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他的溫厚、他的學養。
難忘他愛吃肥肉的饞相。
某年他在我家吃過方舒眉弄的紅燒肉,翌日即撰文讚好!
收到消息的那夜,一杯紅酒為君舉離觴。
一路走好!
(馬龍臉書2021年5月12日)
關夢南:念戴天:吾師拱别,無憾矣!
戴天九十年代移民加拿大多倫多,仍在《信報》寫專欄,與香港文化界藕斷絲蓮。我200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關夢南詩集》,他也曾在專欄寫了一篇簡評。他離港前早以公開「立此為照」,不再擔任文學獎評判。2003年他竟然應中央圖書館之邀,再次出任中文文學獎雙年獎詩組海外評判。我私心以為,他「食言」多少與我有關。後來不能乘行,主要是身體装了個心臟起搏器,醫生不贊成長途旅行。但他仍然投了我全票,使我獲得了這人生難得的榮譽,能不感恩?第一次我在附近的地鐵站等他,他跑過馬路,滿頭白髮異國風中飄揚:哈哈!他拿着煙斗,我暗自高興,他仍是當年的戴天。關夢南
1983年大拇指詩獎得獎人梁秉鈞(在美國)、王良和(左一)、關夢南(左二)。頒獎禮七月十五日在蔡浩泉的圖騰製作公司舉行。評判之一戴天(右一)(另三位是王辛笛、古蒼梧、林煥彰)親自頒獎。戴天並寫下長篇評審意見〈風、雅、頌之體〉,是他罕有通達明暢的詩論,刊《大拇指》第198期。照片及文字說明來自許迪鏘臉書
1983年的「大拇指詩獎」,得獎作品〈傷口〉,也是戴天任評判。同屆獲獎的還有也斯與王良和,戴天為此寫了一篇十分認真的評論,把三首得獎作品喻為風雅頌。關於評論,戴天收錄於《渡渡這種鳥》散文集內,有一輯談歐洲詩人的作品,好看之餘,又着實打開了我們文青的眼界。
戴天《渡渡這種鳥》(香港:素葉出版社,1980)。圖片來源: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y臉書
我認識戴天大概始於1969年的詩作坊。詩作坊是香港民間教育之始,是戴天與古蒼梧把美國愛荷華的辦學形式(編按: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搬到香港來,本來逢星期六在九龍塘多實街上課,客座嘉賓都是港台一時著名的詩人。我參加時迹近尾聲,上課地點已遷去太子道戴天與胡菊人合租的家。詩作坊的詩人包括鍾玲玲、淮遠、李國威、張國毅、劉天賜及麥繼安等。他們當時都是中學生,可見平民教學的重要和意義。我深受影響,參加不多的幾課,從此改變了我詩歌的世界。
戴天《石頭的研究》(台灣東大圖書公司)
戴天的魅力與影響,既在個人的交遊廣闊,豪邁、江湖氣,更在作品的前衛性。現在詩人大多不以戴天為然,是因為沒有把文學創作放還那個仍然彌漫着五四詩風的艱難時代。
戴天早期詩與台灣相近,比如花雕的圖象性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但不同的是傾向明朗透明。七十年代初,戴天的突破作品是〈京都十首〉,散文化的詩意令人眼前一亮,不重詞藻重詩意,脫胎自古典而不失現代精神。緊接着於《明報》發表了〈啊!我是一隻鳥〉、〈這是一個爛蘋果〉和〈石頭記〉等名作。又在《中國學生周報》發表了〈蛇〉和〈創作日記〉。當時他每發表一首詩,都引來評論和哄動,當然也包括了我的追讀。戴天現代詩重口語多用短句,着實開了一代的詩風。
翻拍自戴天《石頭的研究》
戴天九十年代移民,我飛去多倫多探了他三次:第一次我在附近的地鐵站等他,他跑過馬路,滿頭白髮異國風中飄揚:哈哈!他拿着煙斗,我暗自高興,他仍是當年的戴天。但閑談中隱約已有蒼涼之意:「不捨呀!」我正猜度他放不下甚麼。他說,「中華文化」。分别離去漸行漸遠,他仍站在大屋的門口。
第二次見面是兩年後。他託我編一本戴天詩集,名為《骨的呻吟》。我好像有些什麼預感,回港後用一年時間編好,並根據他表列寄給他的好朋友董橋等。回應有三十餘段文字。我整理後又找文友寫了兩三篇評論,合訂成一本小册子,寄給他留念。
戴天詩集《骨的呻吟》
書出版後我又飛去探他,順便送書。他一見面就和我去附近餐廳吃牛排,卻不讓我結數。幾十年吃的全是他,在家或外出,沒有一次說得過他。當時他的健康有些不妙:腰間繫了個藍袋子,腸癌開了刀。吃完晚飯又回他家坐了個多小時。事後方知道他一直捱痛陪着我。
於是以後一直有陰影,不知幾時就接到他不在的消息。想不到他生存的意志旺盛,不但打敗了癌症,而且回港走了一轉。他到港後約我到酒店相聚,吃了個早餐。身體看來不錯。以後他出席大小聚會,不勝歡悅。他離港我沒有送他。心想來日方長。怎知昨日突接金炳興傳來他臨終前相,令我可再見他最後一面,聊慰哀思。
詩人廖偉棠於2016年11月10日攝,當日戴天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在「書寫力量」活動板上親筆寫上詩句,參與年輕詩人發起的書寫活動,用行動來鼓勵年輕詩人。照片授權轉載自廖偉棠Facebook
戴天生於香港文學最好的時代,享盡了創作最大的快樂和熱閙。如此文學人福氣,香港又有幾人?吾師拱别,無憾矣!
