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的是羅香林夫婦
一九七零年一月我結婚,在油麻地彌敦道平安酒樓設宴八十席,酒樓兩層全包,父親請客我找數。幾百來賓我認識的只有幾十人。拿這張相作例,除了父母和我倆,八個賓客中,我只認得兩個,就是前排正中(左4,5)的兩位:羅香林先生夫人。
羅教授(1906〜1978)是香港著名的歷史學者,父親的老師。老輩人尊師重道意識甚重,一九五O、六O年代的農曆新年,父親多會聯同其他同學向羅教授拜年。每次拜年我大多隨往,印象較深刻的是當時羅教授住在粉嶺的日子,兩層高的小平房,一屋都是書書書,是我第一次知道:一個人可以擁有如此多書。如今還記得的,是期刊《文物》和《考古》,當時我只是幾歲小童,或許就只認得這幾個字。
左起:林煥彰、王偉明、許定銘、路雅
這張照片記不起是哪一年拍的,只能知道是二OOO年以後的事。林煥彰從台灣來探路雅,我就住在他屈臣道辦公室的對面,每有認識的朋友來,他多搖電話給我去一聚。那時候偉明好像還在那兒編《詩網絡》,便一起合照留念。
林煥彰是台灣的名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編了《近三十年新詩書目》和《中國新詩集編目》 ,非常實用。寫這段文字之前,我曾上網查過林煥彰,老多啦,珍重!
倪匡與許定銘
倪匡大概完全不認識我,與我拍照只是禮貌上的應酬。記不起是二零零幾年了,倪匡從三藩市回流,香港作家協會請他食飯,兩圍朋友都是作協的朋友,倪匡熱情地跟我們拍照留念。
倪匡比我年長十歲,但保養得很好,令人羨慕。
羅孚.杜漸.許定銘
一九九五年羅孚到多倫多旅遊,住列治文山友人家,鄰居好友杜漸(李文健)邀我拜訪。我們從密西沙迦驅車四十五分鐘始抵達。到達時已有十多人在坐,杜漸一一介紹我認識,記不了那麼多,只記得當中有《伴侶》雜誌的創辦人畫家黃鷹夫婦,其餘都是舊日居港的左派文人。大家閑話家常樂也融融,就是不見主角羅孚。
良久,羅孚終於露面了,說是剛才在房內趕專欄稿,用傳真機傳回香港。這是我第一次跟羅孚見面,對我這種不是左派的後生小子,羅孚相當客氣,給我的印象是:没老氣橫秋,也不擺架子的老學者。
左羅孚與右藍真,兩巨頭於2012鑪峰雅集的晚宴上相見歡。
二零一二年是鑪峰雅集創立的五十三週年,每年新春後不久,我們都會舉辦晚宴,那一年到賀的文友不少,筵開六席,相當熱鬧。開席之前文友們各自組合清談,攝記難得拍到羅孚與藍真正談得不亦樂乎。
羅孚(1921~2014)是報人大作家,是《新晚報》的主事人,藍真(1924~2014)是出版家,是聯合出版集團的高層,兩位左派巨頭談得很投入,可惜此情不再,兩老友都已到另一空間再聚了。
前排中坐的是林真和右邊的張初,後排左朱昌文,右許定銘。
二零一零年鑪峰雅集創立五十一週年的新春晚宴,到賀的文友最特別的是玄學家林真。林真原名李國柱(1931~2014),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玄學以外,還是個藏書家,新文學的愛好者,寫過不少文章,活躍於一九五O及六O年代的香港青年文壇。一九八七年編過三本《文學家》雙月刊 ,之前還出版過《林真說書》(香港林真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和《文學隨想錄》(香港林真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六) 。他是鑪峰雅集創會的成員之一,不過,我參加鑪峰雅集十多年,還是第一次見他參加聚餐。
張初(1926~2016)原名張燮雛,筆名金依 ,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的小說家,長期擔任報紙工作,退休前任《香港商報》總編輯,出版過《大路上》、《小琴妹》、《原子塵》、《怒海同舟》、《不落的花朵》、《迎風曲》 ……等作品。
據說林真與張初多年未見,主事者故意把他們安排坐在一起,好好聚舊。
──2019年5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