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關於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的爭論


香港政府新聞網站2019年11月26日)
香港公共圖書館網站

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優敗劣勝
洪慧

今次的雙年獎詩歌組的賽果,對所有參賽者、得獎者、甚至乎詩歌組的評審,都是公然的侮辱。葉英傑的《旁觀生活》得首獎,廖偉棠的《櫻桃與金剛:詩選2013–2016》得推薦獎,這個賽果可謂荒謬絕倫。《手風琴裡的浪遊》、《波希米亞的行路謠》、《苦天使》、《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八尺雪意》、《傘托邦:香港雨傘運動的日與夜》、《半簿鬼語》,一直來到如今的《櫻桃與金剛》,廖偉棠開出了結合古典修辭與現代詩語感的風格。他關注內地、搜求於中外古今的藝術家,出入於現實社會題材和超現實的藝術風格之間。廖偉棠,絕對是香港詩歌史裡極為重要的詩人。拙文:〈你從此安眠/還是要醒來一起戰鬥?──讀《櫻桃與金剛》〉約八千字,也只是處理這本詩集的社會現實面向,尚且未能盡善盡美,其宏大深邃,可想而知。

廖偉棠,代表了一個詩人、知識份子的道德勇氣。他代表了香港詩人如何在現實的壓逼下,艱苦地追求藝術信念的困局。廖偉棠是香港詩歌傳統裡,注重抗爭,注重詩人個性傳統的繼承者。無論是語言、題材、眼界、識見、境界,都是超群絕倫。而葉英傑的詩缺乏的正正是道德勇氣。香港現正處於回歸以來之大變,率獸食人、禮崩樂壞。香港人為了爭取自由,死傷枕藉。汽油彈也不過是力挽狂瀾,以卵擊石。然而雙年獎竟然交給我們《旁觀生活》作為這個時代的扛鼎之作,可謂完全與這個時代脫節。

《旁觀生活》這本詩集的詩題便顯示了作者對現實抽離旁觀的態度。詩歌在這個時代不能作旁觀者,也不能作壁上觀。而是要積極地介入現實,改變現實。葉英傑的詩面對社會不公義永遠只是一個旁觀者。周漢輝在詩集序言說:「英傑與我年紀相若,我們一樣出生成長於平和安逸,經濟穩定的小時代,置身於非死即傷的社會大動盪之外,這是我們最大的幸運。」世界和這個香港一樣,毫不安逸。覺得香港平和安逸,只因為葉英傑根本無法在詩歌裡點出社會的不公義,繼而反抗。只要比照葉廖二人寫雨傘運動的詩,則高下立判。

〈江戶東京博物館〉/葉英傑

他們移動的場景,被記住了
他們交談,進行活動
穿上那個時代的服飾,被記住了。
進入博物館,穿過那條重現的橋
首先進入眼簾,就是
那些人偶。
他們專注自己的生活
外面,沒有甚麼事在發生。
他們撥開門簾,走到街上,向一個方向走
有光照着他們。人做的光
定時亮起,定時閉上
創造他們作息的時間;
我們在圍欄外看着,透過
介紹,知道他們以後
會被捲入甚麼;
明治維新。然後是
戰爭;他們會知道
有很多東西掉落他們身邊,炸開
所有事物都變調
他們只能聽着掉落的聲音去反應。
現在,他們如常在街上叫賣,如常
慶祝節慶,他們的孩子如常學習
孩子降生的時候
大家圍在一起,呵護他
等待他長大,擺出眾人心中理想的姿勢。

2014年10月5日至12日,寫於「雨傘運動」進行時。記9月東京旅遊。

這首詩透過寫日本的江戶東京博物館,從而比照雨傘運動。以此喻彼,本無問題。但詩歌由頭至尾,句句指眼前博物館,想像江戶末年,卻沒有半言片語可以讓讀者讀到這是在寫雨傘運動。只有後記一句,寫於「雨傘運動」進行時。這首詩,喻和本體之間完全斷裂。他做好了旁觀歷史的角色,他選擇的立場是人民被逼「捲入」維新。明治維新遠不止於此。日本知識份子救國救亡的犧牲精神呢?幕府順應時代潮流,還政於天皇呢?積極學習西方知識,改革弊政的「船中八策」呢?更重要的是,全詩除了「明治維新」四字,每句都可以應用在其他國家,其他時代。每一個大變的時代,「所有事物都變調」。又有哪一個國家不是「孩子降生的時候/大家圍在一起,呵護他/等待他長大,擺出眾人心中理想的姿勢。」葉英傑的詩無法在最妥當的地方下一個最適當的形容,換句話說,缺乏詩歌應有的精煉。當大家天天在中環靜坐,甚至有人第一次在香港吃到催淚彈。葉英傑交出的詩作卻是「2014年10月5日至12日,寫於「雨傘運動」進行時。記9月東京旅遊。 」這是多麼的旁觀生活。

