版物,以及中共公開報刊資料,加以綜合編年整理,參考春秋左傳的格式,在扼要提綱之下加以精要敘述作為補充說明,而對外間不易見到的重要文件則予全文引錄,使讀者對文革風暴的全過程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文革運動歷程述略》第二卷14,14,共585頁,於一九七四年刊行初版,第三卷434頁,於一九七五年3月出版。三卷總字數約120萬字,原計劃出四卷,但後來由於客觀原因,加之友聯獲資助經費大幅削減,以至整個出版計劃被腰斬。因此趙聰只寫到1967年12月文革高潮「武漢兵變」為止。至於後來中共九中全會、林彪事件、四人幫垮台等都未能繼續寫下去,實在可惜。誠然,趙本人亦因年紀漸老而力有所不逮,致使這部有關文革肇因、高層權力派系爭鬥、紅衛兵興起大串連、破四舊、造反奪權、流血武鬥的紀實文獻,被迫中斷。

但無論如何,趙聰這三卷《文革運動歷程述略》則是最早的一部「文革史」,比同時期香港《明報》丁望所編《中共文化大革命資料匯編》還要早。所搜集的紅衛兵內部小報尤為可觀,而且作者一直審慎客觀剖析比照中共所有公開資料,寫來就更有深度和權威性。

趙聰推斷文革遠因應源自一九六二年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七千人大會,北京高層開始分化為毛林與劉鄧兩條路線,兩個權力中心的重大分岐。同年江青指使展開戲劇革命,大搞樣板戲,進行文藝界整風和大批判,山雨欲來風滿樓,至一九六五年,毛江部署批判吳含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矛頭直指劉、鄧、彭(真)為首的修正主義集團。一九六六年四月至八月,文革運動正式揭開序幕,先後從「兩報一刊」響起了「吹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號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掀起席捲全國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聲音。

據此,趙聰判斷文革運動應自一九六六年中開始,後來大陸和海外研究文革史的評論和著作多採用趙的說法。以至八十年代國內著名學者嚴家其、高皋所著《文革十年史》有不少引用趙的資料。但卻避談「武漢兵變事件」,顯然嚴重失實。(嚴家其因「六四」事件而流亡法國)。

趙著三卷《文革運動歷程述略》最大特色是按編年史撰述,並加上作者獨有畫龍點睛按語,所記述人物(北京主要當權派)、地點、事件序列井然,且相當翔實具體,「包含很豐富的人物傳記素材」,極具參考價值。作者蒐集了眾多中共黨政軍高層人物的資料,尤其在第三卷,一九六七年七月爆發的衝擊武漢軍區導致兵變的重大事件,軍區司令陳再道支持「百萬雄師」與毛、林、江中央文革小組支持的紅衛兵展開大規模武鬥,部隊公然扣押中央大員謝富治(時任公安部長)、王力,至為驚心動魂。趙聰用了七萬餘字分為23節來闡述這次兵變事件,相當詳細中肯,有助讀者對文革運動真相的全面了解,以及對中共政要的認識。(注15)

傳奇一生,獨立不羈趙聰的學術地位是不可否定的。他一生傳奇曲折,性格冷傲孤癖,獨立不羈,個子稍矮,久缺一般山東大漢粗獷豪邁的氣慨,故長期從事研究和寫作,加上他獨來獨往,鮮與人交談,朋友不多,但對同時期香港名作家學者徐訏、左舜生、司馬長風等視為知己。而由於生性孤癖,終生未娶,好在有「友聯」這個大家庭(徐東濱語),使趙聰得以安享晚年。他在友聯享高級研究員待遇,薪金不俗,六七十年代友聯還專門在書院道為他安排一獨立房間,方便他研究寫作。

趙在青年時代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離奇經歷,頓使他悟透人生以及對中共內部矛盾鬥爭的殘酷性有著深刻的體驗。據稱趙在故鄉山東抗戰期間,曾從事地下工作,與當地抗日游擊隊串連溝通,加強抗日活動。早期趙的思想比較左傾,在北京唸書時亦受五四運動,以及陳獨秀、李大釗等共產黨人的影響,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抗戰爆發,山東省內各地紛紛組織游擊隊,舉行武裝起義,八路軍由朱瑞、羅榮桓率東進縱隊開赴山東,創建根據地,與當地魯中、魯西、魯南游擊隊密切配合,展開反掃蕩、反蠶食的鬥爭。

