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 星期四
張漢清:友聯人/學友/生活營
前排左三為燕歸來博士(邱然,當年友聯人都公認她才貌雙全)。右一為已故《學報》《蕉風》編輯周喚,後排左五劉哥(白垚),照片時約1960年,當時白垚不及30歲,照片是友聯導師和早期學友,其中8人已作古。
己亥農曆新年期間從美國傳來消息,旅居瑞土的燕歸來博士於2018年10月病逝,享年90餘。燕歸來原名邱然(友聯人都稱呼燕雲,學友則尊稱燕姐)上世紀40年代末北京大學南進文青,1951年與陳思明、余德寬、古梅、奚會章、司馬長風等眾多中國南進文青共組香港友聯社,後創辦友聯出版社,出版刊物有《兒童樂園》,《中國學生週報》,《大學生活》等,並曾出任友聯出版社秘書。
《中國學生週報》是一份很有品質和影響力的學生週刊,社評主筆者大多為南下青年學者如《學報》顧問司馬長風,首任社長余德寬等,連同海外其發刊量每週達五萬多份,其中印尼、新馬、緬甸為主要市場。1954年間社長余德寬親自南進東南亞建立基地,當時同是英國殖民地的新馬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條件,新加坡就是首選地點,而後幾個月內在馬來半島從南到北建立了十多個學生週報通訊辦事處(後更名為學生週報學友會)。
出版了新馬版《學生週報》後,余德寬先生於1955年更聯同星洲好幾位文人作家共同創立《蕉風》半月刊,同年11月創刊號正式出版。後友聯出版社總部在吉隆玻成立,1958年8月後《學生週報》與《蕉風》遷往吉隆玻印刷出版,兩刊重任交由新馬版社長姚拓守護直到停刊。
於1955年從香港到馬來亞的燕歸來首開風氣創辦兩刊通訊員作者生活營,在古梅,奚會章等多位友聯人合作下於1956年8月19日舉辦了第一屆生活營,同時唱響了第一聲〈生活營歌〉(燕歸來作詞、奚會章作曲)。社長姚拓認為學生週報的最大用處就是成立了學友會,實際上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青少年學生組織。每年學校假期中從北部阿羅士打到南部新加坡學友會都派出代表參加兩到三個星期文化生活營培訓。(新加坡學友會於1959年因故關閉,但遲至1961/1962年波德申第9屆24天跨年生活營仍有代表參加。)通過導師們的多元化課程,各項才藝比賽等,這種啓發性的活動對參與者都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從一開始燕歸來作詞的〈生活營歌〉其內涵就表述着友聯社的意願與精神,也是生活營培訓計畫的精神主題,隨後〈生活營歌〉也成了學友會承載的精神信仰。接近60年代燕歸來等好幾位友聯導師開始將生活營主導工作交給了原是掌管新馬學友會事務的劉哥(白垚),但仍是後來幾屆生活營主要講師。60年代中期的我們雖已無緣上燕歸來等幾位導師的課,但在生活營歌中我們認識了這些導師,因這裏面有他們的情誼有他們的理想,同樣也有學友們的情誼與理想。
正好半世紀前學友會解散了,學友們帶着這份情誼與理想各散東西,默默向所處的環境散發責任,無論在社團的文學的教育的舞台演藝的,但從不作任何旗幟標榜,全在個人意願行事。因為友聯人留給學友的只有文化傳承。2009年在前輩學長建議下,較有規律聯繫學友的「前緣再續生活營」計畫總算在山城怡保開始產生,同時接到多位海外友聯導師寄來祝語感言。其中旅居美國休士頓的劉哥(白垚)在其一段感言寫着「夜來幽夢忽還鄉,夢到的不是中國南方的巷陌,不是兒時的燈前舊事,卻是《蕉風》,《學生週報》的編輯室,是八打靈再也的早晨,是麻河靜靜的水流,是麻六甲中國山上的夕陽,是怡保街頭的<黃昏,是析城沙灘上的明月,是歌樂節的混聲四部大合唱,是舞台上飄忽的歌聲,是學友會中年輕的笑語,是金馬侖高原的山中夜雨、淚影燭光。……」這裏面同樣代表着學友們難忘的心聲,回首年少不知愁走向白頭,走過人生五味俱全數十年後,我心依舊情牽學友共聚一堂,真的不容易。
2019年7月19日至21日「前緣再續生活營」第三度重回怡保,迎來了170名海內外回歸學友。〈生活營歌〉在山城再度激昂響起,歌聲裏有我們緬懷的燕歸來、姚拓、白垚等好些友聯導師,有我們緬懷的已故好些《學報》學友。
因為〈生活營歌〉我們相遇了,因為〈生活營歌〉我們有着追求的理想,有着此生永不變的情誼……。
(《星洲網》2019年7月26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