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悼談錫永

術數大師王亭之加拿大病逝 享年90歲

香港佛學及命理大師王亭之在加拿大逝世!據其徒弟蔣匡文在社交媒體宣佈:上師談錫永,法號無畏金剛(Dorje Jigdral),以筆名王亭之馳譽於世,已於多倫多時間2024年10月26日下午3時正往生,登解脫道。終年90歲。據在場師兄形容,上師往生時非常平靜詳和,就像睡著一樣。

《星島網》2024年10月27日)

香港佛學及國學大師、專欄作家、美食家談錫永加拿大病逝 享耆壽90歲

談錫永,筆名王亭之,取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妄聽之」,香港佛學家及專欄作家、紫微斗數(中州派)、玄空風水及中國畫專家、藏傳佛教寧瑪派上師,其徒弟蔣匡文今日在社交媒體宣布,「上師談錫永,法號無畏金剛(Dorje Jigdral),以筆名王亭之馳譽於世,已於多倫多時間2024年10月26日下午3時正往生,登解脫道」,終年90歲。

談錫永1935年生於廣州,原籍鐵嶺,是廣東南海漢八旗鑲白旗世家子弟,攻讀化學,從事金融。自小修習琴棋書畫、醫卜星相、西派道家諸學,對子平八字、易理皆有研究。曾隨中州派近代傳人劉惠蒼師父學習紫微斗數和玄空風水,在香港傳播,後成立成立紫微斗數學會,從事玄學術數研究。

談錫永在《明報》副刊撰寫專欄《因話提話》十多年,有一班固定讀者。在這個專欄中,談錫永時時討論時弊,如曾討論過粵語正音問題,以及當時香港政制發展的問題等,其亦有在專欄中檢討當時香港流傳之紫微斗數各種問題及流弊錯誤。移居加拿大後,在《多倫多星島日報》繼續發表專欄文章。

談錫永長期鑽研佛學,曾為佛教聯會撰寫多本有關佛教基本要理的書。二十八歲得機緣加入金剛乘學會,隨劉銳之及其上師敦珠仁波切修習藏傳佛教。三十八歲得阿闍梨位,法名無畏金剛。後來成立了密乘佛學會,翻譯寧瑪派叢書。他亦精通梵文和藏文,會同一眾弟子翻譯、校勘與疏解佛教經論,致力於弘揚四重緣起與如來藏的義理與觀修。自1993年起,編輯、翻譯、著作四套叢書,由淺入深介紹如來藏。他創辦北美漢藏佛學研究會,擔任漢藏佛學研究叢書學術委員會首席顧問,同時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漢藏佛學研究中心,並講學於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院校。

同時,他也是香港著名美食家、調味料XO醬的發明者。其貢獻的美食尚有爵士湯、炸奶黃包、阿一鮑魚、杏汁官燕、王亭之糖水等,曾擔任香港半島酒店飲食顧問,為香港的飲食業帶來深遠影響。

《虛詞》2024年10月28日)

談錫永網站:坎坎胡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悼王仁芸

王仁芸散文集《如此》,李家昇封面設計,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1月出版

【半生呂途】|世事兩茫茫
吳呂南
2024年10月22日

日前和板板到「隱地」探望定定,定定是《港大文社》第九屆幹事,也是我的中學師弟,文社是由師兄洪清田和我等草創的;年來知道已大去的有周國偉、周麗英、林藝瑛幾人,思憶愁緒不斷,哀悲無名。

回到倫敦,又接到輝姊丈夫剛病逝,而文社第七屆主席王仁芸已突然身故多年(1957-24.02.2017)訊息;暱稱「芸娘」的王仁芸江蘇武進人,香港小學會考狀元,也是我的中學師弟,中、英文修詣高深。我、大隻輝和他一起搬進屈地街電車總站對面的「學而居」;我倆曾共遊桂林灕江,湛江,煙花小孩,如夢而幻。那時尋章覓句全靠記誦,我整夜翻書尋索「山有木兮木有枝」不得,芸娘眼見窘相,輕輕一點出下句,他說出自古詩十九首卻是不對的;芸娘博聞強記,令我心折悅服。

1986年11月,香港詩人戴天應中國作協之邀,率領12人文化團到四川、雲南等地見山見水見人,不談政治不接受任何訪問。芸娘是團友之一,已歸道山的團友計有戴天、黃繼持、也斯。顏展民(1952-)90年代中在倫敦見他落魄失魂,返回香港後消息渺然,不知故人可好?

