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兒童》雜誌1941年創刊
今天在《衆新聞》寫的第一篇文章,是想同大家介紹香港第一本兒童綜合刊物──《新兒童》半月刊,因為在聖誕假後收到朋友送來四本《新兒童》,都是1948年出版,這四本實體書還是第一次親眼見到,很有歷史感。
這份刊物創刊於1941年6月,香港尚未淪陷,但中華大地已飽受日軍蹂躪。此時,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先後期同學曾昭森在香港,他很關心兒童教育,決定在香港出版一份兒童雜誌,向戰亂的兒童提供課外讀物。他請來很多名作家寫文章,向中華兒女灌輸愛國意識。
黃慶雲的「雲姊姊的信箱」
《新兒童》主編是黃慶雲,她的「雲姊姊的信箱」影響了成千上萬的兒童,黃慶雲後來成為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影響所及,女兒周蜜蜜( 羅孚媳婦)繼承母親衣砵,也成為香港兒童文學的代表人物。
香港淪陷後,《新兒童》遷到桂林續辦,1946年在香港復刊,當時受到作家許地山、鷗外鷗的大力支持。筆者手頭上的《新兒童》第114期(1948年5月1日出版)便有鷗外鷗的作品,題目是:「人民喉舌的白居易 ── 一個為人民而寫詩的詩人」。
《新兒童》也刊登保健常識
鷗外鷗説唐朝的詩人雖多,數一數二的李白,也不過是皇帝御用的詩人,其他的亦不過是士大夫們的詩人,沒有幾個是屬於人民的,為人民寫詩的詩人。他認為,能夠為人民而寫詩的詩人,而且被人民所喜愛的,只有一個白居易。
鷗外鷗指白居易的詩的特色多是憂心國家,愛䕶人民,「白居易的偉大的詩人之心,每每在一襲棉袍的溫暖中,念念不忘天下間捱飢號寒的不能溫飽的人。」或許大家不完全認同鷗外鷗的立論,但戰亂時代,鷗的憂國憂民至上論是可以理解的。
早年香港四大百貨公司在《新兒童》賣廣告
《新兒童》每期56頁,定價港幣一元,絕對不便宜!黃慶雲曽在訪談中透露四十年代她在大學做研究生,一個月津貼才28元。《新兒童》每期欄目大同小異,包括童話故事、歷史趣談、傳記、科學常識、詩與畫、遊戲與活動、兒童新聞、兒童作品、雲姊姊的信箱等。
黃慶雲五十年代回內地生活。1953年1月由美國資金支持的《兒童樂園》創刊,由於故事吸引,繪圖精美,甫出版便幾乎獨霸天下。我們這一代便是飲《兒童樂園》奶水長大的。「慶雲姊姊」也早已成為「慶雲婆婆」,今年96歲,在港頤養天年,間中還寫短詩自娛。
博客 | 鄭明仁
【鄭明仁・談昔說今】資深傳媒人,曾任職電台和報章,由記者做到總編輯,有30多年新聞工作經驗。退休後在北京大學讀歷史。以豐富的史料、輕鬆的手法談昔説今。主要講香港歷史(包括報業歷史)。
(《眾新聞》二O一七年一月一日)
曾在《新兒童》或《華僑日報兒童周刊》參與編務或撰稿的左翼作家,如謝家因、胡明樹、鷗外鷗、呂志澄等,在五十年代初也去了大陸,際遇同樣坎坷,在反右運動及文革中都受到很大衝擊。其中《新兒童》一名投稿人叫姜天鐸,據大陸的網頁資料,四十年代,青島有一名左翼學生名姜宏,又名姜天鐸,撰寫過不少兒童文學作品,是中共的地下黨員,1949年在內戰中死於瀋陽,被中共封為烈士。
回覆刪除遺憾鄭明仁不寫《新兒童》後期被共產黨利用來作宣傳工具,及《新兒童》大批人員的淒慘下場。香港文化界名人榮念曾五歲時(一九四八年)由上海移居香港,他近年接受訪問曾憶及小時在港情況:「那時媽媽常給我們買兒童雜誌,其中一本是《新兒童》,黃慶雲主編,裏面有很多豐子愷的畫。《新兒童》還有系列叢書,我最記得其中一本叫做《小童伴》,講一對小學四年級的孖仔,因為父母離異,而被迫分開各自跟著父母親,班上的同學便想法幫他們互換角色,好讓他倆都有機會見到父母。那時《新兒童》裏的故事就像這樣,有社會現實的基礎,十分真實,又能設計出許多有趣的細節,小朋友都不會覺得悶,和後來完全虛構幻想的兒童故事很不一樣。後來《新兒童》愈來愈左傾,我便不再看了,我小時已很討厭宣傳的形式,不喜歡那種玩弄情緒的伎倆。」http://wangyingzhong.blogspot.com/2017/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