寫給《傘托邦》、《櫻桃與金剛》的評論,我已經講了好多次。在這裡我仍然要再講廖偉棠寫雨傘運動的詩。世界實在令人費解、憤怒、欲哭無淚。〈金鍾溪山圖〉、〈旺角行旅圖〉以古典修辭結合地誌書寫。其重要之處在於:將也斯擅長的地誌文學如〈新蒲崗的雨天〉轉化繼承。也斯的地誌文學,鮮有涉及政治。其書寫進路多是克制的情感結合城市描寫。傳統來到廖偉棠手上,發揚光大,青出於藍勝於藍。金鐘、旺角為示威者所佔領,廖偉棠遂投身反抗當中,義無反顧。

〈趁還記得〉(節錄)

趁秋天尚未變灰,到旺角去讓烈日審問靈魂
趁黑夜尚未躡足走路,跟上它的漫游
從銅鑼灣到金鐘,走一條也許是最後一次走的路。
趁還記得,填好信封回郵。
趁晝長夜短,收拾好平生故事,落草為寇。

這才是真正參與抗爭的詩人和香港人的心情。以武犯禁,逼上梁山,在中國文學與中國政治文化裡從來不乏。官逼民反,「落草為寇」。多少人害怕坐牢,被警方施以濫暴。然而良心和對自由的追求驅使着我們。恐懼,但作最壞的準備「趁還記得,填好信封回郵。」就連一個句號也帶有絕筆的意思。於是廖偉棠在〈金鍾溪山圖〉也就寫下了「龍和道如虛無瀑布,濺出暗黑獸/蹴巖斜立危鵰:那些軍營和幻影大樓」。軍營環伺,人民偏偏要結營靜坐,佔領抗議。長日漫漫,時休時讀時喊口號,沒有警察,卻秩序井然。正是「且耕且獵且讀,樵夫雪盈袖/這是無何有的一個香港,氤氳靈秀。」結合抗爭以轉化地誌文學,更兼融鑄廖偉棠一直追求古典風格。從參與反抗,所提煉出來的恐懼和堅決,這才是詩歌介入現實之餘,更具抒情言之效。在也斯過身之後,廖偉棠根本是香港詩歌至為重要的詩人。說葉英傑的詩觀察細緻,可以,但那只僅是觀察,不涉情志,遑論深刻的思考。葉的詩集序文,劈頭一句便謂葉一直認為:「所謂超現實,不是不現實,而是超級現實。」此句典出商禽。我只能指出,葉的詩歌也就一直沉迷於書寫現實瑣碎,永遠無法抵達更高層次的情志理想、眼界識見,更不可能與商禽相提並論。

同樣是寫家族,周漢輝指出那是葉用力極深的命題。他拈出〈家族紀歷(五)〉為例,謂其「舉重若輕的靈動」。

〈家族紀歷(五)〉

面書上有陌生留言到來,英語的
四堂姐在面書上找到我,跟我
打招呼;她嫁到
美國;看到我貼上的詩
問我要了我的書
她想讓小朋友看。她會
教他中文字,一個字
接一個字;記着
在書上簽名,讓另一邊的我
變得實在。
他看過《三國演義》
我們的故事
英文版。
他喜歡,只是抱怨
當中殺戮太多。
之後偶爾
在面書上看見
四堂兄四處遊歷時
被拍下的照片
他隨四堂姐去了美國;
我想起小時候,他們
終於可以從內地來港
逢星期六到我家,找補習老師
學英語;又跟補習老師研究
自己應該取的英文名字。
大堂姐在那邊好嘛?我知道
她在夏威夷;記不清她上次
甚麼時候回來。
大伯過身的時候
肯定有。
記得她想抓緊孩子
讓他
在靈堂前鞠躬;
他未懂事,閃身
就跑開。

