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遠:七十年代寫微博的人
撰文:廖偉棠 攝影:徐子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聽說我要訪問淮遠,文學青年和文學少年們都吃驚:「他竟然接受採訪?」我也很吃驚:「為什麼不接受呢?淮遠也是人。」在不少追求獨特文學品味的人心目中,淮遠是一個私有的神──至少也是一個私有的仙人。他和他的著作名稱:《跳虱》、《鸚鵡韆鞦》、《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都成了文學地下社會的切口或通關暗號,說出來就證明了你對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的熟稔。我當然認同淮遠是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而且至今沒有人能取代他特殊的存在。但同時我又覺得淮遠並不是那麼怪,在那個通過冷峻的自述狀塑造的惡童、竊書賊、滿口驢頭婆子之類的罵人話的壞脾氣怪叔叔之外,還有另一個淮遠。
比風更冷,比熱更熱
他的詩《風》裏寫道:「風說這樣下去沒有意思/人們比骨頭還要冷。//我說來吧/我很熱。//風從我身上穿過/打了一個寒噤。」──這也是淮遠,你分不清他的冷熱,比風更冷,比熱更熱。類似的弔詭充斥他的詩和散文中,但愈來愈淡、愈來愈不動聲色,叫讀者不知所措,有時你會把他的熱也當作了冷,把他的冷變得更冷。但當淮遠笑瞇瞇地坐在你前面的時候,你不禁浮想聯翩,甚至會穿越他外表的樸素去想像他應該還沒寫出來的青年風流;而當你重讀他那些不厭其煩描寫旅途瑣事的碎碎念……你又不禁想像這個叫淮遠的叛逆前輩,也有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時刻。
那麼說他還是怪,但是一種自然怪,自然而然成為了怪的載體的一個不那麼怪的人。他不掩飾他的怪癖和「不道德」行狀,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也許他是一個極致的文體家,用這些刁鑽的內容來反襯極其儉省的筆墨,以使極簡主義也能令人費盡心思……於是他「不覺意」之間成為了最前的散文實驗者。
一個典型鄉下仔
讀淮遠的散文,常常看到他的親戚出沒,因為他有一個大家庭。「我六兄弟姐妹,兒子之中我是最大的。家族本身就多人,又開農場,租了十萬呎,聘了很多工人,早上要敲鐘叫人吃早飯。童年記憶都是關於農場,從小就要幫忙養雞養豬,主要是捉雞,捉着讓爸爸打針。住在屏山,成長環境與很多同代香港人不同,我是一個典型的鄉下仔。」但他寫到農村生活的時候卻沒有什麼田園浪漫的懷念,「比起很多人來說我很幸運,空間很大,能接觸到自然,能在農場裏放風箏。之所以沒有懷緬是因為覺得太理所當然。我覺得寫自然很難寫,小時候印象很深的是一本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美國小說《原野長嘯》,讓我覺得難度很高。」
而親戚也不是可以亂寫的,比如說淮遠的姨媽和姨夫是內地駐澳門的高級幹部,官方的耳目很厲害,七十年代中淮遠在《星島日報》有一個專欄寫到他們,很快就傳到他們耳邊,「他們通過我母親叫我停筆,我很不忿,但想及無謂連累他們於是就沒寫了。」1969年淮遠跟母親回老家清遠,接觸他的表弟表姐都是紅兵,他就被他們罵臭知識分子。那就是淮遠的十七歲。
他的父母並不覺得他是個怪人,「他們知道我寫作但未必會看,我另一樣事情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我的升中試被分到很遠的鳳溪中學,我只好自己去找學校,培正只收十個,我去試一試結果考到第十。忽然出市區讀書,生活變動甚大,頭兩年只好寄宿。」
