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侶倫在文章裏憶述,島上社的文藝青年希望辦一個文藝刊物,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下,近乎椽木求魚。然而島上社成員之一的張吻冰最後找得香港青年會校友會學藝部的負責人合作,由他們負責雜誌的出版事宜,島上社則負責編輯工作,終於在1929年9月出版了《鐵馬》。《鐵馬》是一份「三十二開本的小型雜誌,一百頁,文字橫排,毛邊;形式和風格多少是受著當時上海出版的《幻洲》雜誌影響。」而雜誌的封面和其中許多插畫都是出自侶倫手筆。
《鐵馬》第一期由張吻冰主編,內容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創作和譯詩,撰稿人包括張吻冰、侶倫、謝晨光、卓雲、靈谷、玉霞、川平和胡茄。張吻冰曾在聖約瑟書院讀書,接受過天主教學校的教育,其刊登在《鐵馬》上的短篇小說〈費勒斯神父〉就是講述一名年輕神父面對內心掙扎時所作出的抉擇。小說方面還有卓雲的〈夜〉、侶倫的〈爐邊〉;另外還有謝晨光的散文〈藎邊〉、譯詩〈入夢〉,靈谷的〈雜詠三首〉等。雖然《鐵馬》的印刷費由主辦者支付,但只限第一期,編者在〈Adieu——說幾句關於本刊的話〉裏向讀者表示:「《鐵馬》的出版是沒有定期的,時候和經濟都很成問題,後者似乎尤為重要,雖然我們都默許了一個月左右便出版一回的,至於能否如願以償,則在這樣無聲的島上,天也不能保證的喲!」最後《鐵馬》還是因為銷量和印刷費問題,只出版了一期便沒法繼續下去。
(香港文學資料庫二0一一年八月第九十七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