我必需要說,這首詩不可能稱得上是「舉重若輕的靈動」。這首詩,完全是將現實事件直接以白描方法紀錄。光是第一段,已見作者的剪裁工夫不足。全詩遠遠未是一首完整的作品,只能算是未經錘打的素材。如果這是散文,或者會是誠實的散文。但這不是詩,即使是詩,也不會是能夠代表香港詩歌的作品。這首詩如果從移民潮來講,可以是素材,但不會是詩。而且這首詩的分行也是非常粗糙。像第一段,「四堂姐在面書上找到我,跟我/打招呼;她嫁到/美國」如果說,要強調遠親「打招呼」的突兀,是否應該可以有情感的暗示呢?在面書不是打招呼,難道是穿越時空?「跟我」和「打招呼」更是將節奏硬生折開。全詩到處是這類節奏奇怪,多餘地強調的毛病。「她想讓小朋友看。她會/教他中文字」,將「她會」和「教他中文字」,完全是無意義的硬折。在外地的中國人學中文字,完全不出奇,根本不值得分行強調。累篇累牘地轉述對話,更是完全放棄了詩人的剪裁工夫。全詩乾澀無味,語言直白得粗糙,毫不耐讀。「靈堂」與「大伯過身」也只是輕描淡寫,處處強調孩子不懂得三國演義、不懂得生死。難道詩歌用這種抽離的旁觀就可以改變世界?就可以教孩子,生死的莊嚴之處?其詩更大問題,是缺乏個性,永遠停留於平淡。而平淡中又無法展現出思考。加上語言平淡無味,實在令人不忍卒讀。

同樣寫生死,寫家族,廖偉棠的〈悼外祖母〉根本是雲泥之別。也不用全詩引論。寥寥數句,已是高下立判。何需絮絮不休。

餓啊,太餓了,一九六O年你已經見過亞熱帶的雪
此後半個世紀不過讓痛苦沉入更幽寒的胃
餓啊,太餓了,一九七九年我見過一隻母牛
剛剛生下牛崽她的胎盤就被人們搶成碎片

〈搬家記〉(節錄)

拉開另一道門,向門內的業主、經紀、裝修師傅
老師、好友、親人和愛妻遞上你的頭顱
讓他們看看,還有哪一寸皮膚可以在上面刺字。

為了孩子。一個詩人不單要獻詩,還要獻上自己的人頭。像刺青一般,賣字賣血。為的是甚麼?為的是和子女一起成長,當女兒長大成人而失戀,廖偉棠要安慰她,要告訴她:「我也愛過、收拾過世上的廢墟/當春天重覆一萬年/其實是一億個不同的韻腳。」(〈小詠嘆──給女兒〉)總會有更好的愛人和父親陪伴你。當兒子「他在夢裡叫爸爸時/我便壓下雲頭在黑暗中遍巡」守護他。(〈孫悟空的日常〉)。

最後我需要指出,廖偉棠這本詩集是戰鬥的詩集。他就站在文化的戰場上守護香港,並且號召香港人抗爭。

〈在東涌碼頭讀詩〉(節錄)

這首用普通話寫的詩,
我們非要用粵語讀,
非要翻譯成碼頭也懂,
烏雲也懂得的音樂,
我們非要向槍口解釋
星星仍然是四十年前
燒焦的那些星星。

政權否認的事實,廖偏要講。政權要消滅文化,他更加要捍衞粵語,干犯暴政的禁忌。這才是知識份子的承擔和道德勇氣。這個抗爭的時代,需要的是抗爭的勇氣,守死正道的氣概。廖偉棠就是這麼一個值得敬佩的詩人。「你從此安眠/還是要醒來一起戰鬥?」(〈香港夜曲〉)必須要記着,廖寫的是雨傘運動,但卻又完全能呼應當下的戰鬥和抗爭,這亦是其詩的超越之處。