城市的寄宿生活
青少年時期的淮遠,他在中學三年級時就開始寫詩。
「我看見一跳虱攀附着風/風說我不想帶着塵埃旅行。//風說得對/事實上跳虱和塵埃一樣/但它們說://我們想你吹掉/我們身上的塵埃。」──淮遠他寫於六、七十年代的短詩非常精彩。他中三左右開始寫詩,投稿給《蕉風》、《當代文藝》便獲發表,因此才繼續寫下去。寄宿帶來的城市生活的衝擊是開始寫詩很大的因素,雖然他開始寫的都是「落花滿野、黃葉遍庭」之類文白混雜的句子,筆名竟然叫「旭逸」。
開始時他寫長詩,「首先是喜歡文字遊戲,有這樣的平台來玩,能融會很多人的風格,另外開始在《中國學生週報》投稿,吳平編詩之頁,稿費的原因令我把詩寫得很長,但也試過寫一百行的詩被他刪成二十五行。」淮遠真正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短詩,「寫短詩這一行為受邱剛健影響,他的詩是用說話的語言,翻譯東歐的詩也很直白。他有一首詩講越戰在《明報月刊》發表,於左派陣營引起很大迴響。」淮遠甚至還能背出這首詩,「邱剛健先生早上起來刷牙……他旋開水龍頭,水都是紅的,在越南一個美國大兵被人破掉頭……我覺得詩也應該很直接,直接寫腦中所想,不須鋪排,於是開始寫短詩,登在《羅盤》。」
與《70年代》的緣
七十年代初,淮遠(左六)參加在日本文化館前的保釣示威。
淮遠寫詩,跟他參加創建實驗學院的詩作坊有莫大的關係,這個故事已經在許多關於創建的回憶中提及。但更神奇的是他在1970年、會考前加入日後鼎鼎大名的《70年代》做編輯。「那時我跟創建那班老友黃子程等,整日喜歡在巴西咖啡店打牙骹,有一天吳仲賢過來就說:誰是淮遠?我說是我,他就說你同我們編文學版吧,我們有份雜誌《70年代》。我不會深究那份雜誌到底是怎樣的,大家後生仔,不用遵守任何東西,總之是任你怎樣做,都可以自由發揮,也不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那時我中五,穿着中文運動的T裇,外面罩一件白襯衫,在學校上黑板寫字,同學在後面看見就指指點點。」
太年輕就參加已經熟透了的革命,未免有攀六十年代車尾的感覺。「其實六十年代音樂比其他東西更惠及我,文學藝術、社會思潮對我衝擊反而不大。喜歡Bob Dylan的歌,會受他歌詞的影響。」另外的營養,當然是得益自偷書──淮遠偷書已經名留文學史。「我偷書時不分年代流派,只要喜歡就拿來,所以看了很多攝影書和畫冊,也認識了不少攝影師朋友。而且《70年代》畢竟是一本地下雜誌,他和外國很多雜誌有交換交流,所以我也可以看到很多外國的前雜誌。」
中學時代的憤世嫉俗,淮遠說那其實是一種無以名之的憤怒。很多六十年代的過來人都有面對理想主義破滅的困惱,淮遠因年輕和超脫而除外,「我很幸運沒有學運老鬼們的矛盾。六七暴動的時候我還在讀中學,只不過是多了一項娛樂:放學後去看人拆炸彈,不怕死。吳仲賢和莫昭如他們也許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我是不知道的。我和他們成為好朋友,比如說岑建勳,都是因為做人方面比較合得來,而不是一種政治觀念的認同,我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對建制的所有東西都很憎恨。《70年代》是一個窩,很多不同的人出入。」
淮遠曾於一九七O年、會考前加入《70年代》做編輯。
像小說的散文
後來他在樹仁讀大專,開始寫淮遠風的散文──其實他的求學經歷就是一篇淮遠式的散文:「我中六體育不合格──因為我不喜歡換衣服儘管我體育很好──所以不能畢業,去浸會問他能不能免試收我,他說不行我就走了;接着去珠海書院,因為我長髮披肩,他問我是男是女,我說你收不收我不要管我是男是女,於是不歡而散。最後去樹仁,它在一間別墅裏,我覺得很棒,我拿着會考成績去問:你覺得我不用考試就能收的話我就來讀,結果它收了我。長頭髮沒有遇到麻煩,因為收我的不是校長鍾期榮,直到我入學了,有一天在校園內碰見他,他問我:誰收你進來的?」
