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之十六

《文藝叢刊》


一九四O年代叫《文藝叢刊》的期刊有兩種:知名度較高的,是范泉在上海出版於一九四七至四八年間的,每期均有書名,依次為《腳印》、《呼喚》、《邊地》、《雪花》、《人間》和《殘夜》,共出六期;另一種則是由中華全國文藝協會粵港分會編輯,一九四六年在香港出版的本冊,共出兩期。

《文藝叢刊》第一輯為二十五開本(15x21cm),僅五十六頁,不過排得很密,估計也有七萬字。 本期的重點文章有胡仲持的〈韋爾斯的「人權宣言」〉、陳殘雲的〈亂彈集〉、樓棲的〈反芻集〉、黃藥眠的〈論聞一多的詩〉和華嘉、司馬文森、于逢、胡明樹等人的小說及其他的散文、劇本等作品。

我覺得最有用的,是黃嬰的〈悼周行兄〉、洪遒的〈悼嚴杰人〉和文藝通訊〈港粵文協在廣州的遭遇〉。八年抗戰及戰後的亂局中,不少曾寫過好作品的文藝之星,都在烽火歲月中殞落了,資料難找,無人過問,周行(1910~1946)和嚴杰人(1922~1946)就是兩顆一閃即逝的流星,由他們的好友所撰的兩文,正好補救了這方面的不足。

〈港粵文協在廣州的遭遇〉記述「文協」一九四六年在廣州被打壓的事實,《文藝生活》、《中國詩壇》、《草莽》……等期刊被迫停刊,或許這正是《文藝叢刊》要在香港出版的因由!

司馬文森的《雨季》


我這本厚四百多頁司馬文森﹙1916~1968﹚的長篇小說《雨季》﹙香港智源書局,一九四六﹚,雖然是「港一版」,其實已是此書的第三版了。

《雨季》分成〈中間〉、〈邂逅〉、〈結局〉等三部,寫於一九四一至四二年間,當時司馬文森滯留在文化城桂林,他躲到鄉間一面教書,一面寫作,《雨季》便在他編的《文藝生活》月刊一卷二期上開始連載。到一九四二年六月完稿後,由桂林文獻出版社一九四三年九月初版,而且非常暢銷,很快便再版了。

《雨季》寫的是一個已婚女子為追求戀愛及理想,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毅然離家走上獨立自主生活的故事。

他在〈後記〉中寫道:

……動機是由於產生在一個朋友的家裡的一件平凡的悲劇深切地把我感動了。在那一件平凡的悲劇中,我看見一個真正的人性的覺醒,看見一個代表舊時代的牢籠,在一個堅强的不屈不撓的意志之前崩潰,解體了。我感動着,並且決心把它寫出來。﹙〈後記〉頁一﹚

司馬文森是現代著名的小說家,福建泉州人,還有林娜、耶戈等筆名,《人的希望》、《南洋淘金記》、《風雨桐江》等重要作品。

《尚仲衣教授》


尚仲衣(1902~1939)是河南羅山縣人,十五歲考入清華大學,一九二四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得教育博士學位。一九二九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廣東勷勤大學及廣西大學教授,後任廣西中山紀念學校校長。

尚仲衣教授是著名的民眾教育專家,除專心教學工作外,並以行動表達其愛國熱誠,在抗戰期間與學生深入農村,宣傳抗日救國。又曾任第四戰區政治部宣傳組組長,親赴前線宣傳,可惜在一九三九年因公幹赴汕頭途中遇車禍逝世。

尚仲衣好友司馬文森聞其死訊悲從中來,從百忙中抽時間,以二十天寫成凡三萬字的《尚仲衣教授》,發表於一九四O年《文藝陣地》的第四、五期上,並於是年五月改名《天才的悲劇》,在桂林出了單行本。如今大家見到的這本,則是恢復了原名的修正版《尚仲衣教授》(香港文生出版社,一九四七),除了正文,書內還收了〈修正版序〉、〈初版序〉和〈我怎樣寫《尚仲衣教授》〉,是最佳版本。

我一直以為《尚仲衣教授》是本傳記,或報告文學,但司馬文森卻認為尚仲衣的不幸遭遇已成為戰時文化人的典型,因此,他不為尚仲衣立傳,而是把他的真實經歷寫成一個中篇小說。

《文藝生活》月刊


曹禺‧馬思聰‧張瑞芳

中立者為蔡楚生

香港編‧廣州版

司馬文森的創作有十多部,不過,我認為他一生最偉大的貢獻,是主編了足以代表我國南方現代文學的《文藝生活》月刊。

《文藝生活》命途坎坷,它一九四一年九月由司馬文森創刊於桂林,及湘桂大撤退前被當局下令停刊;一九四六年在廣州復刊六期(總第二十四期)又被禁;於是改到香港出版,出至第五十三期,到一九五O年一月,又回到廣州出了六期,才真正停刊。前後出了十個年頭,共出五十九期。

五十九期《文藝生活》中,近半在一九四六至四九年於香港出版,我們不妨把它視為香港文藝刊物,以港版內容稍作巡禮:

由香港文藝生活社出版的《文藝生活》,為大三十二開本,每期五十二頁,以一九四九年四月的總第四十七期為例,刊登了孔厥、袁靜的中篇〈血屍案〉,陳殘雲的小說〈兵源〉、秦牧的〈情書〉,黄嬰的詩〈美國土肥原〉,金丁的人物篇〈郁達夫的最後〉、吳費的〈蕭軍的故事〉,此外,還有散文專頁,新波的木刻,林林的詩論……琳瑯滿目,水平甚高。

司馬文森在香港的那幾年,除了創立文生社,編《文藝生活》,還任《文匯報》總主筆、達德學院文學教授和香港文協常務理事,貢獻良多,值得一記。

《文藝生活》選集


司馬文森在香港的那幾年,編過一套《文藝生活選集》,有以下六種:

王時穎等的《獨幕劇選》
司馬文森等的《秧歌劇與花燈戲》
金丁等的《作家印象記》
郭沫若等的《創作經驗》
荃麟等的《文藝學習講話》
海兵等的《報告文學選》

每本書前都有司馬文森的〈文藝生活選集序〉,詳細的介紹了各時期的《文藝生活》,並說:

因為三年來所出的幾十期雜誌,流傳到國內讀者間的很少,我們才有編印選集的意思。一則是,想把三年多工作作個小小結束,再則是,在海外出版期間,有些文章,我們認為對大家在文藝學習和文藝宣傳工作上,有些小幫助,而在國內的讀者卻又無法讀到,因而我們才決心把它重印一次。

此中最值得介紹的是《作家印象記》﹙香港智源書局,一九四九﹚,內收:金丁的〈郁達夫的最後〉、靜聞的〈悼朱佩弦先生〉、洪遒的〈略記在明月社時代的聶耳〉、孟超的〈記田漢〉、白沉的〈記夏衍〉、蔣牧良的〈記張天翼〉、黎舫的〈記蔡楚生〉、黃永玉的〈記楊逵〉、紀叟的〈趙樹理怎樣成功一個人民作家〉和林如稷譯的〈左拉青年時代的生活〉等十篇,頗有看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