(原題:念戴天:吾師拱别,無憾矣!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關夢南,資深文學工作者、詩人、專欄作家。歷任報刊文藝版編輯,現為駐校作家、報刊特約作家、《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編輯。編著有《零點詩選》、《看海的日子》(詩集)等。作品《關夢南詩集》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雙年獎。
(《香港01》2021年5月12日)
戴天詩論|風、雅、頌之體──看八三年「大拇指」詩獎作品
編按:戴天告別人間,媒體報道多以「戴天大學時期於台灣與白先勇、李歐梵等人創辦《現代文學》」、為張愛玲出版散文集、曾任《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等事迹,較少提到戴天的寫作心得。是日轉載戴天評論當年三位文青的作品。
八三年「大拇指詩獎」得獎作品為關夢南〈傷口〉;王良和〈夢──給小敏儀〉;梁秉鈞〈修理屋背的頌詩〉。簡單看起來,這三篇詩作,可以歸為「風」、「雅」、「頌」。但這種分類,卻也不能「盡得其旨」,像〈修理屋背的頌詩〉,雖稱為「頌」,似也含有風、雅的意味。
文:戴天|選自《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
現代人過的是「複雜的」、「多層次的」生活,而複雜出精細,層次見深度,完美的藝術創作,在「約化」生活、思想的過程中,根本並無依附某一文種、詞類的必要。梁秉鈞的「頌」,說穿了,正是「無所依傍」的自由創作心靈,在藝術天地精耕細作的結果。我們得以品嘗的甜美果實,是陽光、空氣、土壤等多因素的結晶,而絕非任何單一原素所構成,雖然品種、味道、肌理等,而不免受單一或多種內外因素影響。口之於味,雖則不一定都有同嗜,卻不能因為滋味有別,就認為其他一無足取。散發「異味」的榴槤也是果實,橘子、香蕉、草莓等等亦然。
抑揚輕重先後的編排
這一番喋喋,意思很明顯,而「大拇指詩獎」,選出這三篇風格迥異的詩作,就是「物證」。這三篇詩作是從《大拇指》上所刊詩作選出來的,那麼《大拇指》的開放、自由、兼容精神,也從一個側面有所反映。選出這三篇詩作,也似乎證明「大拇指詩獎」,是近年各類「文學獎」最具「姿采」的一項;水準整齊劃一、風格變幻多樣、題材不一而足。龔自珍〈已亥雜詩〉有「不拘一格降人材」一句,《大拇指》上的詩作者,在「商旅為患」的香港,抖擻精神,得獎作品僅是一個「取樣」。這表明藝術創作,不是單行道、獨木橋,而是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狀組織」,唯有巧手,可奪天工。
1983年大拇指詩獎得獎人梁秉鈞(在美國)、王良和(左一)、關夢南(左二)。頒獎禮七月十五日在蔡浩泉的圖騰製作公司舉行。評判之一戴天(右一)(另三位是王辛笛、古蒼梧、林煥彰)親自頒獎。戴天並寫下長篇評審意見〈風、雅、頌之體〉,是他罕有通達明暢的詩論,刊《大拇指》第198期。照片及文字說明來自許迪鏘臉書
雖說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 不出「抑」、「揚」兩途, 但抑、揚的份量、輕重、先後,也頗有「文章」。抑,也許可稱為做反面文章,出之以諷刺和詛咒之類。拿諷刺來說,老子有「正言若反」之語,可見並非為抑而抑,亦具「正面」意義,只是往往為人忽略,甚生憎厭,「恨不得寢其皮」!其實SPEAKING BY CONTRARIES,就文學表現手法而言,僅為其中一項,這便是IRONY。關夢南的〈傷口〉,也是「正言若反」的,跡近於「風」,但他寫得「溫柔敦厚」,不失「詩教」之旨,恐怕是憤怒已結晶,詛咒將昇華。但〈傷口〉又不能簡單地歸為「風」,那裏面也「頌」,亦「雅」。
受過「現代主義」洗禮的詩歌創作果真這樣嚴重嗎?用膠布封好口你說:「沒有嘴巴它不會喊痛了」然後繼續工作