統戰不成,香港詩壇祭酒戴天更被左派貶成「綠背文化打手」、「資產階級文化買辦」,從此詩、人皆成政治祭品。芸娘任職多間報社翻譯、編輯高位;他和文青結合後,我遠適海外,彼此動如參與商,輾轉又輾轉才知道噩耗,停筆投箸,拄杖落地,茫然若失。正在西班牙獨行朝聖之路的阿甜叨念着:

人生的轉折就是如此;一轉身,他看到另一條路,我們卻留不住他的背影遠去,最後是一縷清煙與無限的思念。

板板是文社第八屆主席,英倫幸聚,邀請她出席10月19日香港大學校友會英國分會年會,英國分會1999年成立,文綺貞是創會會長,廣告界先驅奇才,文天祥後裔家族對香港大學回饋有加,莫失莫忘;繼任會長黃慕玲是前香港駐英經貿處副處長高級政務官;再繼任的何文亮醫生,父親是香港首任華人教育司何雅明,妻子是前仼港督的私人秘書;現仼會長羅佐輝醫生,前瑪麗醫院大國手是也。25年流光容易過,現在每年還接待近百名「師友計劃」來英校友,主辦不同活動,為《香港大學》海外獨樹一幟,今日之會,文社第五屆主席、青年文學獎第六屆主席張楚勇也在,文綺貞還在,與有榮焉;不怕伶仃,何須惶恐。

周年大會後與板板到高山道陋室茗茶。

板板一歲時患小兒麻痺症,後來在大口環兒童骨科醫院住了3個月,手術後不須再扶杖而行,但身體發育還是受到影響。中學就讀佛教學校,強項科目是中文、中史、地理。順利考進《港大》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任教津校,月薪4,880,秉持孝道大部份薪水都用作維護家計。但她教不完整整一個學年就辭職不幹。之後從事書報、記者生涯,薪水減半,工作將近10年也辭職不幹;同儕都力勸她做多幾個月,可以得到較優厚的退職金。板板說走就走,任性灑落如斯。

時維1997年,板板支持苗圃計劃行路上北京,籌募教育經費,她的父親是團中最長者,4個月行程始於足下,完成後在天安門廣場前拍攝照片,終生以為傲。當然也免不了成為慶賀回歸祖國的最佳寫照。

剛好離職拿著不多積蓄,因工作認識了一位清華學者,萌生在北京開書店賣買書籍,賺取兩地差價。既無人脈,又無批文,語言不通,更無財力的板板,盲闖北京賣書第一日就註定虧本,手下曾有8名員工,一再拖延結業,結果賠盡積蓄,還靠文社友好仗義打救填氹。

愛書如命,當年也曾投資港幣100元成為青文書屋小股東的板板,從北京回到香港後重投書業。自奉甚儉,生活上沒有甚麼可以難為她。開始追尋原始佛教,開壇講學:無常、無我、涅槃。

小時候,走路經常跌倒。板板賴在地上哭,覺得很悽慘,媽媽卻不肯馬上抱起她,只是不斷說「冇事,冇事,未死得!」僵持之下,板板唯有自己撐著站起來⋯⋯。

此後「未死得」、「鬥長命」的狀態,算不算得是無我?

竹簍普洱茶是老人貽贈,賣茶世家後人,民國38年12月1日新婚賀禮。老人追逐情愛,離夫棄子,孑然一身終老英倫,骨灰歸於玫瑰花間。沏茶猶帶微微土香,彷見老人紅塵戀戀韻緻。

板板說口渴,只啜了一口半茶,清歡無味。少年文社友人酷愛蘇子美,放不下: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舊」茶。

Stephen NG臉書20241022日)


【半生呂途】|因病傷懷
吳呂南
2024年10月29日

「落枕」又叫「瞓捩頸」,幾星期前,頸部略有不適,舉止不便。星期四在社區中心阿B見到我若有所失,就主動來替我按摩,他手指又笨拙又粗,原本是水喉佬,點知他一埋位,二話不說,就左右搖擺將條頸揈(搖)來揈(搖)去,我話不要擰我條頸啊,跟住清脆「卜」一聲;阿B話解決了。

當時沒有感覺,但是兩三個星期後,條頸都是酸酸軟軟沒有改善,前一晚痛到打直睡又不行,打橫睡又不行,仰睡不行,俯臥又不行,將雙腳楝(豎)起來,再放下,再楝(豎)起來又放下都不行,睜開眼望住天花板,合上眼,又睜開眼望住天花板都睡不着。打開YouTube聽《綠豆兩邊走走》都聽不入耳,聽黃世澤(時事評論員)罵人,都是沒勁。直嘣嘣那樣條頸一郁就痛,整晚都睡不得,第二日當然沒精打采啦。最初是右側頸項有些酸軟疼痛,慢慢蔓延到右肩膊,一向不喜歡食藥、用藥的我,唯有很不願意地搽些特效止痛膏;一次、兩次、又三次,似乎痛楚是舒緩了些,但疼痛酸軟又從右頸側轉移到右頸耳朵後邊,伴隨而來爆炸性頭痛,跟住鼻塞,喉嚨又有些疼,嚥口水都難;躺下時鼻孔不通,所以大力抽氣,導致嘴唇乾燥,要不停喝水,一喝水就要去小便,全晚起起伏伏,上上落落沒有睡好。

