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許定銘:他寫了些甚麼──《有臉為證》

上下册的《有臉為證》放在枱頭很有氣勢

十月末梢從地球的叧一邊乘了十多小時飛機回到洛城,最興奮的事莫過於收到黃廣基從西雅圖寄來他的新著《有臉為證》。大十六開本,上下册精裝的《有臉為證》,不單單是套漂亮的好書,簡直是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設計漂亮的內頁(1)


設計漂亮的內頁 (2)

設計漂亮的內頁 (3)

設計漂亮的內頁 (4)

設計漂亮的內頁 (5)

設計漂亮的內頁 (6)

黃廣基的兩本詩集

凝視與思考中的黃廣基

黄廣基手迹

黄廣基〈遲昇的月亮〉

廣基是個真正的讀書人,明白老人捧讀沉甸甸重書的苦楚,故此,不足兩百頁的《有臉為證》,毅然分成上下册精裝,用重磅粉紙四色精印,使人既能便於捧讀,又能欣賞書的精緻製作。

他擅長攝影,曾贈我不少配詩的硬照,詩照合璧,獨步天下,令我愛不釋手。而《有臉為證》的數十篇文章中,篇篇均有插圖,或書影,或與書文有關的人事,都編排得適宜、好看,很能吸引讀者,增加閱讀的樂趣!尤其借用了畢加索人臉的傑作做封面,那雙瞪得老大的慧眼,似乎命令你得好好把書讀畢,領略主人翁如何證明寫作是他生命中不能缺少的基因!

對香港讀者來說,「黃廣基」可能是個較陌生的名字,《有臉為證》的作者介紹很簡單,僅錄如下:

黃廣基,一九五二年出生於越南。華裔美國人。曾經出版或印有《細雨淋在青石板上》《苦水甜水》《三釘記及其他》《秋天的故事》《那些年還在寫的長短句》等書。

短短幾十字,完全不能使我們了解黃廣基成長的歷程。其實,他雖是越南堤岸人,但他的寫作生命卻與香港有密切的關係。小時候伴他成長的是父親主持,一家人賴以維生的租書社。租書社內多的是從香港來的電影雜誌和文藝小說,黃廣基浸淫在這樣的環境裡,自然愛上了閱讀,並慢慢養成了寫作習慣。升上中學後便嘗試向各大報刊投稿,最初的對象是當地的華文報章,因為寫得好,手愈伸愈長,便投稿到香港的《詩風》、《當代文藝》,和司馬中原主編,在香港出版的《文藝世界》去。一九七年代初,是他寫作最勤的日子,不單以筆名千瀑寫詩,以黃廣基發表散文和小說,還在香港的《環球文藝》出版了不少四毫子小說之類的文藝小說。可惜不久後南淪陷,黃廣基輾轉從菲律賓流亡到美國西雅圖,生活雖然起了很大的變化,然而,熱愛文藝的他卻從未放棄寫作,常在越華作家出版的報刊發表作品。

《有臉為證》的首篇〈關於《有臉為證》〉說,他自二O一七年起在「臉書」上開始貼文,兩年多來貼了數十篇:

……它們當中有散文、有評論、有雜文,有隨筆,甚至有我叫不出的其他名堂。有長,有短,有嬉笑怒罵,有隨意為之,但更多還是用了心的。(頁1)

我則覺得「臉書」是自由平台,愛寫甚麼就寫甚麼,不必顧忌,也無需理會有無讀者,正因如此,文章才發揮得更流暢自然、更真切、更可愛!

《有臉為證》的幾十篇文章中,有評論當地社會的,有文壇歷史的,有書話的,有閱讀心得……,我則對一些有關香港文壇的特別有興趣,像〈一本被遺忘的文藝刊物〉,它提到的是司馬中原在香港主編的《文藝世界》。

《文藝世界》創刊於一九七O年十一月,大約出至七三至七四年間停刊。黃廣基提出了疑問:其時司馬中原在台灣極負盛名,何以會為香港編一份不起眼的文藝刊物呢?

此問也勾起了我的回憶,我當年也很迷司馬中原,讀過卻沒有追讀《文藝世界》,因為我覺得它是借司馬中原的名來作招徠的,司馬根本没理會過它,這樣的刊物不讀也罷。不過,它到底是存在過三幾年的文藝刊物,如今想起來,會不會是偏見累事,它很可能是水平不低的刊物呢?