淮遠的散文像小說,尤其像後現代的美國小說,但他又不寫小說。「之前我喜歡敍事詩,但覺得敍事詩的篇幅、方式不是很足夠,我喜歡寫長詩,看小說多了覺得可否寫相類似的,就開始寫《他人之血》那些長篇的散文。我不擅長寫虛構,覺得自己生活中好多事喜歡記錄,覺得有意思的,所以沒寫小說寫長散文。其實《鸚鵡韆鞦》這本書裏面有一篇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我寫這些文章,好多時靈感都來自小說,馬奎斯小說我沒看過,《百年孤寂》我只看過一行。我喜歡的是索爾.貝婁,尤其是那本《雨王亨德斯》我看過好幾次,我對那些描寫離經叛道人物的小說特別喜歡。《雨王亨德斯》那本書是講離經叛道的憤怒中年,社會陰暗面。」
非一般遊記
《鸚鵡韆鞦》被大家視為淮遠最重要的作品,今年還剛剛出了復刻版。它的獨特之處倒是知人不多──不只是它的憤世或激進,「《鸚鵡韆鞦》同其他幾本散文分得好開,它其實是一個青年的少年童年生活回憶錄,之後這個青年就開始喜歡旅行。」所以就有了《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這些非一般遊記。
這些遊記得來全不費工夫,「八十年代初我的工作賺好多錢,我樹仁畢業後就去商台,做了五年,人家找我去港台,港台的待遇當時全港傳媒最高。」有了閒錢只有旅行打發,「好多人不去的我都去過,比如伊斯坦布爾。我喜歡一個人旅行,不用人阻住。旅行寫日記更加頻繁,瘋狂到口袋裏都是小紙片,事無大小都記下來,夜晚在酒店整理。回來再整理,發表。」這簡直是李賀「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的典故了。
淮遠的遊記就記他覺得值得記的,而不是像香港那些所謂名筆的遊記那樣記着吃了什麼好東西、哪裏風景漂亮,「這些我覺得不需要我寫,我也不擅長寫,我寫東西好少做兩樣事情:抒情和描寫。我慣了敍事。敍事一路都不會悶、都吸引我,而且怎樣將事聯繫到一起,人家可能覺得很雞毛蒜皮,但我不寫我不記得嘛。」現在日記在淮遠的旅遊裏沒那麼緊要了──因為他六年前結了婚,有人同遊。
有時我覺得淮遠的散文簡直像私小說,或者讓.熱內的《竊賊日記》這樣的自白小說。「我記得那時發表了《他人之血》之後,朋友說差人可以憑這篇文來拉你。但我寫東西不講對錯,發生了就寫出來。比如偷書,你爭論一百年都沒結果,現在這麼多年我都從來沒有回頭審視那時對不對。」
令人津津樂道的怪
說回大家津津樂道的淮遠的怪,他也聳聳肩,「我覺得他們只看到我的一方面,那一方面是最容易講出來,最易引人注意的,如怪。年輕讀者他們應只看過《鸚鵡韆鞦》這本書,沒怎麼留意另外的書;關夢南會覺得我某個時期是好看點、真的、激的,但其實那是我少年生活回憶,我只不過如實寫出我少年發生的事。其實後來那些也是我的生活,許迪鏘認識我比較多,就不會只覺得淮遠好怪。」
「寫得怪只不過是其中比較片面的一點。很多人覺得我現在不再怪,不再有價值,我覺得他們看到片面的東西,其實我表達方式一直都沒變。」是的,現在淮遠寫微博,關注他的「粉絲」不多,他卻更自得其樂一條條地寫着,風格比以前好像更含蓄更儉省了,微博簡直就像為一個更濃縮的淮遠而設,「其實我的理想是就寫二、三百字──微博稍微短了點,我初時想着寫二百篇微博就算數,在六十歲時出本書。」
如果還是要說他怪,那就怪他在七十年代就開始寫微博吧。
Profile
淮遠
原名關懷遠,1976年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新聞系,曾於《70年代》任編輯。著作包括《鸚鵡韆鞦》、詩集《跳虱》、《懶鬼出門》、《賭城買糖》和《水鎗扒手》等。
(明報周刊二O一一年七月三十日第二二二九期)