睡在床,伸直到了如斯地步,會不會萬念俱灰?任你一生人點樣戎馬天下,睥睨八方,都免不了最終要乖乖躺平,好幸運地有三尺的地方可以安眠。上周知悉「芸娘」逝去的消息,哀慟非常,多日來渾渾噩噩,茫然若失,幾十年的情懷,無以寄託。「芸娘」的夫人都是文青,當年我任教校外課程寫作班的時候,曾經請他主講香港散文,一班幾十人兩小時如沐春風;之後,好多時都會細論文,跟她家人亦算稔熟,死生契闊,「芸娘」不在後,輾轉聽聞她移居英國,渺無音信。文友先前摹刻清朝錢耐清(錢松)石頭一方:

一病身心歸寂寞,半生遇合感因緣。

只能俯首,不能抬頭。都是讀書少,伏案多,都是現代人沉迷手機產生的時代病徵,是時候要放棄手機和電腦好一段日子?疼痛移位,看來「落枕」之外,還有發炎。幸好阿B手勢不錯,免了扭斷頸之虞。

10月27日星期六到Belsize 社區圖書館觀看香港電影導演許雅舒作品《風景》(Pseudo Secular):「說是雨傘電影,也不盡然。這電影呈現出不同世代的香港人的焦慮、抑鬱,更指向城市景觀與歷史變遷,怎樣一點一滴,從惠澤變成牢籠。一大片龐雜的風景,城市、街巷、高樓、橋墩、唐樓天台、離島、鄉土、自然、人物穿梭其中,觀眾也跟隨攝影機後,用一雙眼認真觀看這個城市,非為讚歎香港發展一日千里,而是道出宿命般無解的困惑。」

4條主線中以百多年老牌子「香港鼓油」的片段最傳神,令人觸動「香港自由」今不如昔;紀錄片長3小時,沒有驚慄爆炸性場面,更多的是2007-2014年香港社會抗爭事件的連續,都是有名無名者的理想訴求,娓娓道來,讓觀眾反思結局、出路。放映後導演遠道從曼徹斯特而來,參與「傘後人文」討論,期待可看到她的其它作品:「慢性中毒」、「哭喪女」、「日常」等等。

主辦單位「一頁舟」,提供高質素有關香港文化藝術、政治民情、推進社區共融、追尋人權普世價值、講香港話。

一葉不繫之舟,全賴有心人引領,度到彼岸。

 (Stephen NG臉書2024年10月30日)

閱海外吳呂南面書,方知王仁芸離世;又提到顏展民(1952一):「90年代中在倫敦見他落魄失魂,返回香港後消息渺然,不知故人可好 ?」不勝唏噓。八十年代中戴天應邀帶隊遊四川雲南,王仁芸、胡燕青,顏展民與我,俱以文青身份隨行。轉瞬40年,往事如在目前。王仁芸外文甚佳,曾是青文書屋創始股東之一,又先後任職《新晚報》和《東方日報》,後報任繙繹部主任,與我共事多年。至於顏展文也是典型的文青。曾任青協主席。兩人俱隔絕音訊逾十多年。王死後香港無人貼文,可見人一走茶就涼。又吳文有一節談及吾師戴天,恐是誤傳。「統戰不成,香港詩壇祭酒戴天更被左派貶成「綠背文化打手」「資產階級文買辦」,從此詩、人皆成政治祭品。」就我所知所見,旅遊歸港,一切如常。戴天從未成為左派攻擊對像。又何來「打手」和「買辦」之說呢。背後事非,若非白字黑字,還是不要當真為好。

Kwan Muk Nam臉書20241023日)


悼盧文敏

朱璽輝:生命中最昏暗的一天

甲辰重陽過後的一天,生命中最昏暗的一天。

早上還賴床的時候,十多年未見、忙於佛教團體慈善工作的盧師母,我男女中學的校友,罕有致電給我,告訴我她的丈夫,一位多年前自《燃燒的荊棘》後,一直沉迷寫詩,在元朗某女子中學教過我、待我不錯,也邀我某年一起參加過《中國學生周報》成人組徵文比賽的盧澤漢老師,日前因食道癌,走了。

三小時前,當我在樓下某擠迫餐廳晚膳,邊看手機,驚見小豆(瘂弦詩人小千金)的圖文,還有偉棠詩人的長文,都提及這位出色大半世紀的老詩人名報人名作家。他倆的圖文另加上FB友黃康成先生的新訊,都隱隱透露了極不幸的謎團!