我不知道這個投票結果,怎麼會優敗劣勝。評審體制,我無法處理。我只想說,投給葉英傑第一的評審們,你們正在書寫香港的詩歌史。任何不公正的評價,始終會得到平反。即使值得獎項的詩人無法在今次比賽借火燃燒,歷史始終會追上超越時代的詩歌。當你終於追上他們,他們早已抵達更遠的地方。而香港詩歌亦會記着評審對良心和詩藝所投的每一票。葉英傑的詩絕對不可能代表香港詩歌。這是對詩藝的僭越。《旁觀生活》,充其量只能得推薦獎。更莫說,本屆比賽尚有比葉英傑更出色的詩人。每一個參賽的詩人都絕對比葉英傑更出色。(請不要說藝術文學是主觀這等論調來迴護葉英傑。我不想再將葉英傑和本屆參賽者作對讀,這樣一篇篇的寫下來,對葉英傑和我都是莫大的傷害。)本屆賽果無論對葉和其他參賽者都絕不公正。這是以汰強留弱扼殺香港詩歌。然而,一切塵埃落定。我只能在此敬告葉英傑先生,你有必要放棄今次的雙年獎,讓首獎懸空。只有這樣你才能保有你一直向更好的詩歌進發的意志和毅力。你雖然放棄了虛榮,但得到的是所有人對你的詩格和個性的絕對肯定。「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就是你向真正的詩人邁出的最重要一步。

《微批》2019年11月9日)

再論2019年雙年獎新詩組優敗劣勝
洪慧

2019年雙年獎詩歌組的評語令人非常失望,當中包含極多武斷而粗糙的偏見,亦不能一一盡錄。純就結果而言,拙文〈2019年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優敗劣勝〉已指出葉英傑得首獎而廖偉棠反而得推薦獎,實屬無理。如從匿名的評審點評來看,問題更是嚴重。評審們正試圖將香港詩歌劃地自限,一步步地扼殺。首先是將「本土」等如生活日常的題材,然後語言盡量採用白描。直至香港詩歌最後成為語言粗糙,題材狹隘,只看見日常生活瑣碎的劣質散文。

且觀以下批評廖偉棠的評語:

1. 與心目中講香港的詩的表達不同,故未能進入詩的氣派和藝術之處。
2. 如〈香港新山水詩〉(組詩選)。作為一個地道的香港人,不會想到用這種手法來撰寫──離的角度,形成新的組合。技巧上,是一組好詩;但,與本土香港人的感覺,卻有點隔閡。至少,香港人在同樣時空下,很難如此抽離。
3. 決審書籍來說,題材基本上都不本土。

所謂「心目中的香港」人言人殊,至今已經被講了千千萬萬遍。警察和追求自由的民眾眼中的香港不同。城中富豪與一般草根階層的香港更是天淵之別。評審居然以自己心目中的香港,作為代表進入詩的門檻,這也不知是從何而來的自信。法國君主路易十四說「朕即國家」,相比這位評審,也不過爾爾了。這種自傲自大,大概是來自匿名制度的鼓勵縱容吧。又如第三點,謂〈香港山水詩〉一種意想不到的手法,是「新的組合」,是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文學從來都應該是抗拒陳套,追求創新。評審居然可以將創新詮釋成為「與本土香港人的感覺,卻有點隔閡」,甚至進而將這種創新詮釋成為抽離,不關心香港社會運動。如此評論,與惡意詆毀,實亦相差無幾。

這種看重作者出身的偏見,末流之處,就是以身份論高低優劣。像對吳耀宗《形成愛》,便說「作者是一位學者,生活的根底相對較淡。」、「詩集中的詩與香港市民有生活距離,詩中幾乎是沒有生活感受。」這就等如說學者一定困在象牙塔,一定絲毫不關心社會。「沒有生活感受」這對所有詩人都是極大的侮辱。這無異於說其詩空洞無物,無病呻吟云云。更加武斷的是以香港人的身份來判定高低。「外來人寫香港生活,但此作品未能讓人感覺到香港情懷。」許多香港詩人,都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黃燦然、蔡炎培,甚至是寫下〈獄中題壁〉、〈蕭紅墓畔口占〉的戴望舒,他們的作品都構成了香港詩歌的重要部份。然而他們都是「外來人」,重視「本土」的評審們,又不知會否如此輕省就拋一句「外來人寫香港生活,但此作品未能讓人感覺到香港情懷」了。

上述種種評語悉為匿名,我無從得知是否為同一人的講法。但這批點評顯示出,評審(們)正致力於建構一個論述。在這種論述裡,香港詩必須要標舉其本土性,重視對日常生活的描繪,語言質樸直白。於是在評審眼中,廖的詩文白夾雜,出入於歷史和現實,即使技巧高超,也不是一首優秀的香港詩。在這種本土的審美觀下,題材只能關注當下時空,既不借鑒歷史,亦不想像未來,更不投身入於推動社會政治變革。詩歌就只著重當下的生活瑣碎日常。這就是評審(們)所渴望成就,「心目中的香港詩」。