撰文:廖偉棠 攝影:徐子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聽說我要訪問淮遠,文學青年和文學少年們都吃驚:「他竟然接受採訪?」我也很吃驚:「為什麼不接受呢?淮遠也是人。」在不少追求獨特文學品味的人心目中,淮遠是一個私有的神──至少也是一個私有的仙人。他和他的著作名稱:《跳虱》、《鸚鵡韆鞦》、《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都成了文學地下社會的切口或通關暗號,說出來就證明了你對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的熟稔。我當然認同淮遠是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而且至今沒有人能取代他特殊的存在。但同時我又覺得淮遠並不是那麼怪,在那個通過冷峻的自述狀塑造的惡童、竊書賊、滿口驢頭婆子之類的罵人話的壞脾氣怪叔叔之外,還有另一個淮遠。
比風更冷,比熱更熱
他的詩《風》裏寫道:「風說這樣下去沒有意思/人們比骨頭還要冷。//我說來吧/我很熱。//風從我身上穿過/打了一個寒噤。」──這也是淮遠,你分不清他的冷熱,比風更冷,比熱更熱。類似的弔詭充斥他的詩和散文中,但愈來愈淡、愈來愈不動聲色,叫讀者不知所措,有時你會把他的熱也當作了冷,把他的冷變得更冷。但當淮遠笑瞇瞇地坐在你前面的時候,你不禁浮想聯翩,甚至會穿越他外表的樸素去想像他應該還沒寫出來的青年風流;而當你重讀他那些不厭其煩描寫旅途瑣事的碎碎念……你又不禁想像這個叫淮遠的叛逆前輩,也有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時刻。
那麼說他還是怪,但是一種自然怪,自然而然成為了怪的載體的一個不那麼怪的人。他不掩飾他的怪癖和「不道德」行狀,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也許他是一個極致的文體家,用這些刁鑽的內容來反襯極其儉省的筆墨,以使極簡主義也能令人費盡心思……於是他「不覺意」之間成為了最前的散文實驗者。
一個典型鄉下仔
讀淮遠的散文,常常看到他的親戚出沒,因為他有一個大家庭。「我六兄弟姐妹,兒子之中我是最大的。家族本身就多人,又開農場,租了十萬呎,聘了很多工人,早上要敲鐘叫人吃早飯。童年記憶都是關於農場,從小就要幫忙養雞養豬,主要是捉雞,捉着讓爸爸打針。住在屏山,成長環境與很多同代香港人不同,我是一個典型的鄉下仔。」但他寫到農村生活的時候卻沒有什麼田園浪漫的懷念,「比起很多人來說我很幸運,空間很大,能接觸到自然,能在農場裏放風箏。之所以沒有懷緬是因為覺得太理所當然。我覺得寫自然很難寫,小時候印象很深的是一本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美國小說《原野長嘯》,讓我覺得難度很高。」
而親戚也不是可以亂寫的,比如說淮遠的姨媽和姨夫是內地駐澳門的高級幹部,官方的耳目很厲害,七十年代中淮遠在《星島日報》有一個專欄寫到他們,很快就傳到他們耳邊,「他們通過我母親叫我停筆,我很不忿,但想及無謂連累他們於是就沒寫了。」1969年淮遠跟母親回老家清遠,接觸他的表弟表姐都是紅兵,他就被他們罵臭知識分子。那就是淮遠的十七歲。
他的父母並不覺得他是個怪人,「他們知道我寫作但未必會看,我另一樣事情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我的升中試被分到很遠的鳳溪中學,我只好自己去找學校,培正只收十個,我去試一試結果考到第十。忽然出市區讀書,生活變動甚大,頭兩年只好寄宿。」
城市的寄宿生活
青少年時期的淮遠,他在中學三年級時就開始寫詩。
