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之二十

《五十人集》


原名張任濤(?~1971)的張千帆、張建南,活躍於一九五O及六O年代的香港文壇,致力推動文化事業,當年由他主催出版的文學雜誌有《新語》、《茶點》、《鄉土》及《文藝世紀》;六人合集則有《新綠集》、《新雨集》、《紅豆集》和《南星集》。其實,還有《五十人集》和《五十又集》都是。

顧名思義《五十人集》(香港三育,一九六一)是五十位作家的合集;而《五十又集》(香港三育,一九六二),則是因為《五十人集》大受歡迎,翌年再次推出的續集。兩本文集雖然同刊五十篇散文,但作者則不盡相同,共約為七、八十人;後者還包括了部分星馬及澳門的作家。這兩本書都是由《新語》的吳其敏編輯,並由《文藝世紀》的主編詩人夏果設計封面的。


五十位作家中,有詩人、小說家、散文家、畫家、攝影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專長,文章風格各異,葉靈鳳在《五十又集》的後記裏說,這是五十個人的生活、思想、愛好及不同的社會面貌,彷彿聆聽五十個朋友的談話,新鮮而親切。五十篇文章有遊記、歷史掌故、生活趣味……,以性質分成好幾輯,作者有:王季友、史復、何達、朱省齋、曹聚仁、葉靈鳳、林靄民、黃般若、高伯雨、梁羽生、高旅、李凡夫、侶倫、阮朗、史得、陳君葆、夏果……,全都是當時文壇上頂尖角色。

兩本青年合集


一九六O年代初,一群活躍於香港文壇的文藝青年計劃出三本合集,由李陽、海辛組稿,吳其敏主編。經過數月籌備,於一九六二年由萬里書店出版了散文集《海歌‧夜語‧情思》和小說集《市聲‧淚影‧微笑》,詩歌集則沒有面世。書後都有吳其敏的〈後記〉,書的扉頁襯紙,用的是陳球安的素描,主題是當年「東方之珠」的速寫。如今大家見到的,是一九七九的再版本,甚麼都沒改變,還在書前加上了陸如藍(陳琪)的〈再版序〉。

《市聲‧淚影‧微笑》,選了秦西寧(舒巷城)、甘莎(張君默)、鄭辛雄(海辛)、藝莎(譚秀牧)、谷旭(林真)……等十七人的小說二十三篇。《海歌‧夜語‧情思》則刊散文三十七篇,作者群還加上了陸如藍(陳琪)、羅漫(羅琅)、柯遼莎(王方)、思敏(李祖澤)……等人。

吳其敏在〈後記〉中說:

……他們用樸質的、真實的表現方法來描寫他們所聞所見、所感所受,常常叫我看到他們一顆赤熱的心,躍然紙上……往往有意無意地在我們眼前展開了現實社會一隅中一幅幅淚血淋灕的圖畫。

最令我感到詫異的是:為甚麼舒巷城屢次奪獎的短篇小說〈鯉魚門的霧〉會收在散文集《海歌‧夜語‧情思》中?

徵文選集《讀書與做人》


有一個時期我很喜歡收藏香港一九五O、六O年代出版的「青年合集」,像《靜靜的流水》、《沙漠的綠洲》、《棠棣》、《擷星》、《向日葵》、《綠夢》……全都在拙著《書人書事》中談過了,但這本《讀書與做人》卻是新近才找到的。

香港一九五O年代中期出現過一份《中南日報》,慕容羽軍在《為文學作證》(香港普文社,二OO五)中說他當時任該報青年版《學海》的編輯,還說盧因、王無邪、西西、崑南、蔡炎培等人都曾投稿,卻漏了提《讀書與做人》(香港學生社,一九五四)這本《中南日報》學生徵文選集。

這次徵文由羅香林、黄毅芸、陳炳權、王裕凱、朱夢曇、佘雪曼、嚴南方、黃玉振和慕容羽軍等九人作評判委員,據說來稿有一千零七十六份,分初一至高三共六組,每組得獎者五名。奇怪這次徵文得獎者中,甚少慕容羽軍所提的學生文壇翹楚,最吸引我注意的是高三組,得第三名的培正學生吳家瑋(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他寫了〈我的讀書興趣和方法〉;還有初二組得第三名聖若瑟的王翊華(藝術家王無邪),他的是〈怎樣創造自己的前程〉,不知他們還記得嗎?

此外,我在他處見過的名字還有:丘爕庭、彭湘珍、羅炳綿、陳兆基、王菁菁……。

最具特色的合集

 

一九五O年代末出版的幾本青年合集《靜靜的流水》、《棠棣》、《向日葵》……中,以如今大家見到的《沙漠的綠洲》(香港藍灣出版社,一九五九)最具特色。當時一般的合集,作者多為二三十人合著的詩、散文和小說合集,但《沙漠的綠洲》卻是八人合著的小說集,更難得的是還邀得名畫家丁衍庸封面設計,鄭水心教授題字和名作家易君左寫序。丁衍庸那八株翠綠小草,配以兩隻躍動的青蛙,正好顯示了他們無比的活力和潛力!

《沙漠的綠洲》僅七十六頁,約四萬字,收易滄的《大時代的插曲》、白駒的《海燕》、潘兆賢的《梅影心聲》、李學銘的《孤寂》、亞波羅的《隱蔽着的閃光》、郭冰萍的《懺情恨》、維琪的《湖畔》和李海眉的《三代》等八篇,他們都是當年香港青年文壇的活躍份子,大都參加過其他合集的出版,此中特別要提的,是李海眉和李學銘。

李海眉即李立明,一九六O年代初已出版個人小說集《女皇》,後專研現代中國作家,出版評傳及傳記達八種。李學銘的《孤寂》,寫大學生暗戀賣報女孩的故事,從暗戀到目睹她投進一個醜漢的懷抱而唾棄,着重意識流動與心理描寫,是集中最出色的一篇,可惜李學銘後來放棄創作,在理工大學及教育學院任教,並潛心專研語文教學,成為本地著名的學者。

敲響《九音鑼》


一九七O年出現於香港詩壇的「焚風詩社」雖然沒出版過獨立發行的詩刊,但他們在一九七一至七八年間,曾附於《公教報》、《文社線》及《香港時報》內出過多期《焚風詩頁》,是個頗具規模的詩社。此外,還出過社員專集:集體創作《火與雪》、《九音鑼》,林力安的《獨唱》和秀實的《山舍一年》。

《九音鑼》(香港焚風社,一九七八)是焚風詩人溫乃堅、雅草、松子、梁月玲、林力安、施友朋、麥席珍、嵇律和秀實等「九子」的合集,全書一九三頁,收詩創作近百首,每輯詩人的作品前,都有簡短的介紹,資料頗齊備。

羈魂在《從「文社」到「詩社」》(見《足跡‧剪影‧回聲》)中說,焚風詩人的路向「介乎『傳統』與『現代』之間;不過,也有個別成員,能超乎其外,另闢蹊徑」。

而焚風詩人則在後記中說:

詩──是我們的鑼,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敲法,而我們九個人就敲出九種不同的聲音,放在一起,希望能帶給詩壇悅耳的樂音。(見頁一九一)

焚風的鑼敲響後,轉瞬又過去二十多年了,大部分詩人早已歸隱到市聲的背後。剩下來仍有創作的,只有在報刊上寫專欄的施友朋,還沉醉詩國的,好像只有仍在辦《圓桌詩刊》的秀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