評審(們)這種詩觀,或者也是可以生出好詩的。偏偏雙年獎交給我們的卻是葉英傑。葉的詩嚴重散文化,毫無節奏,題材瑣碎。葉的〈江戶東京博物館〉實在無甚可觀,評審居然大讚特讚,不是偏私就是有眼無珠。也算了。又謂「作者並無吶喊,能令人感動。」魯迅的吶喊,大抵也要束之高閣了。又謂「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來寫」,完全是印象式批評。對葉英傑讚賞的評語,許多都省略推論,純粹敷衍式引詩數句,便以感人作為結論。所有點評中最中肯就算這句:「純粹是想寫詩本身,又不想走專業路線,是永遠的業餘詩人。」事實上,重視生活日常、語言傾向敘事的作品,鍾國強會是比葉英傑更佳的人選。評審捨鍾取葉又是令人費解。

另一條值得留意的點評是對洪慧的評論。

「近年80、90後的詩人,風格相似,沒有獨特性,語言技巧高。」

這個點評,非常不負責任。八、九十後的詩人,我隨便已經可以舉出多個風格各異的詩人。陳暉健、羅樂敏、曾淦賢、關天林、陳子謙。他們每個人的詩集我都反覆讀過,每人都有各自的語言特色。上述詩人的詩集,我都曾撰寫評論,述其優劣。陳暉健,才氣橫溢,任情用性,朋輩之間無出其右,惜偶有不嗇才華,枝蔓橫生之弊。又如陳子謙,擅寫短詩,更兼嘲諷幽默並出,偶有失在過於穩健。諸君讀者亦可自行搜閱。如今的香港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政局混亂,僭主暴虐。不意本港最重要的詩歌獎,亦有此弊。還記得美心集團的高層伍淑清嗎?這位行將就木的親共女子,肆意抺黑學生,明明已經被全香港人所唾棄。是非黑白非常明顯,她居然宣稱「我會放棄(這些年輕人了),不會再浪費時間去跟他們講甚麼,因為他們的腦子已經不清楚自己應該做甚麼事情。」這位評審的自大專橫之處,實亦不遑多讓。這種點評和抹黑,表面上說的是年青詩人千人一面,底下的那句就是「全部都係廢青」。這位評審如此敵仇年青詩人,不是鑒賞能力低下,就是以一介庸夫,長年把持文學獎權力,自知不及。妒才之餘卻又要維持長者的客觀體面,心虛作賊,恰如李斯韓非故事。能夠說得出這種不負責任的評論,實乃香港詩人之恥。

值得慶幸的固然是有評審能欣賞自己的詩作。但更令人失望的,許多批評跡近惡意。「現代年輕詩人普遍起點高,但生活感覺不夠深厚。」、「現代詩人生活經驗太相似,未能分辨出各自的獨特性。」、「以情緒帶動風格。似有『霎眼嬌』的意味。」、「未見同情心。」、「青年的躁動未能在語言、詩和世界中擺渡得更貼近自己的生命。」綜而論之,先批評一整代人,再把你描繪成一個少不更事的青年,千人一面。強烈的情感就貶為躁動情緒,「霎眼嬌」,不成氣候。最後,再來一個人格抹黑,沒有同情心。洪慧是壞人。若不是事先知道這是雙年獎詩歌組的評語,差點以為是在讀一份由建制人士,或是親共人士所寫的抺黑宣傳。更莫提,這種種指控,悉為片言隻語,連提出詩歌作例證的基本批評要求都無法達到。

於是我忽然明白了。這是一次劣幣驅逐良幣的詩歌篩選。這是又一次平庸前輩對追求詩藝後進的欺壓。然而,又實在無法交出一個信服生活教條而又像樣的年青詩人。於是也就只好硬生生交出葉英傑。我鍾情於癌石、淮遠、邱剛健。我從來沒有打算把葉英傑的詩拿出來寫評論。因為,從來沒人會有這個空閒去寫一個詩人的不足。然而,我始終還是做了這樁壞事。然後温情敦厚之輩又有文章了。就說了:「看!洪慧根本沒有同情心,是一個壞人!」但諸君又可曾看到,懷著惡意私心的評審讓一個差勁的詩人得獎,這才是對詩藝最大的侮辱和僭越呀。