這是將一段極苦痛愴然的感覺,以一種寓揚於抑的手法,「正正經經」,「板起臉孔」,卻又並非「置身事外」的暗喻,作了謔而不虐的實踐。關夢南表面上很冷,很客觀,似乎「隔岸觀火」,用連串事件「鋪陳」出一幕幕「畫面」。但這些「畫面」,都是「千挑萬揀」的,圍繞著「傷口」而發展、發生、發韌,就像是生命的浮沉,思想的轉折,時代的異動,感覺的游移等現實的、心靈的場景。換言之,這是一齣「戲」,是以戲劇手法、小說筆調,寫的「極短篇」。假如這是母親的一點淚,那麼我們看到的,不是試管裏的「鹽和水」,而是母愛、母慈、母痛。這一道道「傷口」,到底是什麼,讀者的感覺、認識最可信靠,當然不必我們去饒舌。
「哀莫大於心死」,但是生命長流:那不能凝結的血一滴一滴滴乾了幾乎我希望的全部
然後繼續工作從這一點看來,關夢南的「風」,便具濃厚的「雅」的成份,他甚至在「頌」著嘴巴不再喊痛的人。這樣的諷刺,是深沉無奈的,是某些「此身甘與眾人違」的「時代孑遺分子」,對一些現實情勢的詛咒與盟誓。關夢南當然攀不到屈原那種高度,但那種「既不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以及「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的心情、趨向,則是歷史悲劇層出不窮的時代,賢者與不肖者,高士及俗人,也就是人人都存有的。
寫出蒼生的憂戚,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萃
應當這麼說,文學創作中的詛盟性質,假如能夠摒除初民的迷信成分,以「指九天以為正」的至誠,寫出蒼生的憂戚,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萃,古來便是中國讀書人追求的目標,嚮往的理想。〈傷口〉的規模、層次、表現、內涵,即或不能代表這種中國文化傳統,但具有或多或少詛盟性質,也是不能否定的。當然,詛盟式的作品,在西方也存有。拜倫的〈審判的幻景〉,為當時的英國人在「申訴」,把皇帝的侍臣、寫六音步詩的歌功頌德之德,置於天怨神怒的境界,就是這類作品。但拜倫所為,實是檄文,和駱賓王罵武則天一樣,不能算是詛盟文學的原型。例如:
將這段拜倫的詩,與〈傷口〉相比,我們可以發現,「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無論在審美、修辭、結構上,都和現代人,尤其是受過「現代主義」洗禮,講究意象、睿智、象徵、感覺的作品,如何大異其趣。「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倘若放縱過度,或者筆力不足以「收放自如」,流於淺薄也還罷了,淪為口號便去藝術甚遠了。文藝腔雖則叫人肉麻,政治傳單則令人吃驚,這是古今中外,都難列入文學的殿堂。可見即使是「風」,也仍有藝術的基本要求。〈傷口〉固然有的地方概念化,亦嫌好幾處文字鬆散、欠精鍊,但就創作意念、事象認識、敷陳技法而言,則頗有可取。然而關夢南近年詩作,就此一方向的發展似乎已呈呆滯現象,也不能自既有的層次跳昇,擦亮人們耳目。從犯罪和殺戮的歷史血海中從凱撒的私淑弟子中,就以最殘暴的皇帝來說,其朝廷也沒有他那樣為白骨所堆,為碧血所浸
1960年代以來的「講唱」風格
王良和及梁秉鈞的得獎作品,都有「講唱」的成分。近二十年來,西方也流行「講唱」風格。聶魯達固不必論,美國的羅威爾、馬爾榮、狄奇,法國的裴外、邦富亞等,都以親切動人的「講唱」風格,寫下各種題材的詩篇。這種近代的「講唱」,與古代的「講唱」作品,題材是大大拓展了,甚至可以取為生活瑣事、個人感觸的工具。講唱,在古代其實是史詩的先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希臘據稱為荷馬作的〈伊里德〉及〈奧德賽〉,都由說唱脫胎而成。講唱原本是既說且唱的,後來錄成文本,雖不再唱,甚至亦不講讀,但講唱的風格,仍一望而知。
講唱的風格,在文字上,自不能過於抽象,而需著重事態的描寫,也就是用人間之音去寫人間的事。梁秉鈞近年著力於此,似乎是較早放棄「文藝」語言、「抽象」意念,而在生活、情景之中,看出「詩意」的中國近代詩人。〈修理屋背的頌詩〉,鉅細無遺地「記錄」下「修理」、「屋背」有關的「情節」,還添上許多聯想的「故事」,再不避開「自己進入情景」的一些「禁條」,洋溢著濃郁的、流動的、煥發的「生命之詩」、「生活之情」。
