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之十九

香港「雙葉」


把夫婦合著的書稱為「雙葉」,是最富詩意的比喻。香港的「夫妻檔」作家不多,能出版「雙葉」的就更少,印象深刻的是蔡炎培和朱珺一九八七年出版的《結髮集》,想不到的是近二十年後,他們又出版了《上下卷》(瑋業出版社,二OO六)。

《結髮集》是水禾田主持專業出版社時的叢書,全部由水禾田設計,封面是他所拍的澳門觀音堂,兩張平排擺放的舊坐椅,不分高低上下,喻意深遠。書中還有他分別為夫婦倆所拍的頭像大特寫,捕捉作家寫作時的神韻,拿捏恰到好處。

蔡炎培是一九五O年代開始創作的詩人,其實他經常用不同的筆名發表小說,甚至出版過好幾冊「三毫子」小說。他在《結髮集》上卷中收《殢香人》、《送君一朶花》等短篇小說八篇,多是一九六O年代的傑作,尤其以筆名欒復發表,曾被選入《新人小說選》中,寫貧苦煤礦工生涯的《煤生》最為出色。

蔡炎培夫人朱壐輝,一九六O年代以筆名朱珺登上青年文壇。為《結髮集》寫序《壐壐和炎培》的戴天,頗欣賞朱珺的作品,認為她很有才華,說她的創作形式是創新的,尤其善於捕捉情調,很有女性的纖巧和細緻,風格突出。她在本集中收過往發表過的作品十九篇,包括曾奪《中國學生周報》青年組徵文第三名的短篇《泊》。炎培則可惜她的代表作《廢船》丟失了。

夫唱婦隨《上下卷》

當年沒有好好保存《結髮集》,到要讀時是遍尋不獲,如今的那冊是從舊書商那裏買來的,回來一對,除了朱珺的《童謠》,其他全收進《上下集》裏,那一百大元花得不值。

炎培的上卷,除了《結髮集》的那幾篇小說,還有十幾篇散文。他的詩結集了好幾本,散文好像只能在報上和期刊上讀到。選在這兒的,是炎培「私詩」生活的片斷,充滿詩意的回憶,流着詩人年輕的血,是生活香港超過半世紀詩人的寫真。那兒記錄着詩人抄馬經及搏殺的思維,有午夜來去的奔波……,最吸引我的,是他用詩的視角與思維去評介李金髮、洛夫和無名氏。他在香港詩圈「磨爛蓆」的玩了六十年,這些文章輕重自有公論。

朱珺的下卷,二十幾篇中只有四篇是《結髮集》以外的,可幸收了炎培最愛的《荷花燈》,他只說這篇是「用電影手法寫的」,卻沒有說篇內包含了他永不磨滅的愛!

炎培在《結髮集》序中,除喜孜孜的叙述他追朱珺的經過,在談到為他們夫婦倆的合集取名時,炎培要叫《上下集》,朱珺則屬意《結髮集》,最後他尊重了妻子的意願;直到近二十年後,他們再來的這本合集,終於是《上下卷》了。炎培寫詩愛用俚語甚至不文語,《離鳩譜》(風雅出版社,二O一一)只是玩音,《上下卷》卻是「形象」化了,七十幾歲的詩人玩心未減!

香港作家蕭紅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1911~1942)是歸納於東北作家群內的,但我卻認為她完全可被稱為「香港作家」。蕭紅一九四O年流浪至本港,雖然頑疾纏身,卻仍埋首創作,寫過不少零篇散稿,出版了《小城三月》,修訂完成了《呼蘭河傳》,還着手她認為是畢生力作的《馬伯樂》,可惜只寫了第一、二部,並未寫完即撒手西去。蕭紅死後,骨灰分成兩份,一份埋在淺水灣灘頭,一份撒在聖士提反女校校園;一九五七年雖已遷葬廣州銀河公墓,不過,我相信蕭紅還是魂繫香江的!

蕭紅最重要的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喊》(重慶上海雜誌公司,一九四O),屬鄭伯奇主編的《每月文庫》之一,有統一的封面格式,收短篇〈黄河〉、〈朦朧的期待〉、〈曠野的呼喊〉、〈逃難〉、〈山下〉、〈蓮花池〉和〈孩子的講演〉等七篇,收的都是她一九三八至三九年間的創作。

蕭紅死後,一九四六年上海雜誌公司重印過一版《曠野的呼喊》,不知何故竟删去〈黄河〉,只留六篇,而且改變了封面:一個奔向曠野的男子底背影,不單與書名很配合,估計還出自蕭紅本人的手筆,封面設計雖然比前者漂亮得多,但若論版本價值,還是比不上重慶上雜版的。