三天前,諾貝爾文學獎 揭曉前夕,我也提起了 文學評論著作不少的王慶麟大哥。他詩不算很多但首首叫好,多年來也得過不少文學獎的瘂弦大哥! 二十多年來,大哥幾度來港,蔡詩人和我通常都去維多利亞公園對面一酒店與他見面。

嫁得詩人才子婦,不辭清秀勝梅花的橋橋嫂大學時她去宿舍探我,往後一直待我如妹妹。多病的她感到自己的大限將至,我匆匆去見了病奄奄的她;然後,花凋花落……

約前年,致電給瘂弦大哥時,大哥說:我要努力活下去!

大哥頭腦一直精醒靈活,近九十高齡的他仍著作不倦。他以王慶麟本名的文學評論、著作,本本重量級,令台港中文壇注目。約一年前經過書局,看到大哥的回憶錄另一本則是他與詩人楊牧的信劄結集。

因時差關係,不好意思要今年得台灣文學獎,詩集以外、也是小說作家、近作《甜麵包島》作家王家大千金小米(作家鹿蘋),她晨昏工作晏睡可能未醒時,被我的長途電話吵醒。我也因自己多病而變得心煩,減少了致電向王大哥問安!

天地全黑的今天。起碼對我如是!

兩位對世界、對寫作對詩、對生命一直有熱情、努力不懈至生命最後一刻的良師益友皆離去了。

瘂弦詩人回憶錄的封面寫道:

「我認為我們經歷的悲劇超出了人類的負荷極限。說得上是悲慘中的悲慘。」

是的,不停的戰禍如是。

部分人的劣根性也如是。(以、伊難民竟不停逃到/入侵烏克蘭!烏會亡國嗎?烏應換屆的總統澤連斯基在其他國家已買了兩間房子!)

上主的玩笑也如是,往往把人類推向悲慘的深淵。

智慧而心地善良的人不可長壽五十年至百年做對人類有貢獻的事嗎?老人不可以人人都無痛無病、不在恐懼中而終?在睡夢中走,進入另一世另一個新的夢境中。

上主賜給大家的老,都是變老變醜、各種疾病、失智、死亡……

R.I.P.,願我尊敬的兩位長輩,帶着微笑離開這多災多難的世界,一路走好!!

日後,當我仰望雲端的時候,會找找看您們在哪裏?

變幻的雲,您們在俯看仍在營營役役逃避各種不安的我等?抑或兩位詩人都快樂地伏在白雲上,不停地寫詩!……

Chu Sai Fai臉書2024年10月12日)

鄭明仁:敬悼盧澤漢老師

朱璽輝女士日前在臉書帖文公布香港文壇前輩盧澤漢仙遊消息,朱女士說這是盧先生的太太親自告訴她的。盧澤漢桃李滿門,文壇朋友眾多,消息傳來,師生、好友感到哀傷。他一生創作力旺盛,寫下幾千萬文字。1950年代末赴台灣師範大學升學時,其作品已被收入1959年出版的青年文集《靜靜的流水》中。在台攻讀期間,曾出版了個人詩集《燃燒的荊棘》。

教學之餘熱心搞文化工作

盧澤漢以盧文敏的筆名馳騁文壇。1961年他回港任中學教師,教學之餘熱心搞文化工作,曾先後編過《學生生活報》、《文藝沙龍》和《文藝》等刊物。他先在元朗一間中學任教,後來轉到九龍新蒲崗的李求恩紀念中學任教,1967年我讀李求恩中一班,1969年盧澤漢是我中三國文老師。他教書的方式頗為特別,很少見到他靜靜坐下來,整堂課他總是拿着讀本遊走課室朗讀,聲音嘹亮。每天放學都見他滾水淥腳般離開校園,很多年後才知道他是在趕下一場,到雜誌社開工寫稿、編稿。
盧澤漢(第二排右四)近年常參加李求恩紀念中學校友的聚會

盧老師60年代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泥鰍〉,他寫〈泥鰍〉的時候應該是任教李求恩紀念中學期間。他描述的大坑渠(污水溝)就在學校旁邊,情景是師生們熟悉的。作者某日走過每天必經的污水溝,見到一條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泥鰍,「看來溝水雖然是污垢混濁了些,但牠一離開了那死水,竟連生命也要丟了」。〈泥鰍〉的主角是在酒樓當會計的勞先生,家住徙置區,每日過着刻板的生活:受部長的閒氣,受同事的白眼,終日擔心柴米油鹽……勞先生就是那條活在臭水溝裏的泥鰍,人生是如此無奈。這不單是勞先生的無奈,應該是盧老師的無奈,同時也是60年代很多青年的無奈與痛苦。

80年代赴台出版通俗書刊

作家兼書評家許定銘指出,1977年盧文敏離開李求恩中學後,全力搞出版和寫作。70、80年代他在香港辦過《醜聞》、《風雲》、《黑皮書》等好幾本雜誌,分別用孟浪、老偈、貝品清、白水晶、霍愛迪、艾迪等多個筆名在《天天日報》、《新報》、《新夜報》、《新知》、《藍皮書》等報刊寫下近千萬字的流行作品,包括偵探、靈異、愛情、魔幻、科幻等小說,結集出版過《閻王令》(1987)、《變色幽靈》(1987)、《通靈怪嬰》(1988)、《魔域翡翠》(1992)等十多冊單行本。

