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文社的青葱歲月
許定銘
一九六O年代初,當香港大部分青少年都沉醉於歐美的流行音樂,熱衷於組織樂隊的同時,有一群青少年,卻把他們課餘的青葱歲月獻給文學寫作。他們喜愛文學作品,閱讀之餘更大膽嘗試創作,繼而組織文社,互相交流閱讀和寫作心得,甚至出版社刊、舉辦文學講座和研討會,在當時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確實掀起過一陣旋風,翻起了不小的浪濤。
香港的文社熱,最蓬勃的時期是一九六三至六八年間。一些文社的過來人粗略統計過,當時活躍的文社超過二百家,文友逾千,出版的社刊在百種以上。組織成員大部分是中學生,還有少部分則是大專生和在業青年。
青少年組織文社有三項主要目的:一是互相鼓勵,努力寫作投稿;二是出版社刊;三是舉辦文學講座和開研討會。
一些較大、組織完善的大文社,像阡陌、同學文集、風雨、晨風、芷蘭、藍馬……,以至後來的聯合組織「文社綫」等,都有這些活動,而且都辦得相當不錯。報刊型的《阡陌》、《風雨藝林》、《晨風藝圃》、《藍馬季》,單行本文集的《綠夢》、《荒原喬木》、《戮象》等,都是至今幾十年來難以忘懷的。
我是一九六二年開始學習寫作的,適逢其會趕上這一次洪濤,先與校內同學組織了「芷蘭文藝社」,後又邀約了原先已加入其他文社中,文風及興趣接近的文友,組織聯合陣營的「藍馬現代文學社」。芷蘭的社刊和其他大部分文社的一樣,最先都是出蠟紙油印本的,好像出了三期才轉為鉛印八開報型版,也是只出三期。「藍馬」組織之始,目的就是要出單行本。龍人、白勺、卡門、羈魂、易牧、許定銘和蘆葦七人的組合,在成立藍馬現代文學社後幾個月,即於一九六四年十月出版了合集《戮象》。後來擴大組織,在一九六五至六六年間,出版了三期純文學創作的期刊《藍馬季》。
一般文社的社刊,多是先出油印,後出鉛印的。一九五O年代出社刊的文社較少,他們多以一群文友合出單行本為主,如《靜靜的流水》、《沙漠的綠洲》、《棠棣》、《向日葵》、《擷星》等。近來有人愛討論:
哪份是一九六O年代最早出版的文社鉛印社刊?
曾参與其事的一位資深文友認為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六月的《金線》應是老大哥。
其實不然!
一九六O年代初的《中國學生周報》有通訊員組織,組員多為中學及大專學生,目的為該報提供校內消息及推動發行網絡。此中的「學術組」曾有文社組織,叫「阡陌文社」。「阡陌文社」是何時成立的?寫這篇稿件時,我正旅遊在外,手邊並無正確資料,不敢亂說。西西、羊城和馬覺好像都是社友,他們應該比我更清楚。
但我如今還有本他們於一九六三年一月編輯出版的單行本《綠夢》,說是文社成立三年後的果實;另有半份「阡陌文社」的社刊《阡陌》,那是一九六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第二十九及三十期合刊。若以它作月刊推算,則《阡陌》應創刊於一九六O年初,是文社成立時隨即出版的,比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六月的《金線》早很多。
但「阡陌文社」既是《中國學生周報》的內部組織,像其餘的《學生之家》和《學園》一樣,很可能會接受《中國學生周報》的資助,論者往往會不把它列入「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刊物」內。
我用手邊的資料搜尋了一下,發現「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鉛印刊物」中,較早的幾種應該是:
這個次序只據手邊資料列出,1964與1965之間差距較闊,當中可能有遺漏,留待他日補充,但前面的幾種應該相當準確。
提出《金線》應是「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鉛印刊物」第一種的那位資深文社人,曾參與以上社刊超過一半以上,說的時候,他只是隨便談談,並未翻查資料。不過,他何以會特別記掛《金線》?當然有他的理由!