當時趙聰20來歲,血氣方剛,深受家鄉高漲抗日熱情的激發,遂秘密參與地下工作,殊不知中共在山束分局的黨領導亦分成兩派,一派以外來勢力羅榮桓為首,他們是林彪一一五師屬下的正規部隊,以老大自居,另一派則是土八路遊擊隊,以黎玉、陳光為首,前者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在執行統一戰線出現分岐,加上日軍在土豪惡霸地方武裝及國民黨軍隊分進夾擊下,使八路軍遭到重創。一九三九年,趙聰家鄉鄒平縣「劉家井戰鬥」,中共山東縱隊三支隊被包圍,傷亡300餘人。抗日游擊隊在山東雖然烽煙四起,還成立了「鐵道游擊隊」,但鬥爭形勢異常尖銳複雜,趙聰投身地下聯絡任務,亦屢遭挫折,不幸於1945年被日偽逮捕,判處死刑,估計當時被漢奸告密。此時抗戰已近尾聲,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同年八月日本投降。趙聰飽嘗牢獄之苦,死裏逃生,更受盡當時山東內部派系鬥爭所排擠,心灰意懶,從此不再涉足政治,更不會參加任何政黨。

日本投降未幾,1946-1949年又爆發國共內戰(中共稱為解放戰爭),山東為主戰場,及至中共取得政權,趙聰在四九年底只好遠走他鄉,與友人逃亡香港,但謀事不易,遂輾轉投奔台灣,由於在抗戰期間參加過地下黨的歷史問題,不容於國民黨當局,於一九五二年折返香港,時值友聯文化事業機構獲美元資助,正大事擴充,趙聰獲該機構創辦人徐東濱、陳濯生、燕雲等北大同學招手加入友聯,從此他便安定下來,令其後半生總算過著優遊自在的生活,得以潛心奮志,著書立說。綜觀趙聰一生,前半生飽經憂患,在戰亂中顛沛流離,掙扎求存,幸虧苦盡甘來,晚年得以在自由的香港渡過他最後的歲月:以至終老。

趙聰筆耕數十年,為香港文壇屈指可數的人物,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著述,是一份可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珍惜之。

趙聰著作年表

1952年    《火苗》(小說)香港新世紀出版社
1953年    《天人》(短篇小說集)友聯出版社出版
《萬華芬芳》(散文雜文集)香港中國學生周報出版
《談寫作方法》香港中國學生周報出版(1956年第三版)
1954年    《語文法講話》香港中國學生周報出版
1955年    《中共的文藝工作》友聯出版社出版
《俞平伯與紅樓夢事件》友聯出版社出版
1956-1957年  《三十年代文壇點將錄》友聯出版社出版(1970年香港俊人書店盜印)
1958年    《大陸文壇風景畫》友聯出版社出版(1980年第三版)
1959年    《歷史故事》(六集)中國學生周報出版
《中國文學史綱》友聯出版社出版(1972年三版,1977年七版)
1960年    《詳註語譯古文觀止新編》(上下冊),友聯出版社出版(1969年第三版)
1960年    《詳註語譯古文觀止新編》(上下冊),友聯出版社出版(1969年第三版)
1961年    《中國文學作家小傳》友聯出版社出版(1962年再版,1967年三版)
1963年    《中國文學史話》友聯出版社出版
1964年    《五四文壇點滴》友聯出版社(1980年由台灣時報文化事業公司編入《時報書系》,更名《五四文壇泥爪》)
1964年    《中國四大小說之研究》友聯出版社出版(1980年由台灣時報出版,增加《儒林外史》,改名為《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
《詩歌裏的戀歌》友聯出版社出版
1967年    《江青正傳》(筆名:鍾敏華),友聯出版社出版
1969年    《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1971年    《文革運動歷程述略》(第一卷)友聯出版社出版
1974年    《文革運動歷程述略》(第二卷)友聯出版社出版
1975年    《文革運動歷程述略》(第三卷)友聯出版社出版
《現代中國作家列傳》香港中國筆會出版
1976年    《論語詳釋》友聯出版社出版
1980年    《新文學作家列傳》台灣時報出版社(1988年三版)

注釋:

1 劉以鬯主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1995年),寒山碧著《香港傳記文學發展史》(2003年)
2 徐東濱撰《文革運動歷程述略》第一卷序,1971年初版
3 司馬長風:評趙聰《現代作家列傳》'1970年2月《快報》
4 徐訏主編《新民報》副刊,1964年6月,(按:「十三妹」,原名方式文,越南華僑,隻身來港,曾任空姐,1958年起靠寫稿及教鋼琴為生,1960年病逝)。
5 鮑耀明《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按:鮑氏1920年──?,廣東中山人,留學日本,日文翻譯家)。
6 寒山碧著《趙聰的文學研究和傳記寫作》,《香港傳記文學發展史》,香港東西方文化事業出版社出版,2003年。
7 同註5。
8 趙聰著《五四文壇點滴》自序。
9 同註6。
10 趙聰著《古文觀止新編》(上下冊)序言,友聯出版社出版,1960年。
11 趙著《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附錄胡適的三封信。
12 趙聰《中國大陸戲曲改革》,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1969年6月。
13 趙聰《江青正傳》跋語,友聯出版社出版,1967年。
14 同註2。
15 同註6。

(按:作者金千里是「文學評論」社長。早年是友聯研究所研究員,軍事專家,和趙聰同事。見馬吉臉書林曼叔給馬吉的回覆。)

(刊香港《文學評論》2010年6月15日第八期,轉貼自《香港文學資料庫》。)

相關文章:作家全版本藏書法──以一位不可忘卻的山東作家為例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作家全版本藏書法──以一位不可忘卻的山東作家為例

作家全版本藏書法──以一位不可忘卻的山東作家為例
Huxianglangren

古今中外,作家成千上萬。在茫茫的書海當中,如果書友們有幸找到能夠與之產生共鳴的作家,那將是一件無比美好的事情。顧名思義,作家全版本藏書法定義如下:對於心儀的作家,作為藏書者,首先查找並列明該作家的全部書目,其次在購置藏書時,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一本一本地購買,一網打盡,一種不漏,收集其全部的書籍版本。

某位原山東籍作家,文字功底深厚,對海外中華文化的弘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此貢獻不可被忘卻。然而,比較不幸的是,該作家在山東本省甚至內地鮮為人知,下面就讓我來鉤沉相關掌故和版本知識。

崔樂生(1907年-1983年,76歲),又名崔惟息,字慶餘,常用筆名萃薇、王序、鍾華敏、趙聰等。原籍山東省鄒平縣,後遷居濟南市,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思想比較左傾,受到陳獨秀、李大釗影響較大。抗戰期間,在山東進行地下抗日遊擊隊工作,於1945年被日偽逮捕,判處死刑,但是當年8月日軍投降,因此得以死裏逃生。在獄中,他飽受牢獄之苦,痛定思痛之後,決定不再涉足政治。解放戰爭時,山東是主戰場,於是他與友人逃亡到香港,後又去台灣,由於有地下黨員背景,被台灣當局排斥,1952年復又回到香港,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香港。

在港期間,他全身心投入寫作,起初擔任《友聯活頁文選》主編,後任友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文教組召集人。他寫文章時,材料新鮮、亦莊亦諧、立場客觀,沒有將意識形態帶入寫作,令讀者耳目一新。他國學根底相當深厚,校點解釋古籍古文水準很高,其編撰的古文通俗教材在當時中華文化貧乏的香港、東南亞地區廣為發行,且成為初中、中專的指定文言學習教材,影響深遠,極好地弘揚了中華文化。香港出版家徐東濱先生對崔先生有極高的評價,認為「崔對黨史的研究,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對中國戲劇的研究,對中國語法的研究,以及文藝創作等各個領域都達到一流水準,尤其他主編《友聯活頁文選》對青年學生造福不淺。」他在1957年、1964年曾擔任《中國學生週報》舉辦的「獎學金徵文」比賽首席評判,對當年熱愛文學的青年作者諸多鼓勵,培養出一批後來成名的香港作家和文化人,諸如胡菊人、陸離、吳平、沈西城、亦舒等等。

他一生傳奇曲折,性格冷傲孤僻,獨立不羈,鮮有朋友,且終生未娶。他早年戎馬、中年流離,而壯晚年筆耕不輟,得以安享靜謐與自油。他是香港文壇屈指可數的人物,且留下了豐富的著作。

自從接觸到崔先生(趙聰)之後,我非常喜歡其作品,遂開始了版本收集之路,多年下來收穫頗豐。下面,使用作家全版本藏書法,大致按照出版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列舉崔先生的所有書籍版本。

【1】《天人》,趙聰著,一冊,1953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2】《火苗》,萃薇著,一冊,1953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新世紀出版社:


【3】《談寫作方法》,趙聰著,中國學生週報社主編,一冊,1953年初版,1956年再版,小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學生叢書:


【4】《萬華芬芳》,萃薇著,中國學生週報社主編一冊,1954年初版,小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學生叢書:從來未見到過該書




(感謝書友Alex Teo Tze Yen補遺資料)

【5】《語文法講話》,趙聰著,中國學生週報社主編一冊,1954年初版,小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學生叢書:


【6】《中供(共)的文藝工作》,趙聰著,一冊,1955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7】《俞平伯與「紅樓夢」事件》,趙聰著,一冊,1955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8】《中國文學作家小傳》,王序著,一冊,1958年初版,1962年再版,1972年三版,1977年四版,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9】《大陸文壇風景畫》,趙聰著,一冊,1958年初版,1980年再版,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10】《歷史故事六集》,趙聰著,中國學生週報社主編一冊,1959,初版小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學生叢書:


【11】《中國文學史綱》,趙聰編,一冊,1959年初版,1963年再版,1970年再版,1972年三版,1977年七版,1980年八版,大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12】《水滸傳》,施耐庵·羅貫中著,趙聰校,兩冊,1959年初版,1961年再版,1967年三版,1973年四版,大32開,平裝,精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13】《紅樓夢》,曹雪芹著,趙聰校,兩冊,1960年初版,1961年再版,1973年三版,1980年四版,1983年五版,大32開,平裝,精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14】《詳注語譯古文觀止新編》,吳楚材等編,趙聰輯,兩冊,1960年初版,1962年再版,1969年三版,1974年四版,1981年四版,1985年五版,大32開,平裝,精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15】《西遊記》,吳承恩著,趙聰校,兩冊,1961年初版,1968年再版,1981年再版,大32開,平裝,精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16】《三國演義》,羅貫中著,趙聰校,兩冊,1961年初版,1969年再版,1977年三版,1986年四版,大32開,平裝,精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17】《老殘遊記》,劉鶚著,趙聰校,一冊,1963年初版,1969年再版,大32開,平裝,精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18】《儒林外史》,吳敬梓著,趙聰校,一冊,1963年初版,1978年再版,大32開,平裝,精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19】《中國文學史話》,王序著,一冊,1963年初版,32開,平裝,中國學生週報社,靑年知識叢刊:


【20】《五四文壇點滴》,趙聰著,一冊,1964年初版,1973年再版,1977年三版,大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21】《詩經裏的戀歌》,趙聰著,一冊,1964年初版,1979年再版,大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22】《中國四大小說之研究》,趙聰著,一冊,1964年初版,1979年再版,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23】《論語譯注》,孔子述,趙聰注,一冊,1967年初版,大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中國典籍輯要:


【24】《JIANGQING(江青)正傳》,鍾華敏著,一冊,1967年初版,25開,平裝,香港友聯研究所:


【25】《塵影的浮現》,趙聰著,一冊,1969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東方文學社:


【26】《中國DALU(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76),趙聰著,一冊,1969年初版25開,護封、布面、精裝,香港友聯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部:



【27】《卅年代文壇點將錄》,趙聰著,一冊,1970年初版,小32開,平裝,香港俊人書店:


【28】《論語詳釋》,趙聰著,一冊,1970年初版,32開,平裝,精裝,台灣華聯出版社:



【29】《文革運動歷程述略》,(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趙聰編,1971~1975,初版25開,布面、精裝、道林,香港友聯研究所:




【30】《詳注語譯古文觀止新編》,趙聰著,一冊,1972年初版,1980年八版,32開,精裝,台灣啟業書局:


【31】《卅年代文壇點將錄》,趙聰著,一冊,1974年初版,32開,平裝,台灣崇文書店:翻印版就不上圖了,該書封面很差勁

【32】《管窺集》,趙聰著,一冊,1975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東方文學社:


【33】《現代中國作家列傳》,趙聰著,一冊,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78年三版,32開,平裝,香港中國筆會:


【34】《中國文學故事》,趙聰著,一冊,1975年新一版,1979年再版,大窄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35】《毛澤東的一生》,趙聰著,一冊,1976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從來未見到過該書

【36】《妖姬JIANGQING(江青)平傳》,鍾華敏編著,一冊,1976年初版,32開,平裝,台灣源成文化圖書公司:


【37】《三十年代文壇點將錄》,趙聰著,一冊,197*年初版,32開,壓膜平裝,嫩青色網格封面:


【38】《大陸文苑記事》,趙聰著,一冊,1980年初版,大32開,平裝,香港友聯出版社:


【39】《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趙聰著,一冊,1980年初版,32開,平裝,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時報書系266:


【40】《新文學作家列傳》,趙聰著,一冊,1980年初版,1983年再版,25開,平裝,精裝,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時報書系267:


【41】《五四文壇泥爪》,趙聰著,一冊,1980年初版,32開,平裝,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時報書系268:


【42】《中國GONGCHANDANG(共產黨)的六十年》,趙聰著,一冊,1981年初版,32開,平裝,香港梅花出版社:從來未見到過該書

【43】《詳注語譯古文觀止新編》,趙聰著,一冊,1983年初版,32開,精裝,台灣維明書局:


【44】《周秦散文》,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一:


【45】《漢晉南北朝散文》,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二:


【46】《唐宋散文》,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三:


【47】《元明清散文》,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四:


【48】《近代文言散文》,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五:


【49】《語體散文》,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六:


【50】《辭、賦、駢、祭、銘、箴》,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七:


【51】《古今詩》,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八:


【52】《詞與曲》,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九:


【53】《古今劇本》,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十:


【54】《古今小說》,友聯出版社編印,一冊,19**年初版,32開,布面精裝,(星加坡)友聯出版社,友聯活葉文選分類輯粹之十一:從來未見到過該書

【55】香港版《友聯活頁文選》示例:



【56】馬來西亞版《友聯文選》示例:


【57】星馬版《友聯活頁文選》示例:


所以,各位書友可以根據愛好量身定制自己的作家全版本藏書法。


1、多年以來一直欲整理崔先生的版本資訊,可惜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完成,近期痛下決心,終於完成,算是了卻了一個心願,該文已經是崔先生最全的書目了,謹以此文來紀念這位前輩;
2、一些不方便打字的地方,用拼音或者別字代替;
3、有些盜版或者翻印版就不予收錄了。

《微訊‧港版談屑》二O一八年五月十日)

馬吉按:此文係大陸微訊羣組一位書友提供的,他也是作者。他網名「金楓 銀杏」,姓吳,專門蒐集香港友聯出版社的書。以下是我跟他的對話:

馬吉:說趙聰獨身,似乎還要研究一下,他好像還有女兒。

金楓銀杏:回馬兄,趙聰的同事,也是友聯研究所研究員的金千里先生,曾經寫過一篇〈趙聰其人其事及其著作〉一文,小弟觀點出自於此,那篇文章是我看過的關於趙聰的最翔實的文章,沒辦法接觸到趙聰先生本身,只能通過他人的轉述,引用一些片段😂😂😂😂

至於金千里先生記錄是否屬實,這個沒法考證。[掩面]

但有一點,金千里先生關於趙聰書籍版本的敘述,並不是很精確,小弟的文章重在趙聰書籍的版本考證,因為很多都是親眼所見,或者是查詢與比對圖書館資料,所以版本考證部分,應當錯訛較少。

馬吉:兄用心研究,令人佩服。再求證前輩,兄是對的。

問過《文學評論》主編林曼叔,說金千里是《文學評論》社長。早年是友聯研究所研究員,軍事專家,和趙聰同事。

金楓銀杏:金先生以前是解放軍的一名軍官,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逃港,等到他成為友聯研究員的時候,那時候友聯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所幸最後他還是在友聯研究所出版了一部作品,名叫《北國見聞錄》,裏面有很多史料秘辛,這書也少見,算是小弟的友聯鎮館之一😂😂當時網拍,100元起步……(成交價從畧)當時跟賣家聯繫,賣家的聲音都發抖,非常興奮這本書賣了這麼多錢,一切皆歷歷在目,有時候買專藏的書,也是要付出好多代價的。

*************

另外,寒山碧讀到此文,在其臉書有回應

趙聰,新文學人也許不知,因為他1983年已逝世,50-80年代,他的大名是如雷貫耳的。拙著《香港傳記文學發展史》裡,第三章第二節〈趙聰的文學文學研究和傳記寫作〉用了11頁七千字來介紹趙聰。曰:「趙聰,字慶餘,筆名鍾華敏、王序等。山東鄒平人,1916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當年(2003)我不知他本名叫崔樂生,以為他姓趙,因為大家都叫他趙先生,他照應不誤。

在《萬人雜誌》的春茗和酒會活動中,我與他同桌幾次,但交談不多。他給我的印象是不苟言笑,不亢不卑,對萬老板也無半句奉承。我只知道他不喜別人稱他「趙老」,所以稱先生。金千里兄曾在友聯研究所與趙聰同事,知之比我詳細。撰傳記文學史時,金兄在台灣工作,不及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