盧澤漢早年成名作《燃燒的荊棘》

1985年,盧澤漢離開香港到台灣發展,與友人分別成立金文、美麗與追星族3間出版社,出版通俗小說,並將台灣通俗雜誌「香港化」,還購買版權出版香港慕容羽軍、雲碧琳、林蔭及沈西城等人的小說,直到2005年退休回港。回港後大家見面多了,經常參加爐峯雅集敍會,回憶文壇舊事。盧澤漢退而不休,近年轉戰社區媒體,寫作不絕,初文出版社社長黎漢傑幾年前把盧澤漢早年的文章選輯成幾本書,令盧老師開心不已。盧老師今駕鶴西歸,但願他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享受他一生至愛的文學生活。

《灼見名家》2024年10月17日)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悼黃楚喬

(13 September 2024) This photo was taken 90 minutes after Holly left us. A sitting area at home where she often mingled with friends.

《Lee Ka-sing and Holly Lee Archive》臉書專頁2024年9月14日)

悼念黃楚喬 In memory of Holly Lee (1953-2024)

黃楚喬(1953-2024年),香港土生土長創作人。她於70年代下旬由文學創作轉向攝影領域,並與李家昇共組工作室,從事專業攝影、個人創作、出版、照片收藏的策劃及推廣等工作。她曾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及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大獎等多項殊榮,被譽為香港前衛攝影的先驅,對香港當代攝影發展貢獻良多。1997年,她舉家移居加拿大,專注個人創作,發表多輯重要攝影系列。其作品穿梭大時代各種不同的文化思考,交織個人、家庭、倫理等纖細紋理。近年專注以外文寫作,發表詩、小說及隨筆。2024年,她於多倫多創立李家昇黃楚喬文件庫,並於香港的聯展中發佈其新作《壽司草邊的天堂》小說及《何年集》三件作品。

黃楚喬的藝術實踐一直往陌生的領域闖蕩、探索。從起初的文學創作,及後轉至肖像拍攝、開拓影像可能,至後來舉家移民,仍不知疲倦地與丈夫李家昇在他國成立畫廊、每月發佈書刊《DOUBLE DOUBLE》,呼朋喚友。我們願能如Holly般一往無前,創造人間的天堂。

肖像攝於2012年。

Holly Lee (1953-2024), a native artist from Hong Kong, transitioned from literary creation to photography in the late 1970s. Together with Lee Ka-sing, she has been engaged in professional photography, personal projects, publishing, and curating and promoting photographic collections. She has received numerous accolades, including the Asian Cultural Council Fellowship and the Grand Award from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s Biennial. Recognised as a pioneer of avant-garde photography in Hong Kong, her achievements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in the region.

In 1997, she moved with her family to Canada, where she focused on creative projects and producing several major photography series. Her work delves into various cultural reflections of the times, intertwined with delicate layers of personal, familial, and ethical themes. In recent years, she has concentrated on writing in her second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ing poetry, fiction, and essays. In 2024, she founded the Lee Ka-sing and Holly Lee Archive and presented her new fiction “Sushi Grass in Paradise” and 3 works for “The Hollian Thesaurus” in a duo exhibition in Hong Kong.

Lee’s artistic practice has consistently ventured into unfamiliar territories. Starting with literary creation, she later shifted to portrait photography and expanded the possibilities of visual media. Even after immigrating with her family, she tirelessly established a gallery space and published the monthly bookazine “DOUBLE DOUBLE”, while gathering friends and supporters. We aspire to embody Holly‘s fearless spirit, crafting a paradise on earth where dreams take flight.

Portrait taken in 2012.

《WMA》臉書專頁2024年9月14日)

香港攝影師、藝術家黃楚喬,本月14日逝世,享年71歲。猝然辭世,讓不少認識黃楚喬的藝文界朋友都真情相悼。

黃楚喬是香港概念攝影的先驅之一,以她的肖像項目《霍利安詞典》而聞名。她曾使用Photoshop實驗創作合成攝影作品,這些作品讓人聯想到油畫。她的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和M+博物館收藏。 她自1980年起成為職業攝影師。她是《女那禾多》(Dislocation)的創始人之一,這本月刊攝影雜誌在香港活躍於1992年至1998年。 1997年,她從香港移民至加拿大多倫多,與藝術家兼攝影師李家昇共同創辦了INDEXG(一個畫廊和藝術工作室)。他們每週在《Double Double by Ocean Pounds》上發佈線上期刊。