兩蕭的《跋涉》



中國現代文學的原創作品中,曾經出過不少夫妻檔、情侶二人組的合著,如白薇和楊騷的《昨夜》(上海南强書局,一九三三)、王墳(朱雯)和羅洪的《從文學到戀愛》(上海文華美術圖書印刷公司,一九三一)、宋若瑜和蔣光慈的《紀念碑》(上海亞東圖書館,一九二七)等,都是往來書信集;但,有些也會出版小說或散文合集的,蕭軍(一九O七~一九八八)和蕭紅(一九一一~一九四二)的《跋涉》(哈爾濱五畫印刷所,一九三三)便是。

一九三二年秋,因逃避包辦婚姻而離家出走已兩年的蕭紅走投無路,被困哈爾濱東興順旅館,寫信向《國際協報‧文藝》周刊求救,邂逅當時還叫「三郎」的蕭軍,兩人隨即墮入愛河共賦同居,並努力寫作,蕭紅也以筆名「悄吟」登上文壇。一年後,得到舒群的資助,合著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跋涉》,此書為三十二開本,二O九頁,收三郎短篇〈桃色的線〉、〈燭心〉、〈孤雛〉、〈這是常有的事〉、〈瘋人〉和〈下等人〉等六篇;悄吟的〈王阿嫂的死〉、〈廣告副手〉、〈小黑狗〉、〈看風箏〉和〈夜風〉等五篇,都是他們寫於一九三二至三三年間的作品。

《跋涉》是兩蕭的處女作,初版一千冊,據說當時印刷廠只負責印刷,裝釘及發行都要兩蕭一手一腳親自處理,雖然幹得很辛苦,卻做得非常興奮。可惜書一送到書店,即遭偽滿洲國和日本特務當局查封並焚燬,幾乎沒有流出市面,非常罕見。蕭軍一九四六年重返哈爾濱時,在舊書店中倖得一冊歸藏。

一九七O年代末,蕭紅熱從海外傳到哈爾濱,「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向蕭軍借得《跋涉》重印五千冊,排印時除採用簡體字外,封面、扉頁、目錄……全部按原書影印。我藏的即為此版,而且還是毛邊未裁本,精緻可愛。目錄頁還印有蕭軍為此書的題辭及鈐印:

此書於一九四六年我再返哈爾濱時,偶於故書市中購得。珠分釵折,人間地下,一幀宛在,傷何如之?

蕭軍記
一九六六‧三月廿七日於京都
銀錠橋西海北樓

「珠分釵折,人間地下,一幀宛在,傷何如之?」年屆六旬的蕭軍,細撫他們的處女作,前塵往事湧上心頭,想必老淚縱橫、黯然神傷!

其後於一九八O年代,廣州花城出版社、香港文學研究社和日本的咿啞書店都先後重印過《跋涉》,但我還是最愛此冊。

幾年前訪書上海,福州路某書店主人知我愛讀兩蕭作品,出此書索價五百,我當然不會上當,這類重印的「假古董」,多是二十塊左右,即使是罕見的,或製作如這本《跋涉》般精美的,也應在百元以內!

──寫於二OO八年二月

四月刊於《香港文學》

想起端木蕻良


整理舊信札,撿出來這個「黃雞皮紙」信封,28x18cm能放入大三十二開的書,這是端木蕻良(1912~1996) 一九八O年春從北京寄來《曹雪芹》上卷(北京出版社,一九八O)時所用的,用毛筆題簽的巨著當然立即珍藏到書架裏,信封隨手棄置,沒想到居然插進舊信札裏,一直存放到三十年後的今天。


一九七O年代後期,我在灣仔軒尼詩道《大公報》對面開了間二樓書店,專營文史哲舊書及內地新到的學術書籍,港大的學者,中文系學生及文化人馬國權、高貞白、舒巷城、陳無言等常到;某日突然收到遠居北京的端木蕻良來信,說是知道香港有人重印了他幾本小說,非常高興,希望我能替他找些,因為這些書他自己也沒有了,而身邊的朋友們都很想讀。我便把手上所有的幾十本寄過去。後來知道他身體不好,也就不便打擾。不久租約到期,書店關門大吉,對我打擊不少,大病一場,從新文學領域退了下來,專心教學工作。

一九九六年端木蕻良因病去世之時,我遠居多倫多,那年秋風剛起,居然飄了一場薄雪。在爐火邊,在飄着薄雪而竟能仰望星空的夜裏,我到窗前沏了壺普洱,攤開稿紙寫了《巨星殞落了》(收拙著《書人書事》,香港作家協會,一九九八),紀念這位我最尊敬、最喜歡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