假如翻查之前的文學雙年獎評語,你會找到曹疏影的《金雪》。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詩集。然後,你會再次發現評審某君同樣如此評價曹疏影。句子大意是:「這不是我心目中的大嶼山。」這和2019年雙年獎詩歌組,「與心目中講香港的詩的表達不同」,何其相似。雙年獎正在敗壞,最後將會更名為「生活詩雙年獎」。優敗劣勝,也是理固宜然了。然而,對於一眾矢志追求詩藝的朋友,請不要氣餒。淮遠有詩一首,名為〈沒有體育精神的人〉,寫的是作者參加了一個跳樓遊戲,最快從樓頂抵達到地面的人就是勝利者。當然,他亦會是最快死亡的那位。而所有參賽者最後亦會全部粉身碎骨。「勝利將只屬於主辦人/和觀眾/連同那個對我微笑的女郎」。這首詩寫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對所有人的剝削。不甘受辱、勞役,於是詩人淮遠就在下墜的過程中,爬回窗口。他雖然輸了這場比賽。然而他不再需要受任何體制壓搾。正如諸位在雙年獎中落敗的真正詩人。這就是我們的寫照:

是的
我的確是一個勝利者
我一直向門口走去
把門打開、關上
穿過走廊
步入電梯
在G字上輕輕按了一下

《微批》2019年12月6日)

我詩求遠──談《櫻桃與金剛》兼回應中文文學雙年獎某些評語
廖偉棠

《櫻桃與金剛》是我的第十二本詩集,也是我自《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出版後十年來唯一一本在香港出版的純中文新詩集。詩集涵蓋我從2013年到2016年的創作,中間包含一本攝影詩集《傘托邦:香港雨傘運動的日與夜》裡最精華的幾首詩,投放了我從2005年回港定居十年的情感於其中,尤其是雨傘運動前後,那一種悲欣交集的情意。

我在出版前夕為它寫的簡介如下:「櫻桃與金剛,是甜美與堅毅的兩個極致,廖偉棠的這本新詩近作,要在甜美中品味苦澀,在堅毅中俯首、細察人間的失敗。這是《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出版近十年後,詩人再一次以香港為基點去省思個人命運和時運、藝術與現實等複雜糾葛,詩成有坎坷、有酣暢、有低迴、有狂狷,終是此時此地與遠方的和鳴。詩集除了四年所寫若干短詩,還有《另一個倉央嘉措》、《香港新山水圖》、《角角色色》、《說吧,香港》等組詩,對歷史與當下提供獨特的證言。」

這樣一本詩集,被本屆中文文學雙年獎的某評判稱之為「與心目中講香港的詩的表達不同」、「始終予人旁觀者的印象──雖然從歷史角度敘述香港,卻不是介入者」、「技巧上,是一組好詩;但,與本土香港人的感覺,卻有點隔閡。至少,香港詩人在同樣時空下,很難如此抽離。」如此種種,令人哭笑不得。

也許他們沒有讀過我的《傘托邦》,不知道我在整個雨傘運動幾乎每一天都奔走於金鐘、銅鑼灣、旺角三個現場,同時以紀錄者與抗爭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然後才得出那些所謂「抽離」的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對「介入」與「抽離」的詩學意義上的定義,停留在極其粗淺的表面理解上。就像藍絲不理解黃絲對香港的愛一樣,因為前者的識見簡單機械,他們會認為每天港鐵上班下班是香港人應該維護的生活,而破壞這種機制則是抽離、是不本土。


然而一個稍有現代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文學的抽離是為了打破慣性思維、反思習焉不察的表層現實,這需要極其深度的介入才能得到。從這點來說,我對「講香港的詩」的期許也和某些詩人評判不同,我和梁秉鈞、蔡炎培、黃燦然這些前輩致力於打破、拓寬「香港詩」的固有面目,某些香港詩人則致力於畫地為牢,確立一個「香港詩」的「標準」,排斥出格者(比如說本次評獎中他們對更年輕一代詩人的輕視)──直說其原因,是他們寫不出「標準」以外的詩。

這個「標準」有二,一是平白如水的日常流水詩,意圖製造一種「舉重若輕」、「大智若愚」的假象,實際上是怠於挖掘現實與語言的深度。二是從余光中而來的範式製造的學院詩,用機械的華麗修辭去包裝蒼白的體驗,紙上談兵冠冕堂皇,實則不痛不癢。這兩種香港詩「傳統」,一度誤人不淺,所幸新一代香港年輕詩人已經警惕和反逆之。