《金線》由「現代文學讀書會」編印,這個「讀書會」約有十多人,都是中文大學某學院的學生,大抵志趣相投,組合一起,希望為讀書界做點事、盡點力。在創刊詞〈孝子,浪子,媒婆〉中,他們以「孝子」比喻「守傳統的株,待復興的兔」的「傳統派」;以「浪子」比喻自命為「失落的一代」的「異域派」;而「媒婆」則是玉成「異國通婚」的,從事評介及翻譯的學人。
很明顯,這份刊物是以全力推動學術為目的的。創刊號的重頭文章有藍山居(古蒼梧)的〈新詩沒有根嗎?〉、王誼的〈現代文學的趨勢與中國文壇〉、震鳴的〈十五年來的翻譯概況〉和柳煙橋的〈掌上雨〉讀後感,這樣一份純文學理論及評論的刊物,在當年的學生文壇上是絕無僅有的。但,最後的結果是刊物一出,即被校方查禁,創刊號亦即成了終刊號,難怪主事人忿忿不平,幾十年後寫回憶錄時,仍心有鬱悶,才會把《金線》誤以為是文社鉛印社刊的第一種。
何以一份純文學評論的學生刊物也被禁?實在耐人尋味!
至於排在榜首的《風雨藝林》,是風雨文社的社刊,八開的報型刊物,出至一九六八年四月的第八期止。風雨是當年辦得頗成功的文社,除了社刊,還辦過不少文學講座,日後最為人所知的社員是小說家柯振中。
同列榜首的《晨風藝圃》,是晨風文藝社的社刊,最初的是八開報型,後來改成十六開雜誌型;到一九六七年二月的第五期又改成大三十二開的書型,並改名《晨風》;到一九六七年十月的第六期再改為四開紙的《藝之迴廊》止,前後共出六期。無論哪一册社刊,設計都相當出色,因為由第一期起,編輯者都是大名鼎鼎的水禾田,而至今還在香港文壇上馳騁的晨風社友,是近年主編《作家》和《百家》的黃仲鳴博士。
一九六八年以後,六O年代初組織文社的那群青少年人,大都完成了學業,投身社會各階層謀生去了。工作與文化無關的,那段青葱歲月的陳迹,很可能僅留在夢中,或沉澱到個人的潛意識裡,不知何年何月才會浮現;工作與文化有關的,很多都改了筆名,視青少年時的文社活動魯莽、幼稚,不願再談,只在酒酣耳熱之際,偶然談到昔日的傻徑,多打個哈哈來顧左右言他!
以上所談的是一九六O年代的文社事,而事實上,香港的文社活動,早一輩在一九五O年代也曾相當活躍,只是那一輩人中學生較少,多是大專生和文藝青年,生活迫人要及早謀生,一是沉寂得快,不再談文事;一是冒起迅速,成名早,便不屑以「文社」那樣的小圈子人自居,而蓄意自我遺忘了。
近年認識了幾位前輩文人,都是曾組文社的一九五O年代青年。老報人、攝影家及藏書家何源清告訴我,早在一九五三年初,他已與文友們成立了簡稱「文生社」的文生文學研究社,社員有崑南、唐文標、林夢影、梁秉華……等人,出過叫《文生快報》的油印社刊。崑南在香港馳騁文壇幾十年,參與的文學團體及刊物多不勝數,早年參加過文社一點不奇,倒是後來成名台灣及美國的唐文標,曾在香港參加過「文生社」,使我感到意外。
詩人柏雄語我,他一九五O年代曾參加過月華詩社和苑風文學研究社。從他提供出版於一九五八年的兩期《月華詩刊》知道,月華詩社最早的成員是:柏雄、草川、夕陽、波瀾、許家林、幻影和蘆荻七人,他們的寫詩活動一直延伸到一九六O年代中期。《月華詩刊》第二期居然有西西以筆名藍子發表的過百行長詩〈紅磚砌成的小屋〉,不知後來曾否收進她的單行本中?
