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臉書轉貼了張錦滿的留言,他這些話原本是跟陸離說的:「香港文壇三劍俠(葉維廉、崑南、王無邪)在上世紀50和60年代,先後合力、自辦詩刊《詩朵》、《新思潮》、《好望角》等。差不多同期,另有馬朗獨力辦《文藝新潮》。
40多年前,香港詩人從印刷廠抬出自己的作品,走遍大街,懇求報販擺放發售。今天香港的文學和文化雜誌編輯,知道他們前輩如此辦雜誌,自會多做事,少怨言。
作者自辦和自發刊物,是香港文學光輝歷史,紀念和回顧活動好應該由各間大學來代政府去做。
多些人在Facebook和報刊提起香港文壇三劍俠或「四虎將」(連同馬朗),各大學文學院的領導人便會聽到,遲早會聽到。」
張先生又說:「《香港時報》『淺水灣副刊』,上面有崑南的詩、王無邪的畫、葉維廉的翻譯。網上有說『崑南、王無邪、葉維廉是香港文壇三劍俠』。現在前兩人在香港,葉則在美國加州。香港各間大學、政府有關機構,或者鍾玲、邱立本、鄭培凱、劉紹銘等等,看看誰最先實現這件香港文壇世紀盛事。」(說的是三劍俠或四虎將來個座談)
崑南如是回應:「只是率性而為,沒有什麽了不起,真的,不值得再提。當然,我不能代表其他兩人的想法。」
張先生提到的馬朗,原名馬博良。據香港文學資料庫,他五十年代已是香港文學的重要詩人。1956年,馬先生在香港創辦及主編文學雜誌《文藝新潮》,倡導了香港文壇的現代主義思潮。馬先生六十年代移居美國,曾任外交官、英文報刊編輯、專欄作家等,一直與文字結緣,從事文字工作,現已回港。
我手頭有馬博良的三本詩集,分別是:《美洲三十絃》(創世紀詩社一九七六年)、《焚琴的浪子》(素葉一九八二年)和《江山夢雨》(麥穗二00七年)。此外,他還有本《第一理想樹》,一九四七年由上海正風文化出版社印行。
張錦滿回應:馬朗來自上海,到過(中、南)美洲(不只是美國)工作,而在香港出版詩集,名符其實焚琴的浪子。人生路,他走得早、走得遠、走得深入。
崑南、王無邪、葉維廉三個尚且是香港長大的香港人,而馬朗來自上海,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獨力辦現代文學雜誌,本事驚人。怪不得有人說他是神童,在上海小小年紀便批評張愛玲的小說,弄到張大作家發嗔,追著叫他「小鬼」。
回覆刪除謝謝。張先生不妨多回憶他在上海的生活,似乎鮮有人提及呢。
回覆刪除劉以鬯說馬朗在香港正職是警務人員,公餘辦文學雜誌
回覆刪除嶺南大學有個馬朗的口述歷史訪問,但超細聲,有無辦法弄大聲一點聰下--http://commons.ln.edu.hk/oh_cca/13/
回覆刪除我將電腦駁上小喇叭,都聽得清楚。
刪除無小喇叭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