其實《櫻桃與金剛》僅獲得本屆中文文學雙年獎的推薦獎,對我來說卻是意料中事。因為它的份量,評判們不可能視而不見。但又因為它的進取、力道,遠遠超出了某些評判的可承受度,後者只能從詩以外的因素去尋找貶低它的理由,比如說,即使我來港二十年,他們依然把我定義為非「本土香港詩人」,進而在評語中多次強調我的詩「寫法近中國內地」、「唯實在是寫漢語的傳統」等等。殊不知這樣的寫法早已是新一代香港詩人的普遍作風,香港詩在參與重建漢語的傳統。

同時,這絕不是一本好讀的詩集,如果說《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難度系數是5,《櫻桃與金剛》就是9,屬於把語言的實驗性放在首要考慮的一本書。語言的自由與人性對政治自由的渴望是同步的——年輕一代香港詩人的語言覺悟我相信也來源於此。我的詩追求凝聚、奇崛、超越,一句詩也許就包含了一首詩的內涵與張力。我不是在引用典故,而是在為典故、為古文招魂,讓一個湮滅的世界以新的面目與現代世界結合,反而給予後者新的觀察角度和表現形式。


我跳出本土困厄,從西藏、阿姆斯特丹等地尋找靈魂的歷練痕跡,在某些人眼中就是不本土,他忘記了香港人向來是以國際化來樹立自我的。同樣的理由,歷史磅礴洶湧於我的當下,這種時空的拓闊,其野心依然是為了創造香港詩更多的可能性。我詩求遠,不拘泥於近,只有當我書寫家人、家庭生活的時候我親近一些,但也是冒險親近日常的刀鋒,日常絕非平庸,它的驚心動魄容易被忽略,卻是攸關性命。

而我的香港始終是批判的,直面香港之困的。我寫「麥難民」我會寫成聖家族,寫新移民會寫出他們的不可取代特性,我寫抗爭現場會寫出香港的新山水圖,寫警民衝突會寫到南音歌者杜焕與Bob Dylan的平行宇宙。這基於我對詩人素質的要求:你首先要是一個合格的公民、一個當代知識分子,換言之:詩人和小說家、建築師一樣要是一個專業人士。

這就涉及詩人的專業性與業餘性的平衡,以及為什麼香港更需要前者。有一位評判多次提及我專業性與寫作野心,在我看來這兩者是同構的,但不等於寫作是功利的,毋寧說兩者結合才達到寫作的超越性。香港詩歌的好處在於詩人多數業餘寫詩,天然非功利;壞處也在此,很多詩人用業餘寫作為詩藝的不精進開脫──然而你看哪個詩人不為生活拼搏,為什麼飲江、黃燦然能寫出這麼精湛的詩而你不能?

因為飲江他們有專業精神,有以寫作觸及終極價值的野心。

幾乎是到了寫作《半簿鬼語》、《櫻桃與金剛》直到《後覺書》,我才想通二十年前讀杜甫時困惑我的問題:為什麼杜甫說:「老去詩篇渾漫與」,又說「晚節漸於詩律細」呢?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前者指藝術創作的發心,可以隨心所欲不顧成規;後者指方法,鞭策自己嚴厲,才能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

寫詩近三十年的現在,我正以這兩點作為我對待詩的態度。而《櫻桃與金剛》及之後的努力,庶幾近焉。

《字花》第23期)

2019香港文化大事回顧(下):抗爭以外,我們該如何守住本地文化?(節錄)

文學雙年獎賽果惹爭議

由圖書館所舉辦的文學雙年獎,2019年十一月揭曉結果,其中新詩組結果引來相當爭議:雙年獎新詩組正獎得主為葉英傑的《旁觀生活》;推薦獎得主為廖偉棠的《櫻桃與金剛:詩選2013–2016》。消息在網上傳出時,已經引來很多反應;截至2019年十二月,葉英傑表示獲獎的面書動態獲91個讚好,廖偉棠的獲獎消息動態獲得533個讚好,或者也反映了結果的認受性,爭議已可見端倪。

就此,詩人洪慧兩度撰文提出強烈批評,將結果評為「優敗劣勝」。第一篇文章〈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優敗劣勝〉比較葉英傑與廖偉棠詩作,指葉氏詩作對現實採旁觀抽離的態度,詩歌缺乏應有的精煉,失於平淡、欠缺個性;而廖偉棠詩作則寫出抗爭香港的精神,講出政權否認的現實,結合古典修辭與藝術修養,出入於現實社會題材和超現實的藝術風格之間,是也斯之後香港最重要的詩人。事實上,葉英傑作品素來具有爭議,上屆雙年獎其詩集進入決選,亦有評審意見一再指「這不是詩」,意見與洪慧相若。