木偶與肖像

1976年是黃楚喬攝影生涯的起點。她用在銀行工作所得的花紅部分買了一台Nikomat照相機,及後又多買了一枚20mm廣角鏡。她進出舞台、後台,拍照寫文章。受當時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的Helga Burger 影響,尤其喜歡上了木偶。黃楚喬在後台間進出穿梭,也拍攝了台灣來的亦宛然,印尼來的皮影戲,日本來的木偶團,本地的林家聲,新馬祥等等。這些背景,與她後來在1980年底開始拍攝的一組以白牆爲背地的照片「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Pictures of My Friends, Artists and Others),有著一定程度的關係。

黃楚喬在展覽場刊中寫了一段文字,很好描述了該組照片的梗概:「當一個人站在你面前,你的鏡頭只是一隻眼睛,凝固的影像會是一些怎樣的風景。沒有人會害怕眼睛。我努力地把鏡頭變成眼睛,這樣,人可拚棄一切的裝飾,拘謹,悠然自得地談笑起來。這是一面看不到的自己。凝固的影像卻告訴了很多,這個人的性情,身份。也許,他甚至站了出來,說我就是我。」

攝影中的肖像畫

約1993年,黃楚喬開始創作一組新的攝影作品,雖然這些照片不是傳統的肖像,但卻借用了肖像形式,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肖像模式。首張作品《Madodhisattva》融合了觀音與聖母的形象,探討了東西方宗教的交錯與共鳴。這組作品的拍攝融合了多年的職業攝影經驗,無論在技巧還是專業處理上,都為她的理念提供了堅實基礎。

第二張作品《Jinx,於香港海灣,約1994》(Jinx, in Front of Hong Kong Harbour, circa 1994)最初為商業用途拍攝,其主題是一隻名為Jinx的狗,背景選用19世紀英國畫家錢納利描繪的維多利亞海港油畫。這張照片不僅僅是狗的肖像,它反映了香港回歸中國的歷史背景,並引發對殖民地意義的思考。儘管Jinx已去世,這張照片仍然在不同的場合展出,延續著它的肖像功能。

作品中的反思

黃楚喬的攝影作品引導觀者反思肖像的本質,挑戰觀眾對攝影的傳統理解。她的創作不僅涉及外在的表現,更深入探討肖像在時間流逝中的持續影響。這些作品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肖像的意義與價值,並在當代攝影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黃楚喬在1997年及其後拍攝了多個作品,如《洋紫荊花,於香港海灣,約1997》(Bauhinia, in Front of Hong Kong Harbour, circa 1997),「白毛女,前97版」(The White-haired Girl, pre-97 version, 1995)「移民高官,約1997」(The High Priest of Immigration, circa 1997),《大選美,約1997》(The Great Pageant Show, circa 1997),這些作品延續了她在攝影場域上對肖像的探索。《洋紫荊花》可視為《Jinx,於香港海灣,約1994》的延伸,開啟了靜物肖像的創作。她的作品《大選美》則融合了英女皇與香港小姐的形象,展現了文化與政治的悖論。2000年,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了《Hollian Thesaurus》部分作品,其中包括了她離開香港後的一些創作,這個時期的作品以靜物肖像為主。從人物肖像擴展至靜物肖像,標誌著她的創作轉型,一方面是因為剛境異地,她還沒有建好一如從前的拍攝空間,或人脈關係網。以人物為主幹的肖像照還未具備起步的條件。另一方面,離開香港主題她卻開闊了去處理一些廣泛關心的層面。例如審美霸權主義,營養宗教論,新基因蔬果等等。

「這是一面看不到的自己。」

洛楓說,「大概1993年前後,流行雜誌《Elegance International》開了一個系列專欄,找香港幾位作者寫散文隨筆,每月一篇,配一位視覺藝術家的作品,每次配搭不同。其中3–4月號那一期,我跟黃楚喬配搭一起,我寫了散文小小說 "暗室的玫瑰",黃楚喬做了 "Mannequin with Plastic Rose",刊登雜誌上。當年我在加州讀書,但編輯很好,每期都郵寄給我,於是也剪存下來,回來香港也帶在行李箱!黃楚喬,感謝妳,RIP!」

黃楚喬在數月前為《雷聲與蟬鳴》的復刻版作序,文中主要寫及與也斯、吳煦斌等人早年的文藝記憶,並未提及自身狀況。虛詞與香港文學生活館感激黃楚喬前輩對香港文藝的盡心,佩服前輩對藝術探索的不休熱忱。

《虛詞.無形》臉書專頁2024年9月14日)

作品被M+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攝影師黃楚喬(Holly Lee)逝世

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香港攝影師黃楚喬(Holly Lee, 1953-2024)日前逝世,終年71歲。

要說黃楚喬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無疑是香港回歸前後創作的「Hollian Thesaurus」,以12幅概念合成影像探討香港的過去與未來,其中三幅代表作更被M+收藏。