講唱式詩篇,不少人詬病其「散文化」。表面上看來也許是的,但實則不然。饒宗頤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學之比較研究〉裏面,曾經提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可以為講唱並非散文化的佐證。饒先生認為,中國的賦體,出於戰國縱橫家,出於莊子,詞藻繁縟,且具「煒曄、譎誑」成份。因此,講唱式詩篇,僅為內涵有別,不似著重「抽象情意」之「詩」,而發展出來的另一種「詩語」。詩、詞、歌、賦,只是性質、取向不同的「詩」體而已,不能「厚此薄彼」。庾信的〈哀江南賦〉,我們能因其稍作「鋪陳」,而評之為「散文化」麼?饒先生並在此一意義上,認為這些便是中國的「史詩」,因為夸飾流衍,與歐西「史詩」,根本是異曲而同工。
看似乎平平無奇,但深一層,不就陸機〈文賦〉所說的「說煒曄而譎誑」麼?煒曄,正是危言,譎誑,近乎寓言。梁秉鈞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可以「修理」出一個世界,「發展成不同的事物」,就具有「賦」的性質。假如比照史學家所寫的漸代史、家史、村史,詩人寫「生活史」,將局限於個人意思的「世界」,以與周遭事物聯繫,拓展天地,無疑會推使「詩歌」產生深刻的變革。在這裏住了幾年我也快要離開了清理雜物,整理書籍和影印的論文扔去無用的草稿,留下另一些把它們修理,發展成不同的事物
某些晦澀的「現代詩」受人詬病天花板不牢固,門鈕震脫了?沒有一處是安定的居所我拿回三十個紙皮箱準備把書籍雜物運回家去這裏那裏屋背都不完整自己正在變化陳舊的蛇皮蛻棄在草坪上
這固然是詩人的「生活史」,但也是「具體而微」的「人類生活史」。見微知著,講唱式詩篇,如〈修理屋背的頌詩〉,既能接續中國古代傳統,復亦抉取西方講唱詩篇之長,梁秉鈞揉造了中國現代講唱的一個模式,正是某些晦澀的「現代詩」受人詬病,詩人自己對藝術真誠的一個回應。而且,詩人還保留了某些不當喪失的「詩素」,也就是「集大成」地呈現了「博約」的風貌,比較喜歡結構主義的,難道不欣賞如下的句子:
所謂「博約」,在這裏是集合了風、雅、頌的各種性質,看來現代中國詩人,在賦的基礎上已有新的發展。梁秉鈞此篇是個例子。也有人在你頭上行走並且使用隱秘的符號?
王良和的〈變─給小敏儀〉,題材不如梁秉鈞那篇集中,然而卻似乎更接近法人喬治.耆密濟爾的分析。耆密濟爾分析「史詩」,認為有三型,即巫靈、英雄、帝王,可見「史詩」的複雜、繁富。王良和這篇,也呈現出繁富現象,口脗是「書信體」,仍不出講唱範疇,但講的東西甚多,幾乎就是「近代史」。以抒情的筆法寫「史」,而又將自己溶入其中,還加以「述評」,亦敘、亦議,的確「另闢奚徑」。那些寫得如慕如文的句子,那些溫柔、殘酷、冷然、無奈、熱切的對比,詩人不徐不速,亦張亦弛,絕不失其「優雅」的處理手法,必然是寄託著深沉的家國之愛,鄉土之情的。
看了這樣的詩,我們對尼采的美學觀念,就有另一層認識了。尼采說:「迄今為止,我們的美學上只是一種女性的美學,所以只有藝術的欣賞者才能敘述他們的感受。」尼采的意思,與康德將藝術排除在可以認識的真實之外,謝林、里格爾將其真實的權力還給藝術,都不相同。尼采認為:「藝術比真實更有價值。」我們雖不必對尼采的「權力意志論」,在政治上造成的偏執表示一絲一毫的贊同之意,然而在藝術上,都不可「以人廢言」:「要變得美是意志勝利的表示,是協作精神的體現,是受到直接壓力的各種強烈願望協調一致的反映。邏輯上和幾何上的精煉是力量提高的結果;反過來,對這種精煉的理解,又提升了感受。發展至最高點,是風格莊重。」
的確如此,各種協調的因素,都可以在藝術裏面,合而為一,提高昇華。「大拇指」得獎的三篇詩作,呈現了「莊重風格」,正可以看作是各種直接、間接,精神、感覺等因素的藝術在協作;風、雅、頌三體,在激揚、曲折的人生場景之中,心平氣和、娓娓道來,既不失各自的獨特風格,復秉具「胸有成竹」的決斷與把握,認識和包容。尼采雖則不定人人合用,但他說「藝術家對任何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必須看得更全面、更精煉、更深入。要達致此一目標,藝術家必須常保青春與活力,『習以為常』的陶醉」,都是我們讀這三篇詩作的「真實感受」。