本屆雙年獎詩組評審為淮遠、關夢南、吳美筠、羈魂、西川。待評審意見曝光後,洪慧第二篇評論〈再論2019年雙年獎新詩組優敗劣勝〉指出更深入的問題,包括有評審一再以廖詩沒有寫出「心目中的香港」,是對於「何謂香港」的劃地自限(類似評語亦曾在上屆對曹疏影《金雪》出現過):「在這種論述裡,香港詩必須要標舉其本土性,重視對日常生活的描繪,語言質樸直白。[...]在這種本土的審美觀下,題材只能關注當下時空,既不借鑒歷史,亦不想像未來,更不投身入於推動社會政治變革。詩歌就只著重當下的生活瑣碎日常。這就是評審(們)所渴望成就,『心目中的香港詩』。」另外洪慧亦反對部分評審對於自己詩集《借火》的評語,指為印象式批評,出現人格抹殺式評語如「欠缺同情心」,更糟的是將一整代八九十後的詩人否定為「千人一面」──洪慧痛陳:「這是一次劣幣驅逐良幣的詩歌篩選。這是又一次平庸前輩對追求詩藝後進的欺壓。」九十後詩人林希澄亦在臉書發文,批評評審以「散文化、易明」為好詩的標準,是太過低姿態來乞求讀者。坊間流傳幾乎得獎的詩人熒惑,近兩年則在港台兩地出版了三本詩集,明顯在創作的高峰期,並受跨地區認同。

可以說,今次雙年獎的爭議,是重複數年前一次關於本土詩歌及青年詩人的爭議,再度把「何謂香港本土詩」與「香港詩壇代際撕裂」放到台前,在本土抗爭的背景下,呈現更深的裂痕。

對於爭議,葉英傑表示:「我不打算單單說一句其他人的詩是否比我好,或比我差,這樣說沒什麼意思,純粹引來罵戰。所以我不會作其他回應了。」廖偉棠在得獎感言中表示:「今天,我們的詩要在煙火中捍衛自由的聲音,在分崩離析中瞪視槍口、呵護我城。詩人,首先是人,大時代中一個正直的人做得到的,詩人也應該做到。櫻桃堅毅,金剛低眉,香港的詩絕不與香港人割席。」在評審意見曝光後,亦終於開腔批評,指部分評審意見「業餘得令人哭笑皆非」:「他們想的是如何侷限『香港本土詩歌』的範疇。而我做的相反。[...]香港詩,正是在不斷否認、革命「地道香港」這種陳腔濫調中前進,正是在不屈於『生活化』的平庸膠著裡突破。」並寄望青年詩人,亦有這種挑戰陳腐前輩的決心。廖氏及後更為文整理回應評審評語:「他們(指評審)對「介入」與「抽離」的詩學意義上的定義,停留在極其粗淺的表面理解上。就像藍絲不理解黃絲對香港的愛一樣,因為前者的識見簡單機械,他們會認為每天港鐵上班下班是香港人應該維護的生活,而破壞這種機制則是抽離、是不本土。」他亦指責某些香港詩人致力於畫地為牢,確立一個「香港詩」的「標準」,排斥出格者。「這個標準有二:一是平白如水的日常流水詩,意圖製造一種『舉重若輕』、『大智若愚』的假象,實際上是怠於挖掘現實與語言的深度。二是從余光中而來的範式製造的學院詩,用機械的華麗修辭去包裝蒼白的體驗,紙上談兵冠冕堂皇,實則不痛不癢。」

對於雙年獎機制的不滿近年時有所聞。包括:評審來來去去是那些人,經常出現老師評獎給學生的狀況;以投票方式而非評分進行決選,致令可以採取針對性打擊策略;評審過程不錄音,整理不公開、不具名,致令評審發言可以不負責任;片言隻語的碎片式整理且顯得非常不專業;等等。個別的賽果引爭議還是其次,長遠的結構性問題更應著手解決。否則這個本土最大的文學獎項,遲早會如政府或警隊一樣完全失去認受性。

《虛詞》2020年1月24日)







(《大頭菜》文藝月刊第053期2020年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