此中特別要提的是夕陽和幻影。
夕陽是一九五O年代活躍香港文壇的詩人,他不單經常向各報刊投稿,發表詩創作,還加入月華詩社和苑風文學研究社,牽頭組織擷星新詩社,成立麗虹出版社,出版朋友們的作品:《夕陽之歌》、《紅葉詩抄》、《擷星》和兩册「青年文叢」:《原野的呼喚》和《白花之歌》以外,還有一份單張形式的《新詩俱樂部》。
《新詩俱樂部》是一份A4大小的單張,第一期(沒有出版日期,估計是1958年的)報頭下有三重點:開拓新詩的道路、發表新詩的創作、報導詩人的消息,明確地表達了他們的方向與目的。正面是「香港新詩作者著作一覽」(上)(不知第二期是否有(下)?未見)和《詩人‧詩集‧通訊》欄。一覽表清楚地列出了一九五二至五八年所出版的詩集二十三種,作者、書名、出版社、日期及定價都很清楚,是一份難得的史料。以前知道崑南曾出過詩集《吻,創世紀的冠冕!》,但從未得見,這兒卻清楚地指出是詩朶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背面刊登的全是創作,收草川、夕陽、陳敏方、柏雄、紅葉、霜雲、于梵、陌上桑、四郎、蘆荻和蕭文等的詩各一首,大抵這就是當時俱樂部的會員吧!
借這些史料讓我觀賞的老詩人,還提供了一九五八年出版月華詩社的《月華詩刊》和「苑風文學研究社」出版的成立紀念刊,幹事裡都有夕陽的名字,並告訴我,這些組織和刊物的出版,都是夕陽全力推動的。如果要研究一九五O年代後期的香港青年文壇,「夕陽」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初出道時寫詩及散文,曾是月華詩社社友的幻影後來轉寫小說,辦太陽出版社,為自己及文友梓人、盧柏棠等出版作品,出版並主編《小說文藝》期刊。他自己則出過長短篇創作《世紀末的幽情》、《落日之歌》、《逝水東流》……等多種,後來放洋北美,任某跨國大企業的東方總裁,才無暇創作,最後出版的單行本是一九八六年的小說集《别時》。
在一九五八年出版成立紀念刊的「苑風文學研究社」,其成員李錦標、蔡浩泉、潘兆賢、徐柏雄、馬大可等,都是當年文壇上活躍的人物。此外,曾出版兩冊《靜靜的流水》、《棠棣》、《向日葵》、《沙漠的綠洲》、《詩朶》……等合集及期刊的年輕文人組合,也可合併於一九五O年代的文社內研究。
香港有些文化人很瞧不起「文社人」,認為那不過是少年時期的幼稚組織,對社會,對自己一點也起不到作用。對這個說法,我一向不認同,我一直都認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少年時的經驗和基礎,對寫作有極大的助力。現在試舉出一些一九五O及六O年代的「文社人」,從半世紀的事後回顧,看看他們在香港文壇上的成就和推動力,就知道「文社人」其實不幼稚、不簡單!