「我看見一跳虱攀附着風/風說我不想帶着塵埃旅行。//風說得對/事實上跳虱和塵埃一樣/但它們說://我們想你吹掉/我們身上的塵埃。」──淮遠他寫於六、七十年代的短詩非常精彩。他中三左右開始寫詩,投稿給《蕉風》、《當代文藝》便獲發表,因此才繼續寫下去。寄宿帶來的城市生活的衝擊是開始寫詩很大的因素,雖然他開始寫的都是「落花滿野、黃葉遍庭」之類文白混雜的句子,筆名竟然叫「旭逸」。
開始時他寫長詩,「首先是喜歡文字遊戲,有這樣的平台來玩,能融會很多人的風格,另外開始在《中國學生週報》投稿,吳平編詩之頁,稿費的原因令我把詩寫得很長,但也試過寫一百行的詩被他刪成二十五行。」淮遠真正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短詩,「寫短詩這一行為受邱剛健影響,他的詩是用說話的語言,翻譯東歐的詩也很直白。他有一首詩講越戰在《明報月刊》發表,於左派陣營引起很大迴響。」淮遠甚至還能背出這首詩,「邱剛健先生早上起來刷牙……他旋開水龍頭,水都是紅的,在越南一個美國大兵被人破掉頭……我覺得詩也應該很直接,直接寫腦中所想,不須鋪排,於是開始寫短詩,登在《羅盤》。」
與《70年代》的緣
七十年代初,淮遠(左六)參加在日本文化館前的保釣示威。
淮遠寫詩,跟他參加創建實驗學院的詩作坊有莫大的關係,這個故事已經在許多關於創建的回憶中提及。但更神奇的是他在1970年、會考前加入日後鼎鼎大名的《70年代》做編輯。「那時我跟創建那班老友黃子程等,整日喜歡在巴西咖啡店打牙骹,有一天吳仲賢過來就說:誰是淮遠?我說是我,他就說你同我們編文學版吧,我們有份雜誌《70年代》。我不會深究那份雜誌到底是怎樣的,大家後生仔,不用遵守任何東西,總之是任你怎樣做,都可以自由發揮,也不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那時我中五,穿着中文運動的T裇,外面罩一件白襯衫,在學校上黑板寫字,同學在後面看見就指指點點。」
太年輕就參加已經熟透了的革命,未免有攀六十年代車尾的感覺。「其實六十年代音樂比其他東西更惠及我,文學藝術、社會思潮對我衝擊反而不大。喜歡Bob Dylan的歌,會受他歌詞的影響。」另外的營養,當然是得益自偷書──淮遠偷書已經名留文學史。「我偷書時不分年代流派,只要喜歡就拿來,所以看了很多攝影書和畫冊,也認識了不少攝影師朋友。而且《70年代》畢竟是一本地下雜誌,他和外國很多雜誌有交換交流,所以我也可以看到很多外國的前雜誌。」
中學時代的憤世嫉俗,淮遠說那其實是一種無以名之的憤怒。很多六十年代的過來人都有面對理想主義破滅的困惱,淮遠因年輕和超脫而除外,「我很幸運沒有學運老鬼們的矛盾。六七暴動的時候我還在讀中學,只不過是多了一項娛樂:放學後去看人拆炸彈,不怕死。吳仲賢和莫昭如他們也許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我是不知道的。我和他們成為好朋友,比如說岑建勳,都是因為做人方面比較合得來,而不是一種政治觀念的認同,我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對建制的所有東西都很憎恨。《70年代》是一個窩,很多不同的人出入。」
淮遠曾於一九七O年、會考前加入《70年代》做編輯。
像小說的散文
後來他在樹仁讀大專,開始寫淮遠風的散文──其實他的求學經歷就是一篇淮遠式的散文:「我中六體育不合格──因為我不喜歡換衣服儘管我體育很好──所以不能畢業,去浸會問他能不能免試收我,他說不行我就走了;接着去珠海書院,因為我長髮披肩,他問我是男是女,我說你收不收我不要管我是男是女,於是不歡而散。最後去樹仁,它在一間別墅裏,我覺得很棒,我拿着會考成績去問:你覺得我不用考試就能收的話我就來讀,結果它收了我。長頭髮沒有遇到麻煩,因為收我的不是校長鍾期榮,直到我入學了,有一天在校園內碰見他,他問我:誰收你進來的?」