藝術發展到電子時代,無疑會帶來許多前所未見的問題,比如藝術到底有何「用途」?欣賞者通過何種途徑,或在何種層次、程度,以與藝術連繫、溝通、接觸?要回答這些問題,唯有直截了當,提出藝術的本質,也使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不同其他;卻又盡量包涵萬有的性質。大概,海德格提出的「光輝為美」觀念,即「清晰」,可以帶領藝術創作者,產生令真實(即美)瀰漫充塞現實的力量。換言之,唯有清晰的美,光輝之美,才是表現現實「真實性」的「無孔不及」渠道。而這三篇「大拇指」得獎詩作,在一個程度上,「使人類能夠進入存在」,讀之感同身受,我們內心如有陰暗角落,也可以拿來映照。
這裏談的當然只是個人感受,淆雜無章,草率不文,充其量僅為一個「觀點」而已,而欣賞,亦如創作,是多角度的。
節選自《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陳素怡編),原載:《大拇指》第一九八期,1984年11月。原題:風、雅、頌之體──看八三年「大拇指」詩獎作品。
(《香港01》2021年5月15日)
關夢南:翻過戴天的一頁
母親節本來興致勃勃下厨,吹雞叫齊兒孫回來吃飯,想不到遽聞戴天西遊,不禁呆了一呆,頹廢地坐在椅子上。戴天身體移民後一直不好,突然離世,還是有點不能接受。
戴天背後我們叫他「戴老頭」,那是匿稱,說他一把年紀,還有點像兒童一樣。如果說他一點不莊重,自然錯了。有一次我與另一位文青陪他一同去深水步買牛腩煲蘿蔔。文青談到戴天的「蛇」,語帶輕佻。他的原意是想攪攪氣氛,想不到戴天厲聲說:「請不要嫉忌別人,要成名,就要自己努力!」從此我知道,戴天表面哈哈,温厚微笑,談到自己的作品,卻非常認真的。
大概七十年代中,戴天領隊文藝界,經廣州飛四川,再到雲南旅遊。同行有黃繼持、也斯夫婦、陸離夫婦、小思,黃(王)仁芸,胡燕青,顏展文(民)等,我添陪末座。陪遊的是中央文化部委員鄧友梅,還有一位打點一切的處長。戴天對我們說:「此行不接受訪問,純粹遊山玩水。」可見戴天的份量。這次旅遊得近距離親近一位我仰望的詩人,真是畢生難忘。
詩作坊是言教:「從生活出發,寫生活的詩;先做一個人,才是一個詩人。」熱衷於力匡和徐速作品的我,一下子從雲端跌落地上。現在每日同吃同遊,得以身教,真是我的福份。戴天站在中央委員的面前,依然談笑風生,不時還幽默幾句,一點也沒有討好權貴之意。我想那就是詩人的傲骨吧。戴天對年輕詩人特别愛護,他曾在信報專欄寫了不少「我們的香港仔」。詩作坊為甚麼出了那麼多的年輕詩人?淮遠,李國咸,鍾玲玲,張國毅和我。都是他把美國愛奧華打破師生階級的文學班模式,搬到香港來。如果沒有戴天,香港的文學,尤其是詩歌面貌或會很不一樣。
戴天好酒,但善飲,一般情况下不會醉。在家,他是主人,若真醉了怎麼辦?在外,他是埋單的人,自然更不能醉了。有一次彌敦道碰見他與李國(威)同行,遂一同走進旺角花園街飲酒,大概喝了二十瓶啤酒,出來走夜路回家,不禁抱着燈柱狂嘔了。或問戴天:「你寫詩時是醉酒還是清醒?」戴天好有一答:「我寫詩時是很清醒的,想的時候可能不清醒,寫的時候是絕對清醒的。」戴天抽煙和喝酒我想是一種姿態,但又不是一種姿態,甚至可以說,煙和喝酒是他做人的一種style。非此不足以顯示「我是戴天。」
戴天於我亦師亦友,他一直看着我成長。我1984年得「大拇指詩獎」,他寫了「風雅頌」總評,我從來沒有讀過他寫得如此細緻的評論。60歲我出版第一本詩集,戴天又在信報寫了書評。他另一個欣賞的學生是李國威,廣播道他與李國威同住。李國威英年早逝,我見他一早坐在靈堂側,黯然送學生一程。因他之故,大角嘴的送別會才不至於太過冷清。
最後或者談談戴天對香港詩壇的影響,我看有三方面:最重要也許是開創了一代的詩風。他的名作「一匹奔跑的斑馬」(1969年6月「明報月刊」31期)、「石頭記」(1969年10月「中國學生周報」)、「啊!我是一隻鳥」(1970年3月「明報月刊」51期) 「蛇」(1970年7月「中國學生周報」)「一九七一年所見」(1971年7月「明報月刊」52期)等,都是前衛性的作品。其二如前所說──創立「詩作坊」的民間詩歌教育,致今日遍地開花。其三拉闊了中港台三地的文學交流:戴天是台灣著名《現代文學》創辦人之一,其後定居香港,自然成為港台的文學橋樑了。四川詩人周良沛主編並出版 了港台詩人多本口袋裝詩集,想也是戴天的牽針引線吧!
