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許定銘《書鄉夢影》自序與後記

花開並蒂齊結籽──序《書鄉夢影》


二OO二年我寫過一篇〈姜德明的圖像書話〉(見拙著《醉書室談書論人》),內容主要談他兩本以「書衣」為主的書話集:《書衣百影》(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九)和《書衣百影續編》(北京三聯書店,二OO一)。這兩本書雖然不是同時出版,但我們可視為一本書來讀。它們都是二十四開本,百來頁的小書,其版面設計非常精緻,頁面先來一個網底,然後把要介紹的封面安排在對頁的中間部份,而說明文字則安排在書的左右兩邊,構圖美觀。令人更覺可愛的地方,是整本書都用彩色精印,把原書封面「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使未見過原書的讀者興味更濃。

我喜歡《書衣百影》,不單是因為它保留了原狀,且色彩吸引的封面,主要的還是它豐富的內容。透過這本書,我們不單看到書衣的演變,還看到早期一些書籍的特別式樣。讀姜氏這些圖像書話,除了視覺上的滿足外,還豐富了我們的新文學知識。

當時我就有這樣的想法:自五四運動後的幾十年,新文學作品數以萬計,應該有很多精采的封面,而姜德明的那兩本,不過是談了兩百種;那時候我藏書不少,心裡很想試試仿效姜德明的做法寫本書,談談他未講及的書。豈料一翻開書,即發現我必須花長時間閱讀原書,上網去搜尋作者史料和與該書有關的故事。而這些時間是當年還有正職,每天要上班十小時我無法花費的,只好擱了下來。

直到二OO七年秋季退休後,編一本圖像書話的意念又湧上心頭。着手整理後,得《大公報》編輯馬文通及孫嘉萍之助,在《大公園》副刊上,掛上《醉書亭》的招牌,寫「一圖一文」的書話。這個專欄自二OO八年初開始,每月十篇上下,幾年來已發表了好幾百多篇。起先以為只寫民國版的內地書,後來愈寫愈起勁,與香港有關的,台版的和南洋各地的也寫了不少。如今整理那些文稿,大致可分:現代文學的、香港文學的和雜書三部分。香港文學的共三百篇,分上下卷,題為《從書影看香港文學》,雜書一種,題《亂翻書》,而現代文學的《書鄉夢影》,除本集外,應該還有二集、三集,且看何日可面世!

捧讀一本書,我覺得最先要看的是「封面」和「版權頁」。很多「封面」裝幀者,像錢君匋、豐子愷、曹辛之,除了是著名的設計師,也是很有修養的畫家、文學家,他們設計的「書衣」,不單配合書的內容,色彩和格調獨特、吸引,本身就是件藝術品。而「版權頁」則是書的出世紙,同一個書名的書,往往會因出版年份及地點不同而內容略有出入,研究者必要細心研讀,揣摩作者不同時期的心態,都是我們所不能疏忽的。

「舊書」比一般的新書珍貴,是書在它不同時期的主人手中流徙間,有些人喜歡在書中題簽、留字,更有些會在書內附貼有關的剪報,使該書的資料更豐富。有時機緣巧合,甚至能買到作者親筆簽送友人的珍本,像本集中的好些文章談的就是這些樂趣。

無論《書衣百影》也好,《醉書亭》也好,面世的時候都是一文配一圖,用了「封面」就得放棄「版權頁」,用了書內的題字,就無法刊「封面」,實在是「魚與熊掌」的遺憾。今次《書鄉夢影》面世,是一文配多圖且彩色精印,真是如魚得水,了卻我的心願,更可大飽讀者眼福!

──2017年6月

《書鄉夢影》後記

校完《書鄉夢影》,掩卷吁一口氣,我的「圖像書話」系列終於踏出了第一步,其餘當陸續有來。

重讀這批文稿,有些地方雖似「明日黃花」,但我仍蓄意保留,目的是讓大家看它本來的面目,而不是特意修飾後的美觀。發表這些文章的專欄開始時,有人䢖議在文內要談及買入書價,以反映該書價值,初時也頗覺有趣,隨後立即發現書價浮動得很厲害,尤其是在拍賣網上搶得的珍品,更可以說是日日新的只升不跌,報價已無作用,幾年後的現在,更加不準確,故此,比較後的文章,索性不談書價,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這些書的珍貴。

如果你細閱本書,你會發現我甚少寫魯迅、巴金、茅盾等名家的書,而特意寫謝冰季、陳明中、周閬風、徐仲年、左幹臣、厲厂樵、鳥一蝶……等甚少人談及的作家,因我覺得:名家很多人都知道了,他們的書無須我在此喋喋不休,反而這些只出過三幾本書的「隱世」作家,他們在文學發展的歷史中,雖也曾貢獻過一瓦一石,卻為大眾遺忘而湮滅,實在可惜,如今就讓我下點心思,把他們推給讀者們。

但,這些不見經傳作家的生平資料卻相當難找,此所以會出現〈尋人:左幹臣〉事件,此人我尋找多年沒結果,直到文章上網後,才收到讀者Eric Yip 的回應,引導我讀到陳正茂在《醒獅精神──青年黨人物群像》(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中的〈漸被遺忘的小說家左幹忱〉(即左幹臣),對此人才有較深入的了解,使我深信「拋磚」是真可以「引玉」的;但,書內的〈尋人:左幹臣〉我仍一字不改,讓大家知道研讀新文學的苦處,至於對左幹臣的探討,應是另一文的主題了。

《書鄉夢影》得以面世,乃好友馬吉及黎漢傑催生,並蒙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特此致謝!

──2017年6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