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許定銘:以文藝作《伴侶》

1920年代的《伴侶》

《伴侶》第187期

《文藝伴侶》

過去香港有兩種叫《伴侶》的雜誌,都是半月刊: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五日由中華廣告公司印行的那種,初由關雲枝編輯,後改由張稚廬主持,共出十四期。這是本文藝期刊,曾組織過《初吻號》和《情書號》兩個專號,作者多為本地作家,如侶倫、黃天石(傑克)、稚子、張吻冰……等,難得的是連沈從文、胡也頻和葉鼎洛也曾在此發表作品。

另一種也叫《伴侶》的期刊,於三十多年後的一九六三年一月一日面世,主持人是雙翼(吳羊璧)、李怡及畫家王鷹和她的夫婿吳山。雙翼在〈輕文藝的《伴侶》〉(見一九八六年一月《香港文學》第十三期)中回憶,說他們的那本《伴侶》,是本綜合性,具青春氣息和文藝性,而非文學性的雜誌。他們的這種《伴侶》,面世後很受歡迎,高峰期居然銷到一萬本以上。專欄作家馮鳳三說:音樂中有所謂「輕音樂」,文藝中也應有「輕文藝」,這就把《伴侶》定性了!

在提到它的出版時間時,雙翼有如下的說法:

……到了一九六七年,原來創辦時的幾個「同人」都沒有時間兼顧了,才讓別的朋友接辦下去。大概在六十年代末停刊。一共出了多少期,手頭沒有存書也沒有記錄,一時竟說不出個準確的數字來。應該在一百五十期以上。(〈輕文藝的《伴侶》〉)

我時常都說:人的記憶是最不可靠的,我們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資料」才不會把事情弄錯!

雙翼把《伴侶》的期數定於「一百五十期以上」,是個很保險的說法,但「大概在六十年代末停刊」就不對了,我手上有本總第一八七期的《伴侶》,出版於一九七O年十月一日,督印人羅笑仙,由編輯部主編,十六開四十六頁,仍是綜合性期刊,內容頗雜,除一般的生活情趣、課外知識、社會動態以外,還有雙翼主持的《意妮信相》,專讓學生發表作品的《學苗》,和由何達主理的《新詩園地》及萬言小說,看來仍頗重視文藝。這一八七期,說明當時《伴侶》還在出版中,雙翼等早已離開,自然記不清楚。

後來我又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文學資料庫」中查到,他們存有一九七一年十月十六日的《伴侶》第二一二期,內容多為南洋及本地學生的文章,也有陶融(何達)和韓牧的新詩,如果有心研究《伴侶》的朋友,則要耐心等候,看看是否再有「二一二」期以後的《伴侶》出現了!

在《伴侶》的出版過程中,還有一段小插曲:

當初出版《伴侶》的幾個文藝發燒友,在《伴侶》銷到過萬冊以上時,賺了錢,雄心壯志,不滿足於「輕文藝」,決意加辦「純文藝」,不久,便有《伴侶》與《文藝伴侶》雙軌並行了。

正方形二十開本(19x21cm),創刊號近百頁,以後每期都能維持約七十多頁的《文藝伴侶》,是本側重創作的純文藝期刊,每期的欄目相當多,一般有作家印象、報告文學、閱讀與欣賞、雜感和短論、每期專論……等,而主要的則是小說和新詩。

此中以小說的份量最重,三蘇以筆名史得在此連載了長篇小說《不及格的人》,可惜四期亦未能刊完;亦舒是《伴侶》的長期作者,當年起步未幾,也在此發表了〈桑雅桑雅〉、〈太陽不喜歡我〉和〈競走〉三篇,保持了她一貫清新可愛、流暢自然的作風;舒巷城寫了〈温暖〉和〈陌生人〉,盧因的〈暖春〉、盧文敏的〈折翼〉都是他們當年的重要作品。尤其是〈折翼〉,故事寫過大海搏殺,卻受到一個不幸小學生遭遇而刺激的小白領底心境,極受重視,後來被收入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等人編的《香港小說選》(香港中文大學,1997)中。

李怡用筆名舒樺在創刊號上寫了篇小說〈人為甚麼要結婚〉,以她的視角去觀察他,來思考婚姻的意義。她個人獨立地生活了二十四年,因受家人的催促,與平日極斯文,甚有紳士風度的他結婚了。到花燭夜後,他走進了她的生活圈子,才發現他滿腦子色情,思想、行為、生活環境……,都離不開性慾,人結了婚,就像是把兩頭雌雄動物關進一間四面是牆的房子裏,除了性交,生活一切都不重要。

舒樺的這篇小說,在《文藝伴侶》的圈子內引起了不少回響:第二期的「雜感與短論」欄中,即出現了李牧的〈有害的作品〉、舒巷城的〈它寫得真實〉和舒樺的〈一篇引起爭論的小說〉。李牧認為這是篇「有害的作品」,對性行為的描寫,「實在太露骨了,露骨到使人作嘔」。舒巷城則說讀了〈人為甚麼要結婚〉後,心情沉重,因為它寫得很真實,作者很有勇氣寫出人類的劣根性。舒樺則感謝兩人從正反兩方面去讚賞及抨擊他的作品,覺得他會從這些反應中得到鼓勵而進步。

製造高潮是「催谷」刊物銷路的最佳手法,《文藝伴侶》還辦過一次「描寫比賽」:他們先刊登一幅少女含情凝思的半身照,然後讓讀者按圖發揮個人的想像力,配圖寫小說、散文或新詩。此舉相當成功,在以後的幾期中發表了不少讀者來稿。讀者們會因自己的稿件得到發表機會,而向朋友推銷雜誌,或購買多本贈送友人。可惜這個「描寫比賽」僅此一次,熱心的讀者們久等亦未見有第二次的「試題」,或許編輯部諸君早知敗象已呈而無心戀棧了!

除了小說,《文藝伴侶》也很重視新詩。他們不把新詩作「補白」,東一塊、西一角的填補;每期都特意用幾頁組成詩國,老詩人柳木下、何達,新作者蔡炎培、游社煖、聞江、雁影(路雅)……等均在此得到充份的發表機會,八月份的第四期,還辦了個《新詩特輯》,刊了二三十首創作,並由陶融寫了篇評論性的讀後感〈一個好夢〉,是文藝刊物中頗重視新詩的一種。

每期均以大量篇幅發表小說、散文及新詩外,《文藝伴侶》還有不少涉及畫壇、電影和文學的專論;其最大特色是每期的封面和封底,都選用色彩鮮艷的名家油畫供喜愛者欣賞。還在每期的目錄頁前,附有一帖三十二開,圖文並茂的文藝畫頁,發表了《畢加索和他的情婦》、《文學作品的插圖》、《電影發生的歷史》(上下)等專著,是其他雜誌從未出現過的特色,極具吸引力!

香港是個發展迅速的商業社會,甚麼都以金錢掛帥,甚少人會注意藝文生活,水平偏高而具特色的《文藝伴侶》,生不逢時,僅出四期即因銷路不前夭折,沒有龐大的背景支持,在香港,文藝是活不下去的!

──2015年8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