從一九五O年代組織文社的,如:唐文標、崑南、黄俊東、馮兆榮、蔡炎培、蔡浩泉、夕陽、紅葉、柏雄、蘆荻、林蔭、幻影……。從一九六O年代開始組文社的,如:羊城、古蒼梧、也斯、黃國彬、尚木、馬覺、蘇賡哲、柯振中、黄仲鳴、水禾田、吳昊、吳萱人、潘耀明、葉積奇、邱立本、羈魂、路雅、陳浩泉……。對香港文化稍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些名字,而這些人都是在少年時代即組文社出發,在文壇上歷盡艱辛走過來的,而他們對香港文化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
──2015年1月
3月刊《明報月刊》
許定銘
一九六O年代初,當香港大部分青少年都沉醉於歐美的流行音樂,熱衷於組織樂隊的同時,有一群青少年,卻把他們課餘的青葱歲月獻給文學寫作。他們喜愛文學作品,閱讀之餘更大膽嘗試創作,繼而組織文社,互相交流閱讀和寫作心得,甚至出版社刊、舉辦文學講座和研討會,在當時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確實掀起過一陣旋風,翻起了不小的浪濤。
香港的文社熱,最蓬勃的時期是一九六三至六八年間。一些文社的過來人粗略統計過,當時活躍的文社超過二百家,文友逾千,出版的社刊在百種以上。組織成員大部分是中學生,還有少部分則是大專生和在業青年。
青少年組織文社有三項主要目的:一是互相鼓勵,努力寫作投稿;二是出版社刊;三是舉辦文學講座和開研討會。
一些較大、組織完善的大文社,像阡陌、同學文集、風雨、晨風、芷蘭、藍馬……,以至後來的聯合組織「文社綫」等,都有這些活動,而且都辦得相當不錯。報刊型的《阡陌》、《風雨藝林》、《晨風藝圃》、《藍馬季》,單行本文集的《綠夢》、《荒原喬木》、《戮象》等,都是至今幾十年來難以忘懷的。
我是一九六二年開始學習寫作的,適逢其會趕上這一次洪濤,先與校內同學組織了「芷蘭文藝社」,後又邀約了原先已加入其他文社中,文風及興趣接近的文友,組織聯合陣營的「藍馬現代文學社」。芷蘭的社刊和其他大部分文社的一樣,最先都是出蠟紙油印本的,好像出了三期才轉為鉛印八開報型版,也是只出三期。「藍馬」組織之始,目的就是要出單行本。龍人、白勺、卡門、羈魂、易牧、許定銘和蘆葦七人的組合,在成立藍馬現代文學社後幾個月,即於一九六四年十月出版了合集《戮象》。後來擴大組織,在一九六五至六六年間,出版了三期純文學創作的期刊《藍馬季》。
一般文社的社刊,多是先出油印,後出鉛印的。一九五O年代出社刊的文社較少,他們多以一群文友合出單行本為主,如《靜靜的流水》、《沙漠的綠洲》、《棠棣》、《向日葵》、《擷星》等。近來有人愛討論:
哪份是一九六O年代最早出版的文社鉛印社刊?
曾参與其事的一位資深文友認為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六月的《金線》應是老大哥。
其實不然!
一九六O年代初的《中國學生周報》有通訊員組織,組員多為中學及大專學生,目的為該報提供校內消息及推動發行網絡。此中的「學術組」曾有文社組織,叫「阡陌文社」。「阡陌文社」是何時成立的?寫這篇稿件時,我正旅遊在外,手邊並無正確資料,不敢亂說。西西、羊城和馬覺好像都是社友,他們應該比我更清楚。
但我如今還有本他們於一九六三年一月編輯出版的單行本《綠夢》,說是文社成立三年後的果實;另有半份「阡陌文社」的社刊《阡陌》,那是一九六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第二十九及三十期合刊。若以它作月刊推算,則《阡陌》應創刊於一九六O年初,是文社成立時隨即出版的,比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六月的《金線》早很多。
《阡陌》第29及30期合刊
但「阡陌文社」既是《中國學生周報》的內部組織,像其餘的《學生之家》和《學園》一樣,很可能會接受《中國學生周報》的資助,論者往往會不把它列入「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刊物」內。
我用手邊的資料搜尋了一下,發現「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鉛印刊物」中,較早的幾種應該是:
《風雨藝林》(1964年3月)
《晨風藝圃》(1964年3月)
《蒲公英》(1964年4月)
《芷蘭》(1965年5月)
《藍馬季》(1965年6月)
《金線》(1965年6月)
1964年4月創刊,古蒼梧主編
這個次序只據手邊資料列出,1964與1965之間差距較闊,當中可能有遺漏,留待他日補充,但前面的幾種應該相當準確。
《金線》是古蒼梧主持者,僅出一期即被校方查禁,如今非常罕見。
提出《金線》應是「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鉛印刊物」第一種的那位資深文社人,曾參與以上社刊超過一半以上,說的時候,他只是隨便談談,並未翻查資料。不過,他何以會特別記掛《金線》?當然有他的理由!
