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見《香港吟誦學會》臉書專頁2018年12月4日)
(《香港吟誦學會》臉書專頁2018年11月21日)
驚聞李明教授的噩耗已數天,
但實在不懂得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
想起自2013年年尾結緣以來,
常參加他主持的吟誦雅集聚會,
得他點評小弟許多譜古詩歌拙作,有彈有讚,獲益良多!
而今高人一去,是痛失良師!能不悲哀?
現貼上李教授遺作一闋,以寄哀思。
猶記是李教授見小弟譜了辛棄疾這闋詞,
點評之餘,也出示他這首大作,
始見思路是極不相同,李教授此作甚有激揚之一面,甚至也投射了他個人的情思,
而小弟之作,就只是吟吟沉沉,間有振起之句而已。
同一首詞,不約之下,曲調可謂全然不似,
這完全不像一般所見:不同的人譜同一首詞為粵語歌,往往不約而似,
原因或者會是,
譜的是篇幅較長的詞,
而彼此都容許一字唱多音,變數自然多了;
小弟用的是傳統粵樂粵曲中常見的乙反音階,只在其中兩處轉回正線,
李教授用的是一般的七聲音階,
風格因此殊異,樂音亦不易類近。
重閱這手稿,如見李教授親自用鋼琴自彈自唱這首歌……
留言:
Linda Pun:他逝世前一周才得悉他60年代英勇偷渡來港之事,可惜約訪時他已入院,無緣識荊。
(Wong Chi Wah臉書2018年11月26日)
聞得李明教授的喪禮已經很低調的辦完。
小弟惟把輓聯貼於此,遙寄哀思!
(Wong Chi Wah臉書2018年12月2日)
前輩睿智書中尋……
懷念李明博士!
(Wong Chi Wah臉書2019年1月13日)
懷念吟誦學會掌舵人
廖書蘭
■李明於2010年在英國牛津大學演奏古琴。 作者提供
他,自海上來,又從海上去(他經深圳河來,而遺言是囑咐家人把骨灰灑向香港大海),他一手創辦的吟誦學會叫「海燕」。原來他的一條命與江、河、海有這大的因緣。我與他的因緣,結自20年前文化中心行政樓四樓,而今我來送他最後一程,也是在文化中心。
話說,20年前我無意中看見,文化中心的宣傳單張「古詩詞吟唱」我好奇地走進音樂室,看見一位身穿中式長衫的男士,一邊彈奏古琴,一邊以四川話吟誦古詩詞,古琴的旋律挑起我深藏的心弦,想起我成長的童年,寬厚而極富情感的川音,使我忍不住淚流滿面!我與他的友誼從那個時候開始,淡淡的,不遠也不近。如果我早知道他會這麼匆匆離開,我會把握我們的友誼,讓它加深加濃……但是這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我曾經在20年前《大公報》的副刊專欄上,寫他是一位彌敦道上的傻子,孤獨地點燃起一盞燈,照亮中國古詩詞吟誦的道路。
在他的追思會上,我才知道他原來不姓李,姓周;因為曾經救了他的命的人,姓李,他為了感謝這位救命恩人,從此,改姓李。後來他的弟弟也來了香港,因為哥哥已改姓,他也跟着姓李,名字叫李新東。李新東把紀念李明追思會辦得相當好!哀而不苦,幽而不怨!會場播放李明的古詩詞吟唱音樂,周圍擺放李明一生的相片、手記等等,展現他在香港珠海書院求學,到日本升學,到倫敦演出,到法國馬克思墳墓前控訴……點點足跡,顯出他的生命是一道亮麗的彩虹,李明老師來了世界一遭,雖然苦,但豐盛甘美!
他擅長為古詩詞譜曲,而我寫的是新詩,他為我的新詩譜過三首曲,其中有一首他花了三天三夜才完成,我問他為什麼這麼辛苦?他說譜出來的曲子,要過得了自己這一關。在追思會上,李新東除了讓我們知道,李明原來的名字叫周緒禮,還告訴了我們另外一個秘密,原來李明終身不娶,是為了因他而投湘江自盡的未婚妻。作為李明生前好友的周凡夫說,他了解李明的性格,他真的會這樣做的。是啊!換成另外一位男士,過了三五年就會娶妻生子,而李明就是這麼一位執着專情的人,今天李明的骨灰灑向大海,是否與他當年的未婚妻,相見於海上?
不期然想起「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海枯石爛,此情不渝」、「落花飛絮,生死相隨」……千古人間,那扣人心弦的無非是刻骨銘心的愛情,此曲人間又能幾回聞呢?
(《文匯報》2019年1月31日)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