戴天逝世的消息網上傳開,我留意回應都是我們那一代的老人,九十後與二十後的文青,根本不知道,戴天?何許人也?香港詩其實有過一段非常燦爛的詩歌年代。我曾問戴老頭:「我們是否有幸生於一個得風氣之先的七十年代?」他坐在異國的椅子點了點頭。風吹過《骨的呻吟》,一頁就這樣翻過去了!
命
我攤開手掌好比攤開
那張秋海棠的葉子
把命運的秘密公開
這條是黃河充滿激情
那條是長江裝着磅礡
我收起手掌
聽到一聲
骨的呻吟
化石說
我的喉頭仍有一些單音節
不是恐懼、懷疑
而是單純的感情
代表︰您好
至於我眼眶的深沉、空無
如今感覺很冷
卻曾是兩道火把
守望着大地
你摸着我的指節,植物一般
再沒有血跡、利甲
只是伸張、蠕動
要捉點什麼︰開着花
我的腳骨是路的殘骸︰腳板
是壓路機︰有千萬年的
重量;雖然你再找不到
卻實在走着我的步子
一匹奔跑的斑馬
我說︰日子是一匹奔跑的斑馬
白日
總是間雜着
夜
黑色
始終不曾戰勝
空白
假如說︰移動
是一種死亡的痛苦
假如說
不管白日有多長
黑夜也同樣
那麼,斑馬
那麼,白的和黑的形象
在開始奔跑
在開始交替的時刻
就會是
一種欄柵
隔着昨日的燦爛
於是蹄如風
於是
灰是唯一的顏色
迷茫
是一切事物的景致
再沒有疾刀
可以將黑
可以將白
分割
因為日子
是一匹
奔跑的斑馬
(此時我的瞳仁
黑不溜溜的
也溶化在
白兮兮之中)
岣嶁山論辯
據說岣嶁山在北方
但是南方
南方也有一座
岣嶁的山
你說山頭有一株
山茶花
他說草坡上纏繞着
雲霧的帶子
當然還有清溪
需要研究
山岩
應該好好修飾
問題是什麼
是山
你說到底
存在還是不存在
道理是什麼
是有還是沒有
是名詞還是
實質
形式上爭議過了
他拿出山嵐
實質上議論過後
你對着空茫
據說岣嶁山在北方
但是南方
南方也有一座
岣嶁的山
(《虛詞》2021年5月13日)
何青:懷念戴天:「做一個詩人,先要做一個人」
(左起)主持周嘉俊、關夢南及鄭政恆
香港著名詩人戴天月初在加拿大逝世,享年86歲。詩人關夢南曾到多倫多探望他,晚年的戴天已掛著心臟起搏器,同時患上癌症。自知大限將至,談話之間,戴天說到他的「不捨」,關夢南本以為他不捨得俗世或親情,然而他不捨的卻是中華文化,令他不能夠灑脫離去。
以詩書寫城市 開啟現代詩壇
戴天1935年生於廣東,幼時曾居毛里裘斯,六十年代在台灣與同窗白先勇、李歐梵、王文興、劉紹銘等人創辦《現代文學》。他畢業後到香港從事出版社工作,創辦《盤古》月刊,並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為首位香港參加者。當時大部分國內作家文風保守,仍保留著五四的去國懷鄉之情。戴天將充滿現代性的文學帶進香港詩壇,他詩作的句式有彈性,運用大量短句,開創了新的文風。
「我是一個難以解決 / 又不得不 / 解決 / 又不能解決 / 又要解決的 / 解決……」
內容上,他不再追求華麗與激昂的詞藻,反而以矛盾與虛實交錯的手法,表現出現代人的困境。他也嘗試不同類型的風格,譬如他寫城市的詩就充滿圖像性,關夢南說他當時從來未見過這樣的詩,不論形式和內容也為香港帶來新思想。
「歸去來兮,胡不歸/長長的路已被踏斷/我們佇在,如億萬年的化石/聽時間冷卻/泉水哭盡高山」
戴天曾向鄭政恆提及,在愛荷華時正值1960 年代社會運動高漲時期,他耳聞目睹當時的美國民歌復興運動和學生遊行。正正因為他擁有跨文化背景,他詩作的視野非常闊,既有具古典美和禪意的作品,也有濃濃的社會關懷。
「我攤開手掌好比攤開/那張秋海棠的葉子/把命運的秘密公開……我收起手掌/聽到一聲/骨的呻吟」
關夢南與戴天的緣份由詩作坊而起,戴天將愛荷華大學寫作計劃的開放教學形式帶到香港,為香港文壇帶來新的思想碰撞,詩作坊的詩人包括鍾玲玲、淮遠、李國威、張國毅、劉天賜及麥繼安等,他們各有自己作品,影響半個世紀的香港文壇。
做一個詩人,先要做一個人
