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仁:才子論「送御妹過海」
韓中旋是報壇才子,精通詩詞歌賦,下筆如有神助,起新聞標題往往有驚人之筆。才子恃才任性也有惹禍之時,一九六六年他在《明報》港聞版起了一條戲謔英國王室的標題,害到《明報》幾乎要關門,這段報壇史料被翻炒了多次,韓公每次被人問起總是微笑不語。幾天前我舊事重提問他當年是否借題反英反殖?韓公說:「非也!」他堅持題目忠於內容,卻不幸被「心邪」者錯誤解讀云云。
事緣一九六六年三月一日英女王胞妹瑪嘉烈公主訪港,《明報》在早一天的港聞版作出預告,新聞小標題是「百年未有過明日可得見」,大標題竟然是「打炮廿一響送御妹過海」。這就是當年三十餘歲編輯韓中旋的傑作,廣東人特別是台山老鄉讀之已知是對御妹大不敬。韓公憶述,總編輯潘粵生當晚已問他:「韓仔,條題會唔會重咗啲呢?」韓據理力爭說:毛澤東金門炮戰時都用過打炮兩字啦,而御妹是坐港督遊艇從啟德機場過海到中環登岸,每個字都無問題。潘粵生明知他狡辯,但為免傷感情只好簽名付印。翌日一早,港英政府急電老闆查良鏞要他交代,老查「可怒也」問罪韓中旋,韓死不承認冒犯王室。老查愛才,沒有炒韓魷魚,只把他調部門避風頭,韓卻劈炮唔撈,離開《明報》。
(《明報》2017年11月24日)
【舊聞新讀】這則1966年2月28日的《明報》報章標題曾經引起過一場小風波:事緣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皇妹(中國人稱為御妹)瑪嘉烈公主於1966年3月1日官式訪問香港一星期,過去到香港官式訪問的英國皇室成員主要是男性(如愛德華八世未登基前曾以愛德華王子的身份訪港)較少有女性皇室成員,而瑪嘉烈公主貴為英女王的皇妹,其身份更加尊貴,為表尊重,當時港府以最高禮遇規格:於瑪嘉烈公主在啟德機場落機乘車到尖沙咀天星碼頭,坐慕蓮夫人號往中環皇后碼頭時,駐港英國海軍以鳴放21響禮砲(國家元首級)歡迎瑪嘉烈公主。那時《明報》報章編輯韓中旋就以「打砲廿一響 送御妺過海」作為新聞標題介紹,但這則標題引起負責審查報章的華民政務司(今民政事務局局長)不滿,有說當時《明報》社長查良鏞在備受壓力仍力挺下屬(當時《明報》只創辦了7年)負責標題的編輯韓中旋認為自己沒錯(即使多年後韓老前輩接受訪問時都說不覺得標題有問題,只說有人心邪而已。)查良鏞只是將韓「內部調職」,而為免社長查良鏞為難,韓中旋選擇自行辭職,據説查良鏞以$5000給予他作為離職補償金。瑪嘉烈公主於2002年過身,而查良鏞和韓中旋這對昔日主僱也相繼於2018年及2019年過身,今天重看這則報章標題,實屬茶杯內的小風波。(筆者按:上月「維城觸蹟x the_blanks 香港情懷導賞團:英殖下的中環」,筆者曾向參加者提起這則舊聞,同時應承在今天刊出這則當年的報章標題,至於這標題有甚麼問題?相信好多香港人知道廣東話「打砲」二字的另一意思,而「過海」二字,如果讀者是五邑台山人,請自己用台山話説出來⋯⋯(引用資料:1966年2月28日《明報》)
(《維城觸蹟 HeritageFootprints.hk》臉書專頁2020年2月2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