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之十八

周而復《翻身的年月》

周而復﹙1914~2004﹚,原名周祖式,是安徽旌德人,於上海光華大學就讀時已開始創作。一九三八年畢業後,隨即在延安及重慶等地從事文藝工作。

周而復一九四O年代後期到香港,編《小說》月刊及《北方文叢》。這套文叢共三輯,約四十冊,內容有長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報告、話劇、論文,甚至唱本、平劇、秧歌都有,可以說是包羅了各類文體。執筆者有丁玲、艾青、蕭軍、何其芳、東平……,都是當時文壇上響噹噹的人物。整套書劃一封面,只更換構圖的顏色,和中間部分的書名、作者。

周而復本身在《北方文叢》中也有《子弟兵》、《高原短曲》和《翻身的年月》等三種。《翻身的年月》﹙香港海洋書屋,1948﹚,初版僅印二千冊,由〈八月的白洋淀〉、〈海上的遭遇〉和〈山谷裡的春天〉組成。

書名之所以叫《翻身的年月》,周而復在後記中說,是因為農民在抗戰期間所爭取的民生要求得到勝利,而他寫這篇後記時已是一九四七年末,全國解放指日可待,套句他自己的話——「舊的時代要一去不復返了,新的時代已向我們走來!」﹙頁一六O﹚「工農兵」翻身已成定局。

《翻身的年月》這個書名,是極具時代意義的!

《松花江上的風雲》

《松花江上的風雲》﹙香港中國出版社,1947﹚是周而復在香港出的一本小書。一開始他即在〈序〉中高歌: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故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那年那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這是松花江畔老鄉最愛唱的歌,正好反映出本書的主題。這本小書,原以《東北風雲》為題,在上海《時代週刊》連載,到出單行本時才改為《松花江上的風雲》,是周而復另一本小書──《東北橫斷面》﹙今日出版社,1946)的姊妹篇。

從《在敵偽的陰影下》、《白山黑水之間》、《抗日英雄畫像》、《新的紀元》……到《歷史的軌跡》,作者用十二章,透過社會上各層面,勾勒出一九三一至四五這十四年來,我國東北在日本及偽滿洲國蹂躪下的實況。其中以《抗日英雄畫像》可讀性最高,作者透過照片介紹了楊靖宇、周保中、馮仲雲……等十一位將軍在東北領軍抗日的經過,讀之,使人熱血沸騰。尤其周保中將軍的豪語——「縱然死了,也要留在東北,不到別處去,死了頭也要向著西邊,向著祖國。」

這才是真正的愛國!「狐死必首丘」,這大概也是松花江畔老鄉的心聲吧!

方言小說《和尚舍》


薛汕(1916~1999)原名黃谷隆,是上海春草社的重要成員,也是《新詩歌》月刊的編輯之一,曾以筆名雷寧寫過報告文學《前夜》(上海言行社,一九三九) ,著有文藝論文集《文藝街頭》(上海春草社,一九四七) ,收集並編輯民間歌謠《嶺南謠》(香港新詩歌社,一九四八),也寫過小說集《霜花》(重慶峨嵋出版社,一九四五) 及《和尚舍》(香港潮州圖書公司,一九四九) 。

薛汕是潮州人,他熱衷搜集民謠及方言文學的研究,曾倡議用方言寫作,而《和尚舍》就是用潮州話創作的中篇小說。這篇小說原題《病痛》,一九四四年六月完成於重慶,但交到文藝刊物去發表時,編者覺得「地域性太重,讀者理解不來」而棄用。

《和尚舍》原來不是「和尚寺」,是個人名。那是怕孩子命短,長不大而叫他「和尚」,像我們為孩子改名「豬仔」、「牛仔」同一作用。整個故事寫他一家於抗戰期間,在日本人佔領之下,韓江邊一個叫湘子橋的小鎮上的生活情況,全篇用潮州方言寫成,飲酒叫食酒,兒子叫逗仔,女兒叫走仔,客仔叫兜仔,賣籃商人叫籃飯伯,生意叫生理……。

二萬多字的一篇小說,花了我三小時才讀完,非常吃力,難怪方言文藝不受歡迎,誰有耐性慢慢的「啃」!

馬寧的《椰風膠雨》


原名黃震村的馬寧(1909~2001),是福建龍岩人。一九二七至三一年間,他曾就讀於上海大學及南國藝術學院。學生時期的馬寧已是熱衷革命的年輕作家,曾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一九三一年赴南洋,任馬來西亞普羅文學藝術聯盟主席。抗戰時期在桂林、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從事革命文學創作,寫了《處女地》、《鐵戀》、《香島煙雲》、《陸根榮》、《綠林中》、《廉價之馬》……等二十多本長、短篇小說及劇本。建國後馬寧曾任福建省文教部文化處處長及省文聯主任、副主席。

如今大家見到這本約八萬字的長篇《椰風膠雨》(香港新民主出版社,一九四六),一九四三年在桂林文化供應社初版時,叫《南洋風雨》,那是廣西圖書審查處秘書何名忠的意思,馬寧不喜歡,故此在再版及香港版時改回原名《椰風膠雨》。

此書是馬寧在桂林的防空洞內寫的,出版後,史沫特萊認為是本很有價值的作品,很想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並囑馬寧寫了英譯本的序言附於書內,可惜後來並未出版。

《椰風膠雨》寫的是馬寧一九三一至三四,及一九四一年兩次赴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從事革命活動的經歷和見聞,其報告成份重於創作,應該是本報告文學而不是小說。

林林的《阿萊耶山》



左聯詩人林林(1910~2011)的詩集《同志,攻進城來了》(香港文生出版社,一九四七)和《阿萊耶山》(廣州人間書屋,一九五O)其實是同一本書。

林林一九四O年代初香港淪陷後,到菲律賓呂宋住了好幾年,加入「華僑游擊支隊」抗日,寫下大量具菲律賓色彩的詩篇,到一九四O年代後期在香港生活時,編成《同志,攻進城來了》出版。該書僅一O三頁,收詩作十九首,此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記述四百七十多年前,英雄林阿鳳率領菲國華僑及當地人民,反抗西班牙入侵的史詩〈英雄林阿鳳〉組曲,歌頌「華僑游擊支隊」及菲人抵抗日寇入侵的〈阿萊耶山〉和〈同志,你們攻進城來了!〉;除了創作,書後還附譯了菲律賓民族革命詩人黎剎(Jose Rizal) 的詩作〈最後書懷〉。

林林一九四九年秋,辭去《華商報》編輯、香港達德學院及南方學院的教席,回到廣州參加文教接管委員會的工作。後來修訂港版的《同志,攻進城來了》,易名《阿萊耶山》交「人間書屋」重版,書後除了原來的〈後記〉,還加了〈再版後記〉,並附錄了周鋼鳴的〈讀林林的詩〉,厚一二三頁,重新設計封面,較原來的《同志,攻進城來了》充實且漂亮得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