淮遠的散文像小說,尤其像後現代的美國小說,但他又不寫小說。「之前我喜歡敍事詩,但覺得敍事詩的篇幅、方式不是很足夠,我喜歡寫長詩,看小說多了覺得可否寫相類似的,就開始寫《他人之血》那些長篇的散文。我不擅長寫虛構,覺得自己生活中好多事喜歡記錄,覺得有意思的,所以沒寫小說寫長散文。其實《鸚鵡韆鞦》這本書裏面有一篇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我寫這些文章,好多時靈感都來自小說,馬奎斯小說我沒看過,《百年孤寂》我只看過一行。我喜歡的是索爾.貝婁,尤其是那本《雨王亨德斯》我看過好幾次,我對那些描寫離經叛道人物的小說特別喜歡。《雨王亨德斯》那本書是講離經叛道的憤怒中年,社會陰暗面。」
非一般遊記
《鸚鵡韆鞦》被大家視為淮遠最重要的作品,今年還剛剛出了復刻版。它的獨特之處倒是知人不多──不只是它的憤世或激進,「《鸚鵡韆鞦》同其他幾本散文分得好開,它其實是一個青年的少年童年生活回憶錄,之後這個青年就開始喜歡旅行。」所以就有了《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這些非一般遊記。
這些遊記得來全不費工夫,「八十年代初我的工作賺好多錢,我樹仁畢業後就去商台,做了五年,人家找我去港台,港台的待遇當時全港傳媒最高。」有了閒錢只有旅行打發,「好多人不去的我都去過,比如伊斯坦布爾。我喜歡一個人旅行,不用人阻住。旅行寫日記更加頻繁,瘋狂到口袋裏都是小紙片,事無大小都記下來,夜晚在酒店整理。回來再整理,發表。」這簡直是李賀「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的典故了。
淮遠的遊記就記他覺得值得記的,而不是像香港那些所謂名筆的遊記那樣記着吃了什麼好東西、哪裏風景漂亮,「這些我覺得不需要我寫,我也不擅長寫,我寫東西好少做兩樣事情:抒情和描寫。我慣了敍事。敍事一路都不會悶、都吸引我,而且怎樣將事聯繫到一起,人家可能覺得很雞毛蒜皮,但我不寫我不記得嘛。」現在日記在淮遠的旅遊裏沒那麼緊要了──因為他六年前結了婚,有人同遊。
有時我覺得淮遠的散文簡直像私小說,或者讓.熱內的《竊賊日記》這樣的自白小說。「我記得那時發表了《他人之血》之後,朋友說差人可以憑這篇文來拉你。但我寫東西不講對錯,發生了就寫出來。比如偷書,你爭論一百年都沒結果,現在這麼多年我都從來沒有回頭審視那時對不對。」
令人津津樂道的怪
說回大家津津樂道的淮遠的怪,他也聳聳肩,「我覺得他們只看到我的一方面,那一方面是最容易講出來,最易引人注意的,如怪。年輕讀者他們應只看過《鸚鵡韆鞦》這本書,沒怎麼留意另外的書;關夢南會覺得我某個時期是好看點、真的、激的,但其實那是我少年生活回憶,我只不過如實寫出我少年發生的事。其實後來那些也是我的生活,許迪鏘認識我比較多,就不會只覺得淮遠好怪。」
「寫得怪只不過是其中比較片面的一點。很多人覺得我現在不再怪,不再有價值,我覺得他們看到片面的東西,其實我表達方式一直都沒變。」是的,現在淮遠寫微博,關注他的「粉絲」不多,他卻更自得其樂一條條地寫着,風格比以前好像更含蓄更儉省了,微博簡直就像為一個更濃縮的淮遠而設,「其實我的理想是就寫二、三百字──微博稍微短了點,我初時想着寫二百篇微博就算數,在六十歲時出本書。」
如果還是要說他怪,那就怪他在七十年代就開始寫微博吧。
Profile
淮遠
原名關懷遠,1976年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新聞系,曾於《70年代》任編輯。著作包括《鸚鵡韆鞦》、詩集《跳虱》、《懶鬼出門》、《賭城買糖》和《水鎗扒手》等。
(明報周刊二O一一年七月三十日第二二二九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