2009年出版的《骨的呻吟》,作為戴天詩作全集,也是他詩藝成就的體現,教人想到文人風骨或建安風骨。所謂「骨的呻吟」,正好對應《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沉吟鋪辭,莫先於骨」之句。戴天一生在詩藝創作有重大成就,然而關夢南說,戴天對「詩人」稱號卻十分反感,而他本人也沒有太重視自己的詩。也許因為當時的人總覺得「詩人」不過是堆砌文詞的人,戴天卻認為他只是在生活,並從生活出發去寫詩。
戴天對關夢南留下言教及身教,他說「做一個詩人,先要做一個人」,這句說話讓關夢南十分深刻。而身教方面,戴天本人疏財仗義,每次飯局幾乎都是他付錢。他對朋友很好,當年詩人蔡炎培失去工作,戴天二話不說給他介紹了一份馬經工作,讓他解決燃眉之急。 除了詩作,戴天亦寫散文,他在報章中有連載多年的專欄,其中《一周紀事》是以交友錄和平常生活為主題的日記式專欄,內容是與朋友見面、茶敘談天。文中的客人有白先勇、陳映真、金炳興等,專欄在當時相當受歡迎,亦為香港文壇風貌作了珍貴的紀錄。
戴天所展現的,是一個寫詩人的身影,向後輩示範一份文人風骨,終其一生,希望令更多人喜歡文學。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立場新聞》2021年5月28日)
董橋:和戴天在一起的日子
前排左起:劉紹銘,某女士,蔣芸,夏志清,唐書璇,陳韻文;
後排左起:王敬羲, 胡金銓, 戴天, 胡菊人。
1970年4月的香港(劉美美提供照片)
戴天(1937年-)原名戴成義,廣東大埔縣人,生於毛里裘斯,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深造,是《現代文學》的編輯和創辦人之一;《盤古》編輯和創辦人之一;《八方》編輯顧問;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今日世界出版社編輯、總編輯;《讀者文摘》高級編輯等。著有《無名集》《渡渡這種鳥》《岣嶁山論辯》《石頭的研究》,曾為《信報》寫二十多年專欄「乘遊錄」,其中星期日的一週紀事曾結集為前九七紀事1-4集。
江湖派詩人是九百多年前的詩人,名溢縹囊,卷盈緗帙,說敬慕不外是渺遠的惦掛,大不如我結識的當代詩人戴天真實,不僅交為莫逆還做了同事,到老相知,彌足珍惜。戴天比我大幾歲,是白先勇、劉紹銘、李歐梵他們的臺大同班同學。六十年代尾《讀者文摘》的張復禮先生介紹我去應徵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編輯職位,李如桐先生聘用了我,讓我坐在他的副手戴天對面學審稿,學編書,學出版。辦公室設在中環花園道美國領事館二樓。我那時候住堅道,天天走路上班,中午走路回家吃飯,又走路回去上班,下午下了班常常跟着戴天漫步穿過炮台里走到雪廠街集古齋兜個圈再去皇后道商務印書館看書買書。戴天晚上好像總有飯局。我搭車回堅道。美國新聞處跟美國領事館一樣,規定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八點半上班,下午五點半下班,比朝九晚五多了一個鐘頭,星期六因此不上班。戴天那時候單身,瀟灑自在,名士派頭,交遊廣闊,應酬很多,酒量又好,常常用憐憫的目光看着我謀生養家的疲憊,機緣湊泊不忘帶我去他的飯局見見人吃一頓好的補一補身子。那年月正是黑白電影裏的老香港,山河變色後南來的文人墨客多的是爬格子餬口的「寫稿佬」,我和戴天在美國新聞處謀得一份差事算得上是出人頭地的安穩飯碗。其實戴天家道富裕,從小在毛里求斯讀書成長,精通法文,一口法語,亮相大場面西裝領帶講究得不得了,不輸翻譯大家湯新楣先生。湯先生英國紳士風度,戴先生法國闊少派頭,十足進出希爾頓鷹巢雞尾酒會的翩翩人物。主編《南北極》的名作家兼書店老闆王敬羲說湯先生戴先生身上蕩漾倫敦的鬢影巴黎的衣香,我說幸虧還飄着一絲老民國上海的雪茄煙味,隱隱滲出林語堂的笑影。