黃楚喬是香港最早以數碼處理手法創作概念攝影的先驅之一,這在「Hollian Thesaurus」中可見一斑。1994年創作的《Jinx》是一幅史賓格犬肖像,背景則加上19世紀英國畫家George Chinnery描繪的維港油畫,作品表面佈滿裂紋,以模仿歷史油畫的效果,藉此隱喻香港的殖民地歷史。

若《Jinx》代表過去,那麼1997年創作的《Bauhinia》無疑象徵當下。當時特區政府以洋紫荊為區徽,這個標誌也出現在區旗及各種紀念品,黃楚喬將洋紫荊花置於常見的維港景觀之上,令人思考香港的形象與觀感。

同樣在1997年創作的《大選美》(The Great Pageant Show),是「Hollian Thesaurus」系列中最多人認識的作品。肖像攝影是黃楚喬的重要創作,早於1981年,她便以4x5大片幅相機身邊的藝術家朋友拍攝肖像,包括導演許鞍華、攝影師梁家泰、作家蔣芸、詩人關夢南、藝術家麥顯揚及梁巨廷等(這系列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地點則是她與李家昇在中環成立的攝影工作室。

在《大選美》這幅作品中,主角是一位恍如英女王打扮的香港小姐,以呼應英治時期隨處可見的英女王肖像,背景則是18世紀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於中國繪畫的清代宮廷畫《乾隆觀馬術圖》,該畫作描述乾隆皇帝與反對分裂的蒙古族首領一同觀馬的情景。黃楚喬巧妙地融合當代和歷史元素,藉著影像隱喻未來終於會發生的事情。

黃楚喬原本修讀文學,後來才轉向攝影創作,並與李家昇在1977年成立攝影工作室,從事職業攝影約20年。1992年,他和李家昇、攝影師好劉清平共同創辦獨立攝影刊物《娜移》(也稱「女那禾多」,Dislocation),介紹及創作各種前衛及概念攝影。

1995年,夫婦二人創立OP(Original Photograph,即原作照片)計劃,為邱良、顏震東、麥烽等上一代攝影師代理及發行限量版照片,後來也曾代理過荒木經惟的作品。

1997年,她舉家移居加拿大,及後在2000年與李家昇於多倫多開設畫廊,一直經營至2018年。畫廊結束後,二人整理過去多年創作的點滴,從2019年開始定期發表網上雜誌《Double Double》,並於今年創立「李家昇黃楚喬文件庫」。

最近,黃楚喬在上環WMA的聯展中發佈新作《壽司草邊的天堂》小說及展出三幅「Hollian Thesaurus」作品(展期至10月6日)。

《顯影 PhotogStory》臉書專頁2024年9月15日)

Limited edition print of Holly Lee’s ‘The Great Pageant Show’, showing a beauty pageant winner overlaid on a classic painting, inside the HKIPF’s Hong Kong Portfolio vol. 1 box set.

View of the exhibition ‘Hong Kong Portfolio Vol. 1 & 2 — Launching and Exhibition by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Photo Festival’ from outside the glass window, showing prominently a framed print of Holly Lee’s ‘The Great Pageant Show’.

Exhibition view of the 2014 exhibition ‘Tradition/Anti-tradition’ showing an installation display titled ‘Dislocation (NuNaHeDuo) 1992-2004’, The display features a row of magazines displayed on two horizontal display racks.

A young Holly Lee (standing) and Lee Ka-sing (sitting) at their studio in October 1995. Photo taken by David Clarke.

An assortment of Photo Pictorial magazines laid out on a wooden table. On the table is also an exhibition catalogue for the ‘Tradition/anti-Tradition’ magazine.

Holly Lee (黃楚喬) was a champion of Hong Kong art photography. Beyond pioneering her own brand of digital photographic art, she was also an ardent promoter of other photographers. In the 1990s, Lee was one of three local photographers to launch ‘NuNaHeDo (Dislocation)’, a bilingual supplement to the long-running Photo Pictorial magazine. The thematised publication presented works by alternative photographic artists; many of its ideas were actualised in exhibitions at spin-off projects like Original Photograph Club and OP fotogallery. Lee's efforts cemented the emerging culture of limited edition photo collection and spotlit Hong Kong photographic artists on an international stage.

Lee was also a leading light for many Hong Kong photographers—especially for the association of 40-odd photographers behind our photo festival. Honorary Chair Lau Ching Ping was a co-founder of NuNaHeDo. Founding member Blues Wong became editor of the publication in 1995. Former Chair Janet Fong helped run the OP fotogallery space, and would go on to include Lee’s works in her HKMoA exhibition, ‘New Horizons’. Many more members—Alfred Ko, Almond Chu, and Bobby Sham, to name a few—were featured on the publication’s pages. Later in her life, Lee supported the HKIPF by participating in our 2014 Festival, and by generously donating her work ‘The Great Pageant Show’ to our Hong Kong Portfolio collector’s set.