《金線》由「現代文學讀書會」編印,這個「讀書會」約有十多人,都是中文大學某學院的學生,大抵志趣相投,組合一起,希望為讀書界做點事、盡點力。在創刊詞〈孝子,浪子,媒婆〉中,他們以「孝子」比喻「守傳統的株,待復興的兔」的「傳統派」;以「浪子」比喻自命為「失落的一代」的「異域派」;而「媒婆」則是玉成「異國通婚」的,從事評介及翻譯的學人。
很明顯,這份刊物是以全力推動學術為目的的。創刊號的重頭文章有藍山居(古蒼梧)的〈新詩沒有根嗎?〉、王誼的〈現代文學的趨勢與中國文壇〉、震鳴的〈十五年來的翻譯概況〉和柳煙橋的〈掌上雨〉讀後感,這樣一份純文學理論及評論的刊物,在當年的學生文壇上是絕無僅有的。但,最後的結果是刊物一出,即被校方查禁,創刊號亦即成了終刊號,難怪主事人忿忿不平,幾十年後寫回憶錄時,仍心有鬱悶,才會把《金線》誤以為是文社鉛印社刊的第一種。
何以一份純文學評論的學生刊物也被禁?實在耐人尋味!
第八期是風雨文社五周年特刊
至於排在榜首的《風雨藝林》,是風雨文社的社刊,八開的報型刊物,出至一九六八年四月的第八期止。風雨是當年辦得頗成功的文社,除了社刊,還辦過不少文學講座,日後最為人所知的社員是小說家柯振中。
這是晨風文社的社刊,右圖之右下角有「」字,此乃水禾田之少作。
水禾田設計封面的《晨風》
同列榜首的《晨風藝圃》,是晨風文藝社的社刊,最初的是八開報型,後來改成十六開雜誌型;到一九六七年二月的第五期又改成大三十二開的書型,並改名《晨風》;到一九六七年十月的第六期再改為四開紙的《藝之迴廊》止,前後共出六期。無論哪一册社刊,設計都相當出色,因為由第一期起,編輯者都是大名鼎鼎的水禾田,而至今還在香港文壇上馳騁的晨風社友,是近年主編《作家》和《百家》的黃仲鳴博士。
一九六八年以後,六O年代初組織文社的那群青少年人,大都完成了學業,投身社會各階層謀生去了。工作與文化無關的,那段青葱歲月的陳迹,很可能僅留在夢中,或沉澱到個人的潛意識裡,不知何年何月才會浮現;工作與文化有關的,很多都改了筆名,視青少年時的文社活動魯莽、幼稚,不願再談,只在酒酣耳熱之際,偶然談到昔日的傻徑,多打個哈哈來顧左右言他!
以上所談的是一九六O年代的文社事,而事實上,香港的文社活動,早一輩在一九五O年代也曾相當活躍,只是那一輩人中學生較少,多是大專生和文藝青年,生活迫人要及早謀生,一是沉寂得快,不再談文事;一是冒起迅速,成名早,便不屑以「文社」那樣的小圈子人自居,而蓄意自我遺忘了。
近年認識了幾位前輩文人,都是曾組文社的一九五O年代青年。老報人、攝影家及藏書家何源清告訴我,早在一九五三年初,他已與文友們成立了簡稱「文生社」的文生文學研究社,社員有崑南、唐文標、林夢影、梁秉華……等人,出過叫《文生快報》的油印社刊。崑南在香港馳騁文壇幾十年,參與的文學團體及刊物多不勝數,早年參加過文社一點不奇,倒是後來成名台灣及美國的唐文標,曾在香港參加過「文生社」,使我感到意外。
詩人柏雄語我,他一九五O年代曾參加過月華詩社和苑風文學研究社。從他提供出版於一九五八年的兩期《月華詩刊》知道,月華詩社最早的成員是:柏雄、草川、夕陽、波瀾、許家林、幻影和蘆荻七人,他們的寫詩活動一直延伸到一九六O年代中期。《月華詩刊》第二期居然有西西以筆名藍子發表的過百行長詩〈紅磚砌成的小屋〉,不知後來曾否收進她的單行本中?