那時候香港政府新聞處處長黎明先生是戴天的舅舅,同是梅縣人,黎太太林太乙於是成了戴天的舅媽,戴天進出黎家見慣林語堂。我後來搬去羅便臣道山腰上一幢老舊的樓房,黎明林太乙住在隔壁新樓,站在我家陽臺我好幾次只見到林語堂光禿的頭頂。黎明先生不當官了轉去出任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他退休了我的老朋友詹德隆接任社長。那期間我在中文大學出版組做過很短時期的主任,編校刊兼替馬臨校長處理文書,辦公室就在校長室旁邊,上下班搭中大校車,有的時候坐詹德隆的座駕進出。馬校長那時候快退休了,候任的高錕教授也來了,我替高教授寫過幾篇演講稿,還奉命指導他用國語唸稿。三十多年前的舊人舊事了,像夢。
戴天的名詩〈我是一隻鳥〉我在他的辦公桌上搶了原稿先讀了。他在《信報》的專欄讀書人都讀,幾十年了,星期天寫迎來送往酒緣口福的日誌尤其傳為佳話。他的筆是健筆,酒後依然清醒。
六十年代住在香港不斷看到對岸大陸一波接一波的政治運動整肅風潮,觸目驚心。南洋回去讀書的左派學生紛紛偷渡游泳逃來香港保命。我認識的許多僑生逃出來了始終忘不掉游水溺斃和半途抓走的同伴。那些年,我經常從這邊替南洋親友匯錢寄包裹到那邊救濟鄉親,逢年過節西環文伯伯的錢莊日夜開工趕辦急務。戴天說幸好是去臺灣讀書不是回大陸受難。那時候今日世界出版部我們辦公室裏來客不少是在臺灣受教育的才子才女,劉紹銘、李歐梵是教授也是我們的譯者,美女蔣芸書堆裏蕩漾秀氣,迷倒眾生。李如桐和戴天和我之前,在這個叢書部工作過的還有宋淇還有余也魯還有韓廸厚還有胡菊人還有溫健騮。我和戴天共事那時期宋淇太太鄺文美還在美國新聞處上班,底層餐廳下午茶座上經常見面,旗袍名媛,和氣親切。那一層裏還有唐鴻先生的小房間,他教美國人畫國畫讀中文,一口京片子彷彿胡同裏剛走出來遛鳥的舊王孫。那樣的老香港果然栽培出落地生根的文化樹林,每一棵樹自顧默默成長,各自開花,各自結果,各自消受春風和秋雨,沒有人監管也不在乎掌聲,一生只在意讓西方的文明和東方的智慧陪伴自己到老年。政論家徐東濱先生跟我說,也許因為親眼看着祖國大陸苛政監管造成的集體沉淪,香港人於是深切意識到個人自由耕耘的可貴,從來不干擾人家也不希望人家干擾。徐先生說這樣的個人認知只能在不受政權干預的地方滋生茁長。美國新聞處出版的《今日世界》期刊和叢書無疑是美國文化思想的統戰媒體,臺灣香港之外還銷遍東南亞各地,我的忘年至交吳魯芹先生在臺北美新處工作多年,我編《明報月刊》那些年吳先生已經退休長住美國,正好有空閒給我寫許多才情煥發的文章。我在戴天對面工作了幾年,有一天李如桐先生跟我說,做我們這一行沒有在美國英國生活過讀過書不容易做得出色。我那時候已然身負家小,出去留學云乎哉?我於是私下張羅出路,另謀工作。正巧英國廣播電台登報招聘中文科職位,我去香港電台應試,僥倖錄取,可以攜眷住倫敦。到底年輕氣盛,我帶着幾絲傲慢與偏見向李先生遞辭職信,李先生一陣錯愕,批了辭呈。一九七三年我離開香港先飛去新加坡把家小留在我大哥大嫂家,一個人去倫敦安頓了住處半個月後他們才飛過去。我的朋友胡金銓那時候在巴黎推銷他的名片《俠女》,他怕我人地生疏趕去倫敦陪了我五天才趕回巴黎忙他的事情。這樣的朋友,這樣的情誼,我畢生不忘。金銓在臺北猝然離世我的悲痛只有我自己知道。他去臺北之前我們還見面吃飯。後來聽說他是恐懼疏通心臟血管手術而喪命,我加倍懊悔我竟然毫不知情,沒有像他去倫敦陪我那樣飛去臺北陪他到醫院等他做手術。
胡金銓、戴天、胡菊人(劉美美提供照片)
戴天和黃繼持一起編《八方》的時候(照片:木木)
戴天、黃繼持、古蒼梧、陳輝揚、小思、董秀玉等(照片:木木)
戴天、胡菊人、孫寶玲、孫述憲、陳任、薛興國、高信疆、黃子程、梁天偉等等
1996年九七前在香港
(微信公號2021年5月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