We are profoundly saddened by the recent news of her passing. To commemorate her legacy, we’ve set out some of our copies of NuNaHeDuo at our JCCAC office—reach out to info@hkipf.org.hk if you’d like to schedule a visit to browse our library.

_ 黃楚喬是香港藝術攝影的先驅。在她的攝影生涯中,她不僅創作了無數數位攝影作品,更熱衷於為其他攝影師作推廣。在1990年代黃楚喬是創辦雙語連載《攝影畫報》的三位本地攝影師之一,標題為《女那禾多》的攝影畫報展示了另類香港攝影藝術家的作品。當中許多新穎理念在展覽中得以實現,並透過落實衍生項目如原創攝影俱樂部和OP攝影廊等,鞏固「限量版寫實集」的文化,終成功將香港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

黃楚喬也是一眾香港影像藝術家的領軍人物,其中,她為擁有40餘名攝影師會員的香港攝影文化協會所作出的貢獻尤為顯著。協會榮譽主席劉清平是《女那禾多》的共同創辦人;創會成員黃啟裕於1995年成為畫報的編輯;前主席方敏兒的第一份工作是協助運營OP攝影廊;以及其他成員,包括高志強、朱德華和沈嘉豪等,都曾在該畫報中亮相。

在她生命的後期,黃楚喬加盟我們於2014年舉辦的攝影展《傳統/反傳統》,為表支持香港國際攝影節的發展,更將她的代表作《大選美》慷慨捐出,納入我們的首輯香港影像珍藏「香港集」之中。

我們對她的去世深表悲痛。為紀念她的遺產,我們在JCCAC辦公室展示了部分《女那禾多》。如有興趣參觀,請電郵至 info@hkipf.org.hk 預約時間。

(Photo 5: Holly Lee and Lee Ka-sing in October 1995, ‘HK in Transition’, © David Clarke)

《HKIPF 香港國際攝影節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Photo Festival》臉書專頁2024年9月19日)

悼念黃楚喬

大概1993年前後,流行雜誌《Elegance International》開了一個系列專欄,找香港幾位作者寫散文隨筆,每月一篇,配一位視覺藝術家的作品,每次配搭不同。其中3–4月號那一期,我跟黃楚喬配搭一起,我寫了散文小小說 "暗室的玫瑰",黃楚喬做了 "Mannequin with Plastic Rose",刊登雜誌上。當年我在加州讀書,但編輯很好,每期都郵寄給我,於是也剪存下來,回來香港也帶在行李箱!黃楚喬,感謝妳,RIP!~

洛楓臉書2024年9月14日)

關夢南:悼詩友

昨日深夜
臉書有信
你告訴我
黃楚喬走了
温柔而美麗
永遠是
淺淺的微笑
十減三剩七
西半球13號
東半球14號
和煦的燈光
地球依舊是
淡淡的黃色
人有時
真的很化學

阿關悼念

「十人詩選」,先後走了李國威,也斯和黃楚喬。不無傷感。

Kwan Muk Nam臉書2024年9月15日)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關於新發現張愛玲致林玉手劄(之四):林玉來函

林玉來函,對假信之說,提出更多的駁斥證據。

昨晚(8月20日)十時四十分,林玉在我臉書私訊,她的朋友去參加我在大業的分享會,而後告知她有全場的視頻在網上,她也看了,之後她的來函如下,她並提供她在1979年5月巴金訪問法國,高行健當翻譯,她與他們兩人合照的照片及兩份文件。

我一位朋友去大業的分享會,聽到了有關我的事件,讓我上網去閱讀。

首先感謝你費神來驗證,就算我出面,我也不見得能替自己辯護(事實上,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發佈)。相信的,可喜,不信,無所謂,我有很多方法可以幫你排除各方面的挑戰,只是覺得沒有必要浪費精力。我81年的論文放在貨倉,找機去拿,三封信都在裡頭。論文答辯的審查批文也註明論文题目是張愛玲的金鎖記。學分証明的文件上,我的地址也是收信地址。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資料。我只覺得你辛苦驗證,我應該幫你一把。要不,就不要理會!其實只是三封信而已!

這兩份文件,一是論文答辯通過的審核文件,另一份是學分証明。都是法文,不過不難懂。有時間,名字及地址。信與不信,對我來說不重要,反正我沒偽造。

我問她有沒有留下當年她寫給張愛玲信件的底稿,她說有,但因放在貨倉,還要去找。

應該有,但是都在貨倉,2020年我本來想搬回台灣,退了房子,但是因為疫情,不方便讓外籍人士(我先生)入境,所以大部分的傢俱,文件全放到貨倉裡(包括論文),我和先生就暫時搬家,這些本來只是我個人的記錄,沒有帶在身邊,真有需要,我會去找。

TingShan Tsai臉書202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