在《香港文化資料庫》中找到黃廣基四毫子小說的書影(1)

在《香港文化資料庫》中找到黃廣基四毫子小說的書影 (2)

在《香港文化資料庫》中找到黃廣基四毫子小說的書影 (3)

在《香港文化資料庫》中找到黃廣基四毫子小說的書影 (4)

在《香港文化資料庫》中找到黃廣基四毫子小說的書影 (5)

一九七O年代,徐速主編的《當代文藝》是南洋各地非常暢銷的香港刊物,它的作者群中有不少像黃廣基那樣的初生之犢,而徐速也相當關注他們,經常與他們書信往來,不單為他們廣闢編幅,還為他們出版單行本,投下不少心血。

黄廣基在《有臉為證》中多次提到徐速與越南華文作家的關係,〈徐速二三事〉、〈戰火硝煙中迷失的《苦與樂》〉、〈李錦怡的小說集《繫》〉等。

在〈徐速二三事〉中,他本來是想介紹徐速的社論選集《徐速小論》的,可是一下筆即不能自已,寫了不少徐速有情有義的好事:徐速一知道有越南船民逃亡抵港,無論難民營多遠,他都第一時間趕到那兒,向着群眾高聲叫喊那些曾投稿《當代文藝》的作者底名字,希望找到他們,伸出援手;寫他和李錦怡逃到菲律賓時,徐速透過多番輾轉,給他們送來代支的稿費和書……這種種賺人熱淚的情義令人心酸、感動,如果不是讀了廣基的這些回憶,我真想不到徐速待人情義如此深厚!

上下兩册的《苦與樂》(香港高原出版社,一九七四)是《當代文藝》一九七二年第三次徵文比賽的選集,黄廣基在〈戰火硝煙中迷失的《苦與樂》〉中說,集中四十八篇入選的文章中,有九篇作品是來自越南的,他臚列了這九位作者和作品的名字,卻沒有評介,此中即有李錦怡的〈斷夢〉和黃廣基的〈遲升的月亮〉。事有凑巧,我剛好有這套書,便翻出來讀讀。黃廣基的〈遲升的月亮〉是篇六七千字的短篇,全文以傾訴的筆法寫成,是對他底女神婉婉的心底話,情意綿綿的喁喁細語是十九歲的黃廣基底情話,是我唯一讀到的這位年輕詩人的心聲。

李錦怡的小說集《繫》(香港高原出版社,一九七七)共收〈十六歲的夏天〉、〈吞雨水的人〉、〈藩切情〉、〈小傢伙的愛〉和〈繫〉等六篇小說,徐速在序文〈一個文藝新星的昇起與隱沒〉中說李錦怡的作品:

有一種魅力,教人非讀下去不可,而讀後也產生一種跟她共鳴的「迷惘」和「淒怨」的氣氛。這種氣氛是別的地區所没有的,當然我可以說這是越華文學的特色,而她表現得更為濃郁罷了。(頁2)

李錦怡是一九七O年代越華文壇的新星,《繫》中的作品約寫於一九七二年前後,但書卻是一九七七年才出版的,經過戰亂的她當時知道了?有機會讀到?

這個疑問在黃廣基的〈李錦怡的小說集《繫》〉中解答了,原來當《繫》在一九七七年三月出版後,七月已送到黃廣基及李錦怡所在的難民營中,他在第一時間已借讀了。可惜的是他文內沒提到李錦怡的下落,她後來到哪去了?還有沒有繼續寫作?

讀了黃廣基幾篇與《當代文藝》有關的文章,才知道《當代文藝》當年與越華文壇關係的密切,每期能銷二千多册,而且是飛機運貨的,可見《當代文藝》對南洋文壇影響深遠,值得一記。

難得我都藏有高原幾十年前出版的小書

《有臉為證》當然還有很多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只是我僅僅讀了這幾篇,已急不及待的告訴你,趕快去找本來讀讀。只是上下兩册的《有臉為證》,既無版權頁、國際書號,又無出版社名稱、定價等,僅在書名頁後註明是二O一九年七月出版於美國華盛頓州。我以此詢之於廣基,曰:僅印少量,不在於出售,只贈好友存閱。則《有臉為證》之珍貴,更上層樓矣!

──2019年1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