鷗外鷗(1911年-1995年),原名李宗大,廣東東莞虎門人,生平簡歷如下:
少年時代居於香港跑馬地,1925年十四歲時離港赴廣州,期間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1930年代返港,開始在香港《大地畫報》發表〈和平的礎石〉、〈禮拜日〉、〈文明人的天職〉等詩。
1936年在廣州、香港任中學教師。
1937年主編《詩羣眾》月刊及擔任《中國詩壇》編委。
1938年在香港主編《中學知識》月刊,後任國際印刷廠經理,支持生活書店出版工作。
1940年代在桂林任《詩》月刊執行編委,並任新大地出版社編輯主任。
1946至47年間在香港《新兒童》月刊發表〈蠶的流線型列車〉、〈被懲罰的射擊手〉等兒童詩。
1950年代在廣州中民大學、華南聯合大學、華南師範學院任教,其後任中華、商務廣州編輯室總編輯。
他曾是中國作協會員、作協廣東分會理事、國際筆會會員,並是廣東省政協二、三、四屆委員;著有《若干人集》(詩合集,詩社1942年)、《鷗外詩集》(桂林新大地出版社1944年)、《鷗外鷗之詩》(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兒童詩集《再見吧,好朋友》、《書包說的話》等。
大陸評論家蔡少尤說:「他的詩作獨具一格,體現了新詩現代性的濃厚韻味,在立意上多以新聞報道的形式,表現階級、種族、世界、政治等宏大議題,既關懷本土,又放眼全球;從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植物學、生物學、醫學等領域擇取意象,通過反諷與戲謔的意旨以及明快的節奏反映現實生活的豐富內涵;在詩藝上深受西方立體主義詩歌的影響,注重於形式上的先鋒實驗,採取放大字體、改變詞性、自創語彙、鑲嵌外文單詞等進行創作,營造出一種『全球空間』的視野和『陌生化』的效果,在四十年代的中國詩人陣營中,他是屬於『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一種標新立異。」
台灣評論家楊宗翰則說,他三四十年代的實驗作品如〈乘人之危的拍賣〉、〈軍港星加坡的牆〉、〈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二回世界訃文〉等,都帶有具象詩之傾向;而台灣詩壇則遲至五0年代,才有林亨泰等人開始大量運用這類前衛的手法寫作。
參考:
維基百科
中國作家網
鷗外鷗《鷗外鷗之詩》(花城出版社1985年)
陳智德編《三、四0年代香港詩選》(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二00三年九月)
蔡少尤〈「詩歌鬥士」鷗外鷗〉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上的香港聲音──馬朗‧貝娜苔‧崑南〉
圖片說明:
上圖左一:《鷗外鷗之詩》封面(花城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上圖左二:《鷗外鷗之詩》扉頁黃永玉畫的鷗外鷗素描像
上圖左三:《鷗外鷗之詩》內的作者近照及簡介
上圖左四:鷗外鷗簽名式
下圖:鷗外鷗四十年代攝於越南(影印自陳智德編《三、四0年代香港詩選》,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二00三年九月;照片提供者:羅孚先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