月華詩刊(1958)
月華詩刊第二期
此中特別要提的是夕陽和幻影。
夕陽是一九五O年代活躍香港文壇的詩人,他不單經常向各報刊投稿,發表詩創作,還加入月華詩社和苑風文學研究社,牽頭組織擷星新詩社,成立麗虹出版社,出版朋友們的作品:《夕陽之歌》、《紅葉詩抄》、《擷星》和兩册「青年文叢」:《原野的呼喚》和《白花之歌》以外,還有一份單張形式的《新詩俱樂部》。
《新詩俱樂部》(正面)
《新詩俱樂部》(背面)
《新詩俱樂部》是一份A4大小的單張,第一期(沒有出版日期,估計是1958年的)報頭下有三重點:開拓新詩的道路、發表新詩的創作、報導詩人的消息,明確地表達了他們的方向與目的。正面是「香港新詩作者著作一覽」(上)(不知第二期是否有(下)?未見)和《詩人‧詩集‧通訊》欄。一覽表清楚地列出了一九五二至五八年所出版的詩集二十三種,作者、書名、出版社、日期及定價都很清楚,是一份難得的史料。以前知道崑南曾出過詩集《吻,創世紀的冠冕!》,但從未得見,這兒卻清楚地指出是詩朶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背面刊登的全是創作,收草川、夕陽、陳敏方、柏雄、紅葉、霜雲、于梵、陌上桑、四郎、蘆荻和蕭文等的詩各一首,大抵這就是當時俱樂部的會員吧!
借這些史料讓我觀賞的老詩人,還提供了一九五八年出版月華詩社的《月華詩刊》和「苑風文學研究社」出版的成立紀念刊,幹事裡都有夕陽的名字,並告訴我,這些組織和刊物的出版,都是夕陽全力推動的。如果要研究一九五O年代後期的香港青年文壇,「夕陽」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初出道時寫詩及散文,曾是月華詩社社友的幻影後來轉寫小說,辦太陽出版社,為自己及文友梓人、盧柏棠等出版作品,出版並主編《小說文藝》期刊。他自己則出過長短篇創作《世紀末的幽情》、《落日之歌》、《逝水東流》……等多種,後來放洋北美,任某跨國大企業的東方總裁,才無暇創作,最後出版的單行本是一九八六年的小說集《别時》。
在一九五八年出版成立紀念刊的「苑風文學研究社」,其成員李錦標、蔡浩泉、潘兆賢、徐柏雄、馬大可等,都是當年文壇上活躍的人物。此外,曾出版兩冊《靜靜的流水》、《棠棣》、《向日葵》、《沙漠的綠洲》、《詩朶》……等合集及期刊的年輕文人組合,也可合併於一九五O年代的文社內研究。
香港有些文化人很瞧不起「文社人」,認為那不過是少年時期的幼稚組織,對社會,對自己一點也起不到作用。對這個說法,我一向不認同,我一直都認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少年時的經驗和基礎,對寫作有極大的助力。現在試舉出一些一九五O及六O年代的「文社人」,從半世紀的事後回顧,看看他們在香港文壇上的成就和推動力,就知道「文社人」其實不幼稚、不簡單!
從一九五O年代組織文社的,如:唐文標、崑南、黄俊東、馮兆榮、蔡炎培、蔡浩泉、夕陽、紅葉、柏雄、蘆荻、林蔭、幻影……。從一九六O年代開始組文社的,如:羊城、古蒼梧、也斯、黃國彬、尚木、馬覺、蘇賡哲、柯振中、黄仲鳴、水禾田、吳昊、吳萱人、潘耀明、葉積奇、邱立本、羈魂、路雅、陳浩泉……。對香港文化稍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些名字,而這些人都是在少年時代即組文社出發,在文壇上歷盡艱辛走過來的,而他們對香港文化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